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杨河
个人日记
(一)
清晨推门,朝阳初照的几处树叶,悠忽间竟又多了几份深秋的容貌,那些有关秋天的,有关家乡自然风貌的情愫瞬间被点燃。出县城过新桥,抬头远望,巍巍的南山仿佛就在眼前。有人形容:“西乡的山是文质彬彬的山。” 的确,这样的说辞我很赞同!往南沿西杨公路而行,就是我的家乡杨河镇了。
那里视野开阔,阡陌纵横,背依青山,怀抱碧水,沿溪而建或星罗棋布的红砖小楼拔地而起,绵延不断。无声流淌的清澈小溪,宛如一条温顺乖巧的小玉龙,自秦巴深山涧水而来,犹如默默耕耘与守望在这片热土的乡亲,可亲、温婉又多情。沿溪而上,直冲云霄的针叶杉,与宽阔的公路相得益彰,构筑起和谐优美的公路风景。我总认为,秋是最雍容华贵,恬淡而安详的。宛若历经风霜后的优雅女子,骨子里却留存的是坐怀不乱的从容与淡定,是赏心悦目的成熟、恬静与宽厚的端庄。
当金黄的稻谷和玉米勾勒出秋天的神韵,记忆定格的青春岁月里,赤脚上阵的一幅幅红薯扁担图,便从岁月深处那熟悉的坡坡坎坎“吱吱呀呀”的一路走来。一路欢笑连着问候,一弯镰刀连着荷锄,在枝枝蔓蔓的牵绊中,在烈日和汗水中,牵出秋收的喜悦与欢颜。微风来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桂花的清香。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在草尖,在一洼洼嫩绿的油菜苗上伫足。一株株青翠的小苗被小心翼翼地移栽田间。几经翻腾的颓废稻田,被新植的希望填绿又填满。日子在沟壑纵横的收割与播种间日日续延,农家人的希望也如田间的油菜苗一步一台阶以缓慢的姿态悄然生长。
绿意渐衰的秋日,日光没了燥热却多了些许柔和,匍匐在故乡篱笆院、小山坡的一簇簇山菊花,那是秋日里为数不多的最后的野花。当灰白色的雾气把秋天变深,秋叶变成红黄,时令直指霜降。缠缠绵绵的连天细雨携着秋风,牵引出秋日最华丽的乐章。看晴日里,山坡上,那些点缀于山林间成群结队的牛羊惬意啃食季节深处那最后的美餐,那是秋日里最灵动的景象。成片成片黄中泛红的野菊花,在贫瘠的荒梁上,在疯狂生长的杂草和顶天立地的马尾松之间,在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挂着露珠,迎着秋风和朝阳,挨挨挤挤,热热闹闹地盛开着。那些与世无争的野菊花啊,虽无花园或温室中那些名贵得宠的花朵们那般夺目娇艳,在寒风凄雨的旷野里,却自有一种忘我的乐观与豁达,有着不拘小节乡村女子的小清新和小可爱。星星点点的光与暖,简简单单的依和恋,默默无闻的小付出,抒写生命赋予她们坚韧乐观的小诗篇。
秋高气爽,放眼四野:阡陌连着村庄,村庄与村庄对接,绿与黑的融合,黄和黑的映衬。那是乡村特有的秋天画。三四棵两三人合围的银杏树,鹤立鸡群的树冠镶嵌在村落里,出落成深秋里,人们心里、眼里最耀眼的明星。吉祥大气的中国黄,黄亮亮的叶,黄亮亮的果,把个秋天装扮的华美、祥和又温馨。山梁上,农舍旁,一树树柿子大张旗鼓高举着火红的灯笼,极目远眺着远处的风光,一如树下那些眼巴巴,目不转睛盯着自己看的迫不及待的孩子,满脸通红,满眼陶醉与渴望。且不说秋果的丰盛与甜蜜了,再上山坡,单看那满眼满眼红红亮亮,红黄交织的,鸡心样叫不出名的油亮亮的小树叶,和一树树火红火红的橡树叶就足以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秋高气爽,不急不躁,摸摸这处,看看那片,不知不觉间,竟也物我两忘。总在想,即便这世间技艺再高深的画师,也难以描绘出秋日里秋阳下这绚烂夺目,让人心跳的美景和心情了吧?虽无缘去看北京香山红叶的风姿,却可以在家乡这弹丸之地细细领略与品味这深秋的美景,不也是一种快乐的生活体验与享受!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若不赏,归卧故山秋”。难怪诗人贾岛留有如此绝句,这秋日的美,那秋来的畅,怎能不让人沉醉与向往?
