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大海老师讲课资料【十五】
个人日记
今晚进行诗最后一讲!
【十五讲 诗的起承转合】
一、何谓起、承、转、合?
任何事情都有个开头与结尾,过程与发展。散文是这样,小说是这样,对诗来说,同样有着自身的运转过程,这就是古来人们常提到的起、承、转、合。
起——开头,开句;
承——承接开句;
转——承前转后;
合——结尾,结句;
通常认为:律诗首联为起,第二联、第三联为承,第七句为转,第八句为合。
但有时也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第一句以问句作起,第二句即为承了。
唐初诗人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一首起、承、转、合分明的五言律诗: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泪欲沾巾。
第一联为起,提出“偏惊物候新”。
第二联、第三联为承,承“物候新”,对“物候新”进行描写,使“物候新”具体化、形象化
太阳从海上出来,染红了朵朵云霞,一天又开始了;江南地暖,渡过长江已是梅子变青,柳丝挂绿了;黄鸟在春光里快乐地歌唱;萍草沐浴着春阳也在转绿变青。大地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
第七句为转。
由于前四句都是写景,呈现的是一片轻松的气氛,要转到“归泪欲沾巾”的思乡,必须有一件意外事件发生,这个意外,就是陆丞《早春游望》诗引发的不尽乡思。
“忽闻”意味着来得突然,这样就把前面的赏春与后面的思乡两个截然不同的内容联到一块了。
第八句为合。
“归泪欲沾巾”点出思乡,是诗人最终要表达的情感所在,是诗的主旨。
二、起、承、转、合的几种形式
【起】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一) 提问开头。
这种开头能制造一种悬念,让下文来解决。当然,诗词中提问不像其他文体那么明显,比较含蓄。
“蜀相祠堂何处寻”?是杜甫《蜀相》的开头,提问意思明显。
“燕台一望客惊心”,是祖咏《望蓟门》的开头,提问比较含蓄,它把疑问留给了读者——为什么“燕台一望客惊心”呢?引出下文对“惊心”的回答。
(二) 景物开头。
景物开头多是气氛渲染,主旨是欢愉的景物用暖色;主旨是忧伤的景物用冷调。
如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杜甫《绝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渔歌子》写的是诗人的休闲生活。词开头“西塞山前白鹭飞”,展现的景物是明快静美的,且紧扣渔事。
杜甫《绝句》是诗人寓居成都浣花溪时写的,这时的诗人,生活是安逸的,心情是轻松的,故诗开头“黄四娘家花满蹊”的色彩是明丽的,气氛是温馨的。
而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韦庄《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戴复古《淮村兵后》: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等诗,主旨表现的是孤寂忧伤的心情,诗开头的景句色彩也是冷调,渲染出一片清凄的气氛。
(三) 开门见山开头。
这种开头也是诗词作品常用的一种开头,它的特点是直切主旨,既节省篇幅,也能吸引读者。
如杜甫的“车辚辚,马啸啸,行人弓箭各在腰”(《兵车行》)、杜荀鹤的“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裙衫鬓发焦”(《山村寡妇》)、王安石的“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桂枝香》)等皆是。
(四) 点时点地开头。
点时点地是诗词作品常用的一种开头,尤其是送别记游之类用得就更多。这种开头的优点是,能给人以真实感且具有史志意义。
如刘禹锡“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西塞山怀古》)、罗隐的“一年两度锦州游,前值东风后值秋”(《魏城遇故人》)、姜夔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慢》)、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渔歌子》)等皆是。
(五) 比兴开头。
这种开头在词中偶尔用之,如欧阳修《采桑子》是一首组词,共十首,开头都用“西湖好”,起“兴”的作用。
比兴开头在民歌体诗歌中用得较多,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十里一徘徊”。比兴开头往往自身无多大意义,与主旨无关或关系不大,常常是造景造韵以引起下文。
(六) 对仗开头。
对仗开篇也是诗词作品常用的一种开头。对词来说,还是一种模式。
如《西江月》开头两句必须是对仗。诗开头用对仗的也很多,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王维《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杜甫《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等皆是。
从以上可以看出:开头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统领全篇,打开下文。所谓统领全篇,就是下面的内容都由它锁定;所谓打开下文,就是好的开头,能为后文开辟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开头就具有了这种功能。
下面给大家再归纳几种起法:
起法1:明起--所谓明起者,为开口即将题面说出,毫无些许做作。
举例:
【虢国夫人】 杜甫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
开门见山,就是明起。
虢国夫人是杨贵妃的姐姐。
虢国夫人承主恩——开门见山说,得到皇帝的恩赐。
平明骑马入宫门——承主恩的结果,就是可以骑马入宫,无上的荣耀。
却嫌脂粉污颜色——从骑马入宫的行为,转向对夫人容貌的描写。
淡扫娥眉朝至尊——合的很简洁,也是对上一句作交代,嫌脂粉污颜色,那怎么办呢?
