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0mm f:14 T:1/1600 ISO:200 5、补色 从色轮中我们可以看出,处在环形色轮中相对的两种色彩有一特点,它们如果是色光混合后会呈白色光,如果是颜料混合后会呈黑色或灰色,于是我们就将这样的两种色彩称为互补色,其中一种色可称为另一种色的“补色”。如红和青为互补色,蓝和黄也是互补色。在用彩色负片拍摄影像时,负片所呈现的物体颜色与实物颜色即为互补关系,如绿叶在彩色负片底片上呈现品红色,人的脸在底片上也是呈现出青色,只有在经过印放照片后才能再一次通过互补色关系在彩色相纸上还原出物体本身颜色。
[在色轮中,处在相对应位置(180°)的两种颜色可称为互补色,两种互补色光混合后可产生白光。 在摄影画面中, 互补色的同时出现也会提高画面的视觉明亮度, 如例片中的橙黄色与蓝色即为互补色, 它们的同时出现使画面倍显明亮。] 两种互补色在同一画面上出现会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也会让人眼看上去有明亮的感觉,这主要是两种互补色在人眼视网膜里有混合后产生明亮白光的效果,我们在实际摄影创作中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利用互补色形成强烈色彩对比,提高画面的明亮度。 | 远眺北京密云水库 F:10mm f:13 T:1/500 ISO:400 6、消色 红、绿、蓝三原色色光混合后呈现白光效果;而品红、青、黄3种颜料混合后会形成黑色。但更多情况下含有等量三原色的色光在照射物体时会有不能完全吸收或反射的时候,于是物体会呈现出深浅不同的灰色效果,可见黑、白、灰都不含彩色成分,当然也可以说它们包含等量的所有色彩成分。只不过这些色彩都被平均吸收消失掉了一部分,于是我们称黑、白、灰为“消色”。消色本身不带有任何色彩,但它和任何的色彩配置在一起时都会感觉和谐,其本身也显得更加沉着庄重,故生活中成年人都会选择一些黑、白、灰色的服饰装点自己。 我们在摄影创作中也要善于利用黑、白、灰消色的这一特点,如在彩色照片中,带有一些黑白灰色块的作品有时看起来色彩感更显明亮艳丽;黑白之间会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运用得好又便于我们突出画面中的主体。在摄影界中,舍弃色彩,选取黑白影像表现世界的摄影家至今仍然很多,他们善于利用黑、白、灰制造多层影将彩色世界抽象为黑白的世界,艺术上表现得十分完美,甚至让欣赏者看后感觉比彩色照片更雅、更庄重、更具艺术魅力。 在绘画理论中,常把金色和银色也放在消色的范围之中。但金色在摄影艺术表现中呈现出的应是金黄色,不应属于消色。 | 在风光题材的创作中,运用逆光可使画面失去鲜艳的色彩,而形成以消色灰黑为主的影调。F:28mm f:5.8 T:1/1000 ISO:400 7、色温与白平衡 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光源照射下,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太阳的光线在日出日落时与中午时的色彩也相差很大。对于这些,我们人类的眼睛已经适应,在任何光源下都会认为纸是白色,苹果是红色的。但无论是传统相机中的彩色胶卷,还是数码相机中的感光芯片,都不会像人眼这样随光线变化而变化,它们都会如实地记录物体在不同光源照射下所呈现出的不同颜色。 为了使拍摄出的彩色照片能符合人眼对物体固有色的认识和感觉,我们的摄影器材设计者必须设法通过相机内影像处理系统去对不同环境下的同一物体的颜色进行适当修正,即设法使物体本来颜色得到适当还原。当然,数码相机拍出的影像还可通过后期的电脑操作对色彩进行修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必须要熟悉“色温”与“白平衡”这两个概念。 