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大海老师讲课资料【十三】

个人日记

今天这讲讲两部分!
第一部分对仗
第二部分方法
(一)对仗的种类
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
古代诗人们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术语罢了。
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下列的九类:
1、名词 2、形容词 3、数词(数目字) 4、颜色词 5、方位词 6、动词 7、副词 8、虚词 9、代词
同类的词相为对仗。 
 
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
(a)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是数目。
(b)颜色自成一类。
(c)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字。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
(d)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 
 
连绵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绵字(鸳鸯、鹦鹉等)。 
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 
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的一些小类: 

1、天文 2、时令 3、地理 4、宫室 5、服饰 6、器用 7、植物 8、动物 9、人伦 10、人事 11、形体 
(二)对仗的常规--中间两联 
为了说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 
现在试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羣。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开府"对"参军",是官名对官名;"渭"对"江"[长江],是水名对水名。)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鵰处,千里暮云平。
 
("新丰"对"细柳",是地名对地名。)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羣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尊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鹦鹉 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觜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三)首联对仗 
首联的对仗是可用可不用的。 
首联用了对仗,并不因此减少中间两联的对仗。 
 
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 
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少。 
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 
但是,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 
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首联用对仗还是可能的。 
 
上文所引律诗中,已有一些首联对仗的例子。 
现在再举两个例子: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首联对仗,首句入韵。)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首联对仗,首句不入韵。) 
(四)尾联对仗 
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 
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 
但是,也有少数的例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诗最后两句是一气呵成的,是一种流水对(关于流水对,详见下文)。还是和一般对仗不大相同的。 
 (五)少于两联的对仗 
律诗固然以中间两联对仗为原则,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对仗可以少于两联。 
这样,就只剩下一联对仗了。 
这种单联对仗,比较常见的是用于颈联。 
例如: 
 塞下曲(第一首)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六)长律的对仗 
长律的对仗和律诗同,只有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可不用,其余各联一律用对仗。 
例如: 
守睢阳诗 [唐]张巡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麾。
裹创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天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唐]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着报雠名!
 
(七)对仗的讲究 
律诗的对仗,有许多讲究,现在拣重要的谈一谈。 
 
(1)工对 
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 
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更是工对 
 
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 
反义词也算工对。 
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 
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 
 
馨雨非烟 22:05:55 
像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 
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 
例如毛主席《送瘟神》(其二):"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红"对"青","着意"对"随心","翻作"对"化为","天连"对"地动","五岭"对"三河","银"对"铁","落"对"摇",都非常工整;而"雨"对"山","浪"对"桥","锄"对"臂”名词对名词,也还是工整的。 
超过了这个限度,那不是工整,而是纤巧。 
 
一般地说,宋诗的对仗比唐诗纤巧;但是,宋诗的艺术水平反而比较低。 
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 
《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同义词比一般正对自然更"劣"。 
 
像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缘"与"为"就是同义词。因为它们是虚词(介词),不是实词,所以不算缺点。 
再说,在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多用就不妥当了。 
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更是诗家的大忌。 
 
(2)宽对 
形式服从于内容,诗人不应该为了追求工对而损害了思想内容。 
同一诗人,在这一首诗中用工对,在另一首诗用宽对,那完全是看具体情况来决定的。 
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 
 

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字,等等。 
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这类情况是很多的。 
稍为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最普通的情况。 
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 
 

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联半对半不对自然是可以的。 
陈子昂的"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李白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就是这种情况。 
如果首句入韵,半对半不对的情况就更多一些。 
颔联的对仗本来就不像颈联那样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较常见的。 
 
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就是这种情况。 
现在再举毛主席的诗为证: 
 
赠柳亚子先生 毛泽东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3)借对  
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 
例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义来与"茅"字作对仗。 
 

又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 
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 
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 
 
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以"清"对"白",又《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以"沧"对"白",就是这种情况。 
(4)流水对  
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 
 
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话,其实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 
现在从上文所引过的诗篇中摘出下面的一些例子: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白居易)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是有更大的自由。 
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 
 

遇必要时,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无原则地追求对仗的纤巧,那就是庸俗的作风了。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对仗的方法 
 
1、一字对偶(对仗)法 
学作律诗,以对偶(对仗)工稳为最要。学习对偶之法,不外以平声字对仄声字,以仄声字对平声字,而字面则以类相从,如天类对天类,地类对地类,人类对人类,物类对物类,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 
其入手初步,可先任拈一字,求其配偶,如风对雨山对水之类。 
。 
 
因风雨皆天类字,山水皆地类字,风与山皆平声,雨与水皆仄声,故均可对 
但亦有一字而可两对者,如风对雨,自是同类字之最相合者,然而亦可与地类之水相对。 
又如宫对室,皮对革,皆以类相从,而宫又为五音(宫商角徵羽为五音。徵,音止)之一,故可对角徵羽等字,革又为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谓之八音)之一,故可对金丝匏等字。 
 
