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牌名的来源(36——45)
手机日志
梅兰诗苑 群号:385185969; 蔡宝瑶 QQ号:1158487647
36、一剪梅
宋代称一枝为一剪。周邦彦:一剪梅花万样娇(《一剪梅》)、张抡:“一剪玉梅花小”(《画堂春》)、甄良友:“一剪梅花香细”(《感皇恩》)、周紫芝:“一剪无多,桃李漫山奈俗何”(《减字木兰花》)、石孝友:“一剪艳波横,两点愁山重”(《卜算子》)、韩玉:“一剪梅花,一见销魂”(《行香子》)。白香词谱载:元好问《牡丹诗》:“'金刀一剪肠堪断,绿鬓刘郎半白生’;是一剪梅者,即一枝梅也”。可见一剪为一枝已是沿袭下来的。
前面扒《一枝春》的时候便说过,古时远地赠人,辄以梅花一枝表相思。词名一剪梅,就是于斯取义的。
《一剪梅》作为词调最早见于周邦彦,是周邦彦的自度曲。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词人。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珑四犯》、《六丑》等。他的词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他是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广泛地吸取了温庭筠的浓艳,韦庄的清丽,冯延巳的缠绵,李后主的深婉,晏殊的蕴藉,欧阳修的秀逸,特别是柳永的绵密和冶艳,最终形成了“富艳精工”的一家之风,对南宋的姜夔、张炎影响极深。著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我们知道当年的宋词是供传唱的,写词的人却并非个个精通音律。一代才女李清照就曾笑话过苏东坡的词不合音律,骨子里还是诗。她几乎挖苦遍了当时所有的词家,却唯独没敢提周邦彦的不是。
周邦彦堪称当时最精通音律的词家,曾经还与宋徽宗一起谈诗论词。他的词,端丽典雅,法度精严,有“词家之冠”的称谓。(词学专家公认的“宋词四大家”有苏轼,周邦彦,辛弃疾,姜夔,位置仅次于苏轼,可见其地位。)
周邦彦这个人,无论少年还是老年,他都经常和歌姬舞女在一起交往的,过着比较风流放浪的生活。《宋史》里说他“不为州里所重”,大概地方上的人大都鄙薄他的那种放荡行为吧!唉,一个柳永,一个周邦彦,难怪有风流才子之说。
《宋人轶事汇编》有这么一段故事的。
周邦彦居于京城时,与名妓李师师相好。风流皇帝赵佶听到李师师的艳名后,也来凑热闹,置六宫佳丽于不顾,“多微行,乘小轿子,数内臣导从,往来师师家”。一次,周邦彦正和师师亲昵,突然听说皇帝大驾光临,惊惶之下,急忙钻到床下。赵佶满脸笑容地走进来,从袖子里取出一个橙子,亲手剥了,道:“师师,这可是刚从江南进贡来的,来,尝一口!”喂进师师口中,对“新宠”极尽温柔之能事。周邦彦躲在床下,大气都不敢出,却还要忍受心上人与皇帝戏谑调情、颠龙倒凤,心中痛苦可想而知。第二天,他将这段见闻,填了一首《少年游》,送给师师一表心迹: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这首词浅显直白,“丽极而清,清极而婉”,含蓄地表现出旖旎风流与温婉细腻的恋情,屡屡受到称颂,清沈谦说:“言马,言他人,而缠绵偎依之情自见。”
几天后,赵佶再度光临,听到师师演唱这首词,明白作者当天也一定在屋里,顿时打翻醋坛,问是何人所作。师师不敢隐瞒,只得道:“周邦彦词。”赵佶甩一下衣袖,大怒而去,立刻召见宰相蔡京,责问道:“开封府有监税周邦彦者,听说不交课税,京尹为何不予处理?”蔡京一时不明所以,媚笑道:“陛下,且容臣退朝,马上召来京尹,问个究竟。”京尹到了,满腹狐疑,道:“整个开封城中,就惟独周邦彦的课额交得最多。这事,莫非搞错了吧?”蔡京板起脸,大骂道:“混帐东西!上意如此,只得迁就交差,还罗嗦什么!”京尹不敢再多言,回去胡乱寻个罪名,将周邦彦开除,不日押出国门。
赵佶为拔去了眼中钉而窃喜。过了一两日,赵佶又驾临师师家,却被告知:师师为周邦彦送行去了。赵佶醋意又作,闷声静坐一整天,直等到初更时分,才见师师姗姗来迟,且“愁眉泪睫,憔悴可掬”。赵佶大怒,狠狠一跺脚,道:“你去哪里了!”
