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峰法师答疑---石头有佛性吗?

心中心法

 

演峰法师答疑(2011年10月19日)

提问:1、顶礼法师,石头有佛性吗?

      2元音老人说:历代禅师都秘密持咒。为什么要持咒?是否持咒比念佛加持力大?

      3、六根与六尘脱开,第七识就会出来。什么情况下才会出一个意生身?

      4、心念耳闻和座下动中观心,都是有观有为有离,可理解为是一种诀窍吗?

      5、人生下来什么都在变,唯有识知性没有改变。但弟子认为识知性分分秒秒也在变。请师父开示。

      6、问:“一门深入是在广学多闻以后,还是在刚开始时?还是在明心见性以后再广学多闻?”

      7、“每天打坐观心后,再读地藏经等,算是杂修吗?”


1、先回答第一个,石头有佛性吗?在我们中国佛教史上,一种说法是,无情无佛性。那石头是无情,石头当然就无佛性。还有一种观点,无情也有佛性。你看我们的回向文里边,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还有一种观点,有情有佛性,无情有法性,无情有情同一法性。这三种观点都有它的道理。也有对治的,你看《顿悟入道要门论》里边那个观点,就是无情无佛性。那它的本意是不是说无情无佛性呢?那还得另当别论。因为禅师说法,有权、实、照、用、与、夺、宾、主,有这八种差别。你说无情有佛性,他夺你那个无情有佛性,他说无情无佛性;夺你那个执着,说无情有佛性。那在禅宗说法这八个字里边,它就属于夺,不属于与。大珠慧海禅师《顿悟入道要门论》,破斥有一种人说:“青青翠竹,无非法身,郁郁黄花,皆是般若”。翠竹,黄花,都是法身,那你吃竹笋,是不是把法身都吃了?这就叫做夺。禅师的用意在什么地方呢?无情有佛性与无佛性,跟你有什么关系?佛说法的目的,主要是度脱一切众生,超出生死,证大涅槃,圆成菩提,令一切众生皆成佛。众生有佛性,他自己生信心啊。我也有佛性,我有佛性我就可以成佛。这是第一种观点。无情无佛性,没有觉知受想识,哪来的佛性?无情不会修行,有情有佛性,这是一种观点。

我昨天给你们说,我们在我们身上能检查出来我们的觉知性。觉知性,拿针扎一下它疼,你不扎了,它不疼了。不疼了觉知性跑哪去了?觉知性是不是就没有了?就灭了?如果觉知性随着疼与不疼而生灭的话,那第二次再扎的话就不应当再疼。所以《楞严经》上头把钟一敲,佛问阿难:“你闻否?”说:“闻”。再把钟一敲,“有声没有声?”“有声”。隔好长时间,嗡……,听到那个余声也没有了。问他:“还有声没有声?”说是“无声”。佛说“有声号有闻,无声号无闻,非实无闻性”。有了声音问你有闻没有,你说有闻。“无声号无闻”,没有声音问你有闻没有闻,你说是无闻。有闻无闻都是因为有声与无声,才有有闻无闻的差别。后边一句最重要,“非实无闻性”。有声号有闻,无声号无闻,非实无闻性。声音有生灭,闻用,就是耳朵听的这种作用也有生灭。可是,我们的闻性没有生灭,不随着有声而闻性生,也不随着无声而闻性灭。我昨天说的这个觉知性,可能说服力不强,今天引经据典。闻性,身上的知觉性,都是一性。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身觉触,在意了法。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精明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无念心体。随着六根分成六种用,所以一根得返元,六根皆解脱。经文上说:“一根得返元,六根皆消亡”。你在一个根上头,你返到性上头去了,其他的这些根,全部同时都解脱了。为什么呢?同一性。我们这个有情有佛性,从觉知来说,有情有觉知的作用,说有情有佛性,无情没有觉知受想分别,说它没有佛性。

