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 解读世界的三个入口

个人日记


第一个入口-“标准”。

其实这个世界的每样东西,都有自己的品质等级,当然还包括我们这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各种各样的小房子里忙忙碌碌,进进出出的一个个小人儿。而划分这些档次等级,就是标准。标准有时与数字相联系,比方说在某个领域大师级的人物,他在技艺上的练习时间总是在某个标准之上的。比方说连锁店的加盟和扩张,每一样菜品为了把控质量也是形成了严格的标准监督体系。有时候标准不与数字相联系,而是一条表述精准严谨的定义公理。比如就网络科技对社会的促进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辩题来说,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促进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准是什么?有了这样一条标准后,我们才能在这个尺度展开对话。观照自身,同样也应该有标准。不可否认的说,这个社会是有阶层的。我们想要和哪个阶层的人成为朋友,成为哪个阶层的人,一方面靠的是自身的努力,而更大程度上还得归结为鬼神难测的宿命之类的东西。我们出生下来的那一刻,其实有很多变量就变成了常数,定下来的。

第二个入口-“分类”。

如果标准是对一个事物的纵向剖析,那么分类则是对一个事物的全面把握。而我认为分类,是比“标准”更加重要的概念。对标准的应用适合于思辨、对话、明理,而对分类的应用则直接指向于学习。结合我的人生经历而言,但凡在人前能够镇定自若的侃侃而谈,对一个事情鞭辟入里,抽丝剥茧,无不在以“分类”的方式进行叙述。某一个事情分几个大项、某一个大项又分多少小项。现在公司出现了的问题应该归为其中的哪一个环节,这个环节上的责任人是谁。这个问题又分哪几个部分来一起解决。总之,任何事情都能无限分类下去。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应该有着“分类“的习惯,上学的时候老师说把厚厚的书读薄,然后再从薄到厚,其意思就是让我们在吃透一本书时,自己的关注点会放在越来越宏观的章节上。当你合上书后,你的头脑中只有那几个章节,最后合为书的标题,然而当大家在问你这本书讲了什么的时候,你又可以从标题到章节,再从章节往下扩散开无数枝节侃侃而谈起来。

第三个入口-“习惯”。

习惯、主要是与人相连。其实我们每一天的生活,绝大部分人都是规律的,有些时候我们在公交车上遇到的路人,在某个时刻在红绿灯上遭遇的路人都会是同一个。当你经营一家餐馆时,你完全可以把餐馆这个房间作为研究人类行为的一个容器,而前来就餐的人们就是在这个容器里洋洋自得的一些“虫子”。随着观测时间的累积,数据的分析,你会发现人们的消费习惯。有些时候习惯可以被我们拿来利用,有些时候习惯可以被我们刻意创造。当你在研究一个人群的时候,你完全可以不用考虑他们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只要把他们看做是类似于蜂群蚁群一样的东西就好啦。这倒不是对人的贬损,而是让人们意识到人的动物性还是极其的突显。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是被习惯所主宰。就像是一个具有固定轨道的过山车,它的轨迹已经固定,只剩下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运动就好了。

有一些热爱自由,喜欢汪峰的同学肯定听到此处不是很乐意。觉得人的自由被冥冥之中的锁链束缚住了。打破它其实也很容易。每天早上刚开始的时候,你去做一些与平常不一样的举动,我知道那会很艰难,无论多么微小的、打破常规动作的变化都会让你觉得痛不欲生,但是请你做下去,无论是破天荒的绕着小区跑上两圈,还是突然在早上洗个澡,一个新鲜的突变会彻底让你觉得这一天才是有生以来最为特殊的一天,进而这一天你想要塑造新的习惯的难度会大大降低。就像是过山车的轨道从一开始就被人为的改变,自然我们在这一天内会获得不一样的体验,很多时候的行为就再也不被盲目的习惯所控制了。

最后总结一下这三个概念,让我们….

以“标准”来明晰事理
以“分类”来学习知识
以“习惯”来决定命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