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与格律诗的基本特征
个人日记
幽灵老师学舍中《平仄与格律诗的基本特征》讲课内容:
诗词,很多人都喜欢写上几笔,博客上、微博上、报刊上、电视上到处都是。然后,真正懂得诗词格律的人却很少。多数人只知道每句七个字,或五个字,至于平仄押韵等,一概不对。也有一些人懂得押韵,这就不错了。如果不但懂押韵,还懂得普通话的平仄,那人数就更少了,至于完全掌握格律和入声的,恐怕连百分之一都不到。很多人也不愿看书,或者看了半天也不明所以,觉得书上讲得太复杂,而且书上确实讲得太复杂。那么,我们这个讲座,就是针对零起点的人群,以最简明的方法,教会大家诗词写作的基础知识。这就好比爬山,有很多条路,我要带大家走的,是一条最简捷最清晰的路。这个讲座共有26讲左右。它的前面两讲,是公益性的示范讲座。如果大家听了后还想更深入地学习,想不仅了解诗词的基础知识,还想自己写出较规范较像样的诗词的话,那么可以参加整个讲座的学习。今天是这个系列讲座的第一讲,主要讲下格律诗的基本特征,让大家能够把格律诗和古诗、以及和新诗区别来开。
今天,我们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今天,我们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 汉诗的三大分类
古诗,格律诗(词、曲),新诗(白话诗)
请举出一首古诗,一首格律诗,一首新诗
古诗,格律诗(词、曲):以文言为基本语言。
新诗:以白话为基本语言。
古诗产生于先秦,格律诗产生于唐代,新诗产生于五四运动前后。
(有一些人把古诗或古体和新诗相对,也就是说,把除了新诗以外的文言诗,统称为古诗或古体,这个概念是不对的。一般这样称呼的人,都是外行人士,对格律和格律诗毫无概念,或压根就不知道有格律诗这回事。)
格律诗又称为近体诗、今体诗,这是唐人说的,因为相对于古诗,格律诗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同时,它又叫旧体诗,这是五四运动的人们说的,因为对于新诗来说,它是旧体。广义的格律诗还包括词和曲。我们的讲座里,谈到格律诗,一般是指狭义的格律诗。
古诗和格律诗(词、曲)合在一起,统称为中国古典诗歌。徐晋如提出用国诗这个概念,即把古诗和格律诗统称为国诗。我认为这个提法比较合理,因此这里采用国诗这个概念。
二:什么是四声?
在讲格律诗的基本特征之前,我们先来讲一下四声的概念。我们都学过汉语拼音,这个貌似小学一年级就学的。汉语拼音有四声: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我们小学学的汉语拼音的四声,是普通话的四声,也就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简称“阴阳上去”。
举例:乌无武雾 三 九 微 诗 词 人 英语 讲座 整理
但我们要知道,诗词里的四声,与普通话的四声有出入。它们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这个我们以后会讲到。在这里先提醒大家注意。当然,这节课里,我们只需要知道普通话的四声,就可以了。
三:什么是平仄?