师师跪下,掩面而泣,道:“臣妾万死!臣妾得知周邦彦犯了罪,押出国门,特去致酒送别。实不知皇上今日要来,有失远迎。”
赵佶冷笑道:“不知今日,他又作得甚词!”
师师泣然奏曰:“有一首《兰陵王》词,即今柳阴直者是也。”
赵佶哼了一声,道:“唱一遍看!”
师师道:“容臣妾奉一杯酒,歌此词为皇上祝寿!”于是,抹去泪痕,轻舒云板,慢展歌喉,娓娓唱来: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来岁去,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
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首词章法回环曲折,题为咏柳,写的却是离别情怀,人和物,情和境,浑然融为一体,“绮丽中带悲壮”。经师师深情一唱,赵佶顿觉抑扬悦耳、酣畅淋漓。道君皇帝到底也是精通音律的大艺术家,转怒为喜,有找到知己之感:“这周邦彦,也是一难得的大才子啊!”立即赦免周邦彦,“复召为大晟乐正”。两位情敌化干戈为玉帛,一起交流音乐艺术,“同嫖一妓”,称得上是“君臣同乐、一体均沾”了!
知道这么一个故事后,我还曾给周邦彦鼓掌:敢嫖皇帝的女人,这周邦彦的胆子该有多大啊。
不过后来这个“艺高人胆大”的形象却被王国维先生摧毁了, 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考订甚详,指出:首先,周邦彦在徽宗继位时,已近六十岁,难以置信他竟会和二十出头的道君皇帝去争风吃醋;其次,宋徽宗朝,并无“大晟乐正”和“大晟乐府待制”之职;最后,周邦彦在“大晟府”只干了两年不到,就因不肯拍赵佶马屁,“知顺昌府,徙处州,卒,年六十六岁,赠宣奉大夫”。
不过,话虽如此,但无风不起浪,空穴不来风,周邦彦风流总不是假的。当然,才学也不是假的。我们多学学他的才学,至于风流,还是留给他自己吧。
周邦彦风流事讲完了,就讲讲《一剪梅》吧。
一剪梅
一剪梅花万样娇。
斜插梅枝,略点眉梢。
轻盈微笑舞低回,
何事尊前,拍手相招。
夜渐寒深酒渐消。
袖里时闻,玉钏轻敲。
城头谁恁促残更,
银漏何如,且慢明朝。
就是这一首词,取前三字为调名,《一剪梅》词牌从此产生而成。曲调已丢失,要不然,真想听听这位风流才子的曲是否和他的词一样委婉缠绵。
提到《一剪梅》,头一个想到的是费玉清,第二个想到的自然是李清照。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的词大都用白描铺叙的手法,浅白易懂。读来琅琅上口且声韵和谐,总是让人印象十分深刻。更或许身为女子的缘故,她对于感情总写得细致微妙,委婉动人。这大概也是后人喜欢她的词的原因吧。
李清照的词我非常喜欢,但是《一剪梅》这个词牌我更喜欢宋人蒋捷的那首:
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
风也飘飘,雨也萧萧。
何时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南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宋亡隐居太湖中竹山,人称竹山先生。元大德年间,有人举荐他做官,他不肯去,抱节以终。其词内容广泛,构思新颖,色彩明快,音节浏亮,风格清峻。有《竹山词》。
这首词写在离乱流亡途中春舟乡思的心歌。明媚的春光与凄楚的神魂在强烈地对照着,春深似海,愁深胜于海,在时光的流逝中,“春愁”却无法排遣。作者于南宋亡后,飘零于姑苏一带太湖之滨的阶段,写出了这一首夹着风声雨声而惆怅莫名的心歌。
这首词,在宋词中称不上“绝唱”,但人活一世,我们总会在偶然的偶然被某个人、某件事、每个词、某个句“秒杀”。“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巴蕉”这句话就曾把我给“秒杀”,直到现在读起来,都会不自觉的嘴角带笑。
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童鞋同楼主一样被它“秒杀”过呢?
