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修养读物--古代篇(2)

健康生活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礼记•中庸》
[译文]  天下普遍共有大道有五种,用来实行这些大道的美德有三种。五种大道这就是:"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兄弟之道,交友之道",这五种就是天下人共行的大道。"智慧、仁爱、勇敢"这三种,就是天下共行的美德。而实行这些大道和美德的方法只能是精诚专一。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去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自大,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吧!但还比不上尽管贫穷却乐于道,虽然富有而谦逊好礼的人。"
●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瓤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德行多好啊!一竹筐饭,一瓜瓤水,住在狭小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译文]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够广施恩德给人民,而又能救济患难的众人,这个人怎么样呢•可以算作有仁德的人了吧!"孔子说:"何止是有仁德的人!一定是圣人了!尧舜恐怕都难以赶上他呢。有仁德的人,只要自己想树立的也帮助别人树立起来,自己想达到的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够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践仁德的方法了。"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泰伯》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应该有坚定的信仰和好学的精神,誓死去完善治国修身之道。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祸乱的国家。世上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世上政治黑暗就隐居起来。国家政治清明,自己却贫穷低贱,这是耻辱;国家政治黑暗,自己却富足显贵,这也是耻辱。"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论语•宪问》
[译文]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正直,言辞和顺。"
●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论语•宪问》
[译文]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得俸禄。国家政治黑暗,也去做官得俸禄,这就是耻辱。"
●以道德为己任,穷通之来。不接吾心,则可也。穷居荒凉,草树茂密,出无驴马,因与人绝,一室之内,有以自娱。
--(唐)韩愈:《与卫中行书》
[译文]  以实践道德为自己的任务,尽管贫穷和显达的到来不合自己的心意,也是过得去的。穷居于荒凉山村,草木茂密之地,进出无驴马代步,以致与人隔绝,独处一室之中,也是自感快乐的。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侍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译文]  古人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尽管不算贤明,但常常取法于这两句话。大丈夫所信守的是圣贤之道,所等待的是际遇时机。时机一来,他们就成为作云的龙,搏风的鹏,精神饱满地,勇往直前地尽力前进;时机不来呢,他们就好像深山的豹,远空的鸿,安安静静地,无声无息地引身而退。仕进也好,退居也好,到何处不是悠然自得呢•因之,我的志向是兼济天下,我的修养是要完善自身:这一信念贯彻始终就称作我的道,用文字阐发出来就成为我的诗。那些被称之为"讽喻诗"的,道出了我兼济天下的远大志向,那些被称之为"闲适诗"的则吟咏出我独善其身的平常心境。因此,只要看了我的诗,就知道我所信守的圣贤之道了。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北宋)张载:《西铭》
[译文]  富贵福泽,可能会使我的日子过得十分丰厚;但贫贱忧戚,或许会使我有所成就。活着,我就顺天应人,干一番大事;死去,我也就烟消云散,康宁太平。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清)顾炎武:《病起与蓟门当事书》
[译文]  今天,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为子孙万代开创太平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既然以这种大仁大义的事情作为自己的职责,必须竭尽全力,死而后已。
●苍生休戚、圣道明晦,敢以天生之身偷安自私乎!
--《颜习斋先生年谱》
[译文]  人民的苦乐和圣人的道德理想是否昌明,都是我们应当关心的事,绝不能苟且偷安,光为自己考虑。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译文]  孔子说:"不要只图快,不要贪小利,只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行动要敏捷。"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子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听到了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的话,还要看看他的行为,从宰予白天睡觉的事情发生后,我改变了态度。"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金钱和地位是人们所想要得到的,但是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不应该接受。贫困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用不正当的方法去抛掉这些,不应该摆脱。君子背离子仁的准则,怎么能够成名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的准则。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依据个人利益行动,会招致很多怨恨。"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译文]  孔子说:"虽然吃粗粮,喝凉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但心安理得,快乐也就在这里面了。干不仁不义的事情而得到财富和地位,对于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论语•子张》
[译文]  子张说:"读书人见到危险敢于献出生命,看见所得的东西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严肃恭敬,居丧时悲痛哀伤,那也就可以了。"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苟子•荣辱》
[译文]  把正义放在首位而把个人利害放在次要位置上的人光荣,把个人利害放在首位而把正义放在次要位置上的人耻辱。
●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规,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
--《苟子•荣辱》
[译文]  凡是符合正义的言行,不可为权势所屈,不要顾及自身的利益,那怕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也不改变。虽然珍惜生命,但是坚持正义而不屈从,这才是士和君子的勇敢品质。
●盖夫富、贵之为物,非不关也,苟其道之当得而得之,君子未尝避焉,舜、禹、周公是也。贫、贱之为可恶,苟其道之当得而得之,君子未尝辞焉。孔子之在陈绝粮,乘田委吏,伐木削迹之类是也。如必曰:我学为舜、禹、周公,我有居富贵之道,我不可以不富贵;我学为孔子,我无取贫贱之道,我不可以贫贱,则其心不仁矣!何也•我有居富贵之道,我不可以不富贵,则必慕富贵而苟求。曰我无取贫贱之道,我不可以居贫贱,则必耻贫贱而不安。慕富贵而苟求,耻贫贱而不安,其心何所不至,其人何所不为,其于本心之仁,何能保其必存而为君子哉!
