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风矿散记
个人日记
五岁时跟着母亲从磁县南关迁移到王风煤矿,再回到老家去度寒暑假,西邻保大娘每次见了都会笑着说:“山西老西儿回来了?!”
我那时太小,不知道保大娘的话是什么意思,甚至还为此纳闷了好长时间。后来才明白了,我们河北平原人戏称山西人是“老西儿”。王风矿在老家正西六十里地的山区,从这里来说,我还真就是保大娘打趣的“山西老西儿”。
王风矿就是山区。煤矿的西面有座山叫西山,东面有座山叫东山,东面地势低,到了夏天有条雨水汇集的小河就叫东河。也真是不讲究啊,山川水利的连个名字也懒得给起。
煤矿就建立在两座山之间一片相对平坦的地面上,一条南北大马路,两边是一排排的家属区,以及商店、粮店、照相馆、理发店等,当然银行、医院、俱乐部以及公安派出所等部门更是一样不缺,不过它们坐落的距马路要远一些。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就建成的中型国营煤矿,俨然就是一个小型社会。在这里你从出生到上学到就业,又找了一个本矿的结婚对象,可以就这样在王风矿过一生直到老死。老死了更简单,随意埋在任何一个山脚崖畔,虽然是晓风残月荒草萋萋,倒也安宁,不会让你迁地平坟。
那条南北马路的中间往东另起一路,成了个丁字路口,一个缓坡上去就是矿上的办公区和生产区了。路的一侧有一间小房子有人值班,算是虚拟矿门的门卫。这门卫大概只是收发信刊?因为我没见他们管过什么。再往里两边也是一排许多个窗户,那是家在农村的矿工们的宿舍。
然后矿里面就是高高的井架和高高的煤仓,还有高高的水塔也在里面。除了这“三高”就都是平房了。记得父亲在营运科办公的地方也是一间不高的房间,和其它许多同样的办公室一起,围成了一个四方的办公区。除了供电、维修、以及运输的这些部门在地面上,矿上最大的生产区就完全是在地下面。煤矿嘛,脚底下深深的地层里纵横交错的巷道才是实际的厂房车间。
到了中午十二点矿上会准时拉响汽笛,告诉人们下班了。那时的人都没有手表,办公室自然也不可能有挂钟。汽笛一响许多的人就会从各自工作的地方走出来,在那条唯一的道路上汇成人流,然后各自归家。矿上的人称那汽笛声叫“响气”,大家会说:“响汽了吗?”或者说:“怎么还不响汽?”
小时候也溜达到矿上——这“矿上”是通用的俗称,也就是指的办公区。到矿上表面上去看父亲,其实是去玩。父亲总是忙忙碌碌的,坐在办公桌前喝水抽烟的情况从来没有,见了我笑一下打个招呼就算了。倒是他办公室的一位叔叔,每次见了就拉着手去买糖给我吃。附近就有一间小卖铺,小小的门面只有一个人经营,只售烟酒和糖果点心。
或者是我年龄小记忆不清,或者就是真的那样,在王风矿的日子里,除了附近田野里的粉色打碗花,我好像没有见过别的什么花朵。毕竟那是六十年代国家最艰难的日子,饭都吃不饱哪里有心情莳花弄草?倒是矿上有一个小小的花园,由一位姓胡的老人管理着。里面种着一些花卉,摆着一些盆栽,甚至还有一条小小的水沟蜿蜒的流着,清澈见底,水声淙淙。
整个矿区到处都是煤炭,运输煤的马车蹄声的的,汽车一路轰鸣,唯一的马路上洒落的碎煤面黑黑的。有风刮起,自然就是一股小小的黑旋风,上班的人们就骑车在这黑尘里裹挟着跑。在这片糟糕的环境里,矿上那一个美丽的小花园就珍贵的好像是世外桃源。后来我虽然见识了很多漂亮的公园和很多的繁花似锦,但现在还是念念不忘那个小花园,甚至也忘不了那位园丁胡师傅。
矿上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个图书馆。一间长方形的房间里,墙边一溜柜橱里摆着满满的书,然后是一溜的矮桌,但是没有座位,也就是你可以浏览但不能长时间阅读。这就是矿工的图书馆,在那里可以借书看。不知道矿工们有没有借书证,但我去借书却是要现钱——书价是多少就拿多少钱来做押金。这样自然是不用担心你不还,最多就当卖给你好了。
我那时读六年级吧,记得是用三元钱借了一本《二月兰》,那是王汶石的短篇小说集。王汶石是山西作家,他的小说手笔清新,带着浓浓的山野气息,我印象深刻。自然,我现在也还一直记着那个图书馆,记着里面安静的气氛,和那位轻轻走路细语低声的中年图书管理员。我想,大约我也是唯一的小学生来借书看的吧。
矿上在早年间收容了一个小豫剧团,原来大概是想作为煤矿的附属专业剧团给职工演出。可后来发现不可行,人们总不能天天看戏吧?这几个演员就被分到矿上去做工了,但是一到节假日组织文艺活动,他们就被抽调出来组班子唱戏,在矿上的职工俱乐部演出。
虽然是草台班子,但毕竟也是专业演员,这几个人生旦净丑的行当以及司鼓操琴的都还齐全。过去的行头也还有几件,再找几个人来跑龙套,演将起来还是真有两下子。尤其是那个饰演小生的陈素云,她个子不高也不讲究修饰,平时穿件工装松松垮垮,很不起眼的一个女子。可是只要粉墨登场,她马上就像换了个人似的精神起来。举手投足间颇有板眼,那身段那做派那唱腔,再加上眉目清朗间的一股英气,俨然就是一个倜傥的古装男儿,让人真喜欢!