宋韩淲《一剪梅》:“一朵梅花百和香,浅色春风,别样宫妆。西湖衣钵更难忘,雪意江天,浑断人肠。清夜横斜竹影窗,赢得相思,魂梦悠扬。玉溪山外水云乡,茅舍疏篱,不换金章。”因韩词起句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后人易《一剪梅》为《腊梅香》。
宋李清照《一剪梅》起句有“红藕香残玉簟秋”, 故后人易《一剪梅》为《玉簟秋》,见《漱玉词》。
清代毛奇龄截用张炎体《一剪梅》(剩蕊惊寒)词之一半作词:“光宅坊前十字街,梅子花开,杏子花开。钿头栎子有人猜,恐是铜钗,不是金钗。”故名《剪半》。
另外,有人将《南乡子》和《一剪梅》组合成另一个词调,调名是《南乡一剪梅》。
37、满江红
前面偶然提到岳飞,因而自然想到他的《满江红》,索性开扒!童鞋们的提名先挪后,希望不要见怪!O(∩_∩)O~
《满江红》这个词牌的出处,两个地方有记载。
《填词名解》:“唐《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转二字,得今名。”
万氏《词律》:“引《冥音录》作(上江红)。但“上”谐作“满”,音殊不类。”
也就是说,满江红这个词牌是源自《冥音录》这本书里一个曲子名。原来叫做“上江红”,而“上”亦为“满”的意思,所以也叫做“满江红”。
《冥音录》是本类似《聊斋志异》的鬼怪类的小说,作者朱庆余,一说高彦休。
我们现在摘取和《满江红》相关的那个故事。
唐朝时候,庐江有个府尉叫做李侃,家住在陇西洛水之南。太和初年时他死于任上。活着的时候有个情妇姓崔,是广陵的歌妓,为他生了两个女儿已快长成人。李侃死后,因为没有名分,李家不认他,亲戚朋友也怕向他们求助,都主动疏远,不跟她们来往。(二奶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希望现在的二奶小三引以为戒!)
这崔氏出身歌妓,有个特长会乐器,很有音乐细胞,在当时也算是有名。崔氏有个妹妹叫做菃奴,比她更厉害,擅长弹筝,在当时就特有名气,有很多的粉丝。但可惜在十七岁时候就死了。
崔氏从小就教两个孩子学习音乐。长女儿天资不甚聪慧,小时候,每当教她技艺时,稍有学不会,就用鞭子抽她。可越抽越笨,把崔氏急的要死。(教育方法很重要,希望现在的父母引以为鉴!)