淡扫娥眉,不用脂粉。朝至尊,接应首句的“承主恩”。而且敢于“淡扫娥眉朝至尊”,更体现了她在皇帝面前的随意和任性,更表现出了她的受宠之深。
结构很明显,跟完美的跳水动作一样,一气呵成。起句直接点题就是明起。
起法2:暗起-暗起者不见题字,而题之本意固在焉,暗起比明起的难度在于表述的技巧要更高,要抓住事物的独特的特征,尽可能少的使歧义产生。
下面这首虽然不太突出,却可以借鉴
七绝?6?1荷
凌波窈窕奇情女,
曼舞随风洁不移。
不顾天公晴或雨,
只将绿伞做裙衣。
起法3:陪起-先借他种事物,以引出本题来 。
举例: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腊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首句不言【寒食】,而言「春城飞花」由眼前之景况,而引出题目来,此谓之为陪起也。
寒食,是清明的前一天,也是春花灿烂的时候,所以用春城飞花这个眼前景来写出来,其实这个做法应该叫“比”。
说明一下,这个春城不是昆明,而是长安,今天的西安。
起法4:反起-反起之法,在于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
举例: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
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
“雨中黄叶树”——秋天的景色。孤寂,沧桑感。来衬托出作者白头人,说明作者的败落。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意思是自己被贬官已经很久了。亲人还频频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
为什么能感觉这里有喜?一个贬官的人,贫困潦倒,还有亲人来频频探望,而不是一个个疏远他,所以作者欢喜。
“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霍家亲:也叫蔡家亲,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平生情谊可见是自有缘分,更何况本身就是姑表亲门。
题旨为「喜」,而作者却从静夜无邻,荒居寂寞之景况叙起,而点出外弟之肯来为「可喜」之事。这个反起,作用在于欲扬先抑。先悲,所以更能突出喜,与题目的结合还是有机的。反其道来托出主题。反起的突出情感作用更大些。
起法5:引起-论及引起之法,即是不先说题目,而由眼中所见景物,以引出正意。其实“此法与陪起相类似”,或者就归为一类,也未为不可。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起法6:兴起-兴起乃是由心中所怀之感想,引出题目之本意。与引起不同之处,在于一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出,一自心中所感怀之事物以引出。以忽然想到的事情作起,即兴而吟,就是所谓的兴起。
【渡汉江】 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入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题目为【渡汉江】,却就心中所感于旅居岭南之外,年复一年而音讯断绝,以引出题旨,此之谓兴起。
【承】是对起句作进一步的挖掘与阐述,使起句提出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是内容的主体。承必须做到承接圆顺,气韵流畅。内容与起句既不能相同,又能脱节,要做到意脉相承。
《诗学概要》里说到:?0?1诗之承接之法,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并紧接起句之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
如元稹的《遣悲怀》:
昔日戏言身后意, 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 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 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 贫贱夫妻百事哀。
首联“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作起,提出“戏言”都到眼前来了。
接下二、三联:“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 也曾因梦送钱财”,是写眼前的事实,承接起句“今朝都到眼前来”。语意语气都能圆顺地承接,读起来就自然流畅。
在很多情况下,“承”并不像杜审言《和晋陵早春游望》及元稹《遣悲怀》那样清晰,而是靠意脉或气氛相承,比较含蓄。
如崔涂的《春夕》:
水流花谢两无情, 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 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 华发春催两鬓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 五湖烟景有谁争?
首联写诗人一路奔波,在他乡过着流离的生活,承句“蝴蝶梦中家万里”是思乡思亲,是意承,也很和谐。承句是随机的,应依起句的内容不同而变化,不能机械。
在这里稍作补充。
前面我们说了起句有多种起法,明起、暗起、陪起、反起、引起、兴起等等,其表现力不一样,表现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把过度的任务全部交给下句或下联了,这就要求承句对上句的表现做出修正,或者做出补充。
如果起句是暗起,承句就担负说明的作用。
举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这个起句就是暗起,只是说明了作者的处境。
再看承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则进一步说明了心境,与上句的关联很紧密。
为什么说紧密了。一个人在异乡,总是会想念自己的家乡,一碰上节日这种相思更家迫切 。
所以说承句承的相当紧密,上句可以联想到下句。
承句要承的贴切,自然。这个理解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这句话说明了承句的写法。
举例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自笑平生为口忙”,是苏轼的牢骚语,被贬黄州,也是因言论惹祸,他归咎为口,这里的口可以理解为吃,也可以深解为言论和思想,双关。
我们在看他的承——“老来事业转荒唐”,秉性如此,到老来更加吃亏在嘴上。前面说吃亏在嘴巴,后面还是这样说。这个就是承,很流畅的 ,没有一点点脱节。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紧承上联的为口忙,但又巧妙的表现了黄州的风景,是所谓的“引事列证”。
结句还是说到了吃。为什么呢 ?