那你们就会问,那这个佛性(是否)就不圆满,佛性把无情这一块儿没有了。我们从体上说,山河大地草木丛林虚空万物,都是佛性,都离不开佛性。经上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石头是不是我们心造的?石头是心造的。《楞严经》上边说:“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皆为消殒。”一个人归到心性本体上的时间,十方虚空粉碎,都没有虚空相了,还有山河大地,还有石头草木吗?没有山河大地,没有石头草木,是你修证的这么一个人,证悟心性的时间,这一切相都泯灭不现了。这一切差别相,同于一相,同于什么一相呢?同于真如法相。真如法相跟佛性无二无别。这个时间无情都统摄于佛性之中,有情无情都统摄于佛性之中,这个时间你说石头有佛性,也可以说得通。 

禅宗里边有一种观点就是,有情有佛性,无情无佛性。还有一种观点,无情也有佛性。天台宗里边也有无情有佛性这个说法,开合不同,都能说得通。三论宗里边,有情佛性,无情法性,有情无情同一法性。有以法性统摄于有情无情,这种说法也能说得通。你在这个石头有没有佛性这个上边,不要太过用心。我们成佛的时间处处都是净土,跟佛性无二无别的。虽然跟佛性无二无别,也没有佛性之名。佛性这个名字都没有的,说这些名字都是为了教化众生才用的,如果不教化众生没有这些名字,名字都是假名。第一个问题就给你们这么样回答。我们还是先从我们这个自己有佛性这方面好好地去用功,不要关心这个石头有没有佛性。石头有佛性没有佛性在教上,那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2、说第二个问题。“元音老人说历代禅师都秘密持咒,为什么要秘密持咒?”我们用功分为自力和他力。自力,你像数息观、不净观、因缘观,还有禅宗的参话头、观心,都是自力法门。不向佛求,我自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我自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这种人特别相信我的自性,具足圆满一切佛法,不假外求。不假外求是不是外边的这种力量就没有呢?这种力量还是有。我们动不动要求三宝加被,求三宝加被,三宝的力量可以加被我们,那不也是一种外力吗?念咒,咒是从佛菩萨自证心性里边流露出来的一种秘密语言。唯有佛菩萨才能通达这个咒语的圣用,我们凡夫和修法弟子只能仰信,不能怀疑,不能分别。我们念,就能与佛菩萨的心感通。禅宗里边为什么有些禅师都秘密持咒呢?因为参禅参到一定的阶段,把阿赖耶识里无量劫来潜藏的业识种子会翻腾出来。翻腾出来,自己的力量小,把这种业力伏不住,有时就会发生问题,会着魔发狂。有的禅师参禅参得跟神经病一样,上房揭瓦,胡说乱打,什么事都干。所以禅师里边通达教义的人,他知道自力和他力之间的圣用和方便。你看憨山大师《参禅法要》里边就说到,历代禅师都秘密地持咒。持咒能帮助修禅的人,超越自己不能超越的境界和障碍,这就是为什么要持咒。

“是否持咒比念佛加持力大?”持咒的人、修密的人说,持咒比念佛加持力大。念佛的人说念佛比持咒的加持力大。你像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达布子。日本人念成南无阿弥达布子。梵文:南无阿弥达布达雅。我们念咒:南无阿弥多婆夜。南无阿弥多婆夜,你们听这个声音是什么声音?南无阿弥佛陀耶,是不是这个声音?你说是你要念这个往生咒,跟念阿弥陀佛谁的力量大?是佛号呢还是咒语呢?与你的根基相应,念佛,持佛名号与你的根基相应,持佛名号的加持力量就比持咒的加持力量大。持咒与你的根基和喜爱相应,持咒就比念佛的加持力量大。加持力量大小不在咒语和佛号,在人。哎!我当个调和派。我给你不说是念佛的加持力量大,还是念咒的加持力量大。你的善根与念佛相应,念佛的加持力量大。你的善根与持咒相应,你的信心也特别相信持咒,那持咒的力量大。可是念佛和持咒有个什么区别呢?你的分别心如果太盛,持咒的力量——断妄想的力量,比念佛断妄想的力量大,为什么呢?念佛就容易落到明白里边,持咒在不明白里边。不明白就不生分别,不生分别就容易归入一心。嗡玛尼贝美吽,什么意思?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什么意思?秘密不翻,咒语是不能翻成中文的。后来有人多事,把咒语的意思翻出来,与我们修持没有帮助。你如果是念佛,打妄想太多,也不妨持持咒。为什么上师说晚上睡觉,睡不着觉要你念咒呢?念咒你就不分别了,用念咒来代替你的分别。念咒离分别的力量比观心离分别的力量还要大。你如果晚上睡觉你观心,越观心精神越健旺,越观心越睡不着。所以元音老人说是你念咒不要观心,你观心越观越清明,越观越睡不着。这运用之妙在乎一心,都是很灵活的。把你第二个问题给你回答了,不知道你满意不满意。


