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吃饭吗?看看出家人的斋堂生活!

你会吃饭吗?看看出家人的斋堂生活!
图片
壹.前言

王阳明有一首偈语说:“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修行本是如此,日常生活里处处有如来禅味,吃饭睡觉穿衣都是修心,只看你懂不懂!明不明!信不信!

如何吃饭睡觉才是修行,才能悠游自在呢?大家看《心经》经文一开始就提到‘观自在菩萨’我们观了没有?自在了没有?观了才能自在!观字左右偏旁又见又见即是让我们‘见不见之见’反闻闻自性!打譬喻拳头变成手掌,手掌何曾生,拳头何曾灭,见不见之见即是眼见手掌心见拳才是观!再看三藏十二部经无量经典一开头就是‘如是我闻’我们闻了没有?如是了没有?如是我闻,万法皆成!如是我不闻,万法皆不成!从前的修心人生活简朴,粗茶淡饭而怡然自得;现在的人豪华奢侈,山珍海味,却烦恼无尽。这便是“修心”和“着境”的差别。 生活简朴就是告你要减法修心,因为我们本来就是那个东西,现在大多数人是心外求法,不从根本上下功夫!所以大德们讲修心人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为什么?主要是我执害己害人啊!自以为是!断章取义!偷梁换柱!诈骗佛法!误导众生!不听佛讲话中有话!妙中之妙!了义中的了义之法!

就饮食而言,食物能够滋养我们的色身,固然是重要的,但是许多人常过份贪着,没有节制,随着自己的喜好,暴饮暴食而伤害了身体。如何吃得健康卫生并且不离修行呢?佛教在进食时的心存“五观想”就是一种不离修行的健康饮食法。


贰.食存五观的内容

佛教认为进食时应存有五种观想: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图片

1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第一观观照:米、菜是怎么来的?难道是地里长出来的吗?如果说是地里长出来的,那地又是怎么来的?我吃饭还是饭吃我,我与饭是什么关系?饭前先供佛,那观观佛在哪里?心在哪里?在《楞严经》中讲:七处破妄找心,破妄归真,知妄即真,妄心当下即是真心,一真一切真,佛良苦用心告诉我们处处皆是我们的心啊,由于我们众生习气、无明、执作、分别、妄想分出无量个第七识心,三细六粗----越想越粗变出山河大地等等万法导致我们六道轮回!《三时系念》中:阿弥陀佛即是我的心,我的心即是阿弥陀佛,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我也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是我,饭也是阿弥陀佛,哪个非哪个,西方就在当下,徧十方是极乐世界,不二法门,讲西方也是方便引导大家,有西必有东,是对待之法,因为十法界天地万法是一个心,在《法华经》中佛讲:世尊法久后 要当说真实 真实法是什么?从古到今成佛的法华经!开悟的楞严经!假传万卷书 真传一句话 越是真的越简单!告诉一切众生我们本来就是佛 ,大至佛刹,小至微尘天地无法无非当人当下一念之所变现!有智慧者如观做梦,梦中梦境千千万万,万万千千,仔细想来岂管他人,何关边事,都是自己一个梦人变现而已!

古人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我们平时所吃的饭菜,都是由农人垦植、灌溉、施肥、锄草、收成,然后经由商人贩卖,再淘洗、炊煮,最后送到我们面前,不知已花费了多少人的功夫与心血。所谓“锄禾正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所以,当我们用餐时,应当要心存感恩及惜福的心。

爱物惜福,本是生活的美德,但是现代社会,经济繁荣,物质丰裕,许多人已习惯奢侈浪费,饮食无节制,或任意糟蹋丢弃,暴殄天物,不知惜福。有一个故事说,有位富翁,家财万贯,生活奢华,常常将米粒丢弃在水沟里。有位节俭的出家人,每天从水沟里将这些米粒捡起来晒干,并加以储存。后来遇到饥荒,富翁沦为乞丐,这位出家人便以富翁过去丢弃的米粒施舍给他,富翁知道后,觉得非常惭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当得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时时提醒自己要勤俭惜福。

佛门中,饮食都是檀越所供养。《僧只律》说:“皆为信心檀越减损口腹,为求福故,布施我等,所谓檀信脂膏,行人血汗,若无修行,粒米难消。”“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汝若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一粒米是集合一切因缘所成,怎可轻易浪费?所以,做个佛弟子应该生惭愧心,对于饮食要知道惜福,是好是坏,都不生增减贪着的心。如此观照福慧双修!

