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缘法与无我 空的真意到底是什么

个人日记

 因缘法与无我 空的真意到底是什么

    随佛法师很少说空的,这些哲学命题他不以为是佛法的根本,是流转中出现为知识阶层热衷的话题,但这毕竟是大乘传统佛教绕不开的法义,在这篇开示中随佛法师对空意展开了他的分析也就是用缘生法来解读,是非常有深意又体现原始佛法观点的好文章!

 

 随佛法师 开示

  
    诸位居士,诸位法师:
   现在我们要来探讨的是佛陀所说的因缘法与无我、空的真意到底是什么?
   在现今世间流传的主要宗教里头,对于世间一切的现起所提出的观点跟认识,多围绕着“为神所造、为神所生”这样的信仰跟观点。即使在哲学里头,也多以为所有的一切总有一个基本的源头,或者成分,或者一个根本的来处,也就是有所谓的起源,或者称之为“第一因”的信仰与说法。这些信仰与说法可以说是人类自古以来主要的学说跟认识,不外乎是这些。
   佛陀的思想则大不同于此。佛陀所提出来的是因缘法,更简单地说,就是因缘。因缘对一般人来讲,似乎不难明白,就是有原因嘛,有缘由。是的,有原因、有缘由,这是我们现实的经验,也是非常实际的事实。因缘原本就不是一种抽象思考,不是一种哲学,更不是一种宗教信仰。因缘所着重的就是实际的现实。佛陀在正觉以前,曾经学习与探究当时印度许许多多的宗教与哲学思想,更花了六年很精进地苦行与禅定,到了最后佛陀舍弃,而自己寻觅另外一条路。这个改变就是从哲学信仰转变为探求现实的实际,从具体的现实当中,重新来找到一条真实而正确的道路。
   佛陀原本的禅修,他是这么说的。在印度的苦行修行里头呢,对于世间的生起,约略分成所谓“唯物”跟“唯心”这两大路线。着重“唯物”的呢,则忽略有情生命精神上的价值跟寓意,认为这些呢,无非是依据于所谓物质的一个元素,啊,所谓“地、水、火、风”四大,或者再加上虚空,所形成的一个现实的活动。除了这些以外呢,别无真实。所以生命呢,只不过是元素或者所谓的“地、水、火、风”的原子所构成的,精神是依于这些而表现的,所以重点是在于这些“地、水、火、风”,而不是在精神。那“唯心”的呢,着重精神的,则认为有一个精神性的、非物质性的神我,认为这才是生命的本体,以为这生命的神我才是根本,而物质的,这就是虚假的、不定的。
   这两大路线呢,是彼此朝不同的方向前进。那也有调和的说法,即承认在物质上有“地、水、火、风”的真实,那么在精神上也有承认精神性自我的一个真实,而变成了多元的实在论。不论是“唯物”的,或者是精神性“唯心”的,或者是唯物、唯心调和的多元实在论,无论哪一种说法都以为有一个真实而根本的存在者。不论是“地、水、火、风”,或者是精神神我,或者两者都是,都不离开这些观点。这些观点呢,都是一种在思维上一种推测、一种认识。这种推测认识呢,主要立足于人们在现实经验中的常态思考,加以演绎,加以扩张的结果。
   怎么说呢?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人们非常清楚地了解,一切的发生都要有所根据,都有所依据才会如此。正如人要有父母,才有生命的生起,那父母又有父母,父母又有父母,这是现实的经验,所以辗转推演,总认为一切的一切在长久长久长久的(过去)总有一个起处,那这是一种推演的结果。所以呢,总认为推到最后呢,总不能推求无尽啊。推到最后呢,没办法推下去,只好呢,就确立或者设想有一个最后的起源处,所有的一切依这最后的、最终的、也是最始的一个起源处呢,而发生。这种思维的本身呢,主要建构在现实的经验上,可是最后呢,却归为一种理性的思考,因为这种认识的本身是自相矛盾的。
   人们在现实的经验里,既了解到所有一切总有缘由,不能本来如此,总有缘由。基于这现实的经验的真知灼见,所以才会了解万事总有因。既然万事总有因,所以呢,开始推求,开始推求所谓一切事事物物的缘由。子推求于父母,父母推求于父母,如是辗转推求,推之到了最后,总不能无止境地推下去,所以呢,在理性思考上就虚设了一个“到此为止”,这就是源头。可是呢,既然知道所有一切必有因,那为何要虚设一个最初的源头?而这最初的源头就成了没有缘由的。所以可以说,这样的思考是出自于现实的真知灼见,可是呢,却又自相打结,又最后自己否定这现实的所得知的一个事实,也就是万事必有因。
