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云南之丽江之殇
个人日记
很久以前,就看到过一段描述丽江的话:“有人说,若有一个地方,让你去了便深深地依恋,想留下,想老死,那就是丽江。也有人说,不要轻易去丽江,因为她会把你留下,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人走了,心还在丽江。”也许正是因为被这段话深深地打动,所以才坚定的选择要到一次云南,见一次丽江。
从玉河广场经过大水车,沿着玉河南行(绕行古城有句俗语,顺水进,逆水出,这样怎么走都不会迷路),那些传统的纳西建筑,那些古老的土坯墙和青石板建造的小石桥,以及庭院深深处锁不住的满园青翠,都能让人感受到丽江的淳朴与自然。如果不是身边如穿梭般的游人,感觉仿佛走在历史的岁月中,寻找那份属于前清时代的远古悠久。
东巴许愿风铃(人民币30元一个),书写着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东巴图形象形文字的东巴许愿文字。据说,它的声音能给人们带来祝福,文字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因此,看到挂着的这些密密麻麻数也数不请的许愿风铃,也就不足为奇了。
沿着古老的石阶而上,到达我预订的客栈“含城别苑”。
相比徽派建筑四水归堂的天井结构,纳西人的院落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上更胜一筹,尤其是院落中一年四季盛开不断的花花草草,似乎更能表现出纳西人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原木茶几,藤萝吊椅,木头窗户木头门,木头家具木头床,把古城中所有的喧嚣浮躁都拒之于门外,让人拥有片刻的安宁。
又见海子的诗。只是,为什么非得等到明天?难道今天不好吗?
酒吧一条街,给人的感觉就是繁华奢糜。一到晚上热闹非凡,站在酒吧门口的小姑娘小伙子就像从前妓院的老鸨,堆着一张皮笑肉不笑的脸,招揽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从酒吧里飘散出来的歌声还依稀有想像中的意味,可内心却丝毫不能感受到纳西音乐应有的那份恬静和悠闲。或者是我真的老了,跟不上时代,因为客栈里住的其它人每天都会去酒吧泡到深夜才回来。就连客栈老板都在疑惑,很少见到如我这样的客人,一个人来丽江而又不去酒吧。
午后的阳光,明艳而张扬。丽江的每个角落,随处可见游人来来往往。热闹时尚的丽江是年轻人造就和喜欢的,它看起来避世,却浸染尘缘,与心中那个久久牵挂的可以发呆的有一米阳光的丽江相去甚远。曾经的丽江,已经被一阵轻柔得不知从什么地方吹来的风给带走了,如今的丽江,只是我们逃离现实的栖息地,暂时寄存梦想的收容所,一个脑海中存留的幻想。
清晨的丽江,似熟睡中的婴儿,别样的安详。河水缓缓流淌,鸟儿飞来飞去,轻轻地鸣唱,花儿草儿树叶儿,小桥灯笼酒幌子,寂静的迷茫,整个古城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雾气之中。最美的,莫过于光滑古老的青石板,不曾用粗糙留住岁月,只是任时间流淌。没有精雕细琢,没有排列规则,不是艺术,却比艺术更能让时间体会得淋漓尽致。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古城上空,雾水逐渐散去,给古城里的一草一木都批上一层金色的光芒。也只有这时,才能真正的感受丽江。慢慢地,偶尔有了行人,基本上是上学的学生,再慢慢地,熟睡的婴儿醒了,门窗一间间打开,开始又一天的匆忙。
可怜的小姑娘,8元钱在古城能够吃什么呀?就连一碗最最简单的所谓的鲜虾粥(用勺子翻了半天,才看到孤怜怜的一个虾),都是要15元的啊。环绕着丽江古城不舍昼夜流淌的玉河水,流走的不止是岁月和铅华,还有清纯和厚道啊。
古城的边缘,一家正在重建的客栈。由于古城内禁止汽车驶入,所以只能完全依靠人工完成,建筑材料是我们极为熟悉的砖瓦灰石,钢筋水泥。完工的最后阶段,用脚想都会知道,这家客栈一定又是古色古香,温馨引人。只是,这些翻版的纳西院落最终会慢慢蚕食掉曾经弥足珍贵的古建筑,到那时,古城还能叫做古城吗?作家史铁生曾说过,人不是一下子就死掉的,是今天死一点,明天死一点。再过几十年,当全中国都变成一个庞大的城市,我们上哪儿去找一个梦中的纳西古城?
