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天老之菊畹村

个人日记

            清风叩门
 

      偶然看到“菊畹”的信息,知道是我家乡的一个小村庄,记得以前不叫这个名字的。这里世代居住着彝族,小时候听他们说起这个地名来,短而轻快,还带有一点卷舌音,口腔里透着阳光的味道,甚是好听。好多偏远山村的地名,为“规范”,不太注重读音,只是强调字意,反而失去了原有的美感,想来有些惋惜。

     喝茶时和别人聊起来,有时会说起:您老家是什么地方的?问的人充满期待,答的人心生自豪。不像刚外出打拼时,当别人说起这个问题时,问的人总有些无须掩饰的优越感,答的人多了手足无措的羞涩。问和答的人,在历练中成熟了自己,去掉了很多的浮躁,渐渐会想念老家,想念那山青,水秀、天蓝。故乡正在远去,老家成了时尚。

       尚且还是叫菊畹吧,这次约了朋友一起去村中走走,没有从城市中去猎奇的感觉,只想寻找一些内心的宁静。

       当阳的村委会旁,一些老人家长里短的在闲聊,说到别人的“不是”声音总会压低很多,听的人要不由自主的凑上前去;背着小孩的妇女,站在窗子外面朝屋里张望,背上小孩自顾自的舔着手指;正在跳舞的大妈,看见陌生人来,会不好意思的低头笑笑,鼓励她们说跳得很好,阳光转身开在她们黝黑的脸上。这一些点滴的生活,正剥开身上的华服,让心浸在泥土里,长出纯净的芽。

       做了十六年豆腐的大姐(或许比我小很多吧),现在只知道一斤豆子,只能做三斤豆腐,每斤卖4.5元才够本,而其他人同样的料,可以做6-8斤,卖3.5元就赚了。喝过她们做的豆浆,尝过新鲜的豆腐脑,知道4.5元是良心钱。

       或许,“读书,挑柴、磨豆腐”是人生最辛苦的三件事,或许,后两件事净化了读书人的心。 


图片

菊畹,是因为后来普种万寿菊才改的名字。



图片

红土地,有新建城堡,有大风车。



图片

听说56月份满山开满白的梨花,橘红的万寿菊。



图片

村口的大喇叭还在,是否还喊:二狗他爹,四囡她娘?



图片

儿子初次看到,问我:“这个是不是象形文字”。



图片

挤奶喂羔羊,很多都是记忆了。



图片

瘦瘦的光阴,在转角处,显得有些疲惫。



图片

古人很多的诗词写的都是房前屋后,现代的人呢?



图片

招蜂,引蝶、来燕。



图片

发呆:神游桃花源。



图片

等天老了,可还记得今日弹过的一曲?



图片

闲闲的日子,吃吃、晒晒。



图片

火与虎,做成的瓦当,守护这一家人的信念。



图片

粮食是精细了,可还是想念老磨的味道。



图片

三五好友,拼凑的茶具,喝透满阳光的水。



图片

荞粑粑,洋芋、泡豆腐,难得之货。



图片

老屋前的阳光,各取所需,都是为了舒服。



图片

从出土的鱼化石来看,今为高山,昔为海。天会老,海会枯,我们只是在中间。



图片

驰骋在路上的车,也在享受急急的风,懒懒的阳和一身的书卷气。



图片

送别的云彩,可是忘了你的衣袖?



图片

清脆的牛铃,不时的在山村响起,是日落而息的号角。



图片

留守的树,在静谧里固守自己的景致。



图片

不知归处的鸟,商量着下一站的行程。



图片

值班的仙子,着一身青衣,来得很早。
 

    我们所在的城市,天是渐渐老了,混浊的眼神,看不清世人的忙碌为自己还是为别人?锦衣华服取悦自己还是别人?太多的问,是没有答案的,正如:聪明不要去磨豆腐。

文章评论

安化黑妹坨

不待天荒地老,不享静谧安宁。一颗动荡浮躁的心,需锦衣华服遮掩。若素面朝天,只养天的眼。

玉心

长期身处繁杂的闹市,所以更喜欢这种宁静安逸的环境!

一溪明月

故乡何曾远离 远离的是我们奔忙的足迹 故乡的样子 始终醒在城市难眠的梦里 故乡的天际 牵连着日渐消瘦的相思 想村口老井边未讲完的故事 想热闹的赶村集的日子 想清晨的阳光亲吻屋檐的影迹 想村院中秋天挂满枝头的红柿子 想树下纳鞋的祖母花白的发髻 …… 常常的想起 又常常的不敢念及 单薄的文字 写不尽思乡的心事 多彩的相机 留不住衰老的记忆 归来吧远游的孩子 月圆花开满四季 愿常相聚不分离

白夜

人生若禅,越参越孤独;世味如茶,越品越淡泊

小何

图片本就精彩,配上几字注解看了、读了还想看、读[em]e179[/em]

(^.^)..(^.^)

今年是第一次没有回老家过年,从未见过喧闹的城可以瞬间冷清成这样,人们都回老家过年了,原来只有回老家,才是过年。文字,图片,看着看着,我就决定明天抛开手头的事,回家!!

顺风

[em]e179[/em]珍贵的原生态照片!值得去拍摄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