1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身为佛弟子,接受饮食供养时,要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戒行?有道无道自己知道!能受得起供养吗?如果具备勤修三学(先闻、思、修,悟后起修再修戒、定、慧、六度万行、无量法门)、化导众生二利(自利利他)不断修圆满道行、圆满德行,称之为全,便可以承受供养;没有具备的,则名之为缺,受之当觉有愧。

许多经典里都提到,佛弟子受人信施,如不好好修行,会有无量的罪过。如《毘尼母经》记载:“若不坐禅诵经,不营佛法僧事,受人信施,为施所堕。”

《法句譬喻经》也说:佛陀在世时,有位比丘,每天吃饱饭后,就回去睡觉,只图色身的舒适,不知精进修行。佛陀知道后,严厉地训诫他,并以他的前世因缘果报来开导:“过去维卫佛住世时,你就出过家,但是由于贪图利养,平时又不念经诵戒,不精进修行,后来你的神识便投生为牛马身上的虫,一过就是五万年,五万年过完了,又投生为螺丝蚌壳之类的水虫,和树木中的蠹虫□□□。如今,你好不容易受完罪业的果报,又出家作沙门,为什么还如此贪恋睡眠呢?”

比丘听到自己的这段前生往事,又惭愧,又恐怖,五阴迷盖顿然消除,证得阿罗汉果位。大家细细观照:几句话、一个公案、一段开示就能证阿罗汉果位,体现了我佛《法华经》中讲了多少处修心人就是当下成佛!当下了生脱死!闻即往生!发明便解脱!当业轮转!即以食时还到本国!已发愿已往生,今发愿今往生,当发愿当往生!《楞严经》中金口玉言:决定成佛 如同微尘扬于顺风 有何艰险 何籍劬劳 肯綮修证!要认真观照成佛最省事!最简单!简单的不能再简单!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一生躬亲耕食,立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千古楷模,到了八十多岁,每天还到田里辛劳作务,弟子不忍心,于是将耕具藏起来,怀海禅师找不到工具做事,便不吃饭。所谓“不懈怠一日,不妄食一餐”。

图片

1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一般人饮食常犯有三种过失:

□见到上品美食,或对能使身体强壮、皮肤光滑的食物就生起贪心。

□对下品粗糙食物排斥瞋恨。

□对不好不坏的中品食物,不加分辨,不知来处不易,便是愚痴。

饮食上如果产生上述的贪瞋痴三种心,会使自己堕落,应该警惕防患。

另外,对于饮食,如果食之过多,不知节制,也会产生许多疾病,《尼干子经》说:“人食太过时,身重懈怠,于现在与来世失大利,睡眠自受苦,又恼他人,又迷闷难寐,故应时筹量食物。”由是可知,饮食过量有多睡眠、多病、多婬、不能精进、多着世间享乐等五种罪过。过度饮食既然有如此多过患,我们实在应当多加注意,善予节制。

饮食贪多的另一个后遗症是“肥胖症”。过去波斯匿王便是由于贪着饮食而过份肥胖,甚至因为行动不便,呼吸困难,而焦急地请示佛陀如何减肥。

凡事以中道为宜,饮食也是如此。《阿含经》里记载:“若过份饱食,则气急身满,百脉不调,使心壅塞,坐卧无安;又减少食,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可见饮食适中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用餐时我们要以慈悲喜舍的心来代替贪瞋痴等不净的心,才能真正吃得身心欢喜健康。

1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的。经中说:“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生。”身体真正的大病,便是饥渴,所以经上说:“饥为第一病,饥苦难治,饥病而言,从生至终,永无暂息,余病不尔。”因此,饮食就如良药一般,能治疗形体饥渴的疾病。

《遗教经》说:“受诸饮食,当如服药□□□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

《杂宝藏经》说:“是身如车,好恶无择,香油臭脂,等同调滑。”车子有油才能发动,身体也是如此,有了食物的滋养,生命才能延续,道业才能成办。所以饮食是重要的,只是不要在食物上起分别,就如车油,只要可以转动,不一定要求最高品质。又如穿衣服,目的在保暖,而不在质料的柔软舒适,颜色的华丽夺目与否。

1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对色身的爱护,在《那先比丘经》里有这样的记载:“弥兰陀王问那先:“沙门宁能自爱其身不?”那先言:“沙门不自爱其身。”王言:“如令沙门不自爱其身者,何以故自消息卧欲得安温软?饮食欲得美善自护视何以故?”□□□那先言:“沙门亦如是,不爱其身,虽饮食,心不乐,不用作美,不用作好,不用作肌色,趣欲支身体,奉行佛经戒耳。””

一般人常被欲望牵缚,对身体总是费尽心思地保养爱护。但是对修行人来说,饮食只是用来滋养四大假合的色身,《行事钞》卷下之二说:“为成道业观三种:一、为令身久住故,欲界之食,必假抟食,若无,不得久住,道缘无托故。二、为相续寿命,假此报身假命,成法身慧命故。三、为修闻、思、修,转烦恼为菩提故。”饮食是为了维系色身,借着四大假合的色身而成就真实的法身慧命,因此,不能起贪着。

图片

参.结语

有学僧问大珠慧海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

大珠慧海禅师回答说:“吃饭睡觉。”

学僧说:“平常人也会吃饭睡觉,又有何别意?”

