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里不能没有“爱”

个人日记

 


 

图片


 
    中国最铿锵且流传最广持久力最长的广告语是什么?对了,就是那气贯长虹、琅琅上口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读来的确掷地有声,热血沸腾。但美中不足的似是少了一味“爱”, “爱国”“诚信”“友善”等倒是羞答答地跟它打着擦边球,但是爱的内涵远远丰富得多,那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什么样的爱才是值得铭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

    爱是什么?

    母亲悉心照顾病中的婴孩而彻夜未眠。

    男孩把生的希望留给从不相识的溺水者。

    战士奋勇杀敌不惧血溅卫国的沙场。

    一队队人马自发赶赴余震频仍的灾区。

    流落异国他乡陌生人杯水箪食的赠与。

……

    这些对家人、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的主动行为都是源自爱的驱动。爱是什么?它发自内心,流动在亲人、朋友、陌生人、社会群体之间,指向的却是他人和外部世界,是人面对他人和世界时采取的一种根本态度。亲情、爱情、友情、爱国情怀、助人情怀等都是爱的表现,它是人类普世价值中共同崇尚的,也是人类伦理道德中共同褒扬的。即使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中,爱也在大同小异中有着至高的共性。如儒家的仁爱,佛家的慈爱,基督的博爱,墨家的兼爱等,不过是异曲同工罢了。

 

图片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在纪录其及弟子言论的《论语》中论及“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了105次之多。论语中关于“仁”有大量的阐述,都与“爱人”有关。孔子说:“仁者爱人”。心中有爱,才会“仁”,仁可以说是爱的诠释和表现,故长期以来“仁爱”几乎连体并举。儒家的仁爱包括三个层次,即以家庭为体系的爱,以社会为体系的爱,以宇宙为体系的爱。这三个层次依次递进,由里而外,由小及大,架构起儒家的精神和道德体系。

    以家庭为体系的爱,主要是亲人之间,孔子曰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亲亲”指亲爱亲近家人、血亲。这是人之常情,也是爱人的出发点。以家庭为体系的爱,主要表现为孝悌,即对父母的孝敬,兄弟姐妹间的友爱。儒家以为孝悌为仁之根本,这个思想影响了中国数千年。儒家宣扬的仁爱远不只停留在家庭亲人之间,它上升到社会和国家,因为人是属于社会的个体。在面对社会、国家时,仁爱则表现为忠、信。忠,主要指对国家的忠诚。“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倡导的是君主对臣民的关怀体恤,以及臣民对国家、君王的忠诚与使命感,彰显着强烈的爱国情怀,成全了古今以来不知多少人甘为国捐躯,以身报国死而后已的大爱。在儒家的语境里,“信”则指对朋友对他人尊重和爱护。“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表现了儒家对诚信的重视。

    儒家的仁爱最终上升到宇宙的高度,即放之海内皆准的普遍的爱,王阳明从人心的角度论述了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爱,见孺子之入井会怵惕恻隐,见鸟兽之哀鸣觳觫会心生不忍,见草木之摧折会悯恤,见瓦石之毁坏会顾惜,通过没有遮蔽的本心,自我与他人、鸟兽、草木、瓦石的一体性得到了“感同身受”般的呈现。可见儒家仁爱的至高境界其实是由家庭上升至社会、国家、全世界、全宇宙的普遍的爱。

 

图片

 

    佛教并不直言“爱”,入佛门修行的的人需六根清净,但这并非让佛教人士断情绝爱,实际上佛教正是因爱而生,只是佛教的认同的爱是超脱的大爱。释迦牟尼原是贵族王子,享尽荣华,因为感念人世间众生经历的生老病死等种种疾苦,而生无量大悲,在雪山苦修,在菩提树下顿悟,这一切源于对众生的大爱。佛教的语义中诠释的爱即是“慈悲”,是众生平等、自度度人的“慈爱”。“慈悲”一词出自佛典《大智度论》:“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是无限扩大,大慈大悲是无限的慈悲。在佛教中,大慈大悲,救度一切众生是最高愿望和境界。佛教的慈爱是面向一切众生的,不分动植物,对万物都心生悲悯,人类并没有优先权,这种爱也是宽容的,无论亲人还是仇家,甚至对十恶不赦之人亦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教“大慈大悲”,实质上是对一切众生的普遍的平等的慈爱。

 

图片

 

    再看基督教,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归纳成两个字,即“博爱”。耶稣曾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地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见《马太福音 》第二十一章37-40节),在耶稣看来,博爱包含“上帝的爱、爱上帝和爱人如己”。简言之,就是爱信仰的上帝以及一切人与生命。上帝的爱是博爱之源,人类身负原罪,上帝既对人类原罪施以惩戒又对人类充满了怜悯之心,屡屡宽恕人类的种种恶行,甚至牺牲自己的儿子为人类赎罪。人爱上帝是回报上帝的爱,“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人类的回报难以直接回馈给上帝,于是产生了间接途径,即上帝之爱和爱上帝集中表现为人们之间的互爱。如《马太福音》中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圣经》认为,做善事是与神亲近的方式,进而获得灵魂拯救。《歌林多前书》第十三章是这样诠释基督教之爱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相,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基督教的博爱同样是面对众生的,包含对社会、对他人的义务,倡导包容、和平、并贯穿于西方社会人际关系中,而博爱,可以说是西方平等、自由、民主的基础。

 

 图片

 

    儒家、佛教、基督教这全世界半数以上人数信仰的宗教虽然在源起、教义、偶像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同,彼此之间也存在一些争议,各教的一些宣扬也因与时代发展趋势不合拍而被现代社会所批判,如儒家的愚忠愚孝等,但去伪存真后可以发现,它们的精神内核里有共同的东西,那就是智慧和爱。儒家的仁爱、佛教的慈爱、基督教的博爱,包括极其前卫跨时代的墨家提出的“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的兼爱,以及道家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无为之爱等等,其最基本但也是最高境界的便是对世界万物,小至个人大至自然、宇宙的那份充满善意而普遍的博爱。所以,这种普世的爱是人类当之无愧的首要的核心价值观。

    “爱国”只是“爱”的一部分,而且是相对虚化的部分,爱国民,爱国土,爱文化,爱环境等都是它的具化,而爱国民应是最基本的,其他的都在这个基础上衍生并支撑着。爱是相互的,善待每一个国民,国民才会对政府,对这个国家有归属感,有安全感;同时也会增强国民的信心,给予爱的回馈,大力支持政府工作,从容面对各种危机。中国的未来也将会朝着更富更强的方向推进。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书里可以留下没有“博爱”的遗憾,但是在你我他、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千万别忽略了爱的存在,也别忘了常常地整理自己的心绪,找回那份爱的初心,那是人之所以为人最诚恳的标签。

 

图片
 
 

 

文字/信力建   图片/网络   编辑/关东沐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