每次学不会挨打的时候,这个女儿就忍着痛在心中想念她的姨,默念着说:“我是姨的外甥女,姨活着时那么有名气,你能不能帮助我开窍学会这些技艺呢?”除此之外,每到节日和初一,她都举起酒杯流着泪默默地向姨姨祈祷。就这样她一直坚持了了八年时间。
唐文宗开成五年四月三日,她在夜晚睡觉时,突然惊醒了,大哭了起来,她对妈妈说:“刚才我梦见我姨了,她拉着我的手哭着说:'我自从离开人世,在阴间户籍上属音乐部门,教李元凭曲子。元凭屡次向宪宗皇帝推荐我,皇帝就把召我进宫中住了一年,让我在穆宗皇帝宫中轮流值班,指导各位妃子学筝。后来天帝杀了郑注,在唐朝各个皇帝的宫中选拔歌舞艺伎,我因此又能够侍候宪宗了。我每月五天到长秋殿值班一次,其余日子可以随便游玩参观,只是不能出宫。你心情我知道了,但是我来不了啊。不过最近襄阳公主把我收为女儿,我可以随意走动了。所以偷偷跑回来满足你的心愿。你可要抓紧学习,阴间管理很严,让皇帝知道了,这可了不得’”
第二天,崔氏就按照妹妹的嘱咐,帮女儿收拾好了一间屋子,洒了净水,摆上了酒和果品,当中安排了一个空着的坐位。长女进来,隐隐约约看到姨怀抱着筝坐在了她的对面,便凝神听着教诲学弹了起来。真的是似有神助,想当年妈妈教给她的曲子,十天也学不会一曲,此时听了就会,拨弦而成。而且,还有很多曲子,根本不是人间的调子,。声调哀怨深幽,像猫头鹰哭又像鬼啸,听到的人没有不呜咽的。这些曲子有《迎君乐》、《槲林叹》、《秦王赏金歌》、《广陵散》、《行路难》、《晋城仙》、《丝竹赏金歌》、《红窗影》还有这个《上江虹》,《冥音录》著明是《上江虹》(正商调,二十八叠)。”
十支曲学完了,姨对长女说:“这些都是阴间宫中新谱出的曲子,皇帝尤其喜爱。《槲林叹》《红窗影》等曲,每当宴会时,就飞球舞盘,把它作为助酒的乐曲,进行通宵达旦的娱乐。穆宗还让元稹作了数十首歌词,用以配曲,都很美。当宴会达到高潮时,就叫宫人轮流歌唱。皇帝亲手拿着玉如意,敲着节拍进行配合。皇帝对这些曲调保密极严,唯恐被泄露,所以我不能告诉给你。等到了寅年,地府会有大的变动,这些曲子就会流传于人世。现在我通过你跟人间进行联系,也是万代难逢的事,你就把我这十支曲子献给阳间的天子吧。”
崔氏听完有些不相信,可女儿演奏的这些真的如其所说,于是就报告了官府,县报州,州报府,最后府刺史崔璹亲自召来长女试奏。果然发现那奇异的琴调不像人间之乐。他找来很多知名乐师,用各种乐器跟它配合,却发现宫商调很不相同。
过了几天这个鬼姨又来了,对长女说:“几天后扬州的连帅要让你去,我不能再陪你了,我再传授你一个曲子吧,叫叫《恩归乐》。教完就消失不见了,再没有回来。不久,州府果然叫人送女到扬州,弹奏后,毫无差错。廉使即原来的宰相李德裕商量表彰这件事,可惜不久长女就死了。
这就是《上江虹》曲子的来历。虽然不知道唐时的曲调是什么样的,大概是很恐怖的调子吧?地狱之音,我想我是喜欢不起来的。幸好《冥音录》只赋予它躯壳,却不曾赋予它生命,真正赋予它生命的是另两个人。谁呢?柳永和范仲淹!