下面就天地人物四类略举其例如下: 
天类 
风/雨 日/云 霜/雪 月/星 烟/露 雾/霞 雷/电 雹/虹 春/夏 夜/朝 年/岁 暑/寒 
地类 
山/水 石/泉 河/井 海/江 城/市 邑/田 乡/野 路/桥 溪/谷 沼/池 波/浪 岸/滩 
 

人类 
男/女 祖/孙 妻/子 弟/兄 宾/主 圣/贤 农/士 死/生 穷/富 面/心 头/足 目/眉 身/手 智/愚 忠/孝 
物类 
冠/履 带/衣 珠/玉 斗/升 刀/尺 剑/枪 灯/镜 帐/帘 茶/酒 草/花 桐/竹 杏/桃 梅/菊 马/牛 禽/兽 
 
2、二字属对法 
一字之对既习熟矣,然后增一字而为二字对。 
二字之对,有两字平行者,有两字侧串者。 
何谓平行?上下二字皆实字或皆形容字,如日月对虹霓、浓淡对深浅之类。 
 
何谓侧串?上为形容字而下为实字,或上为实字而下为形容字,如蕙风对甘雨、月瘦对云痴之类。 
学者须知平行之字止可对平行,侧串之字止可对侧串。至平仄则下一字须平对仄仄对平,上一字则可平可仄,不必拘定。今再举例如下: 
 
天类 
春风/夏雨 白日/青天 风剪/月轮 三星/十雨 煮雪/残霞 雷鼓/风铃 花朝/谷日 九夏/三冬 丁年/午夜 菊月/梅天 
地类 
山腰/水腹 蜀道/秦关 黄浦/赤城 榆关/梓里 济北/淮南 金井/玉溪 岐山/渭水 剑阁/炉峰 西江/北海 雁门/鸡泽 
 
人类 
桥父/芥孙 荻母/梅妻 茶神/酒圣 奇侠/逸民 农夫/士子 织女/针神 红玉/绿珠 白眉/黄发 云鬓/雪肤 口禅/牙慧 
缁衣/赤舄 衾角/帐眉 琉璃/琥珀 玉环/金珥 红笺/白简 棘矢/桑弧 秧针/稻剑 芍药/荼□ 鹦鹉/鹧鸪 吴牛/蜀犬 
 
3、 三字属对法 
由二字对而增为三字对,其连缀之字须要自然,不可勉强硬凑。兹试按照前例分举如后: 
天类 
 
风吹花/日照树 月移栏/云出岫 看花日/斗草天 烟初散/露未干 含宿雨/带朝霞 嫩霜寒/香雾湿 桐叶雨/楝花风 月满湖/星临户 歌风曲/咏雪诗 彩虹垂/晴日映 清和月/料峭天 百六辰/重三节 
地类 
山有色/水无声 水如烟/涛似雪 榆塞外/柳城东 十二衢/三千界 松菊径/薜萝泉 杏花村/桃叶渡 波澜阔/岛屿深 傍山城/临水驿 
 
人类 
花君子/酒圣人 子象贤/孙绳武 丸熊母/挽鹿妻 入幕宾/升堂客 弹冠客/进履人 赤松子/黄石公 颍士奴/康成俾 贤避世/士居贫 矍铄翁/逍遥子 嵇康懒/许靖贫 气凌云/心捧日 腰舞柳/舌生莲 
 
物类 
芙蓉带/薜荔裳 挂壁冠/寻山屐 金步摇/玉条脱 珊瑚网/琥珀杯 镂青笔/飞白书 流星矢/偃月刀 花荫浅/草色深 玉关柳/金井梧 蔷薇露/茉莉霜 月瓜凉/吴藕嫩 云外雁/水中 
4、 四字属对法 
由三字对而增为四字对,其法较易。兹再分类举例于下: 

天类
风吹槛外/日照窗前 渡口绿烟/溪头红雨 春风舞柳/夏雨喧荷 踏雪溪桥/迎风水榭 微雨淡云/晓风残月 有风伏热/无雨冬晴
 
 
地类
山色迎眸/水声入耳 万顷波光/千山雨意 埋盆作池/叠石成嶂 绕城水绿/排闼山青 风皱麦浪/雨洗松岚 三径苔痕/一庭树影人类
男羁女角/婢织奴耕 舍肉贻母/含饴弄孙 南贫北富/浊圣清贤 谢隐东山/韩瞻北斗 才储国器/寿冠耆英 苏妇题图/宓妃赠枕 白手成家/丹心报国 舌翻三寸/肠荡九迴
 
 
物类
冠裳毕集/履舄交加 舞扇歌衫/耕蓑钓笠 屏围芍药/帐暖芙蓉 紫云割砚/红雪飞笺 跃马横戈/闻鸡舞剑 菊泉汲酒/槐火烹茶 黄菊吟诗/紫芝作饵 霜侵菊熟/雨绽梅肥 花鸟和风/草虫冷露 狐知集腋/象戒焚身
 