陈素云也是磁县人和我老家距离不远,父亲说她当年还真是一个红小生呢。我很遗憾她不去当专业演员却来到矿上当工人,父亲却说王风矿毕竟是国营单位,豫剧团收入没有保证,经常跑台口很辛苦,“唱戏的”当年身份是很低的,他们这些人愿意到矿上来。 哦,是这样?那我就不为他们抱屈了。
我有一个同学叫庞仙,她比我大两岁,在班上我们很要好。庞仙看上去很瘦弱,其实她胆量和气魄比我强多了,人也很聪明,若有合适的机遇她也许真能干出个大事业。当时班上的老师不太喜欢她,或者是没有看到她的长处。我那时文学比较好,在班上比她要“吃香”。
我家姊妹五个已经是住房和经济很吃紧了,可是庞仙家居然姊妹七个!家里的生活可以说是一塌糊涂。庞仙的母亲虽然人还清秀,但被沉重的生活担子压得喘不过来气,每次上街她的头发都是乱乱的扎煞着,丝毫也不顾虑人们怎样去看她议论她。
一次和庞仙出去玩,天已经黑了还没有回家。这时我俩走到了王风矿唯一的小饭店门口,庞仙忽然提议:“咱们去饭店卖猪手吃吧?”我大吃一惊,这个想法可是我从来没有过的,一个女孩子怎么能去饭店啃猪手吃?猪手在那时是奢侈的食物,家里人都没得吃自己吃合适吗?
可是庞仙一再怂恿,我一向没有主意,再说自己也是个吃货很馋的,身边恰好也有五角钱够买一只猪手,就这样庞仙和我走进饭店每人卖了一只猪手大快朵颐。嘿嘿,真香啊!
后来我一想到这次的饕餮就觉得不好意思,也是后来我想到庞仙肯定不是第一次在饭店买东西吃,不然她不会那么从容。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进王风矿饭店的门口。
庞仙知青下乡时回老家保定了,返城后在王风矿医院当了护士长。找了个老公好像不太如意,一直郁郁寡欢。十多年前庞仙患了乳腺癌,大约是受不了疾病的折磨吧,在家里自缢了。我知道后很难过,可那时庞仙和我联系很少,搬了家也不告诉我地址电话,她得病和自杀都是事后辗转才知道的。
说是散记还真是散,东拉西扯写了王风矿的一些旧事。虽然我在王风矿仅仅生活了十年,但那也是这一生中我和父母在一起的十年——五岁前父亲独自在王风矿,而十五岁我就离开那里,也就是离开父母身边独自谋生了。
或者我就是因为在双亲的温暖下才能记忆最清楚永远难忘?
想来是吧!
