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有分裂时——李孟潮,澳门城市大学

转载文章

 发表于《光明日报》

 

精神病人,做为一种幻想客体,一向能深深地吸引艺术家,为其创作的主角。

早在卡夫卡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年代便如此,如今到了电影时代,一个个精神病人更是层出不穷地闪现于银屏之上。

电影中的精神病人,一向有两极倾向。

以希区柯克的作品为例,《精神病人》代表着坏精神病人一极,那是一个不可理喻的恶魔。

而《爱德华大夫》中那英俊小生,则为好精神病人一极,代表着所有人内心隐藏着的痛苦和非理性。

希区柯克影片中反应的是美国精神病学的精神动力学年代,那个时候精神分析一统天下。

美国精神科医生们不顾弗洛伊德的反对,把精神分析几乎运用到了任何可运用和不可运用之地。

大盛之后,精神分析迎来了大落。随着药物治疗和社区精神卫生运动的兴起,逐渐地,美国精神医学走向了生物精神病学模式。

电影《美丽心灵》,让数学家纳什成为了当代最有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同时也从侧面反应了美国精神病学这种生物医学模式的变化。

精神病人不再被关在精神病院中,如《飞越疯人院》那样的囚禁。

而精神科医生也主要是使用药物治疗病人,而不是心理治疗,如《爱德华大夫》中那样的动不动分析别人无意识的精神科医生越来越少了。

精神科医生们越来越喜欢开药,而不喜欢做心理治疗最主要的原因,实际上是和钱有关。开药赚钱多快好省,相形之下,心理治疗实在不算一桩好买卖,

故而,美国精神科医生大踏步地退出了心理治疗,让临床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来接替这一块工作。

但是,人们很快发现,药物也不是能够打消各种幻觉、妄想的灵丹

而且大约40%的精神分裂患者拒绝药物治疗,随着时间增加,这个数值上升到70%,即便愿意接受的药物治疗的病人中,也大约有50%的病人有残留的各种症状。

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有不少精神病人,就像《美丽心灵》中纳什一样,带着幻觉仍然生活得很好。

一个例子就是演《沉默的羔羊》中那个吃人精神病学家的扮演者安东尼·霍普金斯,他以自己名字开通的网站,成了心理治疗师们推荐精神分裂病人自助阅读的材料,病人们可以看到这个病友是如何带着幻听,躺着沙滩上,读荣格自传,然后对着媒体发表深邃的人生见解。

心理治疗对精神病人康复的意义再次回到临床工作者的视野中。

迄今为止,临床界已经发现,有7种心理治疗方法,经过随机对照实验验证,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和康复,有很好作用,它们是——

社交技能训练Social Skills Training (SST)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确认性社区治疗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ACT)家庭心理教育”Family Psychoeducation支持性就业Supported Employment ; 社会学习/代币经济项目Social Learning / Token Economy Programs; 以及认知修复Cognitive Remediation .

这些疗法,大多都会用到一个核心的技术,叫做正常化

正常化是一种保护自己免遭羞耻感和无能感侵袭的心理防御机制,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提供很多材料,让精神分裂症患者产生如下信念:

1)幻觉、妄想等症状很常见,每5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正具有幻听,每六个人就有一个人曾经有过幻听;

2)精神分裂症者能够和正常人一样过上有意义的生活,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许多兴趣;

3)通过服药控制症状不是耻辱,大部分人一生中都服药;

4)任何人在一定条件下——如睡眠剥夺,亲人去世,严重心理创伤——都会产生幻觉;

5)即便幻听不消失,一个人也可以带着幻觉,过上好得生活;

6)精神分裂症者只是一种诊断标签,你今天有精神分裂症,就是分裂症者,明天病好了,就不再是分裂症者,就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

7)在某些文化中,精神分裂的症状如幻听、妄想,被认为是非常有意义的,是神对人的提醒或恩赐;

……

对精神病人的正常化理念貌似新颖,但是其苗头却可以追溯到100年前,当时有另一个和纳什同样闻名世界的精神病患者——荣格。

荣格当时在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界的名声,比弗洛伊德好很多。故弗洛伊德对他爱不释手,巴望着他可以把精神分析发扬光大。

