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反哺”透支孩子一生幸福

手机日志

父母“心理反哺”会透支孩子幸福


反哺”这个词的定义,指动物长大后反过来"赡养"父母的行为。这个行为无可厚非。当儿女在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下,长大成人,反身照顾父母,是人间最自然不过的感情流露。


如果父母身在其位,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并呵护了孩子的感受。相信天底下没有人选择不去孝顺自己的父母。


更多的不孝,恰恰是父母有失德行和本分。亦或者在孩子未成年时,就在心理层面,提前榨取着孩子的心理能量来反哺自己。


这样的“心理反哺”体现在很多的方面,如果一个家庭,父母极不成熟,“心理反哺”经常发生,则会导致孩子心理能量过多的流失,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当从小“心理反哺”父母的孩子长大,做了父母,能量的匮乏只能继续从下一代那里吸收能量。“心理反哺”就这样一代一代的继续。


每个人心底都渴望与父母有深层的联结,但很多人却内心伤痕累累。 以至于有一部分人试图远离自己的父母。



是什么导致他们想逃离家庭?


家本应是世间最温馨的港湾,父母的滋养本是孩子最赖以生存的土壤。可是我却太多次的听到:“高考的时候我就想考到外地,离我的父母越远越好!

是什么导致了孩子这么迫切的想逃离。

有一个朋友给我讲,从小到大父母经常吵架,每次吵完架还要被母亲拉过来评理,定夺到底是父亲的错还是母亲的错。

这是一种很典型的心理反哺母亲吵完架要儿女来评理的行为发生的时候,母亲根本没有站在为人母的位置上,而是像一个受伤的小女孩一样向比自己强大的人求助,给自己做主。

子女不得已被母亲抬到了判官的位置上,可谓左右为难。向来清官难断家务事,何况判官的位置上坐的是未成年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从小就习得:家庭是不安全的,我要为别人的关系负责,是因为我不好,父母才总吵架。

这样的孩子从小的心理能量就要用来提前滋养父母。而出现以上行为的母亲通常伴随抱怨、挑剔、指责等等,这些行为通通都在耗去他们尚未成年的子女的心理能量。



母亲不在其位


还有一个朋友讲,她跟她的母亲意见上有分歧的时候,她满心委屈,但是她母亲先哭了。女儿能够客观冷静的停留在成人状态,而她的母亲却退行到了儿童状态。于是,女儿开始哄妈妈,反哺就这么自然发生了。


这样的情况也时常在我的家庭发生。母亲排行老大,从小干活最多也最不受宠。所以,内在一直有一个受伤的小孩。那个小孩总是满心的委屈,经常说:为什么我干的最多,为什么做错的总是我,为什么你爱别人不爱我。

母亲为了帮我带孩子跟我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一旦哪件事情不小心触碰了那个小孩的敏感神经。就开始抱委屈说:为什么你们干活不主动,为什么受累的总是我,为什么你向着邻居说话都不向着我


我自己的心理能量足够的时候,我会安抚她,帮她疗愈。有一次母亲咆哮似的发泄着不满,她躺在沙发上抽泣时宛如一个五岁的孩子,我试图用手一遍遍的抚摸她的头,果然不久她的情绪逐渐稳定,最终还主动向我道歉。

当我能量不足够的时候,母亲被内在受伤小女孩的子人格主导,并质问我的时候,我有一种莫大的耗竭感。发生的过于频繁的时候,我会无助无力到极点,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



父母是子女心理能量的源头


心灵成长的道路上,我已经有上千小时的觉察和自我体验了。有些醍醐灌顶的顿悟至今仍旧记忆犹新。但是,却没有任何一次能抵的过母亲去做心理成长那样备受滋养。

母亲做完心灵成长的时候,不再像从前那样挑剔我的缺点。即便我粗心的找不到眼镜的时候,母亲不但不像以前一样没有责怪我,反而帮我找,我感觉到无比温暖和幸福,有一股爱流向我的心头。

婴儿第一次感受自己的情绪就是在共生期通过妈妈的眼睛他以为自己与母亲是一体的。妈妈的表情就是自己的心情。所以,母亲是孩子感知情绪开始,是孩子心理能量的源头。

好母亲就像一个容器,如果母亲是接纳的,包容的。接纳与包容可以装下并融化孩子的情绪,那么孩子的心理能量就在提升。

而缺乏共情能力的母亲,经常活在自己受伤小孩里,则需要她的孩子做容器。母亲挑剔,指责,以及像小孩一样的向孩子求助,那么孩子的心理能量就要倒流给母亲,就是反复提到的“心理反哺”



啃老族也源于“心理反哺”


社会的舆论普遍倾向对啃老的年轻人的谴责,对老人的同情。但事实上,什么导致的孩子啃老呢?


是父母剥夺了孩子独立自主的自由。父母出于自己需要,替孩子决定报考专业,再替其安排工作,恋爱要干涉。从来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去尊重,也从来没有经历与孩子的心理断乳。

所以,从小被剥夺主权的孩子就从来没有为自己的人生做过主。他的工作是父母安排的,专业是父母选的,做起来丝毫感觉不到乐趣也体会不到价值,最终放弃工作开始了啃老的生活。

其实,这更是一种反哺,严重的甚至是一种榨取。缘何如此?

因为父母心中有一个受伤的小孩,那个小孩曾经缺乏爱,于是他们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养孩子的过程,恰恰是滋养自己受伤小孩的过程。悲剧的是,他们的孩子无法活出自己生命本来的样子。

父母对孩子的确付出很多,但是这是他们自己的需要,并非孩子本人的需要。


当孩子错过了心理断乳期,不再有勇气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时候。父母和社会开始埋怨子女不争气,抱怨孩子“啃老”。父母无界限的付出,剥夺了孩子自由自主的权利。孩子像寄生虫一样度过余生,心里的苦,谁能体会?



婆婆无界限干涉小家庭


人际界限不清在中国太普遍,婆媳矛盾尤为广泛。


去年热播的电视剧《爷们儿》,奚美娟扮演的婆婆是非常典型的代表,儿子国生的几次婚姻都不停的干涉。 一旦儿子不想服从她,她就以死相逼。


这个角色塑造的非常符合人物的心理动因,30多岁守寡,把三个孩子带大。张嘉译扮演的国生是家里唯一的男孩。这个角色在家里承担的,从来不仅仅是儿子。


由于父亲的早亡,母亲把对丈夫的很多情感和期许都原原本本的寄托在了国生身上。只要母亲不收手,干涉国生的婚姻自由,无论多么与之相爱的女人,最终都不可能在这个家里久留。


因为母亲才是这个家里一手遮天的唯一的女主人,要想在这里生活下去就必须完全按照母亲的意志才行。


母亲蛮不讲理的坚持,却美其名曰为儿子好!动不动就以死相逼。试问:这样的行为更像是一个年轻的娇妻,还是任性的孩子?早就偏离了母亲的本位!



心理反哺的带际传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