--(元)戴表元:《讲义》
●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清)颜元:《四书正误•卷一》
[译文]  以仁义之方来求取利益,以道德之法来获得成效。
●极天下之色,不足眩吾之目。极天下之声,不足淆吾之耳。极天下之艳富贵,不足动吾之心,岂非大勇乎。
--《颜习斋先生言行录•不为第十八》
[译文]  天下最美丽的颜色,也不能迷惑我的眼睛。天下最动听的音乐,也不能淆惑我的耳朵。天下最令人艳羡的富贵,也不能动摇我的心志,这难道不是大勇吗•
●持己以廉,朗朗然如秋月之当空;待人以和,蔼蔼然如春阳之润物。其为学也,希圣希贤,非徒记诵词章,为邀利禄,博青紫之计。其出仕也,致君泽民,非徒富贵利达,为肥身家,饱妻子之谋。能如是也,斯可不愧为心,而为君子儒矣。
--(清)张伯行:《困学录集粹•卷五》
[译文]  保持自己的廉洁,清白如秋天高挂空中的月亮;对待别人要和蔼,温和如春天滋润万物的太阳。如果做学问,就要仰慕圣人贤人,并不只是把读书作文,当成求取利禄,博取高官显爵的策略。如果去做官,就要使国君恩泽人民,并不只是想富贵利达,专为自己肥私家庭,饱养妻子儿女打算。如果能这样,那么,才可以不感到惭愧,而成为有道德的读书人。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无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身。"
--《礼记•中庸》
[译文]  君子应依照平常的地位行事,不要做超出身地位以外的事情。平常处在富贵的地位上,就做富贵者应做的事;平常处在贫贱的地位上,就做贫贱者该做的事;平常处在夷狄的地位上,就做夷狄该做的事;平常处在患难的地位上,就做患难者该做的事,君子不论处于什么地位,都不会感到不安然自得。君子处于上位,不欺凌处在下位的人;处在下位,不奉承处在上位的人。只要自己堂堂正正,就不用乞求他人,也不会发怨言。对上不怨天,对下不尤人。所以君子安居自己所处的位置而静候天命,只有小人才干冒险的事以图侥幸成功。孔子说:"射箭的道理有点像君子的为人,射不中箭靶子,还是该回头找找自身的原因。"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孟子•离娄下》
[译文]  夏禹和后稷处在太平时代,能急百姓之所急,好几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不进去,孔子十分赞赏他们。颜回处在混乱的时代,居住在偏僻狭小的巷子里,只有一筐饭,一瓢水,别人不能忍受这种清苦生活,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孔子十分称赞他。孟子说:"禹、稷、颜回的心理是相同的。禹想到天下还有淹在水中的人,就像是他自己让人们淹在水中一样。稷想到天下还有饥饿的人,就如同他自己使人们挨饿一样,所以他们解救百姓的痛苦是这样的紧迫啊。禹、稷和颜回,要是交换他们的位置也都会这样做。现在假如同一房间的人彼此斗殴,我去制止他们,即使披头散发,顶着帽子赶去制止他们也是可以的;假如同乡有人彼此斗殴,也披头散发,顶着帽子去制止他们,那就是不明事理了;像颜回那样,纵然是关起门来自得其乐也是可以的。"
●处父兄骨肉之变,宜从容不宜激烈;遇朋友交游之失,宜剀切不宜优游。
[译文]  当你不幸遇到父母兄弟或骨肉至亲之间发生家庭纠纷或人伦惨变事故时,你应该忍住悲痛的心情,保持沉着冷静的态度,绝对不可以心绪波动、感情用事,采取激烈言行而使事情变得更糟;当你跟知心好友交往时,万一遇到朋友犯了什么过错,你应该很亲切诚恳的来规观他,绝对不可以由于怕得罪他而眼看着他继续错下去。
●薄族者,必无好儿孙;薄师者,必无佳子弟,君所见亦多矣。恃力者,忽逢真敌手;恃势者,忽逢大对头,人所料不及也。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清)《梦东禅师遗集》卷中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
--印光:《复叶福备书》
●如坚固的岩石不为风所动摇,贤人被毁谤或称赞都不动心。
--《佛教圣典•修道》第二章第四节
●智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
--(唐)神清:《北山录•异学》
●智者既明且哲,洞属是非。凡所作为,必真见其理之可为,而后为之。断断乎不为事物所惑矣。
--(元)刘谧:《三教平心论》卷下
●智者观于未形,愚者暗于成事。
--(元)刘谧:《三教平心论》卷下
●勤精进者,恒以有情受大劳苦,但利益彼,无念己身。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其心泰然,不动不乱;于一切行,不卑不高。
--《华严经•入法界品》
●凡事勿徒委于人,必身体力行,方能有济;凡事不可执于己,必集思广益,乃罔后艰。