但是有一天,荣格却发觉自己被各式各样的幻觉以及各种灵性体验淹没了,从此他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自我疗愈之路。

通过对自己和其他病友的观察,荣格提出,精神病人被各种集体无意识的力量淹没了,而这些力量是正常的无意识精神系统的产物,它们也会出现在正常人的梦中。(“These forces did not originate in our patient out of nowhere. They are most emphatically not the result of poisoned brain cells, but are normal constituents of our unconscious psyche.They appeared in numberless dreams, in the same or a similar form, at a time of life when seemingly nothing was wrong. And they appear in dreams of normal people who never get anywhere near a psychosis” (1939).

用个比喻来说,一个人得精神分裂症,就相当于长江闹水灾,蜿蜒千里一片泽国,而等到洪水过去,仍然是杨柳岸晓风残月。

故精神分裂症者没有犯病的时候,其实看不出他有何不正常之处。

荣格晚年说,“50多年来,通过实践经验,我确信的是,精神分裂性障碍可以通过心理学的方法得到治疗和疗愈。我发现,就治疗来说,精神分裂的病人和神经症的病人没有什么不同。他也有同样的情结,同样的领悟和同样的需要,而只是对他得(心理)基础没有神经症者那样的确定性。(“It is now just about fifty years since I became convinced, through practical experience, that schizophrenic disturbances could be treated and cured by psychological means. I found that,with respect to the treatment, the schizophrenic patient behaves no differently from the neurotic. He has the same complexes, the same insights and needs, but not the same certainty with regard to his foundations.) (JUNG, 1959, pp. 258)

荣格特别提出,潜伏性精神分裂症者的特征是对自己精神基础的不确定感,担心自己会解体或者失去和所有的人联系,觉得自己的人生会受到偶然发生事件所造成的混乱的侵袭。

而这种不确定感,会在梦中表现出来,比如说梦到宇宙巨变,梦到世界末日,梦到自己站立的大地开始突起,墙壁曲折凸起,坚实的大地变成一片泽国,风暴把自己卷到空中,所有的亲属都死了,等等。(The dangerousness of his situation often shows itself in terrifying dreams of cosmic catastrophes [see the work of Marvin Hurvich on annihilation anxiety], of the end of the world and such things. Or the ground he stands on begins to heave, the walls bend and bulge, the solid earth turns to water, a storm carries him up into the air, all his relatives are dead, etc. These images bear witness to a fundamental disturbance of relationship, that is, of the patient’s rapport with his surroundings, and graphically illustrate the isolation that menaces him”ibid259).

所以如果你做过此类的梦,你在梦中那一刻就体验到,精神分裂症发作之时,笼罩着人们的绝望、恐惧和孤独是什么样的。

如果你喜欢看灾难片,喜欢看这种情节的惊悚片:突然所有人都不认识主角了,或者主角曾经拥有的身份突然丧失了,如《无间道》里面梁朝伟扮演的那个倒霉警察卧底。

那么我们应该提出疑问,你这个人是不是过度正常了?严重正常了?正常得快要不正常了?

以至于精神系统要不断寻找具有精神分裂因素的影视作品来恢复平衡。

这个严重成功,严重自信的人,在看电影之时,通过认同主角,顿时体验到自己的脆弱渺小,体验到人生的无常、不可控,从而回到日常生活中时,他也许就稍微谦逊一些,对员工下属的脆弱无能也能稍稍谅解同情。

这样,他就有可能不因为妄自尊大而造成事业、人生的崩溃,就可能免于高处不胜寒之彻底的孤独和隔绝。

这正是所有人,为了保持心理健康,都有必要安排自己有意识接触一下精神分裂元素的原因,这种人为活动有助于让人在明时久不达的困境时,可以保持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的心态。

 

参考文献

 

Jung CG (1939). On the psychogenesis of schizophrenia. In The Psychogenesis of Mental Disease (1960), Collected Works, Volume 3.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Jung CG (1958). Schizophrenia. In The Psychogenesis of Mental Disease (1960), Collected Works, Volume 3.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喜欢,喜欢老李……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