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吧
四合院是老北京城市建筑的基本元素,《日下旧闻考》中引元人诗云:“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这“百万家”的住宅,便是如今所说的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建筑的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由四面房屋固合起一个庭院,成为院落的基本单元,称为一进四合院,两个院落即为两进四合院,三个院落为三进四合院,依此类推。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
典型的坐北朝南的二进院,宅门建在整个院落东南角上,走过两边立着门礅的宅门,迎面是一堵影壁墙,影壁墙前向西为前院,前院南侧为倒座房,旧时用作客房、书塾、杂用间或男仆的住所。自前院中轴线上的垂花门便进入面积较大的后院,后院坐北朝南的正房是供一家人的长辈居住,正房左右附耳房或小跨院为厨房、杂屋、厕所,院内东西厢房是晚辈的住处。
四合院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居住者还喜欢在宽敞的院落中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据《房地产志》记载:明代,四合院在建筑规模、式样和装饰上有了等级划分。因而在建筑色彩上,除贵族府第外,一般住宅四合院多采用材料本身的颜色,青砖灰瓦。虽以大面积的灰青色墙面和屋顶为主,却在大门、二门、走廊与主要住房等处施彩色,大门、影壁、墀头、屋脊等砖面上加若干雕饰,墙体磨砖对缝,工艺考究,虽为泥水之作,犹如工艺佳品。雕饰图案更是以各种吉祥图案为主,如以插月季的崐花瓶寓意“四季平安”,以蝙蝠、寿字组成的“福寿双全”,还有“子孙万代”、“岁寒三友”、“玉棠富贵”、“福禄寿喜”等等,展示了老北京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所谓四合,“四”指東、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圍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經過數百年的營建,北京四合院從平面布局到內部結構、細部裝修都形成了京師特有的京味風格。北京正規四合院一般依東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東、西廂房,四周再圍以高牆形成四合,開一個門。大門辟于宅院東南角"巽"位。房間總數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間,東、西房各3間,南屋不算大門4間,連大門洞、垂花門共17間。如以每間11-12平方米計算,全部面積約200平方米。四合院中間是庭院,院落寬敞,庭院中植樹栽花,備缸飼養金魚,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們穿行、采光、通風、納涼、休息、家務勞動的場所。 四合院雖有一定的規制,但規模大小卻有不等,大致可分爲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種。
印象中的四合院,總是逃不了死板的標准模式,窘迫不便雜亂破敗的景象。通過鄭希成先生的整理,我們得以一窺傳統院落的本來原貌,體會不同背景主人的靈活巧思,不論貧貴總歸自在的院落生活。本冊百座院落,近幾年內拆毀者已占六七十座,所剩也破落不堪,繼續拆除中。