蓝天白云,纳西小院,慈祥的老人,慵懒的猫,眯着眼睛,晒着太阳。这才是丽江原来的面貌,这才是纳西人原来的生活。现在的古城只不过是个空壳儿,所谓的被迷倒也只怕多半是附庸风雅,叶公好龙。
清晨,古城和新城接壤的玉河广场旁,一队不知道什么民族的老年人在跳民族舞。旁边转角的街旁,一个名叫“阿勒丘”的饭店在召开营业前的员工早会。
做姜糖,现场表演。我站在那里看了差不多快半个小时,也没看出个名堂。
现在的丽江不是过度商业化,而是极度商业化。如果说丽江古城在全国的古城里商业化排名第二,那么,就没有地儿敢称第一。看,四方街后面的小吃一条街,琳琅满目,色泽鲜艳,形态诱人。味道其实不咋滴,价格还不便宜。
中午过后,古城的游客真是多得没法说,就像一个大集市,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都跑来这里赶集。街上到处传来手鼓店里敲打的鼓声,淘碟屋里播放的音乐声,卖衣服的、卖手鼓的、卖手饰的、卖玉器的、卖披肩的、卖乐器的、卖小吃的、旅行社门店、照像馆门店,饭馆儿,比比皆是,应有尽有,讨价还价声,声声入耳,闹哄哄的,给人感觉,就像到了青蛙王国,耳边只有呱呱呱的叫声。
古城的尽头,一对外国背包客正在一间酒吧外休息,发现我给他们拍照,居然配合地抬起头来。不知道他们对于丽江的感觉,是不是跟我一样?
花间堂,很好听的名字。主人是不是想起了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才有了花间堂这所客栈的名称?
东巴文,我一个字都不认得。
上善若水。
“我在丽江等你”,看到这个外表古老,内在装潢优雅的酒吧,不禁感觉有些让人心疼。这就是丽江,一个浓缩的丽江,就像被人强行地抽去灵魂后,又注入了新的血液。不管这种“换血”在千百年后会对这座古城产生好或坏的影响,但是这个过程是痛的。纳西文化的迁出,“小资”文化的迁入,现在的丽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挣扎,多少显得有点不伦不类。真是让人可惜,主流文化其实在哪里都可以生存,为何一定要占据这座纳西文化所剩不多的家园?难道,仅仅因为它获得过“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
逃离丽江,在新城找了个小村庄,住下来,安静悠然,鲜花环绕。旁边是一位纳西族姑娘和她的四川丈夫开的小饭馆,一个炒香肠,一个炒凤尾,合计二十八元。相比丽江古城的那碗所谓的鲜虾粥,是不是这才感觉到纳西人的纯朴?和她聊天得之,她曾经在古城打工的那家客栈老板是浙江人,以每年28万元的价格租下房东的老屋15年,花费200多万进行装修,才得以开始营业。而且这个价格,在古城内还是算极便宜的。通往地狱的道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就。我想,跟这位浙江老板一样,全国各地来丽江投资居住的人绝对不在少数,人对环境的影响真的是很大,都市人定居古城,最终的结果,只会让古城不古。
最后,听说丽江被联合国取消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我想,这对于丽江来说,也许并不是件坏事。
文章评论
阳光
够批判,我喜欢。有点辛辣味,多品此文包治百病!
风语者
[ft=,4,楷体, 楷体_gb2312]“丽江,只是我们逃离现实的栖息地,暂时寄存梦想的收容所,一个脑海中存留的幻想。”[/ft] 说得真好流恋一个季节,不如去憧憬一个季节,文人雅士的赞美之词,仿佛融入历史长河,若隐若现;即使联合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也有了“想不朽”的意味,进步的社会,遗留了尴尬的历史,时尚的人们,不得不面对充满商业气息的氛围,不得已的悲哀....
任我行
风景秀丽,没上雪山?那碗香肠舒服![em]e112[/em]
江山中华
嫂子文采飞扬啊[em]e113[/em]
漫天雪飞
靓汤的照片中的丽江还是很美的,很复古的感觉。其实哪里都一样,人人都想去的地方大多被现代商业气息濡染,只余一个外壳而已,大概只有那些鲜有人涉足的地方才会原汁原味,不过那样的地方恐怕也不为人所知吧!不过,话说回来,能出去走走总是好的。[em]e163[/em]
啊酷
一个人的旅行--闹中取静! 配文很到位!赞
一默
喜欢你的文字,简明易懂令人沉思。跟着它自由自在、轻松惬意的也旅游了一趟丽江。谢谢你,辛苦了。[em]e163[/em] [em]e178[/em]
踽踽风中过客
取消了文化遗产称号,的确不一定是坏事,但曾经的丽江,就如东巴文一样,只能供后人描摹和揣度了……
那一袭紫衣
能出去走一圈,寻找自我。看到人人看到的景,感别人感不到的叹,靓汤让我佩服不已。
阳光
转眼便是一年,时间如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