柳永,风流才子的代表人物。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如此这般的生活一直持续了17年,直到景佑元年(1034),他改名柳永,隐瞒自己身世,才勉强中了进土,但已年过半百,鬓毛花白。
半辈子过去了,终于当官了。虽然只是个小小的睦州团练推官,柳永还是很开心,也不嫌弃官职太小,高高兴兴的去赴任了。
(宋代睦州的所在地,就是现在的建德县古镇梅城。在唐代,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防御使均置此属官。其后,各州、府亦皆置“推官”,称为“军事推官”。宋代沿用此制。实际上“推官”已成为一郡、一州、一府之佐官。“团练使”执掌军事,军训壮丁,担当乡土防御。也就是说,柳永当时是负责睦州府军训、防御的辅佐官。)
由于柳永年过半百才得此官职,自然非常勤奋,也表现出了相当的才干。到任才一个多月,就得到睦州州守吕蔚的赏识。州守与盐司联名向朝廷推荐他。“永到官,州守吕蔚知其名,月余,与盐司连荐之。及代还,赴铨,侍御史郭铨奏:'永释褐未久,善状安在?尉私永,不可从。’遂诏:'初仕宦,须成考,及得举荐为例”。从这条记载来看,柳永确实很有才干,做出了较大成绩。否则,在短时间内何以获得赏识?但州守与盐司的推荐遭到大臣郭铨的反对,认为他干的时间不长不能提拔,这从干部选拔使用的角度来说,也是正常的。因此,柳永在睦州团练推官的位置上干的时间估计不会短。
这个时候的柳永,思想很是矛盾,在内心深处,正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一方面,他依然沉湎于“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意留连”的往事回忆之中。放不下闲云野鹤般自在出入于秦楼妓馆,填词作乐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呢,书宦世家出身的柳永,也不想放弃当官的追求。在近五十岁时才谋得一官半职,哪能悄然放弃呢?“念利名,憔悴长萦伴”。在入仕途中,经历了多少辛酸苦辣,只有他自己知道。谋得团练推官一职,为柳永人生理想带来了无限希望。但不管怎么想,柳永在这个时期是寂寞的。
为了解闷,有一天,在秋天的潇潇细雨里,他单人匹马沿着风光绮丽的桐江山水去溜达着玩。走着走着,到了傍晚十分,他突然看到江上红光一片,如若彤云落江,神仙下凡,夕阳潋滟,仙雾洗晚,真的煞是好看。他急忙下马细看,原来是江中一种水草在摇曳放光,它在仲秋江面生色弥漫,只见叶色红艳,点缀在绿色浮萍间,端得是十分好看。此时,恰有渔人驾舟归家,唱着一首曲子,竟与那水草的扶摇十分合拍,在歌声、雨声里,碧红的水草像是长袖轻舒,在为那歌声而舞蹈。
他急唤那舟子靠近,问道:“老丈有礼了!请问您刚唱的曲子是什么名字?这满江的水草又唤做甚名呢?
舟子笑了笑说:“客家看来不是本地人了,小子如实相告,刚唱的曲子乃本地流传的'上江虹’,取自冥音录所传。至于这水草,幼时为绿色,生长迅速,常在水面上长成一片。秋冬时节,叶子就会呈现一片红色,所以叫做满江红。”
此时,天上的雨竟渐渐地停了,但他已经被刚才景色与曲子所迷,像入禅一般不能自主了。那柳永是才子,熟通音律,尤善作词,一时灵感悸动,竟默默地掏出笔墨,坐于江边,将那舟子所唱曲子写成音谱,即刻细调宫商,润色得当后,合着节拍,口占一词配出一首崭新的曲词来,好一首妙词,将当时景况,自己心情一一描述了出来: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
临鸟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
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
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
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写完后,又细细的看了一遍,在词前题上了《上江虹》三个字。想了想,觉得不满意,又把“上”与“虹”字改成了“满”和“红”,完全于江中水草名字取代,于是,《满江红》一词就诞生了。