这是一座标准二进四合院,因为地界限制,主人身份阶级背景需求不同,四合院面貌五花八门,没有两个四合院是一样的,标准样式也少。 此院院门为栏板式如意门,门道内天花板有团鹤彩画,影壁为麒麟砖雕方心,全院花窗、屋门有木雕裙板,后院为佛堂。 2002年拆除。
主人在这个古老的院子中安置了现代化的厨房、卫生间等设备,既保持传统风貌,又让日常生活方便舒适,说明传统民居不一定不适合现代居住,只能走拆除之路。 尽管房主在南池子改造中据理抗争,最后还是被完全拆除。
此院门楼上原有飞鹰浮雕,门柱上一对瓜果花篮。进门后三面是绿色屏门,再左转又是一扇绿色屏门。您一定认为屏门后应当是三正两耳的另一间耳房,其实没有。此院地界小,里面只有小棚,但欠缺就被遮挡住了。 2008年夏雨,原住户的孩子及70多年前的何姓房主一家30多口人回访此院,尽管门楼上的浮雕已在1976年拆除,但他们还是要再雨中摄影留念。寻找旧时宅院,寻找自己的梦。
从九道湾西巷转到南巷,没有出口只能绕回去。心急之人往往生气,有的人到此不但不急,反而面对院门上的蝙蝠雕刻,觉得并没有白走,巧遇福。 现在此院在修复之后,被改成简单的门楼,花栏没了,福也没了。
这是一座很典型的二进四合院,不过垂花门及抄手游廊的建造上有点简单,垂花门内不是三副四扇屏门,而是对正房者为四扇,两边为两扇。游廊到正房,不是一拐弯,而是直通耳房,从廊子侧边进入正房。 初访时,此院周边已是一片楼房,孤立于金融街东侧,若保留下来也是此区独特之景。 当然,最终逃不了拆除的命运。
此院为桂公府靠西的一个别院,两排七间高达的北方并不出奇,与众不同的是其他三面的廊墙,与北房断开不相连,到底是做什么用,未得其解。 可惜未等民俗专家解开此迷,此院就被拆除了。 这张内向为围廊,外侧为墙的回廊院,倒是有点唐代寺院的意味。
从布局上看,82、84号原为一套四进宅院,卷鹏硬山,三进正房两个硬山勾连搭,用平廊与后院相连,中院有一棵无法合抱的大树,是民居中不多见的结构。 后院在危改中拆除,前院尚存,不知何人居住使其幸免于难。
梁启超故居。虽是文保单位,但因为院中住户较多,违章建筑多,杂乱不堪,游廊年久失修,规划局两位年轻人到此院看后说“没有保留价值”。 梁启超、梁思成父子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不提,仅从宅院结构看,亦有不少独特之处,全院的水道设计,一到下雨,雨水全部自然流入花厅水洼中;后院假山下有通道直通花厅,垂花门与三门两廊都是通道,是全院交通枢纽……此院主体结构清楚,房屋完整,如果将违章建筑清除,则是一个非常优美难得的北方园林式宅院。
从《加摹乾隆京城全图》中可以看到这里原是一片很大的宅院,此院位于其中,是南北狭长的宅基地,条件不是很好。 聪明的设计师采用了一种方案:正房用广亮大门应有的比例建造,但偏东一些。东边耳房过道窄一些,由于东西房与北房近,所以看不出。 东厢房房顶虽只有前坡,人在院中却看不出此欠缺。 由于历史原因,此院居住了几十户人家,所幸主人王大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保留了三间正房。所有来访者无不为其宽敞精美而惊叹。是避免缺陷的成功设计。 屋内的装修与家具相映成辉,过工字厅还可进入幽静清雅另一居所。 难得的是南屋古老的格子门窗尚保存完好,这是不多见的,可惜此门窗及广亮大门在2007年中遭到破坏。
原为多尔衮管家宅院,已被分割为8、10、12、14号等多个宅院。8号为原花园,日本人在里面盖过楼。 此房格扇精美,木架粗大,大门的砖雕很有特点。两廊有门可同两院。此院原来只是花园的一部分。二门、影壁、枣树已不存,但房屋结构、门窗保存完好。 院中石榴、葡萄、玉簪花营造出幽静清爽的小院环境。
此为古典文学大师叶嘉滢女士的祖宅,其曾祖为武官,祖父、伯父均为名医,大门上原挂有“进士第”之匾。门内影壁上挂有“华佗在世”、“立起沉痀”等四块匾。惜这座保存完好的建筑,2002年8月8日被拆除。