作者在这里道明:我这一张口就喜欢乱吃,乱说,你们能怎么着我吧 。不就是烂命一条吗?多形象、豪放。
所以,写绝句承一定要紧,要巧。律诗第二联要放的开。一气贯注是承句的最终目的。诗的气脉是否流畅,描写是否生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气贯注是否巧妙。也就是承句用的好不好。
古人说过: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又如草蛇灰线,不即不离方称佳妙。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
骊龙非常有趣,借日月精华炼成一个大宝珠,天天把玩,其他没有宝珠的水族就憋着抢,骊龙只好抱紧,但又经常想要炫耀,有时候还故意抛向天空,所以是“抱而不脱”。
我们要这样理解 ,承句太紧则表现不出诗的精练,太松则又有脱节,草蛇灰线的作用在于要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诗学概要》里还说:次联大体承起联缓急而来,法贵和平匀称,急者宜纡缓之,缓者宜坚挺赴之。
举例:?0?1
【扬州】郑板桥
画舫乘春破晓烟,满城丝管拂榆钱。
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
首联明起,写扬州的春景。次联承首句联缓缓说来,首联是个大体的景色,次联写具体了。
我们要看缓急两个字。先来个大景色,在来小景色慢慢陈诉。这个就是缓急。
“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这里转句很有趣,前面写扬州风景美丽,这里一转转到人文上。扬州女子过去多是学艺,然后去讨生活,学不会唱曲的就做卖花姑娘。所以自唐以来,扬州就给人以奢华、温柔的感觉。
有例子为证:“十年一觉扬州梦”---出自杜牧。
所以扬州梦我们以后写诗也可以借用,形容奢靡。所以这个诗的主题也出来了,扬州奢靡之地。
《诗学概要》里说:承句其中或景生情,或情生景。或抒情,或写景,或叙事,均须以虚实经纬之。?0?1景为实,情为虚,前实者后虚,前虚者后实。俱实者板滞,俱虚者浮滑。若专写情或专写景,则难收生动空灵之致,与渊永超迈之妙。主要的就是俱实者板滞,俱虚者浮滑。
什么意思呢 ?
若专写情或专写景,则没有生动空灵的感觉 。就是要虚实结合。所以这里就不是技法的问题。这就要求诗人的眼界和手法都要宽,要多样,想象力要丰富。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首句的主要意思就一个怨字。起字却不写怨,而从不知愁叙起,用凝妆上楼以衬映出不知愁之意态。这个就用到了想象 。
凝妆,很庄重的打扮。一个年轻的留守少妇,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登上高高的翠楼,意在突出“不知愁”,语气流畅连贯,情景自然真切。
【转】是将起、承转到合,与承一样,要转得流畅顺理,转得好,能承前启后,使合扎实有力,全诗浑然一体。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崔颢的诗: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诗用“日暮乡关何处是”作“转”,效果很好。
因为“日暮”是一种自然景象,日暮时分最易惹起游子的思乡情怀,且“日暮”又是景观,因而它上承景句“芳草萋萋鹦鹉洲”,下转思乡就很自然流畅,意脉相连,情感真实可信。
【十五讲 诗的起承转合】
一、何谓起、承、转、合?
