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国均:做个好父母,说难也不难

手机日志

 2015-03-23     唐国均
江苏如东徐华

jsrdxuhua

江苏教育自由谈:关心教育,践行教育,不发诈骗信息,不人身攻击,遵守国家法律,一切皆可谈。

微信公众号:jsrdxuhua,关注思想碰撞和教师的深度阅读

唐国均先生授权微信发布

做个好父母,说难也不难

江苏如东 唐国均

一、把握角色,明确职责

   1.正确认识自己,只是“和孩子一样大”。一个年轻的妈妈在网络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话:“孩子,其实妈妈和你一样大。因为作为只有从你降生的时候起,才正式承担起妈妈这个角色。因此‘妈妈’和‘女儿’是一样大的。”觉得这个妈妈好,不任性非常理性。长期以来,中国的父母只有“家长”意识,没有“父母”意识,总以家长自居,强调服从,自以为正确,自认为必须听从,甚至有封建倾向。如果以“父母”自居,则应有责任意识,平等意识,互动意识(共同成长),相互帮助。事实上孩子掌握的信息已经超过自已,对新技术的使用已经胜过自已,对新思维新思潮的适应超越自己。加上孩子的公平和法制意识的增强,也对父母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今天要思考的是做一个合挌的父母,尽快拿到父母上岗证。这是父母首先必须解决问题,是起点,也是基点。

        2.第一任也是终身教师。家庭是第一间教室,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孩子是自已的镜子,自已是孩子的导师。自己的有点在孩子上身会有体现,自己的有点孩子一定会有(《好大一个家》,每日爸妈骂,对孩子的影响)。

       家教不全部在教,一言一行都在引导,一招一式都在沟通。孩子从他出生之日起,就在体验和感受家庭的影响,其思想观念,为人处世,性格特点就在受家人的教育。自己为人此事的态度,待人接物的方式,都在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负效应也会在平时发生作用。例如农村有的父母将二簸粮出售交易,将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粮留给自已吃,有的人家讲话粗鲁,经常邀约喝酒打牌,有的人家对长辈不恭等等,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坏的影响。再比如校门口拥堵问题,有的争抢拥挤,有的索性停在路中央,会给孩子什么的影响?也有的人家与人为善,不与人计较,父母勤劳好学,待人接物温文尔雅,上下和睦,相互敬重,孩子的性格和品行也很好。

        3. 教育责任不可推卸。教育孩子一定是父母的责任。《爸爸去哪儿了》,虽然它有意无意地炫耀了地位、金钱和贵族生活,但有一点是可取的,这就是找回了父亲在家庭尤其是教育中的位置,父亲爱心对双方的感动和对孩子成长很有意义。

        家教不可买,教育不可代,课堂和学校之外的教育可能得到负面效益。课外千遍抵不上课堂一遍。花钱请家教,把孩子放在老师家,只能图个心理安慰,学吧和培训班不可能做出锦上添花的事情。有时候还会添乱,校外教育对教学、对学科教育、对考试的不理解。

        4.关注孩子习惯

        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根本在于习惯的养成。性格决定命运,而性格由习惯养成。哪些习惯很重要:兴趣,守时,克制,吃苦、自纠,独立,自省,虽然是商品经济时代,但不能过多地强化金钱意识。乔布斯是有“苹果”后有钱,比尔·盖茨先有兴趣后成富翁。当今创业难成的原因很多,但过于功利、过于急躁、害怕吃苦(许多青年人过多的强调公平而不愿意多做事,不愿意合作)而丧志气,失机会。不明白“多做就是占光,多了机遇就多了本领”、“人帮人,赛一切”的道理。

         让孩子的发展少遇麻烦:不当交友,失控游戏,自我懈怠。不谈成绩,不说技巧,任性出走,无知受害。

        5.营造最好的家庭氛围:

       人们都追求家庭教育的艺术,其实家庭教育更在于氛围的营造,所有的教育和影响都在潜移默化之中,春风化雨的影响让孩子的成长更稳健。

        营造一个读书的环境。有个书房最好,没有书房弄个书架,没有书架弄个小台子。和孩子上街最好去一趟书店,还要有和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以及科技馆的安排。多读书,成的孩子的榜样(父读子读,父静子静,安心作业)。

        努力让孩子崇拜自己。不要关心孩子是否优秀,先努力使自己成功(有一个母亲责怪孩子作业不用心,说了多遍不中用,其实孩子在她前面起床,父悄悄咬耳朵即成,原因是儿子对父亲的崇拜)。父亲、母亲都要想法让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形象高大起来。不要迷信金钱,不要迷信地位。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贬损,相互作贱。自己的一种技能,一份爱心,一种习惯,一种努力和坚持,他人良好的口碑,都可以赢得孩子的崇拜。千万不能说“我们已经不行了,就指望你(孩子)了”(这也是我们反对年轻的父母放弃工作而陪伴孩子的原因)。

        俞敏洪提出四点,可供参考:

       A.管理好情绪,平和的情绪和心情。自急就焦急,自急就转嫁,然后以急相向。尤在考分和早恋上,前者要平和,后者要平等。听友不听父母,你听父母么?这时候就要做朋友。不要因自己的坏情绪,影响自己与孩子的关系,产生与孩子本不产生的恶意行为,如打骂吆喝,要知道自己的坏情绪会对孩子影响干扰甚至打击。

  B.高质量的陪伴。人在不等于陪。有人有时则是在“反陪”,如打牌。观察,交流,建议,互动才是陪。体育、春游、劳动、科技活动都是最好的陪伴。

  C.定原则和规矩。管不住是没规矩,或者有规矩没说出。定规矩不要晚。要有规矩,自己先行。

        D.创造环境,培养社交能力。建立圈子,有益聚会,公开交往,杜绝陋习。

二、认识孩子,学会相处

        1.为孩子确立合适的目标。

        在座的家长孩子都是初中生,所以专门就初中生的情况作些说明。

        明确特殊性:家有初中生。著名的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先生说“谁家中有个初中生,谁家就有个定时炸弹”。告诉人们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而且关键的阶段。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可能决定人的一生,也告诉人们,初中教育相对于其它阶段的教育来说,更加难一些。

        一是青春勃发与心理滞后,“不听话”往往是主要标志。从生理上看,自己似乎已经成人了,开始追求个性,追求独立,追求按照自己的意愿为人处世,从心理上看,还没有完全成熟,对社会的认识,对事物的看法还不够成熟,尤其是是非观点。从生活态度上看,开始追求与众不同的一面,在服饰、发型、行动上特别希望引人注目(一个学生染黄发的故事,一个学生留长发的故事)。而这些往往和家长与教师发生冲突。

        二是思想和价值观剧烈变化和冲突。容易出现偏颇,由于好奇、辨别能力、是非观念还没有能够形成,社会上的东西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轻的是好奇,重一点是模仿,再严重一点是追求,最终成为自己的价值观。比如这个时期的学生最容易成为某个人(明星大腕)的粉丝,一举一动都效仿。还有的良莠不分,好坏不辨(一批女生对一个富二代盲目追求和崇拜的事情)。由于追求的转移,导致学业发生变化。

         三是生理发育加快,自制能力缺乏。对异性的好感上升,如果收到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伤害事故,包括对自己的伤害,对别人的伤害。所谓的“早恋”从这个时候开始,其实也算不上“恋”而是一种本能,控制不住之后可能产生内心的狂野,尽管有时表现很温顺。因为他们不知道事实,不知道后果,这时候的作为恋爱还是懵懂的、盲目的、甚至是毫无顾忌的。所以在初中阶段往往容易出事:受坏人诱骗的事情、出了事情无处适从、结伴出走或者独自出走的事情特意发生。网络背景之下,更容易躁动。

