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大海老师讲课【十二】
个人日记
今天这节课,我们补充一些知识!
近体诗的句式及语法特点
一、“格律”的含义
指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的严格要求。
主要有四点:
一是句有定规,句内字数相等;
二是平仄必须做到句内相间,联内相对;
三是除首尾两联之外,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四是一韵到底。
二、近体诗的句式
唐诗的句式和汉魏六朝诗的句式基本上是一致的。
不过,唐以后七言诗多了,句式自然也多了一些变化。
七言除了四三式以外,也可以在整个五言诗句的前面加两个音成为独立的节奏,从而形成二五式。
例如: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 滕王阁)
近体诗的句式,和古体诗的句式相比没有多少不同的地方。
五言、七言的一般句式,既适合古体诗,也适合近体诗。
这里只作两点补充说明:
(一) 节奏单位
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
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
例如: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终南山》)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欢——学——齐优。(陆游《黄州》)
由此可见,一个双音词或者双音的名词性词组一般是不跨两个节奏单位的。
(二)“三字尾”
近体诗的句式,往往是以三字结尾,称为“三字尾”。
这最后三字保持相当的独立性,
虽可细分为“二一”或“一二”两种更小的格式,但它们自为一体。
若五律,后三字和前两字分成两个较大的节奏;
若七律,后三字和前四字分成两个较大的节奏。(四三式)
“三字尾”的标准格式有如下4种:
(1) 平平仄
(2) 仄仄平
(3) 平仄仄
(4) 仄平平
前两种的第一个字可改变平仄(合于“一、三、五不论”的律诗变通要求),
而后两种的第一字则不能改变,否则将形成“三平尾”或“三仄尾”,并影响整首诗的音韵效果。
三、近体诗的语法特点
汉魏六朝诗和唐以后的古体诗在语法上和散文是一致的。
近体诗就不同了,近体诗使用的一些语法现象是散文所不具有的。
(一) 省略
这几种省略的情况,在近体诗里是常常出现的。
(二) 倒装
近体诗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往往可以把语序作适当的变换,这是句法上的倒装。
散文虽然也有倒装的句法,但是比近体诗少,而且远不如近体诗自由。
近体诗的某些倒装句,在散文里是不允许的。
例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原意: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杜甫 《秋与其八》)
这种语序的变换,在近体诗里既适应声律,又增加诗趣。
近体诗的字数是有一定的限制,因此语言要求特别精练。
主语、连词、介词经常省略。
下面要谈的是省略动词谓语的句子,
这可以细分为3种:
第一种是只用一个简单的名词性词组。
例如: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第二种是把两个名词性的词组排在一起,让读者去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第三种是保留副词,省略动词。
例如:
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杜甫《送远》)
副词后省去了什么动词,很难确定,但意思是很清楚的。
这几种省略的情况,在近体诗里是常常出现的。
(二) 倒装
近体诗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往往可以把语序作适当的变换,这是句法上的倒装。
散文虽然也有倒装的句法,但是比近体诗少,而且远不如近体诗自由。
近体诗的某些倒装句,在散文里是不允许的。
例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原意: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杜甫 《秋与其八》)
这种语序的变换,在近体诗里既适应声律,又增加诗趣。
一、“格律”的含义
指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的严格要求。
主要有四点:
一是句有定规,句内字数相等;
二是平仄必须做到句内相间,联内相对;
三是除首尾两联之外,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四是一韵到底。
二、近体诗的句式
唐诗的句式和汉魏六朝诗的句式基本上是一致的。
不过,唐以后七言诗多了,句式自然也多了一些变化。
七言除了四三式以外,也可以在整个五言诗句的前面加两个音成为独立的节奏,从而形成二五式。
例如: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 滕王阁)
近体诗的句式,和古体诗的句式相比没有多少不同的地方。
五言、七言的一般句式,既适合古体诗,也适合近体诗。
这里只作两点补充说明:
(一) 节奏单位
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
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
例如: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终南山》)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欢——学——齐优。(陆游《黄州》)
由此可见,一个双音词或者双音的名词性词组一般是不跨两个节奏单位的。
(二)“三字尾”
近体诗的句式,往往是以三字结尾,称为“三字尾”。
这最后三字保持相当的独立性,
虽可细分为“二一”或“一二”两种更小的格式,但它们自为一体。
若五律,后三字和前两字分成两个较大的节奏;
若七律,后三字和前四字分成两个较大的节奏。(四三式)
“三字尾”的标准格式有如下4种:
(1) 平平仄
(2) 仄仄平
(3) 平仄仄
(4) 仄平平
前两种的第一个字可改变平仄(合于“一、三、五不论”的律诗变通要求),
而后两种的第一字则不能改变,否则将形成“三平尾”或“三仄尾”,并影响整首诗的音韵效果。
三、近体诗的语法特点
汉魏六朝诗和唐以后的古体诗在语法上和散文是一致的。
近体诗就不同了,近体诗使用的一些语法现象是散文所不具有的。
(一) 省略
这几种省略的情况,在近体诗里是常常出现的。
(二) 倒装
近体诗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往往可以把语序作适当的变换,这是句法上的倒装。
散文虽然也有倒装的句法,但是比近体诗少,而且远不如近体诗自由。
近体诗的某些倒装句,在散文里是不允许的。
例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原意: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杜甫 《秋与其八》)
这种语序的变换,在近体诗里既适应声律,又增加诗趣。
近体诗的字数是有一定的限制,因此语言要求特别精练。
主语、连词、介词经常省略。
下面要谈的是省略动词谓语的句子,
这可以细分为3种:
第一种是只用一个简单的名词性词组。
例如: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第二种是把两个名词性的词组排在一起,让读者去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第三种是保留副词,省略动词。
例如:
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杜甫《送远》)
副词后省去了什么动词,很难确定,但意思是很清楚的。
这几种省略的情况,在近体诗里是常常出现的。
(二) 倒装
近体诗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往往可以把语序作适当的变换,这是句法上的倒装。
散文虽然也有倒装的句法,但是比近体诗少,而且远不如近体诗自由。
近体诗的某些倒装句,在散文里是不允许的。
例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原意: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杜甫 《秋与其八》)
这种语序的变换,在近体诗里既适应声律,又增加诗趣。
文章评论
高山流水
学习[em]e183[/em][em]e160[/em]
落叶随风
这节漏了,拿回家慢慢学习。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