任何事情都有个开头与结尾,过程与发展。散文是这样,小说是这样,对诗来说,同样有着自身的运转过程,这就是古来人们常提到的起、承、转、合。
起——开头,开句;
承——承接开句;
转——承前转后;
合——结尾,结句;
通常认为:律诗首联为起,第二联、第三联为承,第七句为转,第八句为合。
但有时也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第一句以问句作起,第二句即为承了。
唐初诗人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一首起、承、转、合分明的五言律诗: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泪欲沾巾。
第一联为起,提出“偏惊物候新”。
第二联、第三联为承,承“物候新”,对“物候新”进行描写,使“物候新”具体化、形象化
太阳从海上出来,染红了朵朵云霞,一天又开始了;江南地暖,渡过长江已是梅子变青,柳丝挂绿了;黄鸟在春光里快乐地歌唱;萍草沐浴着春阳也在转绿变青。大地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
第七句为转。
由于前四句都是写景,呈现的是一片轻松的气氛,要转到“归泪欲沾巾”的思乡,必须有一件意外事件发生,这个意外,就是陆丞《早春游望》诗引发的不尽乡思。
“忽闻”意味着来得突然,这样就把前面的赏春与后面的思乡两个截然不同的内容联到一块了。
第八句为合。
“归泪欲沾巾”点出思乡,是诗人最终要表达的情感所在,是诗的主旨。
二、起、承、转、合的几种形式
【起】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一) 提问开头。
这种开头能制造一种悬念,让下文来解决。当然,诗词中提问不像其他文体那么明显,比较含蓄。
“蜀相祠堂何处寻”?是杜甫《蜀相》的开头,提问意思明显。
“燕台一望客惊心”,是祖咏《望蓟门》的开头,提问比较含蓄,它把疑问留给了读者——为什么“燕台一望客惊心”呢?引出下文对“惊心”的回答。
(二) 景物开头。
景物开头多是气氛渲染,主旨是欢愉的景物用暖色;主旨是忧伤的景物用冷调。
如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杜甫《绝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渔歌子》写的是诗人的休闲生活。词开头“西塞山前白鹭飞”,展现的景物是明快静美的,且紧扣渔事。
杜甫《绝句》是诗人寓居成都浣花溪时写的,这时的诗人,生活是安逸的,心情是轻松的,故诗开头“黄四娘家花满蹊”的色彩是明丽的,气氛是温馨的。
而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韦庄《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戴复古《淮村兵后》: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等诗,主旨表现的是孤寂忧伤的心情,诗开头的景句色彩也是冷调,渲染出一片清凄的气氛。
(三) 开门见山开头。
这种开头也是诗词作品常用的一种开头,它的特点是直切主旨,既节省篇幅,也能吸引读者。
如杜甫的“车辚辚,马啸啸,行人弓箭各在腰”(《兵车行》)、杜荀鹤的“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裙衫鬓发焦”(《山村寡妇》)、王安石的“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桂枝香》)等皆是。
(四) 点时点地开头。
点时点地是诗词作品常用的一种开头,尤其是送别记游之类用得就更多。这种开头的优点是,能给人以真实感且具有史志意义。
如刘禹锡“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西塞山怀古》)、罗隐的“一年两度锦州游,前值东风后值秋”(《魏城遇故人》)、姜夔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慢》)、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渔歌子》)等皆是。
(五) 比兴开头。
这种开头在词中偶尔用之,如欧阳修《采桑子》是一首组词,共十首,开头都用“西湖好”,起“兴”的作用。
比兴开头在民歌体诗歌中用得较多,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十里一徘徊”。比兴开头往往自身无多大意义,与主旨无关或关系不大,常常是造景造韵以引起下文。
(六) 对仗开头。
对仗开篇也是诗词作品常用的一种开头。对词来说,还是一种模式。
如《西江月》开头两句必须是对仗。诗开头用对仗的也很多,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王维《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杜甫《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等皆是。
从以上可以看出:开头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统领全篇,打开下文。所谓统领全篇,就是下面的内容都由它锁定;所谓打开下文,就是好的开头,能为后文开辟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开头就具有了这种功能。
下面给大家再归纳几种起法:
起法1:明起--所谓明起者,为开口即将题面说出,毫无些许做作。
举例:
【虢国夫人】 杜甫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
开门见山,就是明起。
虢国夫人是杨贵妃的姐姐。
虢国夫人承主恩——开门见山说,得到皇帝的恩赐。
平明骑马入宫门——承主恩的结果,就是可以骑马入宫,无上的荣耀。
却嫌脂粉污颜色——从骑马入宫的行为,转向对夫人容貌的描写。
淡扫娥眉朝至尊——合的很简洁,也是对上一句作交代,嫌脂粉污颜色,那怎么办呢?
淡扫娥眉,不用脂粉。朝至尊,接应首句的“承主恩”。而且敢于“淡扫娥眉朝至尊”,更体现了她在皇帝面前的随意和任性,更表现出了她的受宠之深。
结构很明显,跟完美的跳水动作一样,一气呵成。起句直接点题就是明起。
起法2:暗起-暗起者不见题字,而题之本意固在焉,暗起比明起的难度在于表述的技巧要更高,要抓住事物的独特的特征,尽可能少的使歧义产生。
下面这首虽然不太突出,却可以借鉴
七绝?6?1荷
凌波窈窕奇情女,
曼舞随风洁不移。
不顾天公晴或雨,
只将绿伞做裙衣。
起法3:陪起-先借他种事物,以引出本题来 。
举例: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腊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首句不言【寒食】,而言「春城飞花」由眼前之景况,而引出题目来,此谓之为陪起也。
寒食,是清明的前一天,也是春花灿烂的时候,所以用春城飞花这个眼前景来写出来,其实这个做法应该叫“比”。
说明一下,这个春城不是昆明,而是长安,今天的西安。
起法4:反起-反起之法,在于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
举例: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
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
“雨中黄叶树”——秋天的景色。孤寂,沧桑感。来衬托出作者白头人,说明作者的败落。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意思是自己被贬官已经很久了。亲人还频频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