什么是平仄?对普通话来说,“平”就是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仄”就是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也就是说,将四声简化为平仄两声。但用普通话来定诗词的平仄,并不是十分准确的,其中的错误不少。后面我们会说到,实际上诗词里每个字的平仄,不是按现代汉语的“阴阳上去”四声来划分平仄,而是按一种特殊的韵书叫《平水韵》来划分四声和平仄,划分的方法与现代汉语(即普通话)有一些区别。这个我们可以先不管它,我们现在先按现代的四声来吧。四:从成语看“二四分明”
现在我们来看成语。曾经在某大学的一次讲座中,要求在场的学生随口说出一个四个字的成语,也就是最先想到哪个成语就说哪个。学生说了很多,比如虎背熊腰、赤胆忠心、一马平川、疾风劲草、井井有条、峰回路转等等。这些成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它的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就会发现,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平仄是相反的:虎背(仄)熊腰(平)、赤胆(仄)忠心(平)、一马(仄)平川(平)、疾风(平)劲草(仄)、井井(仄)有条(平)、峰回(平)路转(仄)。当时学生报上来20多个成语,除了两个不符合这个规律之外,其他的都符合。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大多数成语符合这么一条规律:二四分明,也就是第二和第四字的平仄是相反的。我们如果翻开一本成语词典,就会发现,大多数成语符合“二四分明”这一规律,比例有多高我未做过统计,但凭感觉来说,应该有70%到80%,而那天学生报出来的比例要更高些,当时有20多个学生报了成语,只有两个人的不符合这一规律,符合的比例在90%以上。这说明了如下几个问题:
一、说明我们的汉语存在一种平 仄交替的声律。因为如果不存在这种声律,纯粹按概率的话,这种“二四分明”的现象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比例。
二、说明有这种平仄交替规律的成语更容易被人记忆。因为如果纯粹按概率的话,学生报出的成语,符合“二四分明”的应该与成语词典里的一致,就是70%到80%,而现在达到了90%以上。说明有这种规律的成语更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容易让大家脱口而出。
我们知道,成语大都产生于唐以前,早至商周时期,这说明,汉语的声律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不是人为硬性规定或编造出这么一个东西。这种平仄交替的声律,就如舞步的鼓点,既有规律,又抑扬顿挫的富于变化,能达到悦耳美听的效果。因此说汉语是形与音谐美的文字,汉语格律诗是形、音、意三者一体的完美结晶。虽然四声和平仄是早已潜伏于汉语中的规律,到少在中古时期,这种四声和平仄的规律已然形成,但直到南朝,周颙、沈约等人才明确提出四声的概念,沈约并把这一概念应用到作诗中,提出了一些作诗的规则,这些规则可以说是近体诗格律的前身。近体诗的格律,是在唐代成熟的。或者换句话说,近体诗(也叫格律诗)是在唐代形成的。
五:格律诗的基本格律
下面就来讲讲格律诗最基本的格律。这也是今天要讲的关键内容。
前面讲了,既然四个字的成语有平仄交替、“二四分明”的规律,那么六个字呢?八个字呢?我们自然会想到,这种规律是不是可以延伸呢?事实上确实是可以延伸的。我们知道,常见的格律诗有两种,一种是五字一句的,四句的叫五绝(五言绝句的简称),八句的叫五律(五言律诗的简称);一种是七字一句的,四句的叫七绝(七言绝句的简称),八句的叫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那么,有没有六字一句的,或八字的一句的,或更多字一句的格律诗呢?理论上是可以有的,但极少见。六字一句的前人作品有少量,八字一句的则几乎没有,或者只见于某些游戏诗中。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完全不用考虑六字或八字一句的格律诗。
我们先来看一首著名的五绝:
红豆(仄)生南(平)国
春来(平)发几(仄)枝
愿君(平)多采(仄)撷
此物(仄)最相(平)思
我们注意它每句的第二、四个字,会发现,和成语一样,它的第二、四个字的平仄是相反的。我们再来注意它的第一、二句以及第三、四句的偶数位置上的字,会发现,平仄也是相反的。如第一句第二字为仄声字“豆”,那么第二句第二字就相反了,是平声字“来”。我们在这里提出一个“联”的概念,所谓“联”,就是诗的每两句构成一联。比如这首诗,就是由两联组成,第一、二句构成一联,第三、四句又构成一联;每一“联”的头一句叫出句,后一句叫对句。这里的“联”与对联有相同也有不同。不同的是,不一定非得对仗,相同的是,偶数位置上的字,平仄必须相反。比如第一句豆(仄)南(平),第二句来(平)几(仄)。这种一联中两句的偶数位置平仄相反的关系,有一个专有名词来形容,叫“相对”,也就是说,一联中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对”的。我们再来看两联之间的关系。比如这首诗的第一联和第二联,大家看出什么道道来没有?嗯,有一个规律,就是第二联的平仄与第一联相反。