 

3、“六根与六尘脱开,第七识就会出来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不知道你这个第七识就会出来这个观点从什么地方来的。六根与六尘脱开,十八界空。我们六根六尘脱开,一念不生全体现。根和识的区别是什么?七识就是意根,从意根上头生识叫做意识。小乘佛教里边没有第七识,所以它有七心界,七心界就是意根界。前边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下边是意根。意根是意识之根,所以叫做意根。我们六根六尘脱开,不是说是第七识就会出来。六根六尘脱开,我们的心性、佛性就现了。我前边跟你们说,五根五尘脱开,就能入定。你现在用功用得不管怎么样好,你那耳朵能听到外边这个声音,那你就没有入定。入定和外边的外尘脱开了。身根和外尘就脱开了,身上不知道痛痒涩滑的,也不知道禅堂里边谁咳嗽,谁怎么样。引磬一响,叮——,才回到这个现实境界里边来。

“什么情况下才会出一个意生身?”这个元音老人《佛法修证心要》上边有,你自己去看一看。修证到什么程度下就会有一个意生身、两个意生身、三个意生身?意生身多,这叫化身。

 

 


我现在给你们把这个第七识、第八识、如来藏它们之间的关系给你们界别一下。

六根、六识、六尘,称为十八界。第七识,就是第六识的根。阿赖耶识就是第七识的根。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的根。所以说如来藏是善不善因。善,就是清净心体。不善,就是杂染迷惑。所以你那个问题错在什么地方呢?不能说六根六尘脱开了以后,第七识出来了。

 

我们打七就是要打死第七识,也就是打死这个意根。意根就是第七识,意识之根就是第七识,第七识之根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之根就是如来藏心体。你们把这几句记下,要不然你们提的问题就会老提这些错话。虽然我给你们刚才(在禅堂)说到七心界,可是你们没有学过教,也不知道七心界是个什么意思,我这么样给你说一下你就知道了。

第七识就是意根,意根和法尘脱开以后,就把第七识打破了,第七识打破了就见性。第七识就是妄心根本,阿赖耶识是妄心和这个清净心,两个和合的。


 


 

4、“心念耳闻和座下动中观心,都是有观有为有离,可理解为是一种诀窍吗?”你提的有一个地方说错了。静坐观心,说静坐观心和动中观心,不要说心念耳闻和座下动中观心,这个提法不清楚。

我们静坐修法,结印修法,和动中观心区别是什么?动中观心有观有为有离。有观,有观照,思维运动都要了了觉知,善知取舍,应当做的就做,不应当做的就离。做就是为,所以是有观有为有离。做事情就是有为啊。我们静坐结印修法,不是说是静中观心,结印修法有观有念有离。有观,我们耳闻就是观啊;有念,心念就是念;有离,离一切相,离一切念,除了持咒之外,持咒这个念不离之外,其他的一切念都要离。这个时间打妄想就要离,所以说是有观有念有离。静坐修法和动中观心他们的同异:同,都是有观都是有离,异,结印修法有念,要靠念咒呢;可是动中观心不念咒,区别就是在这个地方。不念咒并不说是不能念咒,也可以念咒,可是不是我们修这个法门所提倡的。

下边说静坐观心。静坐观心和动中观心,它的区别是什么呢?动中观心有为,静坐修法有念。可是静坐观心,眼耳鼻舌身,其他的作用作为都不起,所以跟那个有为有区别。无所作为,这个时间,不做事情,其实观心也是在作为,可是跟我们平时做事情那个有为是不一样的。动中观心这个有为,主要指做事情说的。有观有离无念,无念就是不念咒,无为就是不做事情,这三种区别就在这个地方。