为什么能感觉这里有喜?一个贬官的人,贫困潦倒,还有亲人来频频探望,而不是一个个疏远他,所以作者欢喜。
“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霍家亲:也叫蔡家亲,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平生情谊可见是自有缘分,更何况本身就是姑表亲门。
题旨为「喜」,而作者却从静夜无邻,荒居寂寞之景况叙起,而点出外弟之肯来为「可喜」之事。这个反起,作用在于欲扬先抑。先悲,所以更能突出喜,与题目的结合还是有机的。反其道来托出主题。反起的突出情感作用更大些。
起法5:引起-论及引起之法,即是不先说题目,而由眼中所见景物,以引出正意。其实“此法与陪起相类似”,或者就归为一类,也未为不可。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起法6:兴起-兴起乃是由心中所怀之感想,引出题目之本意。与引起不同之处,在于一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出,一自心中所感怀之事物以引出。以忽然想到的事情作起,即兴而吟,就是所谓的兴起。
【渡汉江】 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入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题目为【渡汉江】,却就心中所感于旅居岭南之外,年复一年而音讯断绝,以引出题旨,此之谓兴起。
【承】是对起句作进一步的挖掘与阐述,使起句提出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是内容的主体。承必须做到承接圆顺,气韵流畅。内容与起句既不能相同,又能脱节,要做到意脉相承。
《诗学概要》里说到:?0?1诗之承接之法,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并紧接起句之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
如元稹的《遣悲怀》:
昔日戏言身后意, 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 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 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 贫贱夫妻百事哀。
首联“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作起,提出“戏言”都到眼前来了。
接下二、三联:“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 也曾因梦送钱财”,是写眼前的事实,承接起句“今朝都到眼前来”。语意语气都能圆顺地承接,读起来就自然流畅。
在很多情况下,“承”并不像杜审言《和晋陵早春游望》及元稹《遣悲怀》那样清晰,而是靠意脉或气氛相承,比较含蓄。
如崔涂的《春夕》:
水流花谢两无情, 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 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 华发春催两鬓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 五湖烟景有谁争?
首联写诗人一路奔波,在他乡过着流离的生活,承句“蝴蝶梦中家万里”是思乡思亲,是意承,也很和谐。承句是随机的,应依起句的内容不同而变化,不能机械。
在这里稍作补充。
前面我们说了起句有多种起法,明起、暗起、陪起、反起、引起、兴起等等,其表现力不一样,表现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把过度的任务全部交给下句或下联了,这就要求承句对上句的表现做出修正,或者做出补充。
如果起句是暗起,承句就担负说明的作用。
举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这个起句就是暗起,只是说明了作者的处境。
再看承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则进一步说明了心境,与上句的关联很紧密。
为什么说紧密了。一个人在异乡,总是会想念自己的家乡,一碰上节日这种相思更家迫切 。
所以说承句承的相当紧密,上句可以联想到下句。
承句要承的贴切,自然。这个理解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这句话说明了承句的写法。
举例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自笑平生为口忙”,是苏轼的牢骚语,被贬黄州,也是因言论惹祸,他归咎为口,这里的口可以理解为吃,也可以深解为言论和思想,双关。
我们在看他的承——“老来事业转荒唐”,秉性如此,到老来更加吃亏在嘴上。前面说吃亏在嘴巴,后面还是这样说。这个就是承,很流畅的 ,没有一点点脱节。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紧承上联的为口忙,但又巧妙的表现了黄州的风景,是所谓的“引事列证”。
结句还是说到了吃。为什么呢 ?
作者在这里道明:我这一张口就喜欢乱吃,乱说,你们能怎么着我吧 。不就是烂命一条吗?多形象、豪放。
所以,写绝句承一定要紧,要巧。律诗第二联要放的开。一气贯注是承句的最终目的。诗的气脉是否流畅,描写是否生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气贯注是否巧妙。也就是承句用的好不好。
古人说过: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又如草蛇灰线,不即不离方称佳妙。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
骊龙非常有趣,借日月精华炼成一个大宝珠,天天把玩,其他没有宝珠的水族就憋着抢,骊龙只好抱紧,但又经常想要炫耀,有时候还故意抛向天空,所以是“抱而不脱”。
我们要这样理解 ,承句太紧则表现不出诗的精练,太松则又有脱节,草蛇灰线的作用在于要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诗学概要》里还说:次联大体承起联缓急而来,法贵和平匀称,急者宜纡缓之,缓者宜坚挺赴之。
举例:?0?1
【扬州】郑板桥
画舫乘春破晓烟,满城丝管拂榆钱。
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
首联明起,写扬州的春景。次联承首句联缓缓说来,首联是个大体的景色,次联写具体了。
我们要看缓急两个字。先来个大景色,在来小景色慢慢陈诉。这个就是缓急。
“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这里转句很有趣,前面写扬州风景美丽,这里一转转到人文上。扬州女子过去多是学艺,然后去讨生活,学不会唱曲的就做卖花姑娘。所以自唐以来,扬州就给人以奢华、温柔的感觉。
有例子为证:“十年一觉扬州梦”---出自杜牧。
所以扬州梦我们以后写诗也可以借用,形容奢靡。所以这个诗的主题也出来了,扬州奢靡之地。
《诗学概要》里说:承句其中或景生情,或情生景。或抒情,或写景,或叙事,均须以虚实经纬之。?0?1景为实,情为虚,前实者后虚,前虚者后实。俱实者板滞,俱虚者浮滑。若专写情或专写景,则难收生动空灵之致,与渊永超迈之妙。主要的就是俱实者板滞,俱虚者浮滑。
什么意思呢 ?
