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散文创作的源泉
个人日记
生活是散文创作的源泉
——阅读《梅河口散文选》的几点体会
前不久,梅河口市作家协会在莲花社区举行了“梅河口文学丛书”暨《梅河口小说选》《梅河口诗歌选》《梅河口散文选》首发式。这是梅河口市文学史上的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好事。赏读这一篇篇文采飞扬、散发着油墨芳香的小说、散文和诗歌,仿佛置身在山青水秀的世外桃源之中,吸允着一朵朵奇葩绽放的阵阵清香,浸入心脾,使人陶醉,使人心旷神怡。
从小说、诗歌、散文三个文体来看,我更钟爱于散文,也习惯于写作散文。此次出版的“散文选”中的作品有很多是出自名人名家之手,有的作品虽不是名人名家之作,但从内容来看,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构思巧妙、见解独到、文笔精美。由鄙人来写散文评论文章有“班门弄斧”、“关公面前耍大刀”之嫌。所以我只能从本人对散文的理解和阅读“散文选”中一些文章的感受谈一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从这次出版的“散文选”中收录的90篇散文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散文创作的最高成果,也是我市的文人墨客和文学爱好者(包括移居外地的梅河口籍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文学水平的集中展示,不无夸张的说,“散文选”充分展现了作品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笔法各异,清新隽永,文情并茂,很有震撼力和感染力,此书值得收藏。
“散文选”中收录的90篇散文中既涵盖了狭义上的纯文艺性的抒情散文,也涵盖了广义上的各种散行文章。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散文是一种纯文艺性的抒情而具文采的文章,得出这种定式也并不奇怪,因为在我国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散文大多是名家名篇的抒情散文,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等,人们便由此得出一个定式,散文既要抒情还必须要有文采。 其实,这只是狭义中的文艺性的散文,以记叙或抒情为主,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抒情而具文采的文章。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只是随着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使广义上的散文更加细化而出现上述散文的分支文体而已,它的统称还是广义上的散文。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主要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凝练,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从散文的文体类型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及其它。无论什么类型的散文都孕育在生活之中,并经作者的取材、筛选、提炼,精雕细琢,才能写出一篇好的作品来。所以说,生活是散文的源泉,需要去观察、去采集、去积累。
这次出版发行的“散文选”中,叙事散文占了很大比重,而且这些叙事散文又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流畅,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下面我从“散文选”中叙事散文的三个侧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以亲人或同事记人
记人,浓墨重彩于自己的亲人,如:写父亲母亲、写爷爷奶奶、写兄弟姐妹或七大姑八大姨,也有写亲朋好友、同事同学的。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风貌。
如:张咏霖先生撰写的散文《日 就这样蚀了》,他以巧妙的构思,隐喻的手法,从观看“日蚀”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折射出作者对母亲的敬仰与挚爱以及对母亲逝去的隐痛,他把母亲的去世比作“日蚀”,给人以联想的空间:太阳蚀了,它会重新亮起来;母亲去了,但他的光辉还会照在儿子的身上!这是多么精辟的隐喻啊!作品文笔流畅,意喻深刻,给人创造了一个无限遐想的空间。
再如:高健男女士撰写的《一穗粘苞米》。作者描写她那“漂亮得时常令我骄傲的姐姐”,从头型到服装,从面容到表情,寥寥数语便把姐姐的形象粗线条的勾勒出来,使读者陷入了无限的遐想之中。古语道:自古红颜多薄命。可惜了作者的这位美貌的姐姐,却在始料不及之中突然撒手人寰,留下了作者没让姐姐饱餐粘苞米的终身遗憾。看到惊秫之处,我这位不常动容的人也控制不住感情外露,止不住老泪纵横,心情久久平静不下来!作者没有描述姐姐的死因,也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可能是作者不愿言说,也可能是作者有意甩出的一个悬念。但我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这就是散文与小说本质上的区别。
二、以童年或平生记事
记事,则醉心于自己的童年、少年的生活片段或平生的工作经历以及信念与追求。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
有几篇散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李春良先生撰写的《梦里溪流》,他以故乡的小河为背景,着重叙述了作者儿童时期与故乡小河发生的故事,以追忆的形式细腻而详实的描写了小时候在小河扑鱼、抓蝲蛄、捉蛤蟆的奇闻轶事,字里行间透视着自然美、原始美、生态美,在叙事中倾注作者对故乡的真情实感的同时,把读者带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而作品的点睛之笔在于它不拘泥于童年的美好回忆,而是在文章结尾段落中披露了现实中的那条小河生态环境遭到了人为的破坏,生物链遭到了毁灭性的摧残,虽然作者在文章结尾写到:“故乡的小河,你是我梦中一道永恒的风景。”可这风景已永远留在了梦中。作者以他独到的笔触,让读者从格外的欣喜一下跌落到感伤的同时,使人陷入了无尽的深思!