   这在哲学上成为一种事事物物有一个根本存在而本来如是的一个基础,或者一个基本构成,不论将它讲成虚空,或者“地、水、火、风”,或者任何任何的说法,只要是这样的一个思维结构,那也就是所谓“第一因”的观点,有一个最初的、最根本的一个存在而固定的一个起处。那么在信仰上呢,也会推演成为:有一个造物主,有一个世间一切的起源的信仰。这些是理性的,或者从理性所转化出来的一种信仰。既相信现实的经验,那么在理性推演的最后却又跟现实的经验自相矛盾。佛陀当年就是有这样的信仰,那么他借由禅定要去体验生命本来的自我——这个“atman”,这个“神我”,透过苦行,认为苦行呢,可以消除许许多多的业报,透过禅定来消除种种的纷杂的烦恼跟念想,来显现这本来的、根本的、精神性的自我。
   佛陀经过多年的修行发现呢,禅定虽然可以消除现前的精神性的苦恼,可是人总不可能只在精神训练的禅定中啊,出了定,现实的问题还在啊。苦行固然可以淬炼身心,可是不也是对色身的折磨吗?经过六年的苦修,最后佛陀弃舍了。他发现了这些哲学与信仰似乎有着问题,所以呢,采取另外一条道路来探求生命的真相。
   佛陀回到以事实为根据、为基础的这个道路来,那依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科学的精神、是实证的精神、是务实的态度。不相信人们的逻辑或理性思考,也不相信人们一个大假设的信仰,回到现实来,回到实际来,回到有根有据的真实面来。在这条道路当中,佛陀看清楚了一件事:也就是事事物物之所以如此,必然是因缘而导致如此。因缘,简单地说,就是有原因、有缘由,不是自己如此,不会本来如此,不是没有缘由就是如此。这个认识对现实的人们来说,是每个人都明白,每个人在现实的生命经验里都了解的事情。佛陀智慧的不同,就是从这一点更深入地去认识事事物物的真相。
   因缘可以说得极为浅显,也可以看得至为深邃。现在我们就要来谈因缘,从因缘的认识里,我们看到什么?就现实面而言,一切事事物物在眼前之所以如此,实则上是有因有缘才如此。浅的来说,我们是往根源推,人们总以为,在常识经验里,总是这么看,现在这样是因为过去如何,现在这样是因为之前如何。这是生活当中最粗浅的因缘观,近乎一般常识的见解。这种认识的本身是粗浅的,因为这个观点,人们会陷入一个迷茫:如果现在如此是因为之前如何,那之前如何就是因为再之前又如何,那辗转辗转这样思议的结果,人们就会陷入:那过去最早到底如何呢?又会回到一般人陷入理性思考的盲点来了,这个认识是粗浅的。
   佛家的因缘观,佛家的因缘的认识并不全然是这样。佛家的观点更深,佛家的因缘观看清楚了一件事情:事事物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因缘当中如此。这怎么说呢?我们从眼前来看,从眼前观察起。我们眼前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处于跟其他的一切相互关系、相互关联的现况底下。当某一个事物跟另外一个事物形成某种关系的时候呢,那彼此之间就因为这个关系而产生了相互影响与变化。这个相互影响与变化呢,就造成相关者的现况产生了改变,而这些改变,也就是这些事事物物的现况。那么所以可以说,一切事事物物的现况之所以如此,实则是在相互关联、彼此相关的因缘当中而如此的。
   如同甲与乙,甲乙在某种关联性当中甲乙互相影响、互相改变,那么甲乙在某种关联性当中相互影响而造成,在相互影响当中、相互关联当中发生的改变。而这个改变呢,不是自己发生的,是在这关联当中发生的,既不是甲自己如此,也不是乙自己如此,而是在关系当中才如此。而当甲乙发生了改变,所形成的现况呢,就成为一种现在的现况。而这个现况我们一般会把它称为一种结果,人们会把它当做一种现在的一个丙来看待。
   但是呢,从因缘来看,并不是如此,而是甲与乙在因缘相关当中产生改变的一种现实。所以呢,佛教讲,凡是在因缘当中发生的事情,它就必定是无常的,是变动的,而没有自我的,意思就是它不是自己如此。佛教说缘生,说无常,说无我,都是这样的认识。人们常常将现况当做单一法,当做一个具体的存在,一个固定的存在,一个真实的存在。可是在佛教的眼光里并不是如此。所以我们所认定的一个存在者,实则上它只是一种状况而已,这个存在者实则上是许许多多的关联所形成的现况。