        在这种情况下,假如父母马虎,教育简单粗暴,或者操之过急,“青春期”遇上“更年期”,定时炸弹遇上导火索,就容易爆炸了。如果比较冷静,比较注意观察,比较注意沟通,往往能够和孩子一起顺利地过关险关(后面谈相处艺术)。如果能够顺利地度过这一关,就有可能迈出坚实的新一步。

        消除两个误区。一是自已的孩子总是最好,自己的孩子要比他人强,一定要让(总以为)孩子成为最好的(第一名)。对孩子的要求无止境,班长只有一个,最大的干部也只有一个,不可能个个第一,不可能时时处处、方方面面都领先(叶圣陶从不要求孩子考得最好)。二是总以为自己的孩子不好,“天生就是打扫马路的料”,没有追求。千万不能觉得孩子无望了,放任孩子,看着他滑,也就是放任。什么叫放任?看着他的不文明不礼貌不问,看着他的蛮横而不管,看着他不完成基本的任务、达不到基本的要求而不管。要有正确的估价。要求恰当,顺序渐进。

        2. 建立正确的 “成绩观”

        A.关注,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无论什么素质教育,成绩总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无论怎样的改革,都存在着竞争选拔机制,无论怎么发展,个人的素质和基本能力永远是重要的敲门砖。不说成绩是违背客观事实的,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要了解孩子的成绩状况,表明父母对成绩的在意和关心,千万不能不管不问。了解孩子学习的特点,了解孩子的变化。

        B.鼓励,给孩子成长的自信。不同层次的孩子给予相应的目标激励。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失去了希望,要让孩子觉得他能行,要求和鼓励相结合,孩子总想给父母一个交待。父母失去希望是对他们最大的打击,当他以为父母也不信任了,自己就会更加放纵。有时候孩子也有一丝放弃的心态,但还是要守住让父母有希望这个底线。一旦父母以为自己不行了,他正好自我放弃(网络上那个母亲对待儿子的态度是最好的例子,因为她总把负面的消息正面说:老师说他倒数,她说甩掉了最后一名的帽子;老师说分数低,她说有了长进,可以说小心呵护,就这样把孩子一步步带到前列)。

        C.特色,让孩子拥有自身的特长。正确认识孩子的变化,按照多元发展理论,在不同性别年龄段,孩子的发展产生了差异,在不同学科不同类型上所谓天赋开始显现,发展缓慢的也表现出来了。扬长避短、扬长去短、展长消短是这个时候重要的心态和行事原则。

       D.坦然,分数决不是最高的追求。有的人家整个家庭的欢乐和孩子的考分挂上了钩,孩子成了家庭网络上的一表情符号。不能从孩子的第一次考试起就没有了欢乐和笑声, 健康、安全、幸福永远比成绩给重要,不要在痛苦时醒悟。有人说没有一项事业有比创造一个优秀的孩子更伟大(一个家教公司的广告语)。其实应该是创造一个健康、安全、幸福的孩子伟大(鲁迅之周海婴)。

        3.坚决“不比”,营造温馨的成长环境。“比”是家庭生活中的雾霾,是典型的 “泼凉水”,它只能浇灭热情。每个人都承担着相应的角色。与他人比,把别人的尺度强加给孩子:别人优秀你怎可不优秀。与不在存在的事实比:把莫须有的道理强加给孩子。如不存在的生活条中和学习条件比:我们那个时候怎样怎样。要与时俱进,拿未来教育和引导孩子。退一步讲,孩子也将你比于别人咋办?

