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骑行——崇山村
我的图志
2014年10月12日单骑一探崇山村骑行。
十月的桂林,金秋正是户外赏秋的好时节。
出桂林西行,经临桂新城区,走108乡道。
路遇一骑友,苏桥电厂上班,三年来每天都是骑行来往桂林-苏桥之间(约90公里左右)。路上有一同伴边骑边聊,时间过得很快,到了苏桥镇分手。他去上班了。在路边找一家粉店吃过早餐。问过去崇山村的路,就上路了。
金秋时,水稻一片金黄,稻浪在秋风中起伏,小溪中村姑隐现,一幅乡村田园风光。
金稻秋色,让人心胸豁然,心情清爽。
崇山村,位于永福县城东北部20公里,数百年来,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有“一门三进士,父子五登科”美誉。村内李氏一门,为国内知名的画家群体,世称“画笔如林”,清代著名画家李吉寿墨梅独树一帜,被誉为“梅花圣手”,1997年,李氏家族在桂林博物馆成功举办“李氏一门八代书画展”,展出八代二十五人书画作品二百五十余幅。如今,李氏书画精品多被全国各大博物馆收藏。
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崇山李氏一门古民居,排列整齐,规模宏大,每个大院建有侧门和巷道相通,地面用青石板铺设,旧居为小青瓦、硬山顶式砖木结构二层建筑,外墙均用青砖砌筑,墙基部分用料石砌筑,防火山墙为石头墙。每家大院均为四进三开间,大门位于房屋正前方,大门内有天井,四周有院墙,每进之间也有天井,天井两侧开有侧门,既方便进出,又加强大院之间的联系。整个建筑布局体现了邻里和睦相处、坦诚信任的淳厚民风。
村中很是清静,偶而见有孩童在村中戏玩,一晃而过。
整齐的石板,青灰的高墙,将古今贯通,将历史延续。
随意走进一家。
热情的主人引导参观,讲解李家的来龙去脉。
外墙用红色墨写有李吉寿故居,真的好小。我问村民, 为什么不搞个大的?笑笑。
李吉寿的故居小巧玲珑,别致优雅。天圆方地形式的门建筑,特别引人入胜。
故居,李吉寿的墨迹,只有这幅自画像了。
辞别故居,村民指引我到李氏宗词。建 在田地中的宗祠在桂林还是算比较大的。
孩子们在门口玩耍,看到我特别兴奋,争相拍照。
紧闭大门只能从缝隙中一窥李氏家族的故事。
宗祠的一部分,已经是崇山小学了。
在孩子们的嘻笑声,骑进了金色的田园之中。
顶着轻风返程,一个人有些寂寞,感觉特别累,又是一个近百公里的骑行。
十月的桂林,金秋正是户外赏秋的好时节。
出桂林西行,经临桂新城区,走108乡道。
路遇一骑友,苏桥电厂上班,三年来每天都是骑行来往桂林-苏桥之间(约90公里左右)。路上有一同伴边骑边聊,时间过得很快,到了苏桥镇分手。他去上班了。在路边找一家粉店吃过早餐。问过去崇山村的路,就上路了。
金秋时,水稻一片金黄,稻浪在秋风中起伏,小溪中村姑隐现,一幅乡村田园风光。
金稻秋色,让人心胸豁然,心情清爽。
崇山村,位于永福县城东北部20公里,数百年来,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有“一门三进士,父子五登科”美誉。村内李氏一门,为国内知名的画家群体,世称“画笔如林”,清代著名画家李吉寿墨梅独树一帜,被誉为“梅花圣手”,1997年,李氏家族在桂林博物馆成功举办“李氏一门八代书画展”,展出八代二十五人书画作品二百五十余幅。如今,李氏书画精品多被全国各大博物馆收藏。
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崇山李氏一门古民居,排列整齐,规模宏大,每个大院建有侧门和巷道相通,地面用青石板铺设,旧居为小青瓦、硬山顶式砖木结构二层建筑,外墙均用青砖砌筑,墙基部分用料石砌筑,防火山墙为石头墙。每家大院均为四进三开间,大门位于房屋正前方,大门内有天井,四周有院墙,每进之间也有天井,天井两侧开有侧门,既方便进出,又加强大院之间的联系。整个建筑布局体现了邻里和睦相处、坦诚信任的淳厚民风。
村中很是清静,偶而见有孩童在村中戏玩,一晃而过。
整齐的石板,青灰的高墙,将古今贯通,将历史延续。
随意走进一家。
热情的主人引导参观,讲解李家的来龙去脉。
李氏祖籍湖北荆州,清初逃洪灾南徙于此。李氏初为长工,后约第四世发家,李树桥中举,至1902年李增华止,科举不断,五代共有举人十四名,贡生5名。其中李熙垣之第六子李吉寿一家父子五人均中举,故李家有“父子五登科,一门两进士”之誉。
李家先砌三套一排排相隔又相联的建筑。后期又增建两套,成为现在这一片的李家古建筑群。
李吉寿的故居就座落在最左边的一套。
外墙用红色墨写有李吉寿故居,真的好小。我问村民, 为什么不搞个大的?笑笑。
李吉寿的故居小巧玲珑,别致优雅。天圆方地形式的门建筑,特别引人入胜。
故居,李吉寿的墨迹,只有这幅自画像了。
辞别故居,村民指引我到李氏宗词。建 在田地中的宗祠在桂林还是算比较大的。
孩子们在门口玩耍,看到我特别兴奋,争相拍照。
紧闭大门只能从缝隙中一窥李氏家族的故事。
宗祠的一部分,已经是崇山小学了。
在孩子们的嘻笑声,骑进了金色的田园之中。
顶着轻风返程,一个人有些寂寞,感觉特别累,又是一个近百公里的骑行。
文章评论
艾宏-桂林乐行
第一张图是在哪里?好多年没吃过了,好想吃。
悠悠草
期待 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