早饭过后,阳光爬上屋顶,爬上光秃秃的树梢。那些砍柴的男男女女们又相继陆续出发。留在院子里的婶子和姑娘们,纷纷拿出棉衣和花花绿绿的鞋垫就着晴暖的阳光,说说笑笑,一针一线热热闹闹的忙活起来。乡村,一年的时光中,也只有这萧瑟肃穆的初冬较显闲适与舒心了。枝头上低低细语的小鸟与成群结队、蹦蹦跳跳的麻雀们也纷纷飞离树梢,呼朋引伴落到地面东瞅瞅,西瞧瞧,赶着趟儿凑热闹。草垛边的老黄牛,安详地微闭着双眼,咀嚼着煦暖的阳光。
一连几天的阴冷天气,傍晚时分,寒风夹着雪花纷纷扬扬落下。一场期盼已久的大雪终于降临。屋子里奇冷,一家人围着通红的火盆,围着“哔哔叭叭”的火堆闲扯。轻飘飘“蔌蔌”作响的一夜雪花,推门而立的瞬间,整个世界一片洁白与寂静。院落里、瓦楞上、光秃秃的树枝和竹林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和包裹。一群群按捺不住兴奋,早早起床手舞足蹈的孩子们则不约而同穿上母亲早已准备好的棉裤棉衣,纷纷相约着走出家门,踩着”嘎吱”作响的雪花,就着雪地,抓起一把雪花互相嬉戏追打着。花花绿绿的衣服,通红的脸蛋和同样通红通红的小手在粉妆玉砌的世界里,是那样的欢快又耀眼。一阵疯玩,一阵耳语之后,又集体呼啦啦地跑向菜园边的小池塘,用准备好的棍棒使劲击打荷塘里那厚厚的冰面。捞起厚亮的冰块,随后操起一把镰刀削掉多余的棱角,打磨成一个不大不小的园,中间凿上小孔,再把一根铁丝弯一小勾勾住圆形冰块的边缘,用滚铁环的方式沿着宽大的水泥场不停转圈圈。那些脚下生风,头顶冒汗的孩子们不停地跑啊跑,冰轮也不停地转啊转,就转出了冬日童年记忆里如雪花般美丽的笑声和欢颜。
(二)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漫长的冬日等待中,对于饱受压抑的人们来说,这无疑是一句颇富鼓舞的言辞。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人一生当中,也许会苦一阵子,但绝不会苦一辈子。 其实,大自然也如人生这般,在经历了一段或者漫长的严寒蛰伏期后,终究会迎来了一番新的景象。“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细细密密的几场小雨,不知不觉间,春天已在朦朦胧胧的飘渺间向我们缓步而来。湿润润的泥土伴着渐暖的春风和阳光,让一度苍凉空旷的大地在悄无声息中逐渐热闹、鲜活了起来。春寒料峭的早春时节,当临溪而生的一树树鹅黄色杨柳撩拨起春天的面纱,家乡的山山岭岭、田野村庄也日渐显露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春分之后,那些火红、粉紫的艳丽桃花;那些粉白清爽的杏花与梨花在暖阳的照耀下,就那么相互簇拥依偎着,争先恐后,不约而同地开在了家乡的房前屋后,开在了我们的视野里,开在了所有可以给予她们生命哪怕是一丁点希望的贫瘠、弹丸之地。不管怎样,她们都会竭尽所能努力绽放着。一树鲜花就是一抹春天的芬芳,一树鲜花就是一股新春的力量,一个村庄自然就是一个让人留恋感叹的地方。有时群花包围着村庄,有时村庄分割了群花。她们用自己独有的魅力,给予我们面对现实、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力量,也为人类打造出了四季里最独一无二,最神采飞扬的华丽篇章。
坐在春天的屋里,坐在春天的花朵里,坐在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诗意画卷里,心里满是春暖花开的欣喜和欢畅,满是对新春的甜蜜与向往。
记忆里的家乡,那些悠然生长在旷野里和田埂上,或跻身于油菜花下娇柔可爱的“节节草”、“鱼腥草”和“车菊草”们同样是我和小伙伴们最为怜爱和备受关注的春天对象!在油菜和麦苗迅猛抽薹的时节,那些一度被我视作是“冬虫夏草”般神奇可爱的节节草们,那些晶莹嫩白破土而出的桃红中泛着粉红的小精灵们,头顶着星星点点的黑色花粉,脆生生地生长在湿润润的路边田埂上,在亮闪闪的露珠和朝阳的滋润与照耀下,一天一拔节,一天一葱绿的悠然生长着。那些神奇的节节草们,因为生性脆甜,在春天,自然就成了猪宝宝和牛羊们最喜爱的餐中物了。常常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和小伙伴总会俯身弯腰掘一层很深的泥土,抛一株细细探究,探究和想象它们与人类眼中“冬虫夏草”的相似与不同。而情感里,总会一往情深、一厢情愿地把它们归纳成一体。那目光,流露的是热爱是痴迷,是情不自禁的感叹与欢喜!