色温是衡量色光中含红光与蓝光比例多少的一个度量单位,其本身与温度并没有直接关系。色温低, 含红橙光比较多。色温高, 含蓝紫光比较多。科学家制定的方法是在绝对零度(-273℃)时对一黑体(如铁块)进行加热,于是铁块随温度升高由黑色逐渐变成红色,再由红色变为橙色、白色(已成液态),当温度升到 6000℃以上时颜色开始向蓝色区域扩展。于是科学家就把不同温度下黑体辐射出的色光颜色用该温度值作为它的“色温” 数值, 单位用“ K ” 来表示。 | | 这幅在德国雨雾中拍摄的秋林图,因光线色温较高而呈蓝色调,经电脑调整后还原为橙黄色调 蜡烛光中含红光较多,色温在 1600~1800K,而白色荧光灯中含蓝光较多,色温高达 4800K;影室用的卤钨灯为 3200K,中午时的阳光大约为 6000K,电子闪光灯的色温类似中午日光,为 5500~6000K。 在使用传统彩色胶片拍摄时,校正色温使色彩正确还原有3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在制作时就将彩色胶卷按灯光型与日光型不同色温分别制造,供不同光源下选用;第二种方法是拍摄时在镜头前加用不同型号的升色温(蓝色)或减色温(橙色)的滤色镜校正;第三种方法是在洗印照片时加用滤色镜进行校色修正。而在数码摄影中,相机上设有一挡“白平衡”调整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修正色彩偏差时,我们知道只要被摄物中的白色物体(包括灰、黑消色)色彩还原正确了,其他颜色肯定也会还原正确,于是我们就把白色物体作为色彩还原的关键参考点,称为“白平衡调节”。白平衡调节的实质就是对色温进行校正,让被摄物体固有色得到相对的色彩正确还原,只不过数码单反相机不用滤色镜了,只要通过调整相机上的有关按扭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初学者实在感觉不好操纵,还可以选用白平衡“自动调整”挡,若还有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放在后期电脑处理时适当校正。 。 | 夜色下的杭州西湖,因光线色温高而呈现出静谧的淡蓝色调 F:10mm f:4.5 T:1/20 ISO:800 |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彩色照片并不需要完全地追求色彩绝对还原,有时还必须强调现场气氛与环境光的影响。如拍摄日出日落时红光多一些更好看,而阴雨天、雾天带点蓝色调更显优雅与肃静。 | 傍晚有火烧云,因色温较低而呈现橙红色调 F:30mm f:4.5 T:1/250 ISO:400 |
|
|
| 8、对比色与和谐色 前面讲过,处在色轮中绝对相对的两种颜色为互补色,互补色是强烈的对比色。其实,在色轮中比较相对的两种颜色都有对比的效果,它们两者在一起会产生跳跃,不协调之感。我们常说的冷色与暖色也有强烈的对比效应,在摄影创作中,巧妙地运用对比色有时能收到特殊的效果,使主体更突出,意境更深远。 在色轮中处在相邻位置的两种色彩称为“和谐色”,它们在一起搭配不会产生跳跃感,相反会感到协调与平和。这在传统的绘画( 如俄罗斯油画)和风光摄影中常常被采用,这类作品整体会呈现出一种统一的色调, 如冷调、暖调、棕色调和绿黄调等。 | 由黄与蓝对比色组成的画面,显得明亮而跳跃(摄于青海湖畔) F:40mm f:5.8 T:1/3000 ISO:400 |
