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里家

个人日记

关里家,这个一生熟悉而又陌生的家,想的多总是回的少。说她近,三千里路遥,说她远,至今也不过两个小时的航程。说她熟悉,儿时就知道这个家,说她陌生,平生只回去过三次,年过半百了仍找不得回家的路,摸不准家里的门。

关里家,是闯关东后裔对老家的一个特别称谓,小时在东北这疙瘩的山东人都这么称。打小在山沟沟里长大,这里居住的大都是山东人,父母及身边的
长辈们大都以老乡相称,见面除了问“吃了木?”就是问“今年家去了木啊?”总亲热的像一家人,关里家是他们永远也说不完的一个话题。

耳濡目染,关里家三个字被深深刻在了脑海,对这个只闻其说不见其面的地方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和猜想,那时,便开启了一个回“家”的一个梦。
不想这种回家情结伴我一生,愈来愈浓,也许
这情节正是根脉相连,血脉相通的缘故所在吧。 

留存在童年记忆里的关里家很稚嫩。
关里家只是父母嘴上常常念叨的“俺大俺娘”,是“木的吃”“银卧”“黄卡拉的穷庄活地”是不回去时母亲偷偷摸去的那一串串眼泪,是要回去时父亲又难以举步的那声愁叹。关里家就是邻家老嫲嫲炕头上讲不完的一个又一个的“瞎话”,是茶余饭后小院子里的高一声低一声的“肘鼓子”腔、、、、、、、
 

渐渐的,关里家是一包包用白洋布包裹的花生米,是熟晒的一片片地瓜干。关里家是积攒起来的一枚枚小小邮票,关里家是永远也写不完的那一封长长的信。

     记得八九岁刚刚写得几个方块字的时候,便开始给关里家写信了,每次总是被父亲叫到“我说你写”。有时因写的跟不上说的而急的直掉眼泪,总是让父亲慢点说,或重说一遍。为此每次的“见字如面”总有一些委屈在上面。

记得每次写信都是写一些好,困难是不能说的。“这边情况一切都好请不要惦记”是每次一定要写的。如果逢年过节还会写上“随信给您寄去20元钱,望查收,并回信告知”。信通常都是换个称呼一式两份,一份邮往“沂南蒲旺车疃”一份邮往“莒县庄疃”,我常常糊涂奶奶是哪个疃,姥爷又是哪个疃。
叠信总是有讲究的,信纸竖折两下然后三分之二处再横折过来,父亲说这代表着跪拜之意,每次我都叠的精心,从不敢马虎。

盼着老家来信是那时生活的一部分,我会放学后经常跑到林场广播站去翻弄窗台上的那个小盒子。在一大把的信件里找着父亲的名字,一旦找到便兴高采烈起来。
通常姥爷的回信总是很快的,因家里有一个会写信的舅舅,但奶奶不是每次都回信的,常听母亲对父亲唠叨“寄去钱连个信都不回”父亲便说“在家里求个人写信哪那么容易”那时,我才知道,那边的奶奶只能听字如面。

看完信后便小心翼翼的把邮票揭下来攒到本子里,邮票大都是8分的,各种各样的图案,偶尔也会收到一毛两毛的,更是喜出望外。那时候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着多少亲人间真情和思念,是在我当时是不能理解和明白的。

家里有一个小方纸盒子,专门用来装汇款单的,父母每次往老家寄钱后都拿回两个小纸条放进去,渐渐的单子多了起来,直到奶奶和姥爷去世时已经是满满的一盒子了。钱的总数也许不算很大,但饱含父母知恩知育的一片孝心,这也是我后来才知道体味的。 

最高兴莫过于关里家有邮包来了,黄白色粗布的小口袋,密密的缝着针线,打开后是香香的花生米,有时里面还夹杂着一些地瓜干,邮包少则二三斤,多则四五斤,总在年节的当口就到了,印象里好像这样的一个邮包要在路上走上一个月甚至更长才能收到,所以小时候有多少期盼是在那漫漫遥远的路上。