大珠说:“平常人吃饭,挑肥拣瘦,千般挑剔;平常人睡觉,反覆思惟,展转难眠。”

吃饭和睡觉也是佛门重要的修行,那伽常在定 无有不定时!在《法华经》中佛的儿子罗睺罗从来不修行,佛还赞叹修的好!就是表听经闻法当下成就!无修无证!不立阶梯!一步登天!明白道理后没有办法不去修证!一修一切修!细细观照!并且被方便定为五堂功课,许多的戒律、清规也绕着饮食的问题而设立。

我们的身体每天在新陈代谢,每天行住坐卧的活动都在消耗能量,如果没有充份的饮食营养,生命便会枯竭而死,那里还谈得上修行办道呢?只是在接受饮食时,不可以用不清净的贪取心、瞋恚心、差别心、轻慢心去受食,去计较东西的好坏,拣别食物的精粗,而应该以惜福心、感恩心、精进心、平等心、惭愧心、忍耐心来接受供养。每餐进食前修持五观想,思惟自己的道业,便能享受天下的“千家饭”,而不曾咬住“一粒米”。 天天走路,没有迈出“寸步”当下即是!本来法尔如是!

图片

过堂仪轨的要点与意义
在过堂时,僧众排班,整齐有序地进入斋堂。在斋堂里,不可在中堂走动,保持中堂的安静与庄严,以示对诸佛菩萨的尊敬。
起初,桌上的碗靠近桌子的外沿摆放,筷子横放在碗前。开始念《供养偈》之后,也就开始行堂了。行堂的义工拿着装食物的桶和勺子,沿着桌子走来。过堂期间,僧众不能说话,要用特定的手势对行堂的人表达自己的意思。
第一遍行堂时,只要僧众不拒绝,行堂的人通常就会把每种食物都在碗里装上一点。如果僧众不想要某种食物,或者觉得碗里的饭菜已经够吃,可将右手竖起,掌心向外,或用右手在碗卜方做——个遮挡的动作,以示刁二需要。
过堂时端身正坐,脊背挺直,不要趴在桌上,不要低下头用嘴凑近桌卜的碗,双脚不要交义或翘起。不能浪费食物。
开始吃饭时,先把筷子和装着饭菜的碗先后移近自己,然后拿起筷子,左手将饭碗平端在胸前。
端饭碗时,拇指扣在碗边,其余四指平托碗底,古人称之为“龙含珠”。右手持筷子夹起食物送人口中,动作要轻柔而利落,古人称之为“凤点头”。对于稀饭、汤等流食,可以把碗端起来饮用,对于固体食物则不能把碗放到唇边扒拉着吃,一律使用筷子夹起来。
第二遍行堂时,如果僧众需要添加食物,就把碗向前移动,伸到桌子外沿附近。
可用筷子或手指在碗里比划一下,表示需要添加食物的多少。
想要添加某种特定的食物,就把那种食物从碗里夹起来,向行堂的人示意。
对于某种食物还想再添加一些,可用筷子或手指在碗边轻点一下。
对于某种食物只想要一点点,可用右手拇指和小指比一下,表示“少量”。
对于稀饭,如果想要比较稠的,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里做一个竖插的动作;如果想要比较稀的,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上面平划一下。
吃完饭之后,将碗叠起,放在靠近桌子外沿的地方,将筷子放在碗右侧距离约一寸的桌面上,筷子与桌沿垂直。
这一套复杂的过堂仪轨展现着佛门的威仪,然而过堂仪轨的意义不仅在于维持表面卜的优美大方。
佛教的修行让人们通过了解自己来改善自己,与正念觉知是分不开的。因此修行人要努力提起正念并保持觉知。然而普通人由于观照力微弱,经常忘失正念,过堂仪轨就是正念修行的增上缘。要使行为符合这套仪轨的各方面细节,并在沉默中进行有效沟通,必须集中精神,随时觉知自己在做什么和想什么。吃饭时不具备正念,心不在焉,妄想连篇,就是随着贪嗔痴在流转。
只要学会在吃东西时真正地提起正念,一定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和感恩。那时候,也许你会忽然理解弘一大师说的“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既不为喜爱的饮食而狂喜,也不为不喜爱的饮食而烦忧。
端饭碗的“龙含珠”动作,有一个深刻的含义,喻示着众生皆有宝珠一般的佛性。佛性的开发从培养观照力开始,观照究竟什么是阿弥陀佛?法法皆是阿弥陀佛,十法界天地无法就是一尊佛,智慧妙用随缘显现无量佛无量菩萨无量万法!观照大至佛剎、小至微尘天地万法皆是一真之人当下一念之所变现!依成佛的《法华经》开悟的《楞严经》勇猛精进地修行,随时让正念提起。念念在道!祝愿一切四众法体安康!六时吉祥!阿弥陀佛!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