   4.有一种爱往往是害。把自己的“冷暖”强加于孩子。有这样一幅漫画,叫做“孩子说:这世界上有一种冷叫妈妈说冷”,画着一个母亲明明很热却让孩子穿着厚厚的棉袄,这会严重伤害孩子的个性。过度关爱肯定不好。要知道劳动,家务有种神奇的力量。不让孩子劳动,不让孩子住校,不让孩子有独立,不节制孩子的消费欲望都是害。劳动培养规矩,劳动培养习惯,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家庭观念,培养亲子感情,培养美好情操。要让孩子知道勇者无敌。这个“勇”不是“人打你,你打他”而是面对艰难、挫折、困境不畏缩,不慌乱,想法对待,更是在顺境的时能同样不怕吃苦,愿意吃苦(从星光大道走出来的刘赛,自理能力特强。一个盲人,自己化妆,自己走台,自己记词,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她有充足的理由不自理,她有充足的理由原谅自己。她的成功来自她的坚毅、勤奋和努力包括家长对她的信任)。

        5.变“听话”为互动。“孩子不听话怎么办?”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苦恼。逆反是孩子多少都要表现出来的行为,逆反的重要表现就是不听话。我们不主张迁就孩子,不能有丝毫的任性。当孩子有明显的不合理要求时,当其行为明显偏离常理时,应毫不犹豫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果断地说“不”,比如索要高档手机,高挡自行车,高档服装等,高档食品,即使有相应的承受能力,要将他的行为和他那个年龄段的要求统一起来。我看到一个中学生,平日里滴酒不沾,即使春节,团聚等重要场合,家人让喝也不,因为他有一个底线,就是中学生守则里有一条“十八岁未满不饮酒”这一条。还有深夜无理由不归,对老的吆来喝去,隐瞒事实真像(说谎)等都是不可饶恕的。

        当然我们也要反省,有时候向题就出在自己身上。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固然有孩子的幼稚,但也要明白有时候说的人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说得过多,唠叨不得要领,反反复复。比如一件事情一天到晚说。说得不对,比如过高的要求,过激的言论,特别是将自己的不开心迁怒于孩子,发泄于孩子,将自己做不到的强求于孩子。与其责怪孩子不听,不如自己不说。

       尝试着和孩子说说自己。和孩子只说“我”,不说“你”。说说烦恼,说说体会,说说趣事,听听孩子的看法,他会比一般孩子长大的更快。

        6.不要设计孩子设计未来,外动力永远不如内动力。不可让孩子完成自己未成的心愿。给孩子一个成绩的目标,不如让他有一个梦想,埋怨孩子不听话不如让他学会感激。强求孩子不如知道孩子的兴趣而因势而利导之(《别让我看见你》主角如皋籍演员的故事)。

        7.要注意给孩子留一样一生有用的东西,如体育、艺术、生活技能等。艺术体育,不为考级,不求证书,不为加分,只为孩子有一雅趣,为孩子的生活增加一份浪漫,兴许还会为孩子走上社会增加一个机会(没有要培养,有了别弃之)。

三.认清时势,学会和教师相处

       1.主动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要有积极的影响,积极融入学校,充当快乐的推手,尊重教师,热爱学校,以快乐高兴的态度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要在教师、学校、活动等问题上充当负面人物,不要不恰当的负面评价(不要妖魔化教师,这样会让孩子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也就会失去教师的合理教育)。

  2.争议之事不入群(在家长群、工作群或者同事中间谈论学校和教师的事情),易增误会;体谅老师,不求额外照顾,保证老师的责任和行;尊重老师,不把老师当保姆,孩子的事情自己做;信任老师,正确对待老师的“投诉”;主动配合,支持老师的工作,比如请家长的问题。

  3.对现行教育体制,对现行教学方式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改革,参与完善,不能心口不一,将批评与要求杂煣在一起。

  4.对教师提出合理的要求。对教师只期待公正,不要求持殊,给孩子以宁静的心态。如果要求特殊,孩子反对,教师反感,因为孩子本身也希望公正。

  结论:家教全在用心,全在自我探索

没有普适的家教,没有可套用的公式,不能有强烈的功利色彩,在于意识的加强,角色的强化。专家的话只供参考不从全信,典型的例子只可励志,不能模仿。优秀的小孩可敬其精神志向,不一定学其做法。每一个孩子都要循其自身的特征,走出自己独特的成长道路。

          来源:唐国均搜狐博客

        链接:http://jsdtly.blog.sohu.com/308166262.html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