若专写情或专写景,则没有生动空灵的感觉 。就是要虚实结合。所以这里就不是技法的问题。这就要求诗人的眼界和手法都要宽,要多样,想象力要丰富。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首句的主要意思就一个怨字。起字却不写怨,而从不知愁叙起,用凝妆上楼以衬映出不知愁之意态。这个就用到了想象 。
凝妆,很庄重的打扮。一个年轻的留守少妇,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登上高高的翠楼,意在突出“不知愁”,语气流畅连贯,情景自然真切。
【转】是将起、承转到合,与承一样,要转得流畅顺理,转得好,能承前启后,使合扎实有力,全诗浑然一体。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崔颢的诗: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诗用“日暮乡关何处是”作“转”,效果很好。
因为“日暮”是一种自然景象,日暮时分最易惹起游子的思乡情怀,且“日暮”又是景观,因而它上承景句“芳草萋萋鹦鹉洲”,下转思乡就很自然流畅,意脉相连,情感真实可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居易《望月有感》是转得很成功的范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望月有感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思五处同。
杜诗狂喜之情如江河开闸,作结很不容易,诗人妙在顺水推舟,预想航程,架飞舟于激流,过码穿峡,任其奔流。
以起点——“即从巴峡穿巫峡”作转,以家乡——“便下襄阳向洛阳”作结。转得巧妙,收得干脆。
白诗写离散,且越扩越散,有无法作结之势。诗人独具匠心,以天空之月作五处视觉焦点——“共看明月应垂泪”作转,以家乡作情感焦点——“一夜乡思五处同”作结,创作出五处望月,思乡一处的动人图景。
1、“转”与“承”一样,也是随机的,视“转”前的内容而定。
如景物诗,内容多为平铺,为使结句收得拢,托得稳,往往用进一层的语句作“转”,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韦庄《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白诗用“最爱湖东行不足”,韦诗用“无情最是台城柳”作转,把平铺的内容推上一层楼,转得也相当贯气。
2、当前面的内容是昔日时,用“今”也是一种很好的作“转”方法。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罗隐《魏城遇故人》: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肠断,水带离愁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3、用概括前面俱句内容的形式作“转”,也能收到较好的承、转效果。如秋瑾《日本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
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
诗思一帆海空阔,梦魂三岛月玲珑。
铜驼已陷悲回首,汗马终惭未有功。
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度春风。
韩翃《同题仙游观》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生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可以看出:转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多看多写多体会,就可以很好地掌握它应用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转与承实际上是一回事,都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尤其是绝句,仅四句,没有一点悠游的余地,一起即合,承转更是合二为一了。如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第三句“啼时惊妾梦”,承转合一,且用的是顶针格做承转,第三句首字顶第二句尾字,语气如接力,琅琅上口,承转效果很好。
又如陈陶《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河边骨”是“丧胡尘”所致,上承第二句。“河边骨”又是春闺里的梦中郎君,下转结句。
又如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把上句的“人面”,顺移到下句同一位置作转承,对“人面”作进一层的阐述,也是一种能保证语气连贯的承转方法。
其实转句有好多种技巧和方法 。下面做以归纳说明:
一、进一层转法——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以免有突如其来之病。
例如: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者于起、承二句正写题面。转句即从月夜进一层着笔,转到春天之气候,以触动春愁,此谓之进一层转法。进一层转法,是对前面诗句的直接发展,所言之物没有变,只是深度加强了,更推进了一层。递进式的转,是最简单的转句。它不要求变思路、变视野,只是挖掘深度,也是最常见的转折方法。
二、退一步转法——所谓退一步转法,即就题目本意退一步叙说。
开车的人要掉头的时候,往往需要倒车,倒车的目的,还是为了前进。后退一步天地宽,退一步转法,是为了更好的表现主题,给自己留出更大的创作空间。
杜牧的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试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怎样呢?肯定又会有另外一种结局:“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个就是退一步了。
退一步转法,能够使诗的含义更深刻,内容更丰富。
三、反转法——反转之法,即从题目之正面意义,转为反面之意。
