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格律诗戒忌问题:格律诗(绝)七大禁忌与七个尽量避免 作诗五戒和押韵八戒及律诗和律绝的四忌和四声八病

手机日志

作者:辽东野鹤(蛇) 2012-6-12

有关格律诗戒忌问题(辅导)——格律诗(绝)七大禁忌与七个尽量避免
    
对于格律诗的禁忌方面,将其汇集起来,有:八病、五忌、作诗五戒、押韵八戒、律诗四忌、绝句四忌。加在一起,就是34个。真按这些禁忌要求,就是古人的名诗也有许多不符合了。如果再加上现在后加上的忌新旧韵混用等就更多了,那我们对格律也就别玩了。
   
由此看来,也不能完全被那些条条框框所约束,只要注意不犯大忌,以及还有几个尽可能避免的就可以了。
   
下面介绍较为多数所采用的七个大忌和七个尽量避免,共计14个,虽然还是不少,但这样已经减少20多个了。下面分别介绍如下:        

 第一节:格律诗(绝)七大禁忌:
      
写格律诗注意的七大禁忌:

一忌忌新旧韵混用:

二忌孤平;

三忌尾三连平()

四忌失对、粘、替;  

五忌合掌;

六忌换韵;

七忌直白。
      
一忌新旧韵混用:这是现代的一个规则,是指同一首诗中用韵,或用旧韵(平水韵),或用新韵(中华14新韵),二者只能用其一,不能新旧韵混用。
      
二忌孤平:所谓孤平,指一句中,除去最后一个韵脚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则为犯孤平。
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字是仄声,除去第七个韵脚字外,只有第四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
       
三忌尾三连平():是指每句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或都是平声字,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最后一字是仄声,就是尾三仄;如果第五第六字是平声字,就是尾三平。
      
四忌失对、粘、替:失对:是要求一联的上句与下句间的有关字,平仄相反。如果相同了,就是失对。失粘:是指要求上联下句与下联上句间的字,平仄相同,即为粘,如果不粘,就是失粘。失替:要求一句内246字平仄交替。没有交替,就是失替。
      
五忌合掌:是指律诗中,三四句、五六句,其实是两幅对联,如果一幅对联,上下句意思相同,就是合掌。
      
六忌换韵:是指一首格律诗中,韵脚的字的韵部,只能在同一个韵部中,如果不在同一韵部,就是换韵。所谓韵脚,就是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如果第一句押韵,其韵脚也包括在内。
      
七忌直白:格律是要偏于雅致文言,太过直白,就不是格律诗了。
………………
      
第二节:七个尽量避免
      
一避免重字:是指一首诗中,尽量不要有重复的字,但是在本句句式中除外。不过也有许多好的格律诗诗也有重字,尽可能避免。
      
二避免挤韵:也称犯韵、冒韵,是指在诗句中不是韵脚处过多使用同韵的字,读起来让人拗口。
      
三避免撞晕:就是在不用韵的那句(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子)尾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
      
四避免重韵:一首诗中,用同一个字重复押韵这个是几个避免中的较为重要的,切记。
      
五避免七律的三同头(含三平头、三仄头):
      
六避免七律的三仄尾
      
七避免押韵单调:要求韵脚平声要阴阳都用,如果出现了皆阴皆阳,会出现阴阳失调。
………………………………………………………………
      
第三节:例举违规巧用变好诗。
      
有的诗按严格要求违规了,但却巧用,而成为好诗。举一首被许多人认为就是违规巧变好诗的,

就是如下:

 

王安石的《七绝·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分析一下:有哪些违规了。下面我和大家共同分析:  
      
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的 第二字,与第七字的相同,拥挤韵了,【犯韵】了。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南、岸挤韵,第七字字是白脚与诗的韵脚间、山、还【都是an】撞韵了。
      
但王安石在第四句用照我还几个字,使诗句做成活韵,将撞韵问题消除了。
      
这首诗不但撞了韵,还挤了韵。诗中江南岸就是典型的挤韵。而作者在白脚用字,因为字是浅意开口音字,也把挤韵毛病治疗而消失了。
      
所以这首诗也让人感觉不到撞韵、挤韵的伤害。全诗读来顺口流畅,成为一首千古名诗!
      