广亮大门,东院是平顶抄手游廊的齐整四合院。院中大白海棠树的叶伞遮盖了大半个院。西院拆除正堂和倒座后,改造成西式瓦房,并用磨砖对缝墙辟成另院。是一座中西合璧的院落。 主人说,每年八月十五,满院都是落地的海棠,众人分海棠不亦乐乎,02年拆迁闹得大家都没此心情了。 郑先生将主人所叙八月十五拜月,孩童在院中捉迷藏打秋千的情景记于画中,追寻童年拜月、在亲友大宅院嬉戏的场景。
当地人称“四棵槐马家”,老住户都知道这三个院子全是马家发家后逐步购置的,不过马家后人已无踪迹。 选此三院,只是想说明北京的模具就是如此:四合院不都是四方的,“富置宅子败卖家”,如此反复而已。比如马家,还没有来得及将三个院子拆了统一修建,有的院子修了,地界也不方正,就已经不再归马家所有了。
九道湾形成于明末清初,因粮仓“新太仓”低洼积水而弃仓后,开始形成宅院。直到20世纪20年代,西北部还是一片很大的广场,当地人称“大院”,而西巷13号前的小广场被称为“小大院”。 此院坐北朝南,是房主20年代在“大院”边建起的自家院。房主是西藏活佛,在雍和宫“工作”,自己一家人住此。50年代常有蒙藏友人来访。 现在此院是“经租房”,主人正在为收回产权而努力。 门前广场曾是煤铺,图中将“摇煤球”的全过程画出,这是过去北京人冬季取暖的主要方式,留给后人知晓。
李培基之宅。李曾任国民党政府河南省主席,解放后为中央文史馆官员。 此宅日伪时期曾为日寇侵占改建,据本家人后说,前院为客院,没有廊子。后院主房外不是做成抄手游廊,而是做成四间平房一样的廊子,有柱楣雀替,栏杆。西边院有车库厨房,四周更道。
曾赞助“北京之魂”摄影展的田瑶女士是此宅主人后人。 此宅为田学景先生祖宅。清末其曾祖父在南方为官,祖父请原住人民大会堂西的崔姓营造厂花了三年盖此宅。 倒座五间为客厅,北房两间为学馆。二进北房五间为曾祖住,南房五间祖父住,东房过厅为全家吃饭聚会处所。三进东房为祠堂,北房前为搭戏台处。 冬日所有廊子用木板封起,廊内放花,夏日木板藏在东北小库。 解放后此院曾住朱德,习仲勋、黄炎培等领导人、名人。 可惜已被拆除。
据70岁高天岭老人讲,陟山门街13号原为李莲英九姨太太宅院,后为法国人办的助产士学校。门楼改为西式大门,日侵华时期为“八周旅馆”,现为大杂院。 此院为靠北海东门最近最大的宅院,全院有廊子相通。观景楼位置极妙,向西可看北海白塔,向东可观景山。
原为清代御史衙门。据几代世居于此的高天岭老人说,清末四大奇案“杨乃武”就是在此终审。这个院儿还有,大高殿后身儿。
这是一座保存很好的宅院。广亮大门,外院为花园。北房与东西房不对称,但是经巧妙设计安排,让人感觉是方正对称的宅院。 此院是在清末民初将洗澡间、舞厅之类的现代化生活带入传统四合院的建筑,地板、花瓷砖地、洋式窗户及烧水排水气管道烟道都安排的井井有条。 可惜2002年8月20日被拆除。
从东四十三条到十四条的四五个院子,在横街胡同就能看到它的爬山廊。当时人们都说这里是蒙古王府,后来找到此宅后人,才知道是完颜氏的府邸。二门是三间的垂花门,在北京还没有见到别处有此种门。 东院一排七间带拍子的房及第二排带拍子的勾连搭房是干什么的尚不得知。询问此院后人,因为只有五十多岁,也回忆不出来。 因有人找到此院平面图,才得以画完复原面貌。
主人为东四十三条77号主人完颜氏后人,姓王。王家在卖了原宅邸之后在此院居住。影壁及如意门上的砖雕非常精致,很有特色。此院曾是标租房,影壁前也盖满违章建筑。落实政策之后,房主将标租房收回。现在违章建筑已拆除,一家安居于此,并为母亲安置了一间静室。
现在此处是一黑白铁修理店,当初绝不可能是这种店铺,大概是布铺等小商号。楼上是仓库,楼下是门市,还有后门。一家在此,商住两用。 二楼的万字花版栏杆,是挂字号、招牌的地方,二楼上还有挑杆,用来挂幌子。 此房的挂檐版、门窗等木件基本保持原样,实属难得。
