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兮随笔】庆丰包子铺与招远的渊源

阿兮随笔

     习大大的一顿饭,让庆丰包子铺火了。那个火爆程度啊,无需我说,相信去吃过的人都有感受。没吃过的人也是在网上看到铺天盖地关于庆丰包子铺的段子了。这不朋友大海带着小公主去北京,也特地赶去庆丰包子铺吃包子。看他发的说说情景毕现:先是要了一个“习大大”,一看,四个小包子,一碗粥,这怎么够啊?立刻又加了两个“习大大”,才吃得满意而去。我边看边乐,又忍不住留言一句:大海,那个庆丰包子铺可能最早就是我们招远人开的啊!想了想不妥,我没头没尾说这么一句,大海的朋友天南海北的又那么多,会不会让人觉得我们招远人吹牛皮太厉害,什么都要往自己身上扯,硬拉关系啊?这个还真得有依据才行。好吧,那我就分享一段《招远人在北京》的故事给大家,掰扯掰扯庆丰包子,到底跟招远能否扯上关系。

    话说清朝乾隆年间,招远有个郎中名叫孙振兰,他喜欢游方行医,这走着走着就到了皇城根下,走街串巷,行医卖药,医术高明,加上勤劳和气又精明能干,渐渐在北京鲜鱼口一带成了气候。乾隆六十年(1795),孙振兰在北京前门外鲜鱼口内长巷头条路西,创办了一家字号“长春堂”的药铺,前店后家,时称“连家铺”,主要经营由桑叶、桔梗、薄荷、冰片、麝香等制成的闻药。所以说呢,这个招远人孙振兰,是北京老字号“长春堂”药店不折不扣的奠基人。

    都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可到了孙振兰这里,完全可以用“长江后浪推前浪”来形容。孙崇善(1863~1926),号三明,别号孙老道,孙振兰的孙子。光绪十三年(1888),他只有25岁时,就展露出比祖父辈更强的医术和经营头脑,“长春堂”也正式交到他手上经营。孙三明研制出品牌“避瘟散”,使长春堂品牌在他手里得到光大,并以此成为民国时期北京市商贾巨头。

    那位可能又要说了,太吹了吧?一个闻药“避瘟散”能多神奇?成了造富神话?这里我不多说,你百度下长春堂避瘟散,就知道当年“避瘟散”的盛况了。直到今天,说到"长春堂",老北京人马上会想起"避瘟散",二者之间密不可分。消暑闻药避瘟散具有香、凉、祛瘟消暑的效用,取用少许抹入鼻腔,清凉感直通心脑。在30年代的老北京曾经流传过"暑热天您别慌,快买暑药长春堂,抹进鼻孔通心腑,消暑祛火保安康"的顺口溜,时至今日,盛夏时节,到长春堂购买避温散的顾客仍旧络绎不绝。避温散具有祛暑清火的功能,芳香开窍,提神醒脑,祛邪气,药效迅速。

    这避瘟散当年可是国货品牌里抗衡日本“仁丹”和“宝丹”的强有力支撑,是抵制日货的先锋品牌。
30年代时,年产量达到了250万盒,不仅行销国内,还在泰国、印度尼西亚、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打开了销路。那时遍布京城的大小百货店、小杂货铺、茶叶店等都代售长春堂的避瘟散。长春堂在山西太原、天津等地开设了分号,在鲜鱼口一带先后开设了长春棺材铺、庆丰饭馆、油盐店、亿兆百货商店,又在东晓市开有东升木器厂,在地安门开设了仁和堂药铺,总共有八个商店。此一时期为长春堂的鼎盛时期。

    至于后来为何衰败了,七七事变北平沦陷了嘛。这节在此不叙,感兴趣的朋友自己百度应该有很多相关资料。在此我只说这个庆丰饭馆,据说庆丰饭馆的包子当年是非常出名的,老北京们对此仍记忆犹新。至于后来又如何演绎,此庆丰饭馆与现在的庆丰包子铺又有怎样的渊源,我不敢妄测,但在当年,招远人在北京鲜鱼口一带确实开有庆丰饭馆,并且生意红火,很是闻名,这却是不争的事实。


借用下大海拍的庆丰包子铺图片




文章评论

风兮云兮

@{uin:544405469,nick:雅施达} 亚荣姐[em]e163[/em]

月下拈花笑

兮姐,赶快给我快递来几个习大大[em]e120[/em][em]e12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