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太极

个人日记

   《易经》之三原则与太极拳

在《周易》的这门学问中,有一个原则叫作“三易”。即《易经》的三大原则。就是:变易、简易、不易。

第一个原则是变易。《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人和事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所有的时空当中,无一事、一物或一人、一思想是不变的,都在变,不可能不变。所以学《易经》首先要知道“变”。高智慧者不但知变,还要适应这种变得易理。太极拳也不例外,从它的创始到现在一直在变,也在随着时空的变化在变。有人说“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种太极拳”是很有道理的。所以学习太极拳首先要明白他的“变”。太极拳的招法也是千变万化的,每一招都可以变化出无数个招法。只是因人、因地、因时、因彼而已。就是同一个人打同一套路,甚至同一个招式,也在随着其本人的变化在变化,随着环境的变化在变化,随着对手的招法在变化,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在变化,无时不在变。今天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面对这个环境,面对这个对手所打的拳。明天还是这个时间、地点、这个对手、这个环境所打的拳,就不会和今天的绝对一样,是有变化的。这和道家的“无形无像”,佛家的“无常”是相通的。因为它是自然的法则,是我们人类所处的这个时空的法则。你看那些某某氏的太极拳创始人和传人,从他们的理论到他们的拳照,也能看出他们也在变。否则,也就不会发展出陈、杨、武、吴、孙、赵堡等各式太极拳。只有变才能传承和发展。

第二个原则是简易。就是宇宙万事万物、无论如何奥妙的事,当我们的智慧达到足以了解该奥妙的时候,这个奥妙就变成了平凡。最平凡也最简单。上古圣贤懂了《易经》的法则以后,懂了宇宙事物以后,用八卦的图案、符号在指节上一排,加上时空关系和数学公式排比,就能推算出未来的事情。就是把复杂变为简单,复杂归纳为简单。像太极拳有许多门派、许多打法,有无数种招法、招式。古人在实践中把它总结为“十三势”,就是一种归纳法,这“十三势”就是:棚、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后来有人把它套上“八卦、五行”和起来称十三势。指出了了解和学习太极拳的方法和原则。若再简化下去亦可简化为四个字,就是:动静、刚柔。动静是体,是物理的,而刚柔是用,是物质的;动静是内,是神意,刚柔是是外,是形体。再往下简化就是两个字:阴阳。太极一动就有阴阳的产生。太极是阴阳之母,阴阳是万物之源。没有阴阳就没有我们这个有形的世界。就是我们人类本身就带有阴阳特性,是阴阳和一体,人体处处有阴阳,只是动则分,静则合罢了。王宗岳在其拳论中指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陈氏太极拳的理论中有专门的论述: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九阳一阴跟头棍,八阳二阴是散手,三阳七阴尤觉硬,四阳六阴类好手,只有五阴并五阳,阴阳相济是妙手。因此,阴阳是太极拳的灵魂。可以说懂得了阴阳互立、阴阳互生、阴阳互转,在拳术中达到阴阳平衡就懂得了太极拳。而再往下简化就是一个字“无”,是归“O”。因此,太极拳的最高阶段是无形无像总归无的。是达到无我的状态,是天人合一的,是没有招法可谈的。也就是无招胜有招。空无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BR>&nbsp;&nbsp;&nbsp; 第三个原则是不易。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却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是永恒存在的。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不变的东西。这个东西宗教界叫它“上帝”、“主宰”,佛家叫它“佛”、“如来”,道家叫做“道”,儒家叫作“神”,哲学家称作“本体”,科学家称作“功能”。太极拳也是一样,无论怎样变化,无论有多少种太极拳的形式,但他的拳理是不变的。太极拳之所以叫做太极拳,他的拳理只有一个,那就是太极之理。若指导他的拳理不是太极之理,那他也就不是太极拳了,就成了其他拳种。以上是学习《易经》的三原则,也是学习太极拳的三原则,是首先应该了解 和懂得的。