[译文]  不要凡事都依赖他人,必须亲自去做,才能对自己有帮助。也不要凡事都固执己见,最好参考大家的意见,才能免得后来遇到不能克服的困难。
●有不可及之志,必有不可及之功;有不忍言之心,必有不忍言之祸。
[译文]  一个人有旁人所不能及的志向,就能建立旁人所不能及的功业。对别人发现错误而不忍心去指正,那么必然会因为不忍心去说而造成祸害。
●意趣清高,利禄不能动也;志量远大,宝贵不能淫也。
[译文]  心意志趣清雅高尚的人,金钱是无法变易其心志的。心志胸怀广阔高远的人,即使身在宝贵也不会迷乱心志而陷溺其中。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译文]  孔子说:"一国军队的将帅是可以强取的,一个男子汉的志向却不能强迫他改变或放弃。"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终生得不到别人称述自己的名声而为恨事。"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译文]  颜渊、子路侍立在孔子坐旁。孔子说:"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我愿把我的车马、裘衣和朋友共同使用,就是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怨恨。"
颜渊说:"我愿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向孔子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老有所养而使之安逸,让朋友任我,让年轻人怀念我。"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译文]  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如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关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为世人所共有。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地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男的各在其位,女的各有家庭。厌恶货物资源丢弃到地上浪费掉,但不必放到自己家里私用;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是效劳。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待,和睦相处,故不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叫做大同世界。"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孟子•尽心上》
[译文]  孟子说:"一定要等待文王出来天下大治之后才奋发的人,是一般的人。至于那杰出能干的人才,即使没有文王,也能奋发起来。"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疚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孟子•尽心上》
[译文]  孟子说:"人之所以具有道德、智慧、本领、知识,是由于他有常担心灾患。只有那孤立之臣、庶孽之子,他们心里总是想着危难,时刻提高警惕,考虑深远的祸患所以才通达事理。"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孟子•尽心上》
[译文]  孟子说:"天下政治清明,君子得志,那'道'就会得以施行;天下政治黑暗,君子便守道,甚至要为"道"牺牲;从没听说过牺牲道而来迁就凡俗王侯的。"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拆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苟子•修身》
[译文]  志向完美就可以轻视富贵,道义隆重就可以轻视王公贵族,内心省悟,对外界万物就感到轻微了。古书上说:"君子支配外物,小人被外物所支配。"说的便是这个道理。身体劳苦,而心里安适,就去干;利益少,而道义多,也去干;事奉昏乱的君主,而官运亨通,不如事奉穷危的君主,而办事顺利。所以,好的农民不因为旱涝就不耕种,好的商人不因为赔本就不做买卖,有志操学问的士人君子不因贫穷而放弃对"道"的追求。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