9、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 被摄物体自身呈现的颜色叫“固有色”,固有色人眼很容易识别,但数码相机很难拍出绝对正确的物体固有色,因为任何物体都在不同的光源照射下会呈现不同差异的色彩,在低色温光照射下会偏红色,在高色温光照射下会偏蓝色,因而我们又把物体在不同环境中受到的影响色光叫“环境色”,它除受主要光源照射影响之外,还受周围环境的反射光影响。而对于被摄物所受的主光源照射所呈现的色光就叫做“光源色”。 在摄影创作实践中,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常在同一场景中同时出现并互相影响,为了突出主体,表现主题,在用光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细微观察现场光线,分析三种色光的相互作用,再巧妙地利用这些色光拍出非同一般的佳作来。 | 一条山涧小溪,水面因环境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F:10mm f:6.3 T:1/200 ISO:400 |
二、光线的特性与用光规律 1、光线的吸收、反射和透射 光线沿直线传播,但在遇到物体时,就会发生变化,视物体的性质不同,一部分会被物体吸收,一部分会穿透物体成为透射光,还有一部分光线会在物体表面向四面反射形成反射光。光线的这种性质对摄影创作极为重要,摄影技术就是要通过记录这三种光来达到正确表现被摄物体各种特性的最终目的。
不同的物体表面对光的吸收程度不一样,这也是形成物体表面色彩和质感千变万化的原因所在。粗糙的物体吸收率高,如黑天鹅绒布能吸收98%的光线;而表面光滑的物体吸收率就低。有的物体只对光线中的某种颜色吸收率高,如彩色玻璃及其他带有强烈色彩的物品,我们正是利用光的这种特性制造出各种颜色的滤色镜供摄影创作时使用。
光的反射效果也视被射物表面质地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反射率,根据反射效率的不同可分为镜面反射、漫反射和半漫反射三种。 光的反射现象给摄影带来了方便和丰富的造型手段,使我们能更好地表现物体表面质感,让画面的影调和层次更丰富。但有时也会带来一些麻烦,给摄影师出难题,如玻璃、水面的强反光会为我们的拍摄增加难度,有时不得不借助偏光镜来去除一部分反光;明亮金属的强反光也会使我们很难避开讨厌的镜面反光,从而增加了对这类器物的拍摄用光难度。 | F:50mm f:4.5 T:1/30 ISO:800 光线的反射现象也使摄影用光方式变得多样化,特别是人工布光时,我们可以利用反射原理在逆光、侧逆光照射下,用反光板给被摄物暗部制造辅助光,以减弱明暗过强的反差。在运用闪光灯时,强烈的直射光会使近距离的被摄物光照太强,容易失去层次,而我们如果善于利用光线反射原理,将闪光灯通过白色屋顶或四周墙壁打出反射光,间接照亮被摄物, 就会使被摄物立体感更强, 层次也显得更加丰富。 | F:28mm f:5.6 T:1/1600 ISO:400 |
光的透射作用主要对透明和半透明物体效果明显,如透过玻璃、水进行照射后,仍然可产生较强的直射光;但透过白纸、毛玻璃等半透明物体,就会形成较柔和的散射光,我们也常在影室布光时在强光源前加一层半透明物质,以获取明亮而柔和的散射光,这种光在拍摄人像作品或广告产品时常被采用。 | 以上两幅梦幻般的风光照片,均拍自内蒙古多伦,运用房屋玻璃和汽车反光镜经反复构思一次曝光拍成 |
在摄影实践中,现场光线往往比较复杂,直射光、反射光、透射光会同时出现,有时这些光对我们塑造主题有利,有时有的光线会破坏我们的创作构思,因而我们必须善于分析现场光线中的各个成分,巧妙地利用现场有用光,适当地避开不利光的影响,有时还需要使用一点人工光,才能拍摄出不一般的佳作来。 2、光线的照度和亮度 照度是光源投射到物体表面的光照强度。它的强弱和物体与光源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当然还与光源本身的明亮度成正比。照度可以通过曝光表从被摄物表面直接将测光表的受光孔面对光源而测得数值大小,它与物体表面明暗变化没有任何关系。 | 这幅风光照片曝光要考虑到天空亮度,地面偏暗可经后期调整时提亮 F:15mm f:11 T:1/200 ISO:400 |