《易经》的三法则与太极拳

《易经》的主要内容分三个方面,也即有三大内涵:理、像、数。这三个内涵,就是学习和懂得《易经》的三个法则。南先生对此解释说:“以我们现代观念而言,里是属于哲学的。宇宙万事万物既有它的理,也有它的像;反过来,宇宙的任何一个现象,也一定有它的理,同时每一个现象又一定有它的数”。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理,它的像和他的数。

目前和研究《易经》学问一样,学习和研究太极拳,也要从“理、像、数”三个方面去学习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步入太极的殿堂,才能感到太极拳的博大精深。和研究《易经》不同的只是有些人以“理”去解释《易经》,有些人以“象”去解释《易经》,有些人以“数”去解释《易经》。而太极拳本身则是一种现象,其理同于“道”,根于“易”。太极拳理即是“道理”。太极拳在中国武术的宝库中是一朵鲜艳的奇葩。习练的人数之众、派别之多是任何其他拳种所不能比拟的,甚至一些其他拳种的老拳师,在功成之后也还要继续参研太极拳的奥秘。从太极拳的发展看,除了出现的陈、杨、武、吴、孙等较大的派系外,还有江南派、武当派、李派、王派等派系,各自成体系。从习练的套路及一些招法名称看,有的大同小异,有的标新立异,有的独树一帜。这些都是其“象”。而每一派系所谓称之为“派”必须有不同于其他派系之理,否则就不能成其为派。但最能体现派系区别的是其招法变化应用不同于其他派别的“数”,也就是其派内所谓的“内功招法”。就是同一派系在传承过程中,其传人也在不断按照自己的体会有其不同于其他传人的特点,有的还推出自己的一些简化打法。比如都是陈氏太极拳的传人,传下来的打法也有不同。有的还推出了简化56式、49式、37式、19式、18式、16式、8式、5式等这些都可说是太极拳的“数”,以上都是陈氏太极拳由于推广的招式,“数”的不同,有体现出每一个传人的打法侧重不同。其实杨氏、吴氏、武氏、孙氏等也一样存在这个问题。再往细处分析,不论何派太极拳,起身体每一动,每一招、每一式都必须符合太极之理---“理”,其动作必须遵循一定的轨迹路线---“象”,达到一定的要求----“数”,才能称之为太极拳。其实人身本为一太极,身体任何一动即是太极之动。比如:手一动即是一象,为何这样动即是其理,如何动,有什么样的具体要求,就是他的“数”。比如太极起式,由双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的无极式开始,两手臂缓缓向上向前提起,这就是象,为何从无极式开始,手为何缓缓向前上方提起,弄清了即是其理,而如何提起?走什么路线?如何由内动带动外动,提高的速度,高度等到何种程度才是起式的完成则是其数。因此,要想学习和懂得太极拳,就必须学习和懂得太极拳的“理、象、数”,要摹其象,揆其理,研其数。否则永远也进入不了太极之门。只有懂得了太极拳的“理、象、数”,才能“通”,只知道太极之理,不通“象”、“数”,就是理论讲的很好,自己则做不到,不能一身作则,不能贯通;或只知“象、数”不通其“理”,只会动作,盲目瞎练或只追求某一效果、某一个所谓境界,而不深研其理,都是不行的。要样样深入,全部融会贯通才能把师傅的变成自己的,也即能到“变”的境界。才能逐步达到洞烛机先,随时知变、适变、应变。但只是见变、能应变,在太极拳术中还不能属于神明境界。神明境界能在彼变之先知其变,在彼将变未变之前,己先变以应变,变在先,知在先。外示安静,内动内变在先。所谓“常占先机”,“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就是在生活当中亦知自然之变化,法归自然和与自然,以顺应自然之变,是为长生之道。所以学习研究太极拳有五种学问:就是它的“理、象、数、通、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