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经典的山水诗

原创文学

 

小青qq:798994046


诗人以恬淡之心,写山水清晖,意境悠远,词气闲淡。
------题记------ 
 中国古代的山水诗,就是用画笔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
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
下面让我们一起领略古代经典山水诗带给我们的视觉盛宴。
 
 

1.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品鉴

古人说曹操诗歌具有“霸气”,其实所谓“霸气”,正是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的流露。
曹操通过观沧海所体悟出的乃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境界,
是含纳万物、吞吐日月的英雄胸襟,具有挥洒酣歌、刚健挺拔的阳刚之气。

 

2.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不变?

品鉴

诗的基本内容在题目中已经传达了出来,诗人在黄昏时分,居高临下,还望京都。
“白日”二句写京邑巍峨的宫殿,“丽”显示出光泽感。“余霞”四句写京邑郊外景致,
为小谢名句。轮廓清晰,音节圆转,属对精工,秀气成采,故李太白诗云: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结尾数句抒发去国怀乡的惆怅之情,
从中折射出谢跳等士族文人内心深处的危惧与苦闷。

3.敕勒歌
北朝名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品鉴

真实、生动地层现了塞北草原辽阔苍茫的北国风光,与江南水乡的秀美迥然不同。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简洁空灵,“风”是动力,有了“风”,由静态的美转化为动态酌美。
风格浑朴自然,悲壮激越,折射出北方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

4.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 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品鉴

“青山”、“绿水”对仗工丽,“潮平”、“风正”恢宏而新奇。“悬”字妙。
“海日”两句妙绝千古,殷蹯云:“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
《唐诗品汇》)
 
“生”、“人”二字写活了“海日”、“江春”。尾联透出浓郁的思乡之情。

5.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凡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品鉴

清人王阊运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竞为大家。
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曲,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
 
(《湘绮楼说诗》卷一)闻一多先生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

题中五字皆为名词,是五种自然美景,五景组合成为一幅幅动态的画面,
其中以“月”为主体。在空灵而迷茫的月色中,诗人展现大自然的奇丽景色、
驰骋神思于天人之际,咏叹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
将澎湃的诗情与深邃的哲理水乳交融般地结合为一体。
 

小青qq:798994046


6.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品鉴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
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
《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

 

7.临洞庭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品鉴

在盛唐诸公中,盂浩然年岁较长,又被时人视为飘逸之高士,然其“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二句,沉雄空旷,足以显示盛唐气象。

8.山居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品鉴

“空山”非山空也,实为心空。“心空”并非心中无景,心中无情,而是心中无俗景,
心中无俗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幽清明净,毫无纤尘。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浣女清纯如水,渔翁返朴归真。《楚辞·招隐士》曰: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反其意而言之,“空山”不空。

9.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睛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品鉴

首联是远眺之景;次联写登山所见,诗人抛开了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
只抓住“白云”、“青霭”来写,一切景致都笼罩在烟云雾霭之中,令人似乎如人仙境。
第三联是诗人登临绝顶、游目四周时的所见之景,俯瞰群山,尺幅万里。尾联交代出诗人已下至山谷,
尽管天色已晚,但游兴未减,意欲借宿一夜,明日再游。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对
山水的痴迷和山水对诗人的魅力。全诗清逸挺秀。

10.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品鉴

诗人以动显静,以声衬静,通过桂花飘落、明月东升、山鸟夜惊显示了春天
夜晚恬静幽美的自然景色,也显示出大自然的生命律动。
 

小青qq:798994046





11.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品鉴

没有诗眼,没有警句,只是自然的写实,但它足以打动人心。景是清幽的景,
幽深的竹林,皎洁的明月;人是闲逸的人,独坐幽篁,弹琴长啸。在平淡自然的外表下,
给人以幽静绝俗、超然物外、神安气清的感觉。

12.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品鉴

诗人的笔下芙蓉花不像一种花,它似山中高士,高雅、圣洁、孤独、寂寞。
同时,它昭示出即使是在没有人迹的地方,自然、生命依然在按照自己的规律不停地推移运行。
 

13.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品鉴

空山寂寂,偶闻人语,林深苔青,斜阳复照。写空山偏从有声有色处着笔,愈见其空;
写幽暗偏从返影复照处写,愈见其暗。在空山、在深林、在黄昏,
一抹夕阳使幽暗的背景中注入了一道金光,画面因有这道金光而充满了生机活意。

14.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品鉴

全诗明丽如画,次联气象壮阔,自与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王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不同。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云:
“诗中无送别意,题中
(送别)二字可删。”非也。诗人故无人送别,然有水送别,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岂非送别意
?山可以相看“两”不厌,水自然也与诗人难舍难分。

15.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品鉴

众鸟飞尽,孤云悠悠。孤独苦闷的诗人,与孤寂傲岸的敬亭山,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不期而遇,一见倾心。

