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的佛教第六十四问 第三部分
个人日记
64.佛教对于中国的贡献是什么?第三部分:在哲学宗教方面:佛教初入中国时,道教的排斥很大,但到了魏晋时代,讲佛学的引用了老庄,讲老庄的也引用了佛经,从此之后,道教典籍的日益完善,在许多方面都是取材于佛教,也比如地狱及阎罗的观念,在道教便欣然地接受了也运用了,在佛教未来之前,中国没有阎罗的印象,到了宋时的全真教,根本就是佛化的道教。由于禅宗的启发,宋元明的儒家——理学的出现,根本就是禅化的儒家,虽由于偏执他们的门户之见而反来抨击佛教,他们却是[坐在禅床上骂禅]:禅宗仅是佛教的一支,宋明的理学家却连对于禅宗的法门也只浅尝半口而不敢深入,唯恐在深入之后,会迷失了他们自己的立场,朱熹看的佛典较多,朱熹就有这样的体验。近世以来的中国思想家中,比如康有为、谭嗣同、章炳麟、梁启超、胡适、梁漱溟等,虽然未必信仰佛教,他们却都受了佛教思想的启发。最近(一九六四念六一八月)在夏威夷召开的第四届东西方哲学家会议中,中国的东方美,也强调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佛教所要建立的宗教世界。史家钱穆,对于佛教有极高的敬意。哲学家唐君毅,自称受到《圆觉经》等的启发很多。可见佛教对于中国的贡献,过去有了许多,现在仍然有,未来也将必定有。其实,佛教不唯对中国是如此,对全人类也是如此啊!在民间的风俗方面:中国原有的儒家信仰,是着重于实现人生的建设,无暇推究生前与死后的问题,所以孔子要说:[未知生焉知死?]对于生前死后以及形而上的宇宙本体,都是存而不论,所以要说:[祭神如神在。]纵然讲到善恶的补偿及惩罚问题,也只寄望于个人的后代子孙,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就是说的这样的观念:其实,从现实的史实上看,寄望于子孙的果报是不可靠的。因此,自从佛教传入之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观,为中国的民间,带来了新兴而有力的希望,佛教给我们指出了生死轮回的问题,以及善恶报应的问题,告诉了我们,一切行为,均由各自负责,善报属于自己,恶果也属于自己,现生不报,来生必报。这一点,鼓励了人们要积极地去恶;这一观念,在于千百年来的中国民心社会的安定与影响之大而且深,实在无法估计。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