   正如我们刚刚说的,当我们把一块砖头放在另外一块砖头的上头,这个关系令这两块砖头都产生了变化,而这两块砖头在这个关系当中所产生的变化,我们呢,就会把这个状况称为一个存在的现实。那我们把它当做一个存在的现实呢,就以为有一个新的法,一个新的法产生。可是实际上并没有一个新的法的产生,而只是这两块砖头在关系当中相互影响、相互改变而已,在这个现况底下,原来的两块砖头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因为在这个关系当中,这两块砖头都相互影响而形成了改变,所以新的状况,在新的状况底下并不能看到原来的任何一块砖头,因为原来的状况已经在这个关系当中改变了。而同样地,这两块砖头的任何一块砖头,其实也是这么回事。任何一块砖头,其实就是一种状况,只是我们把它当做一块砖头,一个存在者。当前的生命也是如此。
   所有任何现况的现起,可以这么说:甲跟乙叫做因,甲乙相互关联这就叫做缘,在因与缘的当中呢,在这个缘的当中呢,这些因都会相互影响而改变。所以我们看到了是因缘的现况,也就是许多原因在关系的当中形成一种改变的现况。可是在这个的改变当中呢,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因,而这所谓的结果只是人们的一种观点,这个结果实际上就是在这个关系当中所形成一种变化的过程,而这个变化的过程,没办法说是一个固定的存在,因为它是在关系当中,不断改变的事情。所以呢,在因缘的观点里,人们所认定的结果,实则上不是一个存在的结果,而只是一种在关系当中所形成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呢,它不是固定的,因为在关系当中所形成的改变,而这个改变会造成原来这个关系受到影响而改变,就会形成一个不能固定的一个过程。
   所以佛教讲,凡是因缘当中的一切都是无常的,那么已在这因缘当中的现况,也就没有一个所谓一个固定的真实跟存在者,可是这因缘变化的过程这个却是有的。所以佛教讲,在从现实的认识里呢,一切都是缘生。缘生的意思就是:所有一切在因缘当中才是如此,而是从因缘所导致的一种现况。缘生,并不是告诉我们有许多的因素聚集在一起而形成一个结果,其实因缘或者说缘生法的真意并不是这种常识的认识。人们常识的认识以为,甲跟乙加起来,那么形成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叫丙。在丙的这个结果当中呢,基本上是由甲跟乙所导致的,所以好像1+1=2,那在这2的当下呢,我们可以看到这个2基本上是由两个1加在一起,这是人们常识的认识,也只是一种理性思考的认识,跟实际的现实是不合的。
   在实际的现实当中,我们可以层层地洞察而看到真相,那么如果如我们刚刚所说的,甲跟乙加起来变成丙,1+1加起来等于2,如果是这么看,那么在这个2当中呢,事实上包含着两个1,在这个丙当中实则包含着甲和乙。那所以就会导致:这个丙是假的,这个2是假的,那么1是真的,这个甲跟乙是真的。甲跟乙加起来有丙,丙是假的,甲跟乙却是真的。虽然现在是丙,可是甲跟乙却在其中。这就是人们一般常识的认识,那么,甲跟乙是因,加起来是缘,那么丙就是果。人们一直是这样看待因缘的,事实上这并不是因缘的真意。在因缘的真意里,有完全不同的认识。
   甲与乙是因,那么关系是缘,在这关系当中,甲跟乙相互影响,相互改变。甲跟乙相互影响,相互改变,并且在这关系当中才形成这些改变。当改变了以后呢,我们把这种改变的这个现况呢,叫做丙。那事实上从丙这个现况来看,这个现况当中呢,并没有原来的所谓的甲,也没有原来的乙,因为丙是甲与乙在关系当中相互影响、相互改变的现况,所以在这个现况底下,并没有所谓原来的甲与原来的乙。那当然,所谓的丙也只是一种概念性的认识,事实上并没有一个所谓自己的丙。
   更特别、更深入要讲的是,如果我们把这个现况丙叫做结果,而把甲乙叫做因,那实则上呢,甲乙叫因,关系叫缘,是在这件因缘关系形成改变了以后才这么说的。如果甲跟乙没有任何的关系,那么所谓的结果就不能说。那么只要我们说结果,就代表这是甲跟乙在关系当中,我们才说结果的。可是这个结果形成了以后,我们才说甲乙是因的,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甲跟乙为因,关系为缘,而说形成一个果。事实上这个果只是人们的概念而已。实际真正的现实是,甲与乙在关系当中相互影响、相互改变而已。