后来,范仲淹被贬睦州,初来严子陵祠堂拜谒,便逢到了此地的祭奠庙会。在庙会其间表演中,他便听到了柳永作的这阕《满江红》曲词。感觉妙趣横生,耐人寻味。遍急唤歌者,问是何人所作。当听到是柳永后,点头称赞不止,为了褒合这阕《满江红》,他马上提笔写下了“汉包六合网英豪,一个冥鸿惜羽毛。世祖功臣三十六,云台争似钓台高。”的千古诗句。
【北宋释文莹《湘山野录》载:“范文正公谪睦州,过严陵祠下,会吴俗岁祀,里巫迎神,但歌《满江红》,有“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之句。公曰:“吾不善音律,撰一绝送神。”曰:“汉包六合网英豪,一个冥鸿惜羽毛。世祖功臣三十六,云台争似钓台高。”吴俗至今歌之。”】
范仲淹整理了柳永的《满江红》,带回了京都,直接呈献给皇帝,成为了宫廷音乐,成为了华夏佳词,在举国传唱。可以说,是范仲淹将柳永的《满江红》从民间传唱升华到了皇家乐曲,再一次赋予了《满江红》词牌崭新的生命。
《满江红》一词,历史佳作甚多,宋代吴潜的《满江红》“这一堆心思总成灰,苍波容。”的悲怆,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的凄凉,元代著名词人萨都刺的《满江红·金陵怀古》“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的衰败,这个词牌可算得上是缠绵与悲壮交织。
而最为人称道的悲壮而豪迈的始作者自然是岳飞。
公元1127年,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就是高宗,改年号建炎;1130年改年号绍兴。四年(即公元1134)五月,岳飞自鄂州出兵3万进攻伪齐,夺下郢州,杀敌七千。随后,其部将牛皋克随州,同年7月17复邓州,7月23日复克唐州,8月中旬又收信阳,自此收复襄阳六州为南宋半壁江山的屏障,岳飞第一次北伐取得完胜。8月25日,岳飞被任命为清远军节度使,这一年岳飞32岁。
后又以五万军队击毁伪齐李成三十万大军,并与韩世忠大破完颜宗弼五万援兵。五年,平杨么,并以贼攻贼,并破二安。平洞庭之后,并命杨再兴斩伪宣赞,收复长水县,中原为之震动。
但可惜的是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驻到鄂州。
当旌节发到鄂州(今武昌)时,他痛感错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百感交集中凭栏远眺,感慨万千,吟咏了传唱千古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一曲豪迈之音,使得《满江红》这个词牌从此跳出了忧凄与愤怨的阁楼,带来了“满江红日”的悲壮情怀。
《本草纲目》载有名叫“满江红”的水草,为浮游水面之细小植物;一名芽胞果。这是水生蕨类植物,幼时呈绿色,生长迅速,常在水面上长成一片。秋冬时节,它的叶内含有很多花青素,群体呈现一片红色,所以叫满江红。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各地,河南、山东等地水域都有分布。
所以有人认为,唐宋时期,民间已对这种植物有此称呼,以植物名作词牌名也是可能的。
满江红同时也作药用,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可以解表透疹,祛风利湿。只可惜南宋这个朝廷,几乎是由里烂到外,《满江红》这样微小的药力又怎能治得好那个讳疾忌医的朝廷呢。只能留一抹血红,让我们后人在翻阅残卷时,遥想着千百年前染红江水的水草,以悼念岳武穆的忠魂。
另:明代董谷的笔记《碧里杂存》记载,“满江红”是江淮的船名。但董谷是明代人,则这些船应该从明太祖开始,不可能做宋词的词牌名。
38、帝台春
《钦定词谱》云:“《帝台春》,唐教坊曲名,《宋史·乐志》,琵琶曲有《帝台春》,属无射宫。”
任二北《教坊记笺订》辨《帝台春》为《章台春》之误,唐教坊当无《帝台春》之曲名,并谓:“《帝台春》曲名始见于《宋史·乐志》之曲名,并谓:“《帝台春》曲名始见于《宋史·乐志》琵琶独弹曲破内。若据《宋史》此名以改本书者、是否即始于格本,俟考。《高丽史·乐志》列入'唐乐’,唐指中国,其实乃宋乐。”
可见,《帝台春》原是琵琶曲,后用做词调名。至于是不是唐教坊曲,有待考证。
这个词牌宋词仅有一首,宋李甲所作,载于《乐府雅词》卷下。