从上面可以知道,写诗出现撞韵或挤韵,不要简单地说是允许或不允许的。还要是否能把死韵做成活韵,当然这与作诗的人是否有着高深的文字功底,以及具有驾驭能力有关的。
     
这个例子是讲了特殊应用的,当然也是很难把握的。初学者要谨慎,尽量不要犯规。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有什么问题及不明白的,可以提出。统一解答。
    
写一首端午为题的七绝,平仄起、平仄收不同格式的首句都可以。新旧韵也不限。
     
要求:1.符合本课讲的戒忌。2.标明韵部。3.如用新韵要标明。



格律诗的作诗五戒和押韵八戒及律诗和律绝的四忌

 

        第一节:作诗五戒

  在作诗问题上,经过历代发展,有五戒之说,即:一戒讥讪,二戒谄谀,三戒鄙俗,四戒纤亵,五戒剽窃。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八病五忌”,而对“作诗五戒”,也应当注意。现分述如下:

 

 一、戒讥讪

 因为古人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对讥刺嘲讽的诗作看成是下品。

    讥笑、讪笑都让人发烦,何况写讥讪诗句呢?所以刘公坡先生说“古来谑语嘲歌,大都轻薄者之所为”。

    当然也不是一概而论,诗词中含有对不正的风气等以讥讪的方式批评,也是不能强制的禁止吧。

    不过要谨慎,因为得到的信息不一定与事实相符,如是冤案,偏见。那你的诗作也就是废品了。另外写讥笑、挖苦的诗,一是无端的去积怨得罪他人,犯不上。二是对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不利。所以讥讪之类的诗最好不写。

 

    二、戒谄谀       

    谄谀与前边讲的讥讪相反,谄,谄媚 chǎn mèi 也。谀,阿谀 ē yú 也。谄谀,说白了就是“溜须拍马”。

    当然,你写赞扬诗可以,但不要过分了。过分了就是谄谀。

    特别是对某些个人的赞美,更是如此。万一那人倒台了,你的诗也会变了废品。

    更重要的是,有时你颂扬了某人如果过头,不仅旁观者发烦,如果被颂扬的是个“多心眼的”之人,还以为你在“反说”,也会报复你。拍马屁没拍好,拍蹄子上了,还会蹬你一脚。你犯得上吗?所以,这不仅是写诗,也是如何做人,弄不好还会惹祸是非上身。作诗者是要注意的。

 

    三、戒鄙俗

    对于“鄙”与“俗”,刘公坡先生认为:诗的“鄙”是立意上出现的问题,“俗”是在造句上出现的毛病。

    为了不“鄙”,写诗不能出现“低三下四”等卑鄙的样子,当然又不能“牛皮哄哄”。作诗也要守中庸,不卑不亢才好。

    俗,在诗中主要是针对格律诗而言,要远离“俗”而现高雅。因为诗是要求文雅,不像曲,可以偏白俗,而词在文雅与白俗之间。如果格律诗也要“求解老妪”(主要是指没文化的老太太,因历史上的原因,以前的特别是古时女人大多是很少受到文化教育的),那还是高雅特点的格律诗吗?