第三、四句又构成一联;每一“联”的头一句叫出句,后一句叫对句。这里的“联”与对联有相同也有不同。不同的是,不一定非得对仗,相同的是,偶数位置上的字,平仄必须相反。比如第一句豆(仄)南(平),第二句来(平)几(仄)。这种一联中两句的偶数位置平仄相反的关系,有一个专有名词来形容,叫“相对”,也就是说,一联中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对”的。我们再来看两联之间的关系。比如这首诗的第一联和第二联,大家看出什么道道来没有?嗯,有一个规律,就是第二联的平仄与第一联相反。
第一联是:豆(仄)南(平)
来(平)几(仄)
第二联是:君(平)采(仄)
物(仄)相(平)
因为第二联的平仄与第一联相反,那么,也就是说,第二联的出句(即前一句)与第一联的对句(即后一句)的平仄相同。对这首诗来说,也就是第三句与第二句的平仄相同。这种关系,也有一个专有名词,叫“相粘”。
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格律诗的第二句与第一句相对;第三句与第二句相粘;第四句与第三句相对;第五句与第四句相粘;第六句与第五句相对;第七句与第六句相粘;第八句与第七句相对……这个规律理论上可以无限延伸下去。
看完这首五绝,我们再来看一首七绝。
月 落 乌啼 霜 满 天
江 枫 渔火 对 愁 眠
姑 苏 城外 寒 山 寺
夜 半 钟声 到 客 船
讲了前面的五绝,七绝应该就是顺延的事。我们知道五绝是“二四分明”,那么七绝就是“二四六分明”了。事实正是如此。
月落(仄)乌啼(平)霜满(仄)天
江枫(平)渔火(仄)对愁(平)眠
姑苏(平)城外(仄)寒山(平)寺
夜半(仄)钟声(平)到客(仄)船
我们可以看出:
一、偶数位置上的字,都是平仄交替的。
二、符合粘对规律。即第二句与第一句相对,第三句与第二句相粘,第四句与第三句相对。
在这里,我们只管了“二四六”位置的字,“一三五”位置的字没管。也就是说,“一三五”的平仄没有要求,平也好仄也好,都可以。把这两条归并到一块,就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几乎所有的格律书都会提到这句话。但是,千万要注意,这句话只是对近体诗格律的一种粗略描述,并不是绝对正确的。实际上,“一三五”并不是可以绝对不论的,在某些情况下也是要论的;“二四六”也并不是绝对分明的,在某些情况下也是不分明的。这就涉及到更深入的格律问题了.
六:格律诗的基本特征,或者说什么叫格律诗?
我们知道,我们的国诗分古诗和格律诗两大类。格律诗有一套严整的格律,而古诗也有其自身的某些特征,但没有这样一套严整的格律。我们知道了格律诗的这套格律,就能够把它与古诗区别开来。换句话说,给你一首诗,你就能够用这套格律去判断它究竟是格律诗还是古诗,而不再笼统而错误地称之为古诗或古体了。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格律诗的主要格律:
1 字数:从每句的字数来说,只有两种,一种是每句五个字,另一种是每句七个字。
2 句数:从句数来说,常见的也是两种,一种四句,一种八句,也有多于八句的,但必须是偶数句。
3 押韵:
从押韵来说,只能押平声韵,不能押仄声韵。除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外,其他的都是偶数句押韵,奇数句不押韵。
并且必须一韵到底,中途不能换韵。
不押韵的句子必须以仄声结尾。
注意:如果押仄声韵,或中途有换韵,则不管它每句是否符合“二四六分明”,都一票否决,不是格律诗!
4 二四六分明:每一句符合“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格律。
5 相对:每一联符合“相对”的规则。
6 相粘:上下联之间符合“相粘”的规则。
7 对仗:除首尾两联外,其他联一般对仗。
练习:判断下列诗歌属于哪一类型:古诗、格律诗、新诗。
一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四 《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五《书愤》陆游 (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六 《无题》李商隐(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七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八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九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十
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好颜色,多漫枝条剩。纷纷桃李枝,处处总能移。如何贵此重,却怕有人知。
文章评论
@深蓝@
看来白云是大有收获了[em]e128[/em]
开心就行
真的精辟
懵懂
呵呵呵,白云牛[牛][em]e179[/em]
泉水叮咚响
慢慢学呗,一知半解也行。[em]e113[/em]
孺子牛
我就是个不懂的人,但爱写、爱显摆,[em]e121[/em]还望老师指教![em]e183[/em]
涧底松
诗言志,歌咏言,阳光在地,白云在天。
素颜淡墨【情逝@心空灵】
妞,长进了,姐可不懂平仄格律额[em]e154[/em][em]e178[/em][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