图解古玉器的沁色

收藏


由于沁色是由外而内沁入玉内的,有沁色的古玉一定会在玉表留下一些自然的痕迹。一般说玉器入土的时间越久,沁色也会重,但西北地区的土质干燥,玉器入土不易受沁;东南地区的土质湿润,玉器入土易被浸蚀。因此,古人有“东土不如中土,中土不如西土”之说。当然不管东南西北,这里也有入土地点具体环境的问题,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2005年冬天,在中国玉器考古论坛暨《中国出土玉器全集》首发座谈会上,山西的考古学家介绍了他们发掘的西周□国墓葬,墓坑在地下17米,但是却没有受到地下水的浸蚀,可想而知墓葬里的玉器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而考古学家却在清代墓葬里发现了受到较重浸蚀的玉器。

我们判断一件古玉器的真伪,需要的是将材料、器形、纹饰、雕工和沁色这五方面的信息加以组合,这种组合必须是十分和谐的组合,不应该出现互相抵牾的现象,即所有的信息都明确无误的告诉你,这件玉器只应该是某个时代的产品,而不是其他。如果出现互相抵牾的现象,就是“信息紊乱”,“信息紊乱”的“古玉”一定是伪古玉。

清末民初的古玉鉴藏家刘大同先生在《古玉辨》中这样说过:“夫宝玉之可贵者,晶莹光洁,温润纯厚,结阴阳二气之精灵,受日月三光之陶熔。其色沁之妙,直同浮云遮日,舞鹤游天之奇致奇趣,令人不测:较之宝石,徒有光彩,而少神韵,能夺人之目,而不能动人之心者,则远胜十倍矣!”古玉之所以“能动人之心”,就是因为它在地下沉睡几百年、几千年之后,会因为受地下各种化学物质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色彩、质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古人称之为“沁色”。

“沁色”的品种,据清人陈性《玉纪》所载,就有:坩黄、坩青、孩儿面、纯漆黑、枣皮红、鹦哥绿、朱砂红、鸡血红、棕毛紫、茄皮紫、松花绿、白果绿、秋葵黄、老酒黄、鱼肚白、糟米白、虾子青、鼻涕青、雨过天青、澄潭、水苍等等,总名之“十三彩”。还有许多巧沁花色,如虾蟆皮、洒珠点、碎磁纹、牛毛纹、唐烂斑等等不一而足,共计有二十六种。其后古玉鉴藏家刘大同更将红色分为鹤顶红、朱砂片等五种;黑色分为黑漆古、美人髻等五种;紫色分为茄皮紫、玫瑰紫等五种:青色分为竹叶青、熊胆青等四种;绿色分为苹果绿、鹦鹉绿等五种;黄色分为鸡蛋黄、老酒黄等八种:白色分为鸡骨白、鱼肚白等七种。还有梨皮、桔皮、象皮、骆驼皮、蛤蟆皮等等共计七十五种。

既然沁色是受“阴阳二气”、“日月二光”的影响产生的,又是那么的美不胜收,于是有沁色的古玉就成了人们刻意追求的目标。往往一块古玉因为沁色美而身价骤增百倍,而各种沁色也成了鉴识古玉的重要手段。

沁色看似神秘,实际上却是不难鉴识的,而且在实践中,也并不像陈性、刘大同讲的那样有那么多的种类。但是在具体鉴定时一定要心细如发,配合一定的工具,如强光灯、放大镜等,谨慎观察,并结合古玉器的玉质、器形、纹饰、雕工等综合鉴定。刘大同先生说:“玉器受地气,其各色之沁,皆由外而纳于内。”真的沁色都浸入玉的内部,与玉浑然一体。而假沁则多是浮在玉的表面,而且玉表也没有各种深浅不一的凹陷变化。如在石灰沁古玉上,往往有一圈参差错落的钙化的“包浆”,并可见未受沁处的玉质。在黑漆古古玉上,往往有根须般并有凹陷的沁痕,黑色中还会透出赭红色,迎光观察可见闪闪发光的晶点,俗称“苍蝇翅”。在钉金沁古玉上,器表会出现坑坑凹凹,好像被钉子钉过一样。在牛毛纹古玉上,可见“牛毛”是顺着一个方向呈一丝一丝状,而且有部分会有凹陷。在水沁古玉上,特点是沁色部分呈白色,而且异常干结。而蚀斑、蛀孔则是玉被浸蚀成斑斑点点和出现了孔洞。

2243637039362078924.jpg (32.96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22 上传









2、汉·包金箔玉猪去掉包裹金箔后,可以清晰的看到原先被金箔覆盖的部分,玉质保存较好,露出部分受沁起变化,从中我们或许能找出玉器在土中受沁千变万化的原因。

2243637039362078926.jpg (24.44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24 上传









3.开窗,就是“开窗见地”之意,古玉受沁有时在受沁部位中间露出一小块原先的“玉地”,让人能了解这块古玉材料的本来面貌。

2243637039362078927.jpg (33.56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25 上传