   这个改变呢,并没有所谓个别性,因为这不是自己改变的。甲受到的影响,不是全然由乙影响,因为乙也受到甲的影响。所以甲所承受乙的影响,也包含着甲对乙的影响在内。反之对乙也是一样。所以呢,佛陀就说出了很重要的一个说法,他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它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缘生”,意思就是说:甲与乙在关系中发生改变,那这个改变呢,不是由甲自己所导致的结果,所以叫诸法不自生;同样,反之,乙发生的改变也不是乙自己造成的,所以诸法不自生;亦不从它生,那甲所发生的改变不全然是由乙对它的影响,因为乙对它的影响也包含着自己对它的影响,所以不自生,也不从它生;那么不共生,那不共生就是对人们来说比较难。人们习惯讲这个发生是甲乙共同参与的,由甲乙才共生了,才共同发生这件事。这个“共”就好像是缘的意思,甲跟乙是因,关系是缘,那讲因缘呢,就好像是共生说。这就是佛教绝大多数的人或者一般人常识认识在这里。
   佛陀说不共生,那不共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当这个现况发生的时候呢,在这个发生的现况底下,原来的甲是不存在的,原来的乙也不存在的,也就是甲乙在关系当中相互影响而改变,改变的现况,就在这个现况底下,这个现况本身,并非就在这个现况本身,在这个当下并没有办法看到、寻得原来的甲或原来的乙。那么原来的甲跟原来的乙在这现况的当下并不可见,那么如何说现况是由甲跟乙所共同导致的结果呢?这一点是比较难的,这一点是比较深的,所以佛陀说不共生。
   那当然现况的发生呢,不会没头没脑的、没缘由的就如此,所以呢,不无因生。为什么知道不自生、不从它生、不共生、不无因生呢?这个认识就是清楚地看到现实的一切都是在关系当中,在关系当中、关联当中发生的改变才如此,所以是缘生。佛教就讲缘生。那从缘生当中来看,在现实的现况是由因缘,在因缘当中才如此。那么我们看到了什么事呢?事事物物在关系当中而形成改变,而这个改变的本身呢,也会导致这个关系的改变,形成一个不能停止的变化的过程。所以佛家把这个叫做无常。并且在这个现况底下呢,并没有所谓的永恒性,也没有所谓自我、由所谓自己来决定,当然也没有办法被拥有。
   以简单的来说,一个简单的话来讲,当我们看到一朵花,我们想要拥有那朵花,当我们接触那朵花的时候呢,这朵花就不是原来我们想要拥有的那朵花了,而想要拥有的那个我,也在接触花的当下,想要拥有那朵花的我,也不再是原来的那个我。那这时候被拥有者,以及所谓拥有者都是在关系当中改变了。所以拥有以及被拥有在因缘中来看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佛教讲非我、非我所,指的就是这个现实。
   这不是一种观点,这是一种实际的现实。所以佛教讲缘生,缘生指的是在因缘当中的现况,而不是由因缘所生的一个结果,而是指因缘当中的现况,而这种现况不是一种结果。这个现况是因缘变迁的过程,它不会是一个结果,所以佛陀说缘生法,这个认识,将一一的现法这个认识引导回因缘的认识来,所以才叫缘生。那在这个当中呢,我们看不到永恒,也看不到自我,也看不到为我所有,所以佛教讲无常,佛教讲无我,基本上就是否定“常”与“我”的理性见解,最重要这些理性见解是跟现实不合的。
   因缘指的是现实的现况,缘生指的是从原来有这一法,有固定真实的这一法,而回到只有在条件当中现况这个认识、这个正确的认识里面来。所以因缘指的是现实,缘生是从因缘的洞见里所建立的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个正确的认识就是在因缘当中的现况,而不是由因缘所产生的一个结果,结果就是我见。
   所以呢,诸法为缘生,所以在圣典中讲缘生者无常、无我。在早期经典《杂阿含经》296经,南传《相应部》的“因缘相应”第20经,就指出了这件事情,佛陀说缘生法:“多闻圣弟子于因缘法、缘生法正智善见”,那就能够了解缘生法无常,缘生法无我。所以诸法不自生,亦不从它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为什么知道如此呢?因为我们了解是缘生,所以不自生,不它生,不共生,不无因生,这些都是舍除四种妄见,自生是妄见,它生是妄见,共生是妄见,无因生也是妄见。这四种妄见离不开所谓我见,就是现前是固定的,是自我的这个见解,这个理性见解。
   所以呢,佛陀讲因为现实是因缘的,这是现实,从现实的认识了解到现实是缘生的现况。从缘生现况的认识里,从因缘现实的洞见而了解这只是一种缘生现况的正见,而舍弃我见,舍弃常见,所以才说不自生、不它生、不共生、不无因生,而正确的认识就是缘生,自生、它生、共生、无因生是妄见,而正见是缘生。现实的事实是因缘的现况。后来的佛教对经典这个说法予以改变。后来呢,就有一个说法,说不自生、不它生、不共生、不无因生,所以知“无生”,无生。其实无生跟不自生、不它生、不共生、不无因生是同一个意思,都是舍除妄见。