我那时太小,不知道保大娘的话是什么意思,甚至还为此纳闷了好长时间。后来才明白了,我们河北平原人戏称山西人是“老西儿”。王风矿在老家正西六十里地的山区,从这里来说,我还真就是保大娘打趣的“山西老西儿”。
王风矿就是山区。煤矿的西面有座山叫西山,东面有座山叫东山,东面地势低,到了夏天有条雨水汇集的小河就叫东河。也真是不讲究啊,山川水利的连个名字也懒得给起。
煤矿就建立在两座山之间一片相对平坦的地面上,一条南北大马路,两边是一排排的家属区,以及商店、粮店、照相馆、理发店等,当然银行、医院、俱乐部以及公安派出所等部门更是一样不缺,不过它们坐落的距马路要远一些。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就建成的中型国营煤矿,俨然就是一个小型社会。在这里你从出生到上学到就业,又找了一个本矿的结婚对象,可以就这样在王风矿过一生直到老死。老死了更简单,随意埋在任何一个山脚崖畔,虽然是晓风残月荒草萋萋,倒也安宁,不会让你迁地平坟。
那条南北马路的中间往东另起一路,成了个丁字路口,一个缓坡上去就是矿上的办公区和生产区了。路的一侧有一间小房子有人值班,算是虚拟矿门的门卫。这门卫大概只是收发信刊?因为我没见他们管过什么。再往里两边也是一排许多个窗户,那是家在农村的矿工们的宿舍。
然后矿里面就是高高的井架和高高的煤仓,还有高高的水塔也在里面。除了这“三高”就都是平房了。记得父亲在营运科办公的地方也是一间不高的房间,和其它许多同样的办公室一起,围成了一个四方的办公区。除了供电、维修、以及运输的这些部门在地面上,矿上最大的生产区就完全是在地下面。煤矿嘛,脚底下深深的地层里纵横交错的巷道才是实际的厂房车间。
到了中午十二点矿上会准时拉响汽笛,告诉人们下班了。那时的人都没有手表,办公室自然也不可能有挂钟。汽笛一响许多的人就会从各自工作的地方走出来,在那条唯一的道路上汇成人流,然后各自归家。矿上的人称那汽笛声叫“响气”,大家会说:“响汽了吗?”或者说:“怎么还不响汽?”
小时候也溜达到矿上——这“矿上”是通用的俗称,也就是指的办公区。到矿上表面上去看父亲,其实是去玩。父亲总是忙忙碌碌的,坐在办公桌前喝水抽烟的情况从来没有,见了我笑一下打个招呼就算了。倒是他办公室的一位叔叔,每次见了就拉着手去买糖给我吃。附近就有一间小卖铺,小小的门面只有一个人经营,只售烟酒和糖果点心。
或者是我年龄小记忆不清,或者就是真的那样,在王风矿的日子里,除了附近田野里的粉色打碗花,我好像没有见过别的什么花朵。毕竟那是六十年代国家最艰难的日子,饭都吃不饱哪里有心情莳花弄草?倒是矿上有一个小小的花园,由一位姓胡的老人管理着。里面种着一些花卉,摆着一些盆栽,甚至还有一条小小的水沟蜿蜒的流着,清澈见底,水声淙淙。
整个矿区到处都是煤炭,运输煤的马车蹄声的的,汽车一路轰鸣,唯一的马路上洒落的碎煤面黑黑的。有风刮起,自然就是一股小小的黑旋风,上班的人们就骑车在这黑尘里裹挟着跑。在这片糟糕的环境里,矿上那一个美丽的小花园就珍贵的好像是世外桃源。后来我虽然见识了很多漂亮的公园和很多的繁花似锦,但现在还是念念不忘那个小花园,甚至也忘不了那位园丁胡师傅。
矿上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个图书馆。一间长方形的房间里,墙边一溜柜橱里摆着满满的书,然后是一溜的矮桌,但是没有座位,也就是你可以浏览但不能长时间阅读。这就是矿工的图书馆,在那里可以借书看。不知道矿工们有没有借书证,但我去借书却是要现钱——书价是多少就拿多少钱来做押金。这样自然是不用担心你不还,最多就当卖给你好了。
我那时读六年级吧,记得是用三元钱借了一本《二月兰》,那是王汶石的短篇小说集。王汶石是山西作家,他的小说手笔清新,带着浓浓的山野气息,我印象深刻。自然,我现在也还一直记着那个图书馆,记着里面安静的气氛,和那位轻轻走路细语低声的中年图书管理员。我想,大约我也是唯一的小学生来借书看的吧。
矿上在早年间收容了一个小豫剧团,原来大概是想作为煤矿的附属专业剧团给职工演出。可后来发现不可行,人们总不能天天看戏吧?这几个演员就被分到矿上去做工了,但是一到节假日组织文艺活动,他们就被抽调出来组班子唱戏,在矿上的职工俱乐部演出。
虽然是草台班子,但毕竟也是专业演员,这几个人生旦净丑的行当以及司鼓操琴的都还齐全。过去的行头也还有几件,再找几个人来跑龙套,演将起来还是真有两下子。尤其是那个饰演小生的陈素云,她个子不高也不讲究修饰,平时穿件工装松松垮垮,很不起眼的一个女子。可是只要粉墨登场,她马上就像换了个人似的精神起来。举手投足间颇有板眼,那身段那做派那唱腔,再加上眉目清朗间的一股英气,俨然就是一个倜傥的古装男儿,让人真喜欢!