1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品鉴

黄鹤楼是天下名楼,扬州是天下名市,两位“风流天下闻”的著名诗人正在离别。
一二句叙事,写出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及孟浩然的目的地。“烟花”指烟水朦胧、
繁花似锦的迷人景色。深受李白敬重的孟浩然即将前往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李白的心中有羡慕,也有惜别。表面上看后二句纯粹写景,但景中含情。
孤帆远影已经消失在碧空之中,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时光已经过去了很久,
但李白依旧岿然屹立。深情如流水,伴君到天涯。

 

17.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品鉴

全诗围绕“望”来写,首句似与瀑布无关,实则为瀑布绘出了阔大的背景,
“泉自峰顶而出,故以香炉发端。”
(唐汝询《唐诗解》)。“挂”字生动,因是遥看,
只见其形,不闻其声,故曰“挂”。第三句写山之高,水之急,读之如在目前。
因是“望”,有一定的空间距离,故“三千尺”之长度尽收眼帘。末句想落天外,
自是李白之语,夸张,奇特,也有童趣在其中。苏轼诗云:“帝遣银河一派垂,
古来唯有谪仙词。”足见苏轼对此诗的推重。

18.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品鉴

“断”、“开”、“流”、“回”、“出”、“来”,皆是常见常用的动词,
一经李白入诗,便化作神语奇言。

19.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品鉴

这是老杜现存的最早的一首诗,写于24岁时。诗中虽无“望”字,句句与“望”扣合。
结尾两句波澜壮大,富有启发性与象征性。清人浦起龙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
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读杜心解》)

 

 

小青qq:798994046


20.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品鉴

刘克庄曰:“岳阳楼赋咏多矣,须推此篇独步,非孟浩然辈所及。”(《后村诗话》)其实孟、
杜各有所长,同为神品。“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侧重写洞庭空旷无际之气象,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侧重写洞庭博大深沉之襟怀。前四句写景,
气势博大;后四句抒情,字字流血,声声含泪。

21.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品鉴

明人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他说;“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
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沈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
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诗薮》)首联写具体景象,颔联写秋天气象。
“落木”“下”、“长江”“来”,平淡无奇,加上“无边”、“萧萧”、“不尽”、
“滚滚”四词后,面目迥异。颈联写诗人自己的感情,上句着眼于空间,
下句着眼于时间。尾联慨叹时世艰难,个人潦倒,透出无限悲凉意绪。

22.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品鉴

超妙精工,清幽深微。读之使人精神纯净,忘情尘俗。

 

23.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品鉴

喧嚣的闹市终于安静了,只有江边客船上的诗人对愁难眠。月落、霜浓、枫树、
渔火是诗人所见之景,乌啼、钟声是诗人所闻之声。从“月落乌啼”到“夜半钟声”,
时光在点点滴滴地流逝,诗人一直在辗转反侧,城外古寺隐约的钟声也没有逃脱他敏感的耳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诸景,景色凄冷,使旅人生愁;夜半之钟声,则使他愁上加愁。

24.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品鉴

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短短四句,画出了互相衔接的三幅画面。涧边幽草丛生,
树卜黄鹂轻唱,第一幅画;黄昏时刻,风雨人作,春潮暴涨,第二幅画;
风雨过后,河水平稳,野渡无人,孤舟自横。若是风雨飘摇之时,孤舟断不可“自横”
。在三幅图画的背后,有一个人,一个“,冷”草、“,冷”涧、“怜”鸟、“怜”树的人。
“春潮带雨”袭来时,他没有离开,“野渡舟横”时他依然没有离开。一、二句幽静而富有生机,
三句繁音促节,风起云涌,四句再度回到幽静,不过,此时的幽静含有稀疏荒凉的意味。

 

25.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品鉴

千山万径,无鸟无人,一片冰天雪地的世界。在此荒寒中,竟然还有孤舟独钓者!
 
全诗清新峭拔,造景巧妙。胡应麟《诗薮》评曰:“'干山鸟飞绝’二十字,骨力豪上,句格天成。
然律以辋川诸作,便觉太闹。”何谓“太闹”
?莫非是说王维山水诗乃天人合一之“无我之境”,
柳宗元此诗则为天人对峙之“有我之境”
?

26.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品鉴

这首诗写暮色中的秋江。前两句写残阳映照江面,受阳光照射的一半江水闪动着红光,
另一边江水则愈加碧绿,色彩浓重,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后两句写随着时间的推移,
夜幕降临了,诗人俯视地面草木上滚动着如同珍珠的露水,抬头望见一弯月牙如同一张弓,
此情此景怎不让人爱怜
?这首小诗玲珑剔透,色彩鲜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27.泊秦淮

杜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