是否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诀窍?可以,不光是诀窍,是修法的要门,必须要这么去做的。



 

5、问:“人生下来什么都在变,唯有识知性没有改变。但弟子认为识知性分分秒秒也在变。请师父开示。”

答:佛的圣言量、经教上边说是观心无常。我们的心刹那刹那地生灭生灭生灭,这个心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妄心妄念。妄心以什么为代表呢?就是妄念。我们说生灭,什么生灭呢?就是那个妄念生灭。生灭里边有个不生灭,不生灭就是我们的心体。你认为识知性分分秒秒在生灭,那就不是识知性。分分秒秒在生灭在变的,不是识知的本性,而是识知的相用。你请师父开示,我就这么样给你开示。

6、问:“一门深入是在广学多闻以后,还是在刚开始时?还是在明心见性以后再广学多闻?”

答:一门深入就是说你的正见、佛法的认识、正解已经生起了以后,要决定修持的法门,这个时间要一门深入。广学多闻和不广学多闻,并不是说所有人都要广学多闻。《楞严经》上边说:“旷劫多闻不如一念修无漏业。”这是佛破阿难尊者光重视多闻,不重视修行,所以遇见境界,摩登伽女,他就转不过。你旷劫多闻,不如一念修无漏业,这是破阿难的这种执着。可是并不是佛说的我一念修无漏业,就超过旷劫多闻。我不闻佛法,那就又成了无闻比丘了:证得四禅说他已经证得四果了,最后禅定一散,烦恼又生起来了,成大妄语,堕落地狱。所以佛说,破斥阿难,纵劫多闻不如一念修无漏业。这就叫做对机,对着阿难的机,破斥他那个重视多闻,而不重视修行。

可是如果对于这个光走路不看路,光修行不听闻佛法,对于这种人,佛又说无闻比丘。还有光听闻教典,不对治自己的习气烦恼,不修行用功。有个善行比丘,解得十二部经典,生陷地狱。这佛法都要会看啊!

我们智慧力广的人,可以广学多闻之后,再决定自己的修持的法门。决定修持的法门以后,一门深入。如果智慧力差,年龄大,也可以不广学多闻。可是对自己修持的法门,对佛法的义理,要能通得过去。比方说个生死,什么是个生死?说个轮回,什么是轮回?把这些道理要都知道。了生死,怎么样是了生死。把这些道理明白了以后,心里边没有疑惑心,没有疑惑心,这个时间就可以决定自己修持的法门。

我给你举净土宗,净土宗就有两种行人。一种是广学多闻,博通教典,决定念佛法门,修持念佛法门。还有一种人,信根好,道理我也不明白,佛说的我就信,师父说的就信,一直都这么样去念下去,他也念到一心不乱,乘佛的愿力也得到往生。