艰苦的岁月里,都在艰难度日。回老家是多少东北的山东人的一种奢望。我所居住的那方土地上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山东人,
往往一人回关里,全村都知道。他们操着各地的山东方言,但却关心着同一个话题“今年家里收成好牟啊,遭旱了牟啊”如果得到“牟”的消息,他们都会异口同声的说道“那怪好啊,那起好啊” 

当初抱着改变生活的希望的父辈们,走进了长白山大森林,当起了老木把子。这一支血脉,虽是寄宿和漂泊他乡,但心一刻也没有与老家分离过,如同一根牵扯不断的风筝线,飞的愈远线越沉重。回老家一直是这些游子的一个梦,有一些一生乡音不改,一心叶落归根,但大多带着醇厚的家乡话永远的安眠在东北的土地上,永久的与家隔关相望。 

父辈们思乡的遗传基因早已种植在我们这一代人的骨子里,回关里家看看这样一个梦从未断过。

在很小很小确切的说
是我在襁褓里的时候曾随着母亲回过一次关里家,可那次三天两夜的老家行在我的记忆里却为零,因为那时还没有生出记忆来。

在拥挤的车厢里母亲为我占据了车窗小桌的一角,不是让我看山海关的雄伟和黄河的汹涌,因为站着的母亲怕挤到我。睡在小花被子里不哭也不闹的我,险些被别人误当包袱扔到行李架上去,幸亏母亲及时发现惊道“俺那是个孩子”。
这一趟开车睡觉,停车吃奶的老家行,算是有名无实,关里家是哪在哪家里有什么人我全然不知。
三五岁开始期盼着母亲的那句“等明年再领你回关里看看”可是,明年成了遥远的一个梦。
此后,重回故乡之路在我便沉寂了二十年。  

八零年在我21岁的时候,终于有机会回到了令我无限猜想过的关里家。
当火车进入了山海关时,我伏窗仔细打量着这个把多少关里关外的亲人一界隔开的地方,这个自古就把常相思念魂牵梦萦凝结在此的地方。第一次看到了黄河,激动之情难于言表,“黄河真宽真黄啊”算是飞速一掠后的最苍白无力的赞叹。

三天三夜的火车,终于将我带到了老家怀抱——-“莒县三十里铺前园”和“沂南县河南车疃”,这个曾经在信封上写了多少次的两个村庄,第一次真切的触摸和感受到了它的气息。看着父母从小住过的那间老屋,看着这个让父母饱受苦难和思念的一个家,握着相见不相识的亲人们的手不禁泪水涟涟。

平生第一次认识了奶奶,那时她已近八十,垂暮的她说到了父亲小时候挨饿的情形时不禁掏出手绢擦起眼泪。我坐在小板凳上拉着风箱,红红的炉火映着奶奶饱经风霜的脸,在想着奶奶是如何挨过那个饥饿年代的,母子长相离别的痛苦又是怎么承受的?
 
祖孙俩二十年一见
奶奶总有问不完的话,她几次的说道“回去和你“拔拔”说都家来住吧,不吟哦了,在东北冻煞了”她是对这一漂流在外亲人有太多的挂记和不放心。唯一的一次相见的情形终生的刻在了我的脑海里,相见的一年以后她便与世长辞。在我很容易也很乐意写就一封信的时候,却再也没有写信给她的机会了。  

走在父母曾经走过的路,住在父母曾经的老屋,摸着老旧的家具,盖着粗布的被褥,都感到从未有过的亲切。,那每一块青砖黑瓦每一棵树木甚至用陌生眼光打量着自己的每一个人都与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突然觉得有了那么多的亲戚,一下子认不过来,东天井家的二姥爷,西天井家大妗子,前屋大婶子。后屋姑奶奶、表亲、叔伯亲的几乎全庄的人都连着亲,每日里被叫去挨家吃饭,晚上围着煤炉子旁听着老人说着似曾听过的那些“瞎话”
小表妹身上的那件小花棉袄也似曾相识,问起来竟是我穿小了的,母亲把它寄了回关里。二月的关里家乍暖还寒,四婶把一瓶热水放在了我的被窝里,她长的高挑俊秀,人更亲善,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来到了祖宗的坟前磕头烧纸,报一声“我从东北来看你们了”把一瓶带着东北特色的白酒洒在了他们的墓前。纸钱燃的干干净净,表弟说“祖宗们知道你这一支人回来了,都高兴的收下了”我虽不相信迷信,但那一刻我宁愿相信尘世有灵。