5、 五字属对法 
 
五字对已成诗句,其平仄应较前稍宽。然第一第三字虽可不拘,如当用平而可以用仄,当用仄而可以用平,及平对平仄对仄之类,而第二第四字则不可稍误,如当用平者必须用平,当用仄者必须用仄,及平对仄仄对平之类。此前人所以於五言近体诗有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之说。 
兹试举例于后: 
 
天类
日照花如锦/风吹柳似丝 凉风桑叶岸/细雨菊花天 雪尚晴时积/星从曙后孤 水高春雨足/山杂夏云多 暮烟明月黯/残雨夕阳收 细雨重阳菊/和风上巳兰 晴窗逢谷日/雨径记花朝 蝉催残暑去/雁带早凉来
 
 
地类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山昏函谷雨/水落洞庭波 白水千层浪/青山一片云 云堆山径仄/雨涨石桥平 天势回平野/河流入断山 江声通白帝/山势入青羌 岫石苔缘绿/江村叶落黄 山家潜豹雾/海国靖狼烟
 
 
人类
旧谊酬宾主/新妆拜舅姑 鸡鸣修子职/燕翼貽孙谋 北漠孤臣梦/南陔孝子心 宦游妻子远/乡梦弟兄多 阮籍生涯懒/嵇康意味疏 红裙沾越女/翠袖醉吴姬 色艳梅侵额/豪轻碧展眉 长贫唯祝健/渐老不禁愁
 
物类
径晚红黏屧/林深翠湿衣 弹冠登仕路/曳履伺侯门 学奕摊清簟/看书照短檠 横刀奇侠传/舞剑大娘行 野店人沽酒/邮亭客唤茶 麦香吹饼饵/花暖卖饧餹 夜宴喧桃李/晨游静芰荷 暖红烘橘市/寒碧湿菱塘 碧水双鸥静/青山一鹤归 哀声猿入峡/渴势骥奔泉
 
6、 六字属对法 
由五字对而增为六字对,平仄通用与不通用处,其法相同,不过造句之时,需要圆转自如,切不可露凑合之迹。仍照前例,分举如下: 
天类
日照芸窗冬暖/风吹草阁夜寒 春野东风旖旎/夜深北斗阑干 月落天光送曙/冰消地气回春 树衬残霞画稿/花含宿雨诗情 小院栽花剪雨/深山采药锄云 槐密山庄避暑/蓼疏水国知秋
 
 
地类
春水浅蓝一色/夏山浓翠千层 一点山青螺髻/三篙水绿鸭头 日落江声带湿/风来海气含腥 窗外青山远绕/岸边白水长流
 
人类
名士弹冠白屋/鄙夫曳履朱门 名重薛家三凤/位分荀氏八龙 屋庑伯鸾夫妇/池塘灵运弟兄 虢公国之唇齿/祈父王曰爪牙 天锡汾阳贵寿/人称李邺神仙 进学三苏轼辙/登科二宋郊祁
 
 
物类
草履山衣隐逸/花冠月帔神仙 酒客磁杯竹叶/诗家纸帐梅花 里社执刀宰肉/侯门弹铗求鱼 赤水求珠遇合/蓝天种玉因缘 红蓼丹枫入画/碧梧绿竹招凉 鱼戏碧擎 
7、 七字属对法 
 
学习对偶,至七字为完毕,以后则可入手近体诗矣。至七字对之平仄,与五字对相类,如第一第三第五字可以不拘,而第二第四第六字则不可差误。此前人所以于七言近体诗又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兹再举例如下: 
天类
星稀月落长天晓/日暖风和大地春 残月晓风杨柳岸/淡云微雨杏花天 烟销皓月临江浒/日出晴霞亘海门 雨过平添三尺水/风寒为勒一枝花 玉柳风斜寒食节/银花月朗上元宵 桐叶枣花风四月/蓼洲萍溆露三秋
 
地类
苍松古树山家屋/红蓼疏花水国天 苍龙半挂秦川雨/石马长嘶汉苑风 山径烟浓迷栈道/海潮雨急荡楼船 云边树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 帝京西望诗吟社/王室东迁政失周 晓月征夫催野渡/秋风谪宦梦乡关
 
人类
孙子曾玄分祖谱/舅甥伯叔列封圻 耕田冀缺妻能馌/下第苏秦嫂不炊 逢友鞠躬双握手/呼朋促膝两谈心 天钟异遇唐三侠/世纵清谈晋七贤 晚风鼓急喧红玉/秋雨楼空感绿珠 老来岁月看腰脚/身外云霄付羽毛
 
物类
衣冠济楚威仪美/仗履优游岁月闲 山衣草履渊明趣/缓带轻裘叔子装 宝鼎天香红袖女/珠帘说偈雪衣娘 花砖昼永分簪笔/画烛宵凉快读书 红飞帘外花频落/绿映窗前草不除 双鬓秋霜留菊傲/满身夜月纳荷凉 林鸦落日红三面/野鹤闲云白一行 残堞草莱嘶石马/故宫荆棘访铜驼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