   无生是什么呢?指没有一个固定的“我”,没有一个“我”“生”,所以无我,没有一个“我”生,简单地说叫无生。无生,事实上本来的意思指的是,没有众生观念中的妄见中的我产生,没有众生观念中的妄见中的永恒产生,所以才说无生,无有常——永恒性发生,无有我——自我性发生,无有我所——为我所有发生,所以称之为无生。那么没有永恒性发生,没有自我发生,没有为我所有发生,那这个跟不自生、不它生、不共生、不无因生是异曲同工的。这个说法并没有指出现实的事实是什么。无生跟不自生、不它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一样都是舍除妄见,舍除常见,舍除我见,舍除有我生,有常生,有我所生,舍除这些妄见。
   而正见到底是什么呢?佛陀所说的是依正见来舍除妄见,以缘生来了解非自生、非它生、非共生、非无因生,所以呢,说缘生。而缘生是正见,这个缘生的正见如何建立起呢?是对现实因缘的真知灼见,现前是因缘的,从因缘的观察里了解现况,是在因缘条件当中所形成的现况,法法都在关系当中呈现。那么在关系当中呈现的一切法,也就是在关系的影响当中不断变化的过程。当然我们说变化,也似乎有变化前、变化后的比较,这就是语言的有限性。
   更深度地来讲,佛陀引导我们从现实的真实面来认识起,现实的真实面就是“缘”,在关系的当中呈现现况的一切。这现况的一切不会是一个最终的结果,不会是一个固定的结果,也不会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它是一个过程。这里我们讲的(没有)真实的存在,并不是指现实是虚假的,现实是虚幻的,并不是这个意思。真实存在是指固定不变,自我性的存在,固定不变式的存在,这叫做真实的存在。我们所说的是没有这种固定不变的、没有自我性的存在,指的是这个意思,而不是说,现实是虚幻的,现实是虚假的。
   佛陀教法一个重点,就是从来不否定现实。佛陀的教法告诉我们必须承认现实的真实性。那么现实的真实性是什么呢?现实的真实性就是因缘的真实性,所有现实的一切是因缘的呈现,因缘的呈现是一种事实。所以现实它原来就是一个事实。而现实的事实,是因缘的。所以我们所以为的永恒的、自我的才是虚假的。所以佛教所否定的是永恒性的,佛教所否定的自我性的,而不是否定现实。这跟我们佛教常常说“现实的一切空如幻”,常常说“世间一切都是虚假”这个观点呢,是有极大的不同。
   如果佛陀所引导我们的是认为现实的一切是虚假、是如幻,那在现实要做些什么呢?就会变成任何的修行、任何的持戒、任何的行善、所有世间的一切的一切都没有意义,都没有价值,这是破坏世间,这不是世尊的真实义。世尊的真实义是承认现实的事实,它是因缘的,这是个事实,必须接受,不能否定。也就是承认现实的真实性,才能否定我们的妄见是虚假的,我们的妄见就是永恒的,有自我的,这些是虚假都是错误的。所以佛家讲无常,佛家讲无我,就是在否定人们的错解,人们虚妄的作为跟想象。
   如果我们不明白此,我们就以为当前的生命,或者所有一切它有自我,它可以固定下来,只要我们寻求适当的努力,或者寻求一个正确的方法,似乎就可以将所有的一切予以固定下来,在我们的生命里可以真实地把握住。那如果我们有这个妄想,人们呢,对所有现有的一切就会产生一种不正确的想法,以及不正确的、不可能实现的贪执。所以佛陀说,人们因为迷惑、因为无知,所以对因缘的现实不解这些是缘生、是无常的、非我的,所以以为是可以常,以为可以为我所有,所以呢,追逐不休,而不了解所有的现实事实上都只是一个在因缘相关当中的过程。
   当我们想要拥有的时候,就正如我们用手去接触花,这时候花就改变,那我们的手、这个手也改变了。当我们吸一口空气,这个空气就会改变,而这个身体也会改变。所有一切的一切就在相关的当中,在相关当中在影响、在改变,这就是无常。这个过程是有的,这个过程是现实的,这个过程不是假的。可是就在这个过程里,就在这现实的过程里,永恒在哪里呢?而自我,一个固定不变的自我,或者为我所有的又在哪里呢?这些都是迷惑众生的妄想。佛陀指出这个事实,让我们断除迷惘。因为迷惘的断除,那么对追求自我、追求固定不变的渴爱,这种贪求就舍断了。