 
  
在栗园的那些日子,外公几乎与我形影不离,她每天乐呵呵的领着我去看前村后庄的亲戚,他背着手逢人边说“东北外甥家来了”那些驻足的乡亲便说道“识字班怪好啊,这个妮怪好啊”这时我便不好意思起来。外公在我的记忆里他长的高高瘦瘦的,慈眉善目,后来每每看“篱笆女人和狗”中的枣花爹时就觉得是看到了他。姥姥在姥爷三十六岁时就因病去世了,他之后终生未娶,一人把四个孩子拉扯成人。可是艰苦的生活让我的母亲从小受尽了苦累,她没有念过一天的书,这成了母亲一生都不能打开的一个心结,晚年的外公也懊悔莫及。

在我离开那个村庄的早上,外公和大帮亲人早早起来送我到村口,外公挑着一盏小灯笼为我照亮,按照风俗他燃起了一挂鞭炮,离别的泪水挥洒在初春的晨色里,我望着风烛残年的外公想着不知何时再能相见,走出很远的我又回身跑了回来,一下子扑在了外公的怀里,我在哭,外公也在哭。时隔五个月之后,他老人家突然去世,姥爷那亲切而和善的笑容成为了我永远的回忆。

那时,关里家就是奶奶,关里家就是外公,关里家是居住了几辈子的低矮的老屋,关里家是住着一群和亲合善的亲人的村庄。关里家是绵绵的沂蒙山,关里家是悠悠的沂河水。关里家我脑海里从此走不出的记忆,关里家是让我见与不见都牵情到永远的一个地方。

去年秋冬之际,我终于再次回到了阔别三十二年的老家。
岁月荏苒,一切都不在是那时的摸样,当年回去的小姑娘今天已成半百之人,同辈的兄弟姊妹们也都两鬓变白了,有的都已经当上了奶奶爷爷辈,前屋后院的老人们也都走了很多位。

老家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若不是表弟带路,我已找不到回家的路,低矮的房屋已经不见了。整齐的砖瓦房,平展的水泥路俨然一派现代化新农村景象。新一辈们终于冲破了祖祖辈辈黄卡拉里刨食的生活,一些上了大学,考了研究生,工作到了京城,还有一些也都住进了县城,过上了富足的日子。

走进父亲一直担忧挂记的大表弟家也不再是从前的摸样,高大的新房,宽绰的院子,满是黄澄澄的粮食。他兴冲冲的带我去看了他的猪栏,可谓肥猪满圈,他的那个当年被罚了八万的小儿子已长的生龙活虎,围着我转着圈“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真是令我感慨万千的这番情景。

只一会的功夫,四叔家摆上了丰盛的酒菜,这是表弟从村里饭店点过来的,鸡鸭鱼肉十几个菜一应俱全,如今家里来客不再是从前那么犯难了,条件都很便利和充足。
亲人们坐下来围在一个桌子前,几十年的心里话在这一刻尽情的倾诉,关里关外在这一刻没有一丝的距离,问长问短情味满满,说道动情处眼里泛着激动的泪花。

这一回我也见到了上一次没能见到的更多的表弟表妹,见到了一直未见过的姑姑,我们组成了一个大大的亲友团开着自家的车在家乡建起的风景区观光漫游,听他们讲过去和现在的故事,讲未来美好的规划,令我欢欣无比。如今的家乡再也不是那个沂蒙山穷山沟了。

在宽绰的乡村路上边走边看着,突然,路边的一个不起眼石刻让我戛然止步,上面的四个字“河南车疃”让我眼睛不由潮湿,心绪难平。我知道老家无论怎样的变化,新修的房舍和道路也许我找不到,但这个牵情一生的村庄将是我永远难舍的情怀,这个注入我血液里的村庄的名字我会永远铭刻于心,这方正石碑的脚下永远是我的根。

图片在村庄的石壁前,留一张纪念,让以后想起,2013的那个秋天。 

在浮来山上,我像着山脚下的村庄致礼,像着故去的亲人送去我心中的问候;奶奶、爷爷、外公、外婆,大娘、大伯、大姑、三叔、四婶、二表弟九泉之下顺安,在外的游子回来看你们了!