李甲,宋代人,字景元,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自号华亭逸人,生卒不详。《宋诗纪事补遗》卷三十一年云:“李景元,元符中,嘉善县令。”善填词,工小令,有闻于时。善画翎毛,兼工写竹。见《画继》卷三、《画史会要》卷二。有自题山水诗曰:“谁拨烟云六尺绡,寒山秋树晚萧萧。十年来往吴淞口,错认溪南旧板桥。”苏轼东坡集亦有题嘉兴景福寺李景元画竹诗曰:“闻说神仙郭恕先,醉中狂笔势澜翻。百年寥落何人在?只有华亭李景元。”其见重如此。有周泳先本《李景元词》,存词9首。
帝台春
李甲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
暖絮乱红,也似知人,春愁无力。
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
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
漫倚遍危栏,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
拼则而今已拼了,忘则怎生便忘得。
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全词抒写春愁,情感脉络十分清楚:因忆旧侣→苦于幽独→至愁且泪,于是寻思其人。整首词意脉相通,浑然天成,把春晚怀旧之情抒写得委婉动人。
另有一说法说,此词为李煜思念弟弟所做。
注:这个李甲非杜十娘家的李甲。杜十娘家的李甲是明代人。
39、摸鱼儿
《摸鱼儿》,唐教坊曲名。《摸鱼》即捕鱼,为宋代俚语;儿或子,为摹仿乐府曲名,故本调又称《摸鱼子》。
唐开元年间,由于唐玄宗喜爱音乐,置宫中梨园,便到处搜罗歌曲、舞蹈,以及各种词谱,其中,有首渔民演唱的歌曲也被收集进宫了,这首曲子的名字叫做《摸鱼儿》。
此曲虽然在民间不甚出名,但到了皇宫,经过李隆基一番精心修改,摈弃了渔人那种萧远和浪漫疏旷,变成了一种低沉跌宕之音,多用来表达沉郁委婉的心情和苍凉绵长的词意。很受常年锁闭深宫里宫女们的喜爱,经常选用其曲倾诉衷肠幽思。逐渐失去了百姓民间歌谣的韵味,相反地,倒不被民间所闻了。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谓此词作为词调最早见于宋晁补之。
晁补之(1053—1110年),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为“苏门四学士”(另有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进士,授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元祐间调京,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后派任扬州通判,又召回秘书省等职。绍圣初,出知齐州,后来因修《神宗实录》失实罪名,连贬应天府、亳州、信州等地。宋徽宗立,召拜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崇宁追贬元祐旧臣,出知河中府,徙湖、密等州,后退闲故里,啸傲田园。晚年起知泗州。死于任所。
《摸鱼儿》便是作者在贬谪后退居故乡时所作。晁补之回到家乡后,许是感怀自己一生的坎坷仕途,便买了一块叫做“陂地”的旧池塘,自己画图设计,招募工人,亲自操锨执箕,参加劳动,修葺了东山“归去来园”。
建成后,他看着满园的景色,心潮起伏,诗意顿起,突然想起了《摸鱼儿》欲语还休的哽咽情调,疾笔泼墨,融进自己的思绪,在其音调基础上稍加增减,便做出了一首千古名词。
摸鱼儿·东皋寓居
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湘浦。
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鹭来鸥聚。
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
无人独舞。
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洒尽未能去。
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
儒冠曾把身误。
弓刀千骑成何事?