   所以呢,佛陀就这么说:“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意思就是说,如果你正确地看到现实的一切是在因缘当中呈现,那你就不会说:现实的世间是没有,是虚假的,是如幻的,所以不生世间无见。该否定的该舍弃的是常跟自我的妄见,而不是否定现实世间的真实性,否定现实一切的真实性。那么现实一切虽然是真实,可是它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也随着因缘的改变而改变,随着因缘的息止而息止。所以“如实正观世间灭者,则不生世间有见”,所以了解一切随着因缘在迁流,那么随着因缘在改变,也随着因缘的熄灭而熄灭,所以所有的现况虽然是真实,可是它却不会永恒,所以呢,“如实正观世间灭者,则不生世间有见”。佛陀说:“如来离于两边,说于中道,所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意思就是说:因为迷惑而产生渴爱,因为看不到这个真实面,所以产生无谓的贪求与渴爱,而有在无谓的贪求中的痛苦与烦恼而生死轮回,也就是痛苦的轮回就在其中。
   那么如果迷惑断除,而无谓贪求的追逐与渴爱断除,那么在这当中所导致、无谓贪求所导致的痛苦,也就会熄灭,而生死轮回,也就是迷惑跟无谓贪求所导致的生命的痛苦也会熄灭。所以佛陀说:“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者,则不生世间有见。如来离于两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所谓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这就是佛陀所说的因缘法。
   那我们佛教后来多少产生了误解,把因缘法、无常无我多少做了一些错解。现实是缘生,该否定的是“我”与“常”,而不是否定现实。我们不能说现实就是无我,无我是否定我们的妄见。现实是缘生,现实是因缘,现实不等于就是无我。这就如同,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讲,眼前的是个杯子,眼前不是一张纸。那么眼前这个杯子是事实,那以为眼前是一张纸,这个纸是没有的,纸是虚妄的。那当然了,是杯子当然就不是纸,可是不能反过来说,“不是纸”就即是杯子,那么杯子也即“不是纸”。简单来说,杯子不等于“不是纸”,“不是纸”也不等于就是杯子。
   所以缘生故无常无我,可是却不叫做缘生即、就是无常无我,也不能说无常无我即是缘生,也不能这么讲。洞见真实可以破除虚妄,可是破除虚妄不等于洞见真实,也就是说,看清楚真相,就了解什么是虚妄,可是不等于:我知道什么是虚假,那就等于我已经看到真实;也就是远离失败,远离某一种导致失败的经验,并不代表就一定等同成功。所以呢,空,不等于缘生,空是无我的意思,所以诸法是缘生,缘生故无我。可是我们却不能说:缘生即是无我,缘生即是空,并不能如此。那当然呢,一切法都是缘生、无常无我,那我们不能说一切诸法皆是如此,所以法法平等,无有高下。这就如同每个人口袋里都没有钱,可是我们却不能说因为每个人口袋里都没有钱,所以人人平等,大家一样。大家口袋里没有钱,不等于大家都一样,因为除了钱以外还有别的啊。同样地,大家都在生病,每个人都是生这个病,可是不等于大家都一样啊,除了病以外还有别的啊。
   所以呢,佛教说、佛陀说要断慢,断慢是什么意思呢?慢就是我胜于你,或者说我不如你,或者我跟你一样,这个叫慢。佛教讲“我等觉、我卑觉、我胜觉”,这个叫慢。既然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关系当中而呈现这个现况,而这个现况只是一种过程,而只是在关系当中所呈现的现况而已,那不能说有自我,也不能说它是固定什么样子。所以呢,如何拿来做比较呢?如何比较说这个胜于此,那个不如此,这个跟这个一样呢?有我见才会有胜、或者卑、或者等,也就是超越你、不如你、和你平等,有我见才会有这些见解。那么如果了解一切是缘生、无常、无我,也就知道这些从比较当中所呈现的胜、等、劣,这个慢是错误的想法。因此,佛教讲洞见因缘,知道缘生者无常、无我,乃至离贪断慢、达到解脱,这就是佛家所讲的。那现有的佛教呢,多少所提出的说法跟佛陀原来的说法有些不同。啊,不管将生命视为有一个物质性的自我,或者精神性的自我,或者体性的自我,从因缘法来看,这些都是一种理性的推敲跟思维而已,在现实的真实当中不见得真的有这么一回事。