当热热闹闹的油菜花结束了春天花团锦簇的日子,那被庄稼人的吆喝声和耕牛的脚步浸染过的明晃晃水田,很快就被绿油油的秧苗占满。繁星满天的夏夜,皎洁的月光把夜晚照的如同白昼一般,此起彼伏的蛙鸣声里,三三两两的年轻人趁着月色手持手电筒和竹子夹板,弯腰徘徊在弯弯曲曲的水田边,用猎人般的目光不停搜寻着有关鳝鱼的蛛丝马迹。一串串捕获的喜悦、活碰乱跳的鳝鱼,把乡村的夜晚调制的喷香又温馨。
光阴把白昼一分为二,阳光的热情越来越高,被群山环绕的小村庄,一派祥和与葱茏。河边那巨如大伞,虬枝旁逸斜出的几颗大麻柳树,便成了大人和孩子们夏日乘凉和聊天的最佳场所。清澈见底的河水边,年轻的洗衣女子们,在鹅卵石遍地的河床里,就地随意找来一块大而光滑的石头,伸出红润润的双手不停揉搓着,七彩的衣物滑过指尖,轻柔柔地摇曳在水面,映美了红扑扑的笑脸,也映红了往昔岁月中那些多彩的日子。而那些赤脚光背自由行走在河道里的孩子,手提“战利品”,时不时地走走停停,在石缝,在低洼的深水处,不停地摸索着,惬意的笑容比夏日的阳光还灿烂。
夏日的天气总是那样的极富戏剧性,一场旋风般突如其来的大雨过后,远离喧嚣的家乡,夕阳斜下的时光,天空是那般的蔚蓝与纯净。独坐山坡或河边的时光,面对浩瀚蓝天下那一朵朵,一簇一簇,缓缓的,自由变换的,似鱼鳞、似瓦片、似扫帚又似奔马、老虎和棉花的轻飘飘可爱云彩时,爱意顿生,家乡杨河真美!
虽然家乡没有其它地方那般闻名遐迩的奇峰异石与矿物宝藏,却也是毛泽东他老人家亲自批示与赞美过的地方!在那“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年代,响当当的杨河坝,一度让无数远方客人羡慕不已。纵使他乡千般好,不若故里一撮泥!是的,纵使我离开家乡多年,然而家乡那熟悉的坡坡坎坎,沟沟岭岭,那宛若飘带的一条条清浅小溪,那顺流而下的沧桑麻柳树,鹅卵石覆盖的两条热热闹闹,商铺林立的步行商业街道,那文质彬彬如家乡男儿的大山;青青的坡岭与稻田;那软绵绵的白云与蓝天;那繁星密布的夜空;那暖暖的透着温热气息的阳光与土地;那身着雪白衬衣,撑一花色雨伞,潇洒行走在绿荫道上的杨河人,无不以磐石的姿态深深镌刻在我的脑海里。
曾有的骄傲与辉煌,那是家乡岁月的往昔,如今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相信在新一代家乡带头人的引领下,在众乡亲的努力下,家乡定会以她崭新的面貌与姿态出现在世人的面前,重塑辉煌与奇迹!
2015/3/7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