不是说所有人都要广学以后,才决定修持的法门。我们也可以智慧力广,智慧力高,年龄轻,喜欢学习,也可以广学多闻以后,再决定修持佛法,一门深入。信、解两个基础打好了以后,后边是行、证。可是我们不广学多闻,信解的基础也要打好呢。可是我们解,要和我们修持的法门能结合起来。还是在明心见性以后再广学多闻。明心见性以后也可以广学多闻,在未明心见性以前也可以广学多闻,这是根性的差别啊。有人喜欢广学多闻,有人过去世就是修行人,就是喜欢简单。广学多闻,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教海汪洋,你学到什么时候是个涯岸啊?学到够用就行了。我给你们说,我现在就不太喜欢学习,因为我智慧力不够,我时间也不多了,我就现在学习的这些东西,能帮助我修行用功就可以了。别人问,我不懂,不懂就不懂,我也不死要面子。为什么?我没有时间了,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到那个时间再广学多闻,无量寿。这个时间广学多闻,那到临命终的时候可能不会决定往生,决定往生不了。现在时间不多了,要学以致用呢,学了以后要跟自己修持法门结合起来,不要只是以资谈柄。天台宗、华严宗,样样都知道,人家可以样样都知道,人家还修行特别好,这是一种人的智慧。自己不行,学一部分就行了。过去学习的时间没有认真学习,把这个时间唐丧了。现在想学习,可时间又不多了。那你就较量决定一下,是现在了生脱死重要、明心见性重要,还是广学多解重要?你这个时间你在这个地方去比较一下,如果是明心见性重要、了生脱死重要,我们就学习能指导我们修行用功的、和我们修持这个法门能结合起来的,这些佛学知识先学习。我们没有能力给别人除疑解惑:我不懂,你去请教其他人,也不要好面子。自己的信心要决定下来,若知心是佛,不愁佛不解语。我们如果知道我们的心是佛,你不要愁佛把这经典看不懂。你明心见性以后,把经典拿来都能看懂。为什么呢?永明寿禅师验证,你是不是有悟证的功夫,就看你看经典看得懂否,里边就有这么一条。我们知道禅是佛心,教是佛语,我们通达了佛心,佛说的话能不懂吗?当然我们所懂的里边,随着智慧力的深浅,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和这诸大菩萨的所懂(相比)还有很多自己境界达不到的经典,还照样看不懂。比方你没有到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你看佛给十地菩萨开示的经典,你就看不懂。你要知道这个道理呢:人家看给十地菩萨开示的经典看不懂,你说是这人没开悟,那不行。他给十地菩萨开示的这一部分,当机众是十地菩萨,我现在的机还没有到这步,所以我们学习经典要会学呢。人家经典上头是对所有众生的,不是对你一个人的。你就找与你根基相应的法门,从你的立足点这个地方开始学习。对所有众生说的这个法门,也有人研究,那就叫做佛教学者。所以佛门里边有行门,有解门。禅、净、密、律这就是佛门里边的行门,就是重视修行。解门,佛法的义理、教典,可是解门主要是指导行门的。可是有人在教义方面兴趣特别浓,学进去有时很难出来的。它有一种意味在里头呢,有法味,学进去以后,就钻进去了,钻进去了不得出来。学教的人最怕的是进去以后不得出来,这就难得很,违背佛说教的本意。佛说的十二部经典如标月指呀!经典上头说得清清楚楚的:汝等应当因指观月。用我这个经典观心、照性。你不观心照性,你光看着经典,看指头,就把这个指头的作用失去了。指头的目的是为了指月亮,你不看月亮,光看指头,不光失去其指,亦且失去其月。你把指头的作用失去了,月亮也失去了,佛就批判我们这么样的众生。我们在坐的观察观察我们自己的根性,我们既然现在已经修了心中心法,我们现在要学习的内容,对我们修法的知解,有帮助的,先重视,先学习这一部分;如果还有时间,还有智慧,还可以再多余学些子。庄子说:“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涯求无涯,殆已。”以有限的生命,要学习求知无限的知识,那是很危险的,那是唐丧生命呀!我们生命的价值要用在刀刃上。

我刚才说过明心见性以后再广学多闻,一是提升自己,二教化众生。你要教化众生,你不广学多闻,你不知道众生界的差别,你不知道一切法门,怎么去广度众生?所以我们先得根本智后,再修差别智。修根本智为了超生死,修差别智为了度众生。



 

7、“每天打坐观心后,再读地藏经等,算是杂修吗?”