再如:霍善忠先生撰写的散文《字缘》,文章平铺直入,朴实无华,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的情节,然而却耐人寻味,引人入胜,给人以启迪和激励。他平生不抽烟不喝酒,世间的一切娱乐都与他无缘,唯一的嗜好就是练毛笔字,一练就是一个甲子,真有一股子坚韧执着、锲而不舍的精神追求,文章言简意赅,顺理成章,值得称道。
三、以自然写景
写景,就是用语言文字把人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各种自然景物具体地、生动的描绘出来,以此来烘托环境气氛,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衬托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写景的散文是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记叙文。
隋治操先生撰写的《秋风五丈原》在我的脑海中刻下了难忘的印记。不知作者怎么就去了五丈原?并把读者也穿越到了三国时期蜀魏之争的古战场,仿佛听到了鼓角争鸣,看到了剑拔弩张,那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孔明摇着羽扇、坐着四轮车栩栩如生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以娴熟的笔触,真挚的情感,美妙的词汇不但真实地记录了“一师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的历史遗址的同时,也不忘讴歌诸葛亮“隆中对 三分天下;出师表 一片丹心”的才华光芒和人格魅力,同时也缅怀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永恒遗憾及裂心的悲怆。此文的神来之笔竟是文中的插叙追忆童年坠入心海的那本《五丈原》的小人书以至于从竖排版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到读书生涯的开始。此文大气磅礴,厚重殷实,读来爱不释手,他不拘泥于写景,而是在写景中写人,写景中叙事,是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佳作范文。
再如:李延平先生所撰写的《故乡的莲花泡》。这是一篇很有文采的作品,作者故乡莲河村的莲花泡,曾是建制海龙府八大景之一,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本地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作者讲述的莲花泡中的莲花因洪水而绝迹30多年、又于1984年的春天莲花奇迹般重现的故事却鲜为人知;另述梅河口籍的台湾老先生要了一包莲籽带回台北,让故乡的莲花绽放在宝岛台湾等,作者以莲花泡为背景,把莲花泡中神秘而新奇的故事镶嵌在作品之中,更使莲花泡古老而神奇,更加令人神往。作者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赞美,犹如一位年轻貌美的少女,永远展现着青春的活力和气息,并以她魅力和品质,令人肃然起敬,令人留恋遐思;同时,作者告诉人们,即使历经磨难,也不能泯灭生命的希望之火,也不能因为出身卑贱,且处于艰难的困境,而失去高洁无瑕的情操和向上求索的志向。多么美好的文思,多么绝佳的意境,看后真的醉了!
因篇幅有限,笔者不能把那些遣词优美,炼句独特,内涵丰富,文采飞扬之作逐篇赏评,笔者只是希望通过对少量作品抒发的感慨作为由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人来阅读新出版的“梅河口文学丛书”,并书写出精准到位的作品赏析和文学评论。
散文,像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溪,诉说着人间的阴晴冷暖,喜怒哀乐;散文,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折射出人间万象,生活百态;散文,它可以让人们在纷繁芜杂的生活里仍然能看清人情世故,在思想争鸣的时代里仍有属于自己的清晰的思想和行为。通过阅读此书,可以让我们在闲暇之余回归到读书的氛围之中,重新感受读书的乐趣和享受,领略文学艺术的无穷魅力,多几分文雅,少几分陋习,多几分淡定,少几分狂躁。
梅河口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曾有许多名人佳作享誉中外,梅河口这块风水宝地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资源,笔者真诚地希望梅河口的专业文学工作者、业余文学爱好者,深入实际,体验生活,在实践中吸取佐料和养分,改变古板思维,激发理性思考,开阔文学视野,触动写作灵感,储备能量,蓄势待发,在新的历史时期,写出一批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为提升梅河口市的文学品位和文化底蕴,为文化兴市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文章评论
知之堂主人
今有一人,隔壁摇铃,只闻其声,不见其行,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知之堂主人
项羽夺下咸阳,刘邦的利益需要他离开,又打不过他,张良就教咸阳小儿这段民谣,民谣传到项羽耳朵里,项羽就回到彭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