“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父母亲离开自己的家乡半个多世纪,晚年的他们已经力不从心回到故园了,虽说到了“世间无事可勾牵”的年龄,也消去了诸多的念息,但老家永远是他们的一个惦念,说起家中的一些旧事仍那么记忆犹新。
这几年,弟弟们先后都回了老家看过,回来便把所见所闻学给他们听,这也成了对父母思念老家而不能回的一个最好安抚。

此次回老家,我便拍了很多的照片,现在电脑方便了,到时放给他们看,把我所看到的,让他们也看到,我所知道的让他们也都知道。

归途的列车上把我再次对关里家的理解写在日记中:
关里家是一坛陈酿的老酒,一旦打开沉淀的质朴与悠香醉人心怀。
关里家是一部厚重的老书,满含家族悠悠历史,一页页拜读,其中的山水人情那么令我回味无穷、、、、、、。                       


                              掠影

 
 当年在这里和奶奶第一次相见,老房子不复存在,但奶奶踱着小脚的样子依稀眼前。图片
第一次认得柿子树,四叔顺手摘下几个,洗来便吃,特别的甜
图片
表弟家的院落  老家把玉米叫棒子
图片

儿童相见不相识,
图片

肥猪满圈,隔壁还住着三窝
图片

姑姑家丰硕的苹果想我点头
图片

山东大葱好想吃一口
图片

摘一筐路上带着吃
图片

麦苗儿。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图片

我能背走吗?
图片

黄卡拉地种地瓜,一刨一大把。
图片

姑姑家的门庭
图片

老家的影壁墙很漂亮,
图片
竹泉村里的院落
图片

骑马看看浮来山,四亿多年前,它从海上漂浮而来,铸成了这一奇观。
图片

莒县天下第一银杏树  以经历了四千年的风雨沧桑,枝繁叶茂。
图片
 
一书生进京赶考,避雨到树下,他用搂抱来丈量树有多粗,量到七搂八拃时恰有躲雨的小媳妇在树间,于是“七搂八拃一媳妇”就成了这棵树腰围。
图片

这棵老银杏树结的的果子,二十元一粒。
图片
聆听孔子讲学
图片

大约在2500年前,孔子去鲁恒公庙观礼,看到了一个歪倾的一瓦罐。孔子问守庙人,为什么不把瓦罐扶正?守庙人说:“这是‘佑座之器’——欹,无水时歪斜,装上一半水就正过来了,装满了水,却反而倾倒了。” 孔子由此大为感叹,悟出了中庸之道。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者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者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图片

刘家之祖  刘勰 著《文心雕龙》
图片
 
咬住树根不放松,任你东西南北风
图片

黄岛金沙海滩
图片






文章评论

竹 韵

听修竹妹妹娓娓道来,几辈人为了生计,闯关东造就了关里关外许多感人的故事。几次回家乡寻根拜祖,所见所闻,更是反映出几十年来,家乡的巨大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和提高。真是一篇新旧对比的好文章啊![em]e179[/em]

牧马人

修竹大师:此文看似娓娓,实则震聋发聩,进入文中,我几次流泪。还好,结尾终于峰回路转,令我长吁一口气。

杨传勤

关里关外一家亲,诗心颤动满眼春,两河两湖也牵挂,善感温暖华夏人。修竹姑娘,文如其人般清新,转来权当随你旅游了。

伴你一生

年过半百,终于圆了伴你一生的情结。家乡的水甜,家乡的馍香。

自然姚林

无论走多远,总走不出对老家的思念,因为那里有根把你相连。

圣诞老人

几乎是一个中篇,三顾关里家,一次比一次书写详尽、动情!唤起读者一片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