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这样的天长地久

个人日记

 

 

­ ­

 

图片

 

有没有这样的天长地久

 

 

    这是一部不太有名的电影,甚至它的译名都有一些拗口——《伦敦查林十字街84号》
  
  海伦,一个美国女作家,偶然的机会,她得知英国的某家书店可以廉价提供她一些寻觅良久的著作。她写信给书店老板弗兰克,希望他能提供帮助,那一次,他没有让她失望——在以后相交的很多年里,他也从未让她失望。
  男女主人公永远都在静静地独白,生活在各自不同的天空。日子就这样年年岁岁的过去,他们始终未曾谋面,只是依靠书信和包裹传递着彼此深深的了解和尽在不言中的温暖以及不言而喻的默契。
  只是,只是自始至终,他们只是通信,没有见面。
  多年以后,海伦终于走过了那条街,站在了那家书店门口,然而斯人已逝,连书店都已经关闭。她走进了那扇门,站在空空如也的屋子里,独自揣想着当年那些堆到天花板的书籍,那些书架旁埋头寻找的爱书人,还有……弗兰克
得体整洁的打扮,以及他温文尔雅的微笑。
  她对着空气轻声说,弗兰克,我终于……还是来了…… 
  
  深深的羡慕他们,有幸拥有一世的友谊,也许彼此也曾有过隐秘的心事无法如愿,但正是这样的遗憾,反而成就了一种更隽永的情感。他们甚至没有握过手,灵魂却一直并肩而行;永远隔着遥远的海峡,热烈的交流却从未停止;那一份真情无关风月,却无疑实现了天长地久。这样古典的浪漫,是否只会属于矜持保守的英国,只属于传统的三十年代。如果故事发生在今天,发生在身边,会不会只是另一段网络情缘,然后在日常琐碎的相对中渐渐失望,流逝了那一份距离带来的美感?或者,会不假思索的越界,让原本可以长久的情感,最终沦为欲望的前奏?
  有些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两难选择——最
能读懂我们的灵魂的人,不一定是常伴身边的那一个;而精神上的默契与呼应,其实也不一定就可以
成就完美的情感生活。


  记得聊斋里有这样的故事:书生邂逅一女子,女子告诉书生,如果两人做夫妻,有三年缘分,如果仅仅做下棋听琴的朋友,则可以相处一生,不离不弃。书生选择了前者。看到这里的时候,就暗自为他惋惜。又转念想如果换作是我,会怎么选择?
  也许是宁可要那样一份淡淡的长久吧。如同烛火,虽不是能攥在手心的温暖,但可以照亮前路,伴随一生,也就足够。

  
  有没有这样一种情感,只是欣赏而不是占有?有没有这样一种情感,平淡如水却可以细水长流?有没有这样一种情感,如同海上遥遥相对的灯塔,交相辉映却永远保持着矜持的距离?
  常常幻想,在暮色已降的街头,突然把你想起,脸上闪过一抹沉静的微笑;幻想在灯火辉煌的远方,举杯祝福遥远的你;幻想很多年以后,可以像海伦一样走进你的房间,揣想你曾经的样子;幻想去固执地站在一个距离给予对方关怀与倾听,如同那无法触碰却依然温柔照拂的月光。
  
   不知道,世间是否还有这样的天长地久,又该如何小心翼翼地,去拥有。

 
  
  (文字来自网络 有删节)

  

 


 

 

文章评论

心悦如莲

曾在《读者》里详读两人的故事,世间总有这样让人向往的美好存在,所以生命也就有了那一抹暖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