亮度是物体在光线照射下反射出来的明亮程度。在同一光源照射下,不同物体表面的亮度也不一样,深色物表面亮度就低,而浅色物亮度就高。亮度的这一变化给我们摄影人控制正确曝光带来一定难度,在深浅颜色相差很大的同一被摄物场景中,我们必须根据拍摄主体和主题需要选择曝光参考点,也有的摄影师采取按18%的灰色物体作为测光参照物,以获取较为正确的曝光影像。美国著名风光摄影大师亚当斯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总结出一套按创作意图可改变被摄物明亮影调的“十级曝光法”,就是把被摄物表面亮度分出10个等级,根据不同的艺术效果需求而采取不同的曝光组合,使拍出的作品主题突出、层次丰富、影调柔和,同一景观有时可以拍摄出不同品味的数张佳作来。 | 这幅人像作品曝光应以人面部亮度为测光点 F:110mm f:5.9 T:1/160 ISO:1600 3、光比的概念 光比是指被摄物的明亮部与暗部的光照强弱之比。在实际应用测量时有两个概念:其一是指被摄物体表面反射光不同的两个选择点明暗亮度之比, 这在影室拍摄人像布光时经常使用, 摄影师会用曝光表分别测量被摄人物面部的亮部与暗部的亮度值, 并有意一般控制在3 ∶ 1左右;光比第二种概念是直接测量不同光源投射在被射物体两个不同受光面的光照强度,即测光源投向物体的直射光强度, 这时的光比值与被摄物对光线的反射吸收特性无关。 | F:15mm f:11 T:1/100 ISO:400 |
数码相机的影像传感器与传统胶片一样,都有一个适合记录不同强弱光照的正确表现范围,即“宽容度”,过强的光比会使影像传感器失掉对影像中的一部分层次的记录,如在傍晚拍摄带有天空和地面的自然风光时,天空与地面景物光比极大,数码单反相机此时不可能将天空与地面层次完全正确地记录下来,只能让我们选择其一,如要表现多彩的云霞天空,就应以天空亮度为曝光依据;如要表现地面中的有意义场景,就应以地面景物为曝光依据。这样拍出的影像肯定会失去天空的一些层次,但可在后期电脑处理时进行调整,挽救一些失掉的细节。 | 以上两幅照片光比很大,曝光应以亮部为参考点,暗部呈剪影状 F:62mm f:11 T:1/600 ISO:400 4、光的方向性 光的照射有明显的方向性,无论是室外日光从早到晚的位置移动还是室内灯光所处的不同灯位的移动,都会给被照射的物体带来不同的造型效果,了解光线的这种特性,以便在实战拍摄中灵活运用不同方向的光线,把有利的因素与我们要表现的主题统一起来,这是数码摄影创作成败的关键。 光源在物体周围的水平移动,可以制造出顺光、前侧光、正侧光、侧逆光、逆光5种常用光线。 1) 顺光 顺光指从照相机方向直射到被摄物体的光线,这种光线比较均匀,受光物体显得明亮,没有强烈明暗对比的阴影,光比很小。顺光下拍摄的物体明暗主要靠被摄物本身的颜色明暗和影调来表现,因而曝光容易掌握,测光比较简单。采用平均测光即可,而且拍出的照片色彩也较鲜艳明朗。但顺光拍摄的缺点是物体立体感不强,空间感也显得弱,对影调表现也比较平淡。 | 南戴河船厂,采用顺光拍摄 F:20mm f:8 T:1/80 ISO:400 |
2) 前侧光 指光源位与被摄物体前方, 与拍摄轴线成4 5 ° 的直射光。前侧光能把被摄物明显分成受光面与背光面两部分,因而加强了被摄物体的立体感和质感,同时被摄物的色彩也能得到较好表现。无论是拍摄人物肖像还是拍摄自然风光,前侧光都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光源。前侧光照明时曝光应以被摄物的明亮部为测光点,以保障被摄物体明亮部分不失影像的层次和质感。 | 河北蔚县剪纸 F:17mm f:9 T:1/300 ISO:400 |
3) 正侧 光这种光照射角度正好与拍摄轴线成90°,使圆形的被摄物能形成明暗各占一半的照明效果,在拍摄人像时俗你阴阳脸。正侧光的这种特性能使被摄物明暗对比强烈,会产生强硬的感觉,不适于表现柔美的题材,但运用得当,对表现刚毅、强硬的题材效果很好。如爱好拍摄“现代摄影”题材的 作者有时为了表现当代青年,尤其是男性青年阳刚之美,常采用正侧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