陈素云也是磁县人和我老家距离不远,父亲说她当年还真是一个红小生呢。我很遗憾她不去当专业演员却来到矿上当工人,父亲却说王风矿毕竟是国营单位,豫剧团收入没有保证,经常跑台口很辛苦,“唱戏的”当年身份是很低的,他们这些人愿意到矿上来。 哦,是这样?那我就不为他们抱屈了。
我有一个同学叫庞仙,她比我大两岁,在班上我们很要好。庞仙看上去很瘦弱,其实她胆量和气魄比我强多了,人也很聪明,若有合适的机遇她也许真能干出个大事业。当时班上的老师不太喜欢她,或者是没有看到她的长处。我那时文学比较好,在班上比她要“吃香”。
我家姊妹五个已经是住房和经济很吃紧了,可是庞仙家居然姊妹七个!家里的生活可以说是一塌糊涂。庞仙的母亲虽然人还清秀,但被沉重的生活担子压得喘不过来气,每次上街她的头发都是乱乱的扎煞着,丝毫也不顾虑人们怎样去看她议论她。
一次和庞仙出去玩,天已经黑了还没有回家。这时我俩走到了王风矿唯一的小饭店门口,庞仙忽然提议:“咱们去饭店卖猪手吃吧?”我大吃一惊,这个想法可是我从来没有过的,一个女孩子怎么能去饭店啃猪手吃?猪手在那时是奢侈的食物,家里人都没得吃自己吃合适吗?
可是庞仙一再怂恿,我一向没有主意,再说自己也是个吃货很馋的,身边恰好也有五角钱够买一只猪手,就这样庞仙和我走进饭店每人卖了一只猪手大快朵颐。嘿嘿,真香啊!
后来我一想到这次的饕餮就觉得不好意思,也是后来我想到庞仙肯定不是第一次在饭店买东西吃,不然她不会那么从容。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进王风矿饭店的门口。
庞仙知青下乡时回老家保定了,返城后在王风矿医院当了护士长。找了个老公好像不太如意,一直郁郁寡欢。十多年前庞仙患了乳腺癌,大约是受不了疾病的折磨吧,在家里自缢了。我知道后很难过,可那时庞仙和我联系很少,搬了家也不告诉我地址电话,她得病和自杀都是事后辗转才知道的。
说是散记还真是散,东拉西扯写了王风矿的一些旧事。虽然我在王风矿仅仅生活了十年,但那也是这一生中我和父母在一起的十年——五岁前父亲独自在王风矿,而十五岁我就离开那里,也就是离开父母身边独自谋生了。
或者我就是因为在双亲的温暖下才能记忆最清楚永远难忘?
想来是吧!
文章评论
空悟
回忆往事,温故而知新。栀子大姐涨的不但是年龄,更是智慧呢!
宝宝狐狐
现在矿上在煤矿依然是指煤矿的办公区,没想到那么几十前就这样称呼了
呸呸
读来眼睛酸酸的,不知道是为什么
如烟似梦
是记忆好呢还是文学好反正很佩服很喜欢。
庸叟
你对王风矿的许许多多事情记忆犹新,你对王风矿是很有感情的。
胖子
陈年旧事,娓娓道来,读来亲切。
三北堂主
第一次去煤矿是峰峰的四矿。那是八十年代。当时邯郸电大考试后,被抽调去判卷子。为了避开市里的考生,就选择了僻静的矿上。住在和村四矿的招待所十几天。领导曾经答应我们,判完卷子,可以下井参观煤矿。但最后食言了,没能实现。退休后,进入除尘行业,又去了磁县的申家庄矿、峰峰五矿、薛村矿、和村矿、孙庄矿、沙河的显德汪矿、西边的康二城矿、云驾岭矿……都和你说的很相似。遗憾的是没能到井下看看,都是在地上的坑口电厂作除尘工作。
老肥
王风矿恐怕早已没落了吧,虽然记忆美好。
沧桑无解
往事回顾,童年童心,家的温暖,记忆永存!好文!欣赏了
齐江燕
往事悠悠,记忆里的温暖依然幸福,温馨!
潇潇晨曦
我也有对王风矿的记忆 那一条大街 这一头是奶奶家 那一头是姥爷家
◆秋葉◇
来了,读了。读着很舒服,那是因为作者文笔好。
顺子视界
就喜欢看妹妹的散记,写得很好,可以把我们带回那个年代,看到栀子当年的生活。多多写,我喜欢。
时代列车
虽然是陈年往事,但是,记忆清晰。佩服你的记忆,小学就去图书馆借书,佩服你酷爱文学的精神。[em]e163[/em] [em]e179[/em]
bill_徐无鬼
《平凡的世界》里那个煤矿大概也是这个样子吧?一个农民,能当上煤矿工人,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喜事呢? 另外,你们河北人也叫猪手吗?我一直认为猪手是广东特有的叫法,第一次听他们这么说,我还笑了一阵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