 

皈依四法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布汤萨拉囊嘎差-米

  我皈依佛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贪芒萨拉囊嘎差-米

   我皈依法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

    桑康萨拉囊嘎差-米

   我皈依僧

   Silam saranam gacchami.

    西岚萨拉囊嘎差-米

   我皈依戒

 

   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赌帝扬毕 布汤 萨拉囊 嘎差-米

   我在皈依佛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赌帝扬毕 贪芒 萨拉囊 嘎差-米

   我在皈依法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

      赌帝扬毕 桑康 萨拉囊 嘎差-米

   我在皈依僧

      Dutiyam'pi, Silam saranam gacchami.

       赌帝扬毕 西岚萨拉囊嘎差-米

   我在皈依戒

 

    Ta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达帝扬毕 布汤 萨拉囊嘎差-米

   我三皈依佛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达帝扬毕 贪芒 萨拉囊 嘎差-米

   我三皈依法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

      达帝扬毕 桑康 萨拉囊 嘎差-米

   我三皈依僧

      Tatiyam'pi, Silam saranam gacchami.

      达帝扬毕西岚 萨拉囊嘎差-米

   我三皈依戒

 

 

以此圣功德  辗转利一切

我等与众生  正向於菩提

 

 

 

 依远离  依离欲  依灭  向於捨  正向菩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