4、土咬  西汉·筒状器

2243637039362078928.jpg (53.65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28 上传









5、蛀孔  元·骑马童子

2243637039362078929.jpg (38.9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29 上传


2243637039362078930.jpg (21.65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29 上传


2243637039362078931.jpg (29.97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29 上传










钙化的玉已经是发生质的变化了。钙化的玉比较松软,甚至用指甲都能抠得动。台湾省的研究者现在将其统称为“白化”值得商榷。

2243637039362078932.jpg (28.49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29 上传


2243637039362078934.jpg (38.87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30 上传







10、根须纹  良渚文化·玉□

2243637039362078936.jpg (36.9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30 上传






11、铁锈斑  良渚文化·玉璧

2243637039362078939.jpg (51.06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31 上传





12、鱼子斑  夏商·玉刀(局部)

2243637039362078941.jpg (52.52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31 上传





古玉受沁或是顺着玉器原有的裂缝沁进去,或是沿着玉质松的部位沁进去,有裂缝的沁痕中间有凹陷。没有裂缝的沁痕往往是自然的渗透状。下面是沁痕在古玉受沁时的各种表现形式:

2243637039362078944.jpg (39.63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32 上传





14、沁痕  战国·龙形器

2243637039362078946.jpg (29.73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33 上传






15、沁痕  齐家文化·玉璧

从器物上看沁色似乎是从左往右沁入的,有裂缝处沁色明显。同时使人感到沁色最重的地方应该是左面边缘的白色部分。

2243637039362078947.jpg (38.4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3 00:10 上传





16、沁痕  西周·柄形器

2243637039362078948.jpg (29.8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3 00:11 上传


2243637039362078949.jpg (29.4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3 00:11 上传







18、沁痕  商·龙形佩

2243637039362078950.jpg (15.74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3 00:11 上传





19、沁痕  战国·玉带钩

2243637039362078951.jpg (27.64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3 00:11 上传





20、沁痕  战国·龙形佩

2243637039362078952.jpg (44.29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3 00:11 上传


2243637039362078953.jpg (38.25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34 上传


2243637039362078954.jpg (33.0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34 上传









23、水沁  商·兽形□

2243637039362078955.jpg (34.22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34 上传




24、水沁  宋·绶带鸟蜻蜓佩

2243637039362078956.jpg (39.69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35 上传


2243637039362078957.jpg (15.36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35 上传






27、水银沁(浅)  西周·玉佩

2243637039362078960.jpg (28.37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37 上传





28、芝麻点  商·鸟形佩

2243637039362078961.jpg (28.12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3 00:40 上传





29、芝麻点  战国·玉带钩

2243637039362078963.jpg (28.63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41 上传




30、钉金沁  汉·玉蝉

玉的内部分子结合有“松紧”,玉器入土受沁,松的地方首当其冲,结果出现了一些坑坑凹凹,好象被钉子钉过一样,故名。

2243637039362078964.jpg (41.8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49 上传





31、石灰沁  商·兽头

2243637039362078965.jpg (34.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49 上传





32、石灰沁  西汉·剑□

2243637039362078967.jpg (26.7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49 上传





33、朱砂沁  西汉·剑首

2243637039362078968.jpg (38.8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49 上传





34、铜绿沁  西汉·镶铜玉盖杯

2243637039362078969.jpg (33.96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49 上传





35、铜绿沁  宋·玉凤簪

2243637039362078971.jpg (31.8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49 上传





36、铁锈沁  汉·剑□

2243637039362078972.jpg (52.39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49 上传





37、鸡骨白  良渚文化·玉琮

玉在土中受土质、温度的影响,产生一种钙化的现象,似煮熟的鸡骨,沁名“鸡骨白”。真鸡骨白玉器表面有一层钙化的包浆,肉眼可见大小不一的圆形斑点,用强光照射,此处可偶见透光。

这件玉琮沁色就呈深浅不一的自然分布状,顶上部分还有“开窗”。

2243637039362078975.jpg (36.8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49 上传





38、象牙白  战国·玉璧

2243637039362078976.jpg (34.0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49 上传





39、象牙黄  汉·玉璧

2243637039362078977.jpg (31.62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50 上传





40、洒金黄  汉·玉鹰

2243637039362078979.jpg (30.54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50 上传





41、洒金黄  唐·如意云头饰

2243637039362078980.jpg (35.7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50 上传





42、洒金黄  宋·螭环

2243637039362078981.jpg (37.2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50 上传





玉器出现沁变,有玉器质地自身的原因,也有入土环境的外部原因,入土时间的长短,并不是玉器受沁轻重的唯一原因,下面我们来看几件不同时间入土玉器的沁变情况。

43、西周·玉蚕(微沁)

2243637039362078983.jpg (28.1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50 上传


2243637039362078984.jpg (32.87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50 上传








45、汉·玉龙(没有一点沁色,像新的一样)

2243637039362078989.jpg (38.3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7-12 23:52 上传






46、清·玉豆荚佩(不但有很重的土沁,而且出现了许多蛀孔)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