此院坐南朝北,北房三间半,门占半间。南房三间半,东南角留半间。东西房为灰顶平房,院中一棵香椿,是一座舒适清雅的小院。 主人已将卫生间安好,修饰一新,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据老西屋老住户徐梅介绍,此宅曾是袁世凯侄子的住宅。此院以南为上,但所有房屋均高大齐整,保存完好,是一所很好修复的四合院。平廊的望板上绘有勾子莲及团福寿字,它的格扇二门在京城民居中也很罕见。 已拆除。
按南池子当地习惯,庙的西面宅院不能开正对庙的门,所以原来35号的门开在普渡寺庙基高台之南。 南池子改造后,竟然将院门开在了庙基高台之北,严重违背了当地民俗文化。 图中院门为复原原来位置。
前门外寸土寸金,房屋密集,此院落是大江、小江胡同内常见的建筑,外观为居民院,实为小作坊,或是某种商品批发,做大买卖的院落。 此院一进门左转,还能见到东房房山与北墙间横着一块原来是字号的匾额,隐约还留有半截看不太清的字迹。 可惜小江胡同还没来得及考察,就与大江胡同一起消失了。
原是桂公府花园,此院除假山石不存,其他主体建筑基本完整,戏台及逐渐增高的看台很有特色,尤其花园中的花厅、敞厅,后门的建筑都很完好。 画此院时,想起“云遮月”,想起幼时正月十五灯节母亲带我们去大宅门里看“放盒子”的情景。这样好的府门,正月必放盒子,故将童年的记忆画在图中。 刚画完不久,就拆了。(郑希成)
一般四合院大门与二门之间是狭长小院。此院不同,一进院是一片宽广平地。 二门内是住宅,进内院后,有正厅与东西厢房,正厅三间,与五间北房之间有穿廊相连,平面构成工字形。这种工字形平面是宋。寺庙官衙府邸所流行的。北京民居很少见到这种布局,但大的衙署府邸还能看到,如《加摹乾隆京城全图》所示。(徐苹芳)
此院在南池子路东的一个小分叉内。房主王姓,祖上在安徽凤阳做官,民国时做买卖。后人为现年91岁的老人王风韶,祖宅为68号院。78年前,少年的他亲眼看到先辈们首先扩建了80号院(正南有月亮门的院),其后又扩建了78号院,当时为果园。 由此可见,民居不一定是齐整的方正之院,民居的变化与每个家庭的命运有着密切的关系(郑)。
2002年5月16日到此,此院已被拆。二门不是垂花门,已经拆了,是什么结构,我画不出。9月来此还是搞不清,后在礼士胡同和灯草胡同又见到几个这种二门,虽然残破,但是将几个完好的局部组合起来,画出此图。 屋顶也有烟道,但不是火炕的,应是地炉的,都拆了当时砖土压着看不清。这种地炉颐和园还有。据鲁教珍老师回忆,解放后此院为夏衍先生的住宅。(郑)
据说是同仁堂乐松山儿子出生的住宅,也有人说不是。总之,这是清末民初北京四合院结合道济医院、协和医院等变化出来的一种中西合璧建筑的典型。 2003年8月拆除。
此地区明代曾是“红灯区”,日伪时期这里曾是一个汉奸的宅院,现在是机关宿舍。 此院是东西街坐南朝北的院子,地界很难做成门在西北角的四合院,所以设计者将地基划分成两块,形成一个北房独院和另一个三合院,并将南房北移,南房又变成明亮的北房,变成别具一格的幽静小院。四颗石榴和后院的树还保存完好,二门抱鼓石也保存完整。
水会中,戴红袖标挥旗指挥者称“文善”,敲锣报警指挥者称“武善”,送水救火者称“助善”。灭火工具水车为主,以及水龙带、唧筒、梯子、挠钩、水桶、灯笼等,水车射程可达15米。 北京历史上以城南大栅栏为中心的地区水会最多,如同仁堂独资兴办的“普善水会”就是成立最早、实力最强的水会之一。郑希成据通州王老讲解)
中西结合的铺面房,西式房顶又加建一中式建筑,楼下很难察觉其存在。07年修缮时好像拆除了中式顶楼。
明清东直门是京城进柴木之门,城根到北新桥,有两个大粮仓,海运仓与新太仓,没有大场地,所以北新桥到交道口一带是建木柴厂的首选,短短一里多地集中了六七家大木场与棺材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