刘禹锡 竹枝词: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前两句极写瞿塘水路之难,转句却说人心还不如水呢。水还不算难,反转前两句之意,更突出人心之叵测。反转法,是彻底体现了转变的作用,是最大可能的表现诗题所需要表达的内涵。它是换了个角度看同一个问题,以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四、扩转法——即从题目之本意,扩大范围之转法。这个也是很常用的。
扩转法更注重于视野的转变和拓展。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个诗前面写实景,后面转到没有看到的虚景。妃子笑,送荔枝的人肯定看不到。作者也看不到,只能是想象妃子见到鲜嫩的荔枝或许会笑一下。这个转法很多的 ,好多诗都用到了。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前面两句是柴门边的景色,转句就把视角转了,转到了墙头。
转要俏、要妙、要新。
我感觉转句最好的句子就是袁枚的;
爱好由来着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你看看这个转,转的多突然,却不脱离主题。新诗没改成,跟年轻的姑娘头未梳好比喻在一起。感觉好害羞一样呢 。读来倍感亲切。也就是说,语言断了,但是意思没断。
【合】是诗词作品最重要最精彩的一笔,尤其是绝句,几乎主句、佳句都落在结句上。因此,写好结尾是一个涉及全篇质量的问题。
诗词的结尾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有一个总的要求,就是要气足神完,托住全篇。好的结尾
有以下几种效果:
(一) 点出主旨
词作品经过一番阐述渲染后,往往主旨还处在朦胧之中,尾句一出,像画龙点睛,作品的旨意便清晰鲜明了。如戴复古《淮村兵后》,前三句“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都是写兵后的荒凉景象。尾句“向来一一是人家”一出,则情景益显苍凉悲楚、主旨更加鲜明突出。
又如于谦《石灰吟》前三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把石灰的成因及它那大无畏的精神都表现出来了,但主旨还是朦胧的,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一点,主旨便鲜明地凸显出来了,诗人那高风亮节的品质令读者肃然起敬。
(二) 留有余音
尾句词尽而意不尽,给读者留下悠悠的余音与遐想。这种结尾常能起到以少见多,以小见大的效果。
如元稹《行宫》尾联“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徐君宝妻《满庭芳》“从今后,断魂千里,夜夜岳阳楼。”、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无名氏《春晴》“深院日长无个事,一壶春水自煎茶”等等,都是余音袅袅的收尾。
(三) 点场景造气氛
尾句写场景能造气氛,含蓄生动又有余音,是诗人们喜用的一种收尾方法。
如王安石《春夜》:“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尾句“月移花影上栏杆”,不但具有动态美,而且含蓄、温藉,韵味悠长,给人以很高的美感享受。
又如温庭筠《更漏子》结尾:“梧桐树,三更雨,莫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散发出的如泣如诉的伤感气氛,及深秋暮雨的清凉景象,冷寂沁人。
可以看出:好的结句,或画面优美,能给读者很高的美感享受;或含蓄幽默,使读者在微笑之余,获得更深层次的回味;或余音袅袅,给读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或富有哲理,启迪读者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产生深深的思索。
今天就到这,诗的内容大致做结!词的面容,若有时间再与君探讨!若无缘,请君再觅它处!曾有不到之处,请君海涵!谢谢!祝君安康幸福快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望月有感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思五处同。
杜诗狂喜之情如江河开闸,作结很不容易,诗人妙在顺水推舟,预想航程,架飞舟于激流,过码穿峡,任其奔流。
以起点——“即从巴峡穿巫峡”作转,以家乡——“便下襄阳向洛阳”作结。转得巧妙,收得干脆。
白诗写离散,且越扩越散,有无法作结之势。诗人独具匠心,以天空之月作五处视觉焦点——“共看明月应垂泪”作转,以家乡作情感焦点——“一夜乡思五处同”作结,创作出五处望月,思乡一处的动人图景。
1、“转”与“承”一样,也是随机的,视“转”前的内容而定。
如景物诗,内容多为平铺,为使结句收得拢,托得稳,往往用进一层的语句作“转”,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韦庄《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白诗用“最爱湖东行不足”,韦诗用“无情最是台城柳”作转,把平铺的内容推上一层楼,转得也相当贯气。
2、当前面的内容是昔日时,用“今”也是一种很好的作“转”方法。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罗隐《魏城遇故人》: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肠断,水带离愁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3、用概括前面俱句内容的形式作“转”,也能收到较好的承、转效果。如秋瑾《日本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
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
诗思一帆海空阔,梦魂三岛月玲珑。
铜驼已陷悲回首,汗马终惭未有功。
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度春风。
韩翃《同题仙游观》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生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可以看出:转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多看多写多体会,就可以很好地掌握它应用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转与承实际上是一回事,都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尤其是绝句,仅四句,没有一点悠游的余地,一起即合,承转更是合二为一了。如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第三句“啼时惊妾梦”,承转合一,且用的是顶针格做承转,第三句首字顶第二句尾字,语气如接力,琅琅上口,承转效果很好。
