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 壶口

个人日记

             2013年的夏天,是一个极其炎热的夏天。据说是自1961年以来最热的一年,连续月余的酷热,让人无法忍受,城市的街道两旁空调嗡嗡作响,汽车也像热疯了的狗一样,开足了空调,满大街乱窜,每过一辆就掀起一股灼人的热流,火热的骄阳毫无遮拦的照射到各个角落,让人无处躲藏。晚上的云龙湖边本是人们纳凉的好去处,浩渺的水面飘来的却也是阵阵热风,让人汗流不止。闷热难耐。出去避暑旅游吧,在大虾的建议下,本来春天就想去的壶口瀑布,就成了我们的第一选择。                                                                                                                                                                                   
             去壶口的哪天,也是一个炎热的天气,我和大虾背着简单的行囊 乘上了西去的临时列车。所谓临时列车,就是暑假期间期为方便各地大学生返家及开学而临时加开的列车。虽然是简陋的绿皮列车,但能直达目的地,却是我能选中它的主要原因 。还好车上人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多。我们购的是卧改坐(就是为了多拉几个人将卧铺改成座位)的票。下铺都没坐满,中上铺更没人,任你想坐则坐,想卧则卧,极其宽松随便,只是没有空调,列车一停就闷热异常。好在站间距离很长,人又不多,并且很快进入了夜间行驶 ,一路上倒还舒服                                                                                                                                                                          凌晨时分,到了我们要去的第一站:侯马,从这里去黄河的龙门景区是最理想的下车点。然后去河津,转龙门 。正午时分,我们到了秦晋交界的龙门景区。相传4千多年前黄河在这里被大山阻挡后横冲直闯,继而四处奔腾,洪水遍野,大禹子承父业帅数千之众在极其险峭奇崛的黄龙山和龙门山之间,凿开了一条最窄处仅百余米宽的峡谷。将遍地洪水引入河道,使洪灾得以治理。为了治理水灾,大禹曾“三顾家门而不入”从此龙门又被称为禹门。在这陡峭的两山之间,高悬于黄河之上的铁索桥早已废弃,但铁索依然还在,只是没有了上面的踏板。旁边,人们相继架设了公路桥和铁路桥 。三桥并列,成了当地一景。随着社会的发展,更高大壮观的现代化大桥已初见雏形。届时,多桥并行也成为了可能,奔腾的 黄河水裹挟着泥沙,带着一排排漩涡奔腾而下,咆哮着冲出龙门口,一泻千里,演变成了数千米宽的滔滔大河。十分壮观。                                                                                                                                                                                                                                         据说从龙门乘船逆流而上,过石门  即可达壶口瀑布。不过我们还是选择了龙门---河津---吉县---壶口的路线。一大早,就乘上了去吉县的大巴,上午到吉县,中午即赶到了壶口景区。 壶口瀑布是黄河中游流经秦晋大峡谷时形成的一个天然瀑布。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其奔腾汹涌的气势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浩瀚的黄河,在此被束缚着冲入 狭窄的水道.聚然之间变得波涛汹涌,旋流激荡。激起阵阵雷鸣,震慑心魄。《禹贡》曰:“盖河漩涡,如一壶然”,壶口因此而得名 。由于河水常年的冲刷,在河床中间形成了一条狭窄幽深的水槽,瀑布跌落下来争相涌入水槽,形成了万马奔腾的局面,怒吼着翻滚向下。而宽阔的河床则成了人们观赏瀑布的平台,站立这平台之上,远观黄龙翻腾,遥听万鼓齐鸣,实在美哉妙哉。稍稍走近便感到了其逼人的气势,跌入谷底的巨大水流激起的水雾被喻为水底冒烟,升腾到空中演变成了蒙蒙小雨,让人衣帽尽湿,虽处盛夏时节, 也毫无暑意。黄河以他那气吞山河,声盖九霄之气势从天而降,发出巨大轰鸣声,震耳发聩,声闻数十里 。  和着谷底翻腾的黄水犹如闹海蛟龙般的咆哮怒吼,奏响着一曲永恒的壮美乐章。景区内的陕北汉子穿戴着极具特色的民族服装,牵着打扮的十分光鲜的小毛驴,等待着游人们和他或他的小毛驴合影留念,以期挣个几块钱,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只是没人的时候老汉可以抽袋烟歇歇。驴
呢?                                                                
                                                                                                                                                                                                                 带着萦绕在耳底的轰鸣,穿着露湿的衣服,我们和瀑布渐行渐远,从原路返回了景区大门外,乘上了开往另一景点:克难坡的汽车。然后返回吉县,在返回的途中有时也停下车来,拍几张沿途景色的照片 。到吉县吃了很晚的午餐,傍晚十分乘大巴去了临汾。                       
图片

龙门景区的码头
图片

从上游而来的黄水,裹挟着泥沙旋起串串漩涡涌向龙门

图片

之2
图片

龙门上游漂亮的景色                                                                                                                                      
图片
             右边是 山西一侧的龙门山
  
图片
        在陕西境内看正在架设的连接山陕两省的第四座桥                                                                                                              
图片

 龙门之下,河面遽然开阔。
图片

远处是京昆黄河大桥。                                                                                                            
 
图片
 龙门归来,我们乘车去壶口图片  途中的跨河大桥 
图片 
  在山西境内看孟门山(就是屹立于黄河之中的两块巨石)迎着汹涌奔腾的激流,昂首挺立。与壶口,龙门并称黄河三绝。(河对岸既是陕西。)
图片
  滚滚而来,涌入  壶口的巨大水流     
图片
远望观瀑的人们
图片
阳光下的壶口瀑布。
图片
飞流直下    
图片
  之2
图片
  激起的水变成了“烟”  
图片
  观瀑归来的潮女
图片
  对岸是陕西境内的观瀑大酒店
图片

陕西境内观瀑的人们,
图片
大河南去(呵呵不是东去啊。)
图片

幸福的老汉。
图片
  等着和人合影的毛驴

图片

  以及到壶口游览的外国人     
图片
  离开景区,我们驱车赶往克难坡。从壶口到克难坡的弯弯山路
图片
  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部内景
图片
  八大处
图片
         杨经略祠                                                                  
图片

 杨经略祠2
图片

归途中俯瞰孟门山
图片

黄河
图片

黄河 黄沙
图片

黄河沙场

图片

黄河峡谷以及对岸陕西的公路
图片

离开黄河,我们到了吉县。









                                                                                                        

文章评论

kimi136

米可果腹,沙可盖屋,但二者掺到一起,价值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