打坐观心后你还有时间,可以诵地藏经。如果是打坐修法和下坐观心,能把你这个心能摄持住,一个法门能到家,不需要两个。当然这里边有方便,有人跟地藏经、地藏菩萨有缘,有人跟观音菩萨特别有缘,诵诵地藏经也可以。可是你不要因为诵了地藏经,把你打坐观心的时间给减少了。也不要因为不诵地藏经,你把该诵地藏经这段时间给唐丧了,干了其他事情,说了闲话了。如果把这时间唐丧了,你诵地藏经还是好。也可以说是杂修,也可以说不是杂修,运用之妙就看你怎么去观察。我过去喜欢诵华严三品、梵行品、静行品和普贤菩萨行愿品,后来加了一品:发菩提心品,喜欢诵华严经。后来就是修心中心法,诵经诵多年习惯了,还是喜欢诵。我在上海我问元音老人,我说:“上师,修法可以不可以诵经呢?我是喜欢诵华严三品。”上师停了一下说:“可以诵,可以诵。”其实上师的本意是不诵最好。为什么说可以诵?就是迁就我这个兴趣。我对华严三品诵了多年了,兴趣特别浓,“可以诵,可以诵”,哦,这就是要看人呢。有些地方你把这个时间要全部都能利用了。你不要说是你念佛把全部时间利用了,你持咒把时间全部利用了,你或者观心把时间全部利用了,你这一个就够了。(好比)如果你一天光吃点馒头稀饭感觉还不行,那你给里边再加杂点花样。我们修法用功是加减法,开始这个心特别散乱,修一个法门或者最简单的,很难用功用上去,这个时间要修加法。为什么要修加法?开始你那个心散乱的很,叫你满天时间用功你也接受不了。这个月我一个小时,下一个月二个小时,再下一个月三个小时。要把这一个小时、二个小时,甚至十个小时时间都占了,只念阿弥陀佛名号还不行,只修法也不行,还感觉心里边有点厌,那怎么办呢?那就修加法:念念佛,拜拜佛,诵诵经,持持咒,把时间全部占用了,在那一个上头慢慢用功,就有个入心处呢,你用功就用上了,你念佛(功夫)也用上了,你念佛的心就胜,就喜欢念佛;你持咒(功夫)用上了,就喜欢持咒;观心(功夫)用上了,就喜欢观心。你把时间就不愿意往其它地方去用,这样慢慢再修减法,把过去诵的这一部经不诵了,那一个去掉了,最后归到一,归到一才容易得禅定,万法归一,你归到一,得一万事足。

我们不要说是地藏经功德大,金刚经功德大,无量寿经功德大,我把这些功德都要得了,把自己忙得团团转。忙得团团转你心还特别散乱。我给你说个事实,香积寺有两个师父,一个是锅锅师父,是驼背,这个师父苦恼(相),人都看不起;还有一个当家师父,这当家师父人聪明。他早晨三四点钟就起床了,起床比一般人起床早,别人没上殿呢,上殿前,他把地藏经金刚经都诵完了,还上早晚殿,一天给自己安排的功课多得很。那个锅锅师父——驼背的这个师父,除了上早晚殿之外,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成天念佛。后来两个师父最后的归宿的差别是什么?老了打不起精神了,这个当家师父,内当家师父,精神不好,上殿前把诵经取消了,不诵经了;精神再不好,早晚殿也不上了。因为他不诵经了、不上早晚殿了,平时没有个用功的法门,平时没有一个行门,这个时候无功可用了,最后也就是糊里糊涂地死得也不是多么太好。为什么呢?哪一个都没有归到心,随着这经文在走呢,没有摄心,不知道摄心,没有把这个心拴住。心上了路了以后它自然是跟着法走,法和心相应了法就不离心。人家这个背锅(驼背)师父别人不理他,他也不和别人多余说话;他除了上早晚殿,干活也好、剥玉米也好,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跟别人说话,话一落,这一句话说完,后边阿弥陀佛名号马上就现前,有功夫啊!后来精神不好了,上早晚殿站不下来了,站不下来人家就坐在那个热炕上头,成天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坐着往生了。我给你们举这两个师父的例子,你就知道一心多重要。你是杂修呢,还是专修呢?要想一想能不能归到一心,归到一心最重要。所以你要善知道加减法,善知道运用的方便。

http://shop72967572.taobao.com/search.htm?spm=a1z10.3.w4002-3019256468.67.GjcqUs&mid=w-3019256468-0&search=y&pageNo=1#anchor
无偿结缘的法宝 请自觉放生10元或者发愿念诵 阿弥陀佛圣号 或者 六字大明咒 108遍 多者不限!有偿结缘的法宝 用于流通法宝 救助失学儿童!祈愿正法久住!
结缘【二祖学佛最初之决定】元音老人 【心经决隐】【大音希声第二版】 徐恒志老人【六字大明咒修法】【禅净密法本】慧律法师讲解【四种清净明诲光盘】【信心铭 楞严经 金刚经光盘】【金刚经 讲解 书】星云法师【金刚经讲话】【宣化上人法语】【妙莲老和尚移民极乐世界】 【四十二章经讲记 】【地藏经讲记】【大藏经光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