又如陈陶《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河边骨”是“丧胡尘”所致,上承第二句。“河边骨”又是春闺里的梦中郎君,下转结句。
又如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把上句的“人面”,顺移到下句同一位置作转承,对“人面”作进一层的阐述,也是一种能保证语气连贯的承转方法。
其实转句有好多种技巧和方法 。下面做以归纳说明:
一、进一层转法——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以免有突如其来之病。
例如: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者于起、承二句正写题面。转句即从月夜进一层着笔,转到春天之气候,以触动春愁,此谓之进一层转法。进一层转法,是对前面诗句的直接发展,所言之物没有变,只是深度加强了,更推进了一层。递进式的转,是最简单的转句。它不要求变思路、变视野,只是挖掘深度,也是最常见的转折方法。
二、退一步转法——所谓退一步转法,即就题目本意退一步叙说。
开车的人要掉头的时候,往往需要倒车,倒车的目的,还是为了前进。后退一步天地宽,退一步转法,是为了更好的表现主题,给自己留出更大的创作空间。
杜牧的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试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怎样呢?肯定又会有另外一种结局:“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个就是退一步了。
退一步转法,能够使诗的含义更深刻,内容更丰富。
三、反转法——反转之法,即从题目之正面意义,转为反面之意。
刘禹锡 竹枝词: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前两句极写瞿塘水路之难,转句却说人心还不如水呢。水还不算难,反转前两句之意,更突出人心之叵测。反转法,是彻底体现了转变的作用,是最大可能的表现诗题所需要表达的内涵。它是换了个角度看同一个问题,以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四、扩转法——即从题目之本意,扩大范围之转法。这个也是很常用的。
扩转法更注重于视野的转变和拓展。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个诗前面写实景,后面转到没有看到的虚景。妃子笑,送荔枝的人肯定看不到。作者也看不到,只能是想象妃子见到鲜嫩的荔枝或许会笑一下。这个转法很多的 ,好多诗都用到了。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前面两句是柴门边的景色,转句就把视角转了,转到了墙头。
转要俏、要妙、要新。
我感觉转句最好的句子就是袁枚的;
爱好由来着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你看看这个转,转的多突然,却不脱离主题。新诗没改成,跟年轻的姑娘头未梳好比喻在一起。感觉好害羞一样呢 。读来倍感亲切。也就是说,语言断了,但是意思没断。
【合】是诗词作品最重要最精彩的一笔,尤其是绝句,几乎主句、佳句都落在结句上。因此,写好结尾是一个涉及全篇质量的问题。
诗词的结尾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有一个总的要求,就是要气足神完,托住全篇。好的结尾
有以下几种效果:
(一) 点出主旨
词作品经过一番阐述渲染后,往往主旨还处在朦胧之中,尾句一出,像画龙点睛,作品的旨意便清晰鲜明了。如戴复古《淮村兵后》,前三句“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都是写兵后的荒凉景象。尾句“向来一一是人家”一出,则情景益显苍凉悲楚、主旨更加鲜明突出。
又如于谦《石灰吟》前三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把石灰的成因及它那大无畏的精神都表现出来了,但主旨还是朦胧的,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一点,主旨便鲜明地凸显出来了,诗人那高风亮节的品质令读者肃然起敬。
(二) 留有余音
尾句词尽而意不尽,给读者留下悠悠的余音与遐想。这种结尾常能起到以少见多,以小见大的效果。
如元稹《行宫》尾联“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徐君宝妻《满庭芳》“从今后,断魂千里,夜夜岳阳楼。”、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无名氏《春晴》“深院日长无个事,一壶春水自煎茶”等等,都是余音袅袅的收尾。
(三) 点场景造气氛
尾句写场景能造气氛,含蓄生动又有余音,是诗人们喜用的一种收尾方法。
如王安石《春夜》:“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尾句“月移花影上栏杆”,不但具有动态美,而且含蓄、温藉,韵味悠长,给人以很高的美感享受。
又如温庭筠《更漏子》结尾:“梧桐树,三更雨,莫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散发出的如泣如诉的伤感气氛,及深秋暮雨的清凉景象,冷寂沁人。
可以看出:好的结句,或画面优美,能给读者很高的美感享受;或含蓄幽默,使读者在微笑之余,获得更深层次的回味;或余音袅袅,给读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或富有哲理,启迪读者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产生深深的思索。
今天就到这,诗的内容大致做结!词的面容,若有时间再与君探讨!若无缘,请君再觅它处!曾有不到之处,请君海涵!谢谢!祝君安康幸福快乐!
文章评论
高山流水
经常出差,亏得有你的辛苦整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