荒了邵平瓜圃。
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
功名浪语。
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此词迭用旧典说明儒冠误人,一时的荣华显赫不足恃,总不如及早归隐高蹈的好。他深感今是昨非,对自己曾跻身官场、虚掷时日表示后悔。最后开函对镜,已是白发种种,总结出:功名如过眼云烟,终为泡影。表示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弃,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晁补之的《摸鱼儿》比之原有《摸鱼儿》的怨忿更多了些激昂,这算是晁补之赋予这个词牌的味道,而另一位词人也赋予了《摸鱼儿》另一种味道。
这个人便是元好问。
章宗泰和五年,元好问十六岁,随继父到太原赶考。在汾河边遇到了一位猎人。猎人告诉了元好问一件奇异的故事。几天前,猎人捕获了两只大雁,雄雁脱网而出,雌雁则被缚网中。猎人将雌雁擒回家,雄雁凝望着网中的雌雁,一路跟随,在空中悲鸣盘旋不去。而雌雁亦在网中呜咽,不吃不喝。后来猎人杀死了雌雁,看到爱侣已亡,那雄雁竟一头从空中栽下,以头撞地,殉情而亡。
年轻的元好问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没有埋怨猎人的无情。他从猎人手中买下了这对大雁,将这对忠烈的爱侣埋葬在了汾河边,并用石头垒起了墓,为他们的爱情写下了一首《雁丘词》,用的是《摸鱼儿》的词牌,写下了那曲千古绝唱: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别离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因其题记上有:“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是未按《摸鱼儿》格律所填,曲调多是根据自己思绪自度而成,尽管词句掷地有声,但未被《钦定词谱》收录为范谱,但此词于民间流传甚广。
此词牌已晁补之词为正格。
因晁无咎词有:“买陂塘,旋栽杨柳”,又名《陂塘柳》,还有《买陂塘》一名,因而“买”与“迈”字音谐,又作《迈陂塘》。
辛弃疾赋怪石词,名《山鬼谣》;
李冶赋并蒂荷词,有:请君试听双蕖怨“句,名《双蕖怨》。( 李冶(1192-1279)是中国古代数学家,原名李治,字仁卿,号敬斋,金代真定府栾城县(今河北省栾城县)人。)
《神雕侠侣》李莫愁临死前还痴痴的呢喃着那句“问世间、情为何物”,把楼主给哭的。不过生死相许的情在现在怕是已经不存在了吧,现今的情大多不过是可有可无的调剂品而已。
问世间情为何物?佛曰:废物!这大概是现今社会的真实写照吧!
40、桂枝香
《桂枝香》又名《疏帘淡月》。
据毛先舒《填词名解》记载:《桂枝香》这个词牌名出自唐朝人裴思谦到长安参加殿试后,和同伴们到风月场所的平康里嫖宿时,有黄门来报喜说他高中状元。裴思谦一手抱着美人,一手拿着状元证书,高兴得不知东西南北了。第二天清晨,诗性大发,赋诗一首:“银釭斜背解鸣珰,小语低声贺玉郎,从此不知兰麝贵,夜来新惹桂枝香。”《桂枝香》这个词牌名便是来源于此。但《桂枝香》的取意,还是与古老的月中桂树天外香的传说有关。
传说在冰魄银蟾的月亮上有一颗高大的桂树,枝繁叶茂,四季飘香。有一年,玉皇大帝想翻盖天上的凌霄殿,却缺少一根栋梁,此时他忽然看见了月亮里那棵大桂树,于是选派在西河得道成仙的吴刚去砍那棵月中桂。但吴刚却未能砍倒月亮里的大桂树,那棵大桂树反而越长越精神,香风从天上一直飘到人间,给世人带来无尽的遐想和绮思,也给文人们带来说不完的话题。
唐代诗人宋之问(约656—712年)为之吟道:“桂子中天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772—846)则诗云:“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于是在宋代有人便依此意,创制了《桂枝香》这个词牌。
《桂枝香》这个词牌最负盛名的是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金陵即今南京。
1067年(治平四年)王安石的变法因保守派的反对受挫,皇帝老儿将他外放为南京市长(江宁知府)。据《古今词话》记载:王安石与朋友们在深秋游赏金陵山水,面对浩浩汤汤的长江,用《桂枝香》的词牌名填了30多首词,唯有他的词被称为绝唱。这首词传唱到苏东坡那里,苏大学士赞叹说:“此乃野狐精也!”
【《古今词话》:“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东坡见之,叹曰:'此老乃野狐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