 

    四、戒纤亵

    纤,纤细与技巧。如19字诗,是偏于文字游戏,还有地名、人名、药名、数目过分入诗,已成游戏,都看成是纤。当然用的恰到好处,则是另说。如“两个黄鹂鸣翠柳”等四句,每句都带有数目、物件名或地名等,也是一首好的格律诗。如果将名、数目用到对联,可以成为佳句的。用到词曲中也很好,但用到格律诗诗中要谨慎。

    亵,是指亵玩、艳情之类。如将词的花间风格入诗,弄不好就是“亵”。词、曲带有适度的花间尚可,并且也是一种风格与流派。但是格律诗中避免出现吟弄风月、歌于花间、鸳鸯蝴蝶之类。甚至低级下流,更应禁之。

 

    五、戒剽窃

 诗有三偷。其上偷势,其次偷意,最下者偷语。

    偷势,指的是效仿名家笔势。偷得较艺术,可以不见踪迹。

    很多人认为李白的《登鹳鹊台》,就效仿了崔颢的《黄鹤楼》。

    如果大家能偷其势,我是不反对的。

    偷意,是指引用古人、名人、他人的原著中的一些字句,或颠倒词序,取意或换意成新。你若化得好,也可以。但要谨慎,避免引句简单或过多。

    最为糟糕的的是下边的这个,偷语。纯属剽窃!

    偷语,是指将名家、古人、他人的诗句,改换几个字就充为己用。这个是要不得的。

    有的人只是改变了个别词字,几乎是生吞活剥,狗尾续貂。

    特别是对于偷语,作诗者,不能沾上此等取巧、实却拙劣的行为。

 

 

    第二节:押韵八戒

    建筑房子,房柱子要稳。房屋是诗,韵就是房柱。柱不稳,屋必倾;而韵不稳,则诗必恶劣。押韵注意有如下八戒,初学者一定要知道:

 

    一、戒凑韵

    凑韵,是指选的韵脚与诗中的意思不连贯,是生硬凑合的。如:要求用韵八庚,“花香鸟语峥”中的“峥”就是凑韵。(是现编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戒落韵

    落韵,又叫出韵。按近体诗(格律诗)的押韵要求,一首诗里只能押一个韵,第一句除外,所有韵脚用字,要求是《平水韵》中相同韵部里边的。若将其他韵部的字来押韵脚,就是“落韵”。如一首诗中,通体全押十四寒韵,而在韵脚冒出个“闲”字,闲是押十五删韵的,那就落韵了。

 

    三、戒重韵

 重韵,就是在一首诗里,重复押一个字做韵脚,这是不可以的。如:“干”为“干涉”之义,又可作“干戈”解,同押一首诗中,就“重韵”了。

 

    四、戒倒韵

    倒韵,是指为了押韵,将正常的词组的两字颠倒来说,出现了不合正常语序或习惯的别扭状态。比如将“麒麟”(别误会,我可不是说这班的麒麟朋友啊),变为“麟麒”,多别扭啊。但有的是可以前后互换移动的,如按星宿出现地平线的顺序,可以说“斗dǒu 牛”,如寅时现斗牛。但成语也有“气冲牛斗dǒu”,是依据实际意义来决定的。

 

    五、戒用哑韵

    哑韵,是指声调读起来暗哑、不清晰的字。作诗押韵用响亮的字音来押,显得音调高超。大家尽量挑选响亮的字音押韵,这首诗也会被你的诗韵挺起很多。

 

    六、戒用僻韵

 僻韵,又名险韵。就是不常见的生僻的字,我们尽量少用。如神仙的“仙”(一先韵),写成了上边是人,下边是山的“仚”字,虽与“仙”同音同义,有多少人认识呢?

    对僻韵字也不是绝对不可用,有特定意义的,其他字不能替代的,还有与古典及题目意义相关的,亦不妨押之。

 

    七、戒用同义之韵

    同义之韵,大家都知,不用解释了。在一首格律诗里,不能押同义之韵。如十一真的“人”与“民”,七阳的“芳”与“香”等等,避免出现在同一首律诗中。

    按此衡量古名人的诗作也有一些是违规的,如:白居易《种桃歌》:“二年长枝叶,三年桃有花。……命酒树下饮,停杯拾馀葩”,“花”“葩”同义。对这些我们不必去学。

 

    八、戒用字同义异之韵

    字同义异,同一个字,含义不同,又有虚实之分。在作诗押韵时,尽量避开不同意义却字相同的情况。如:一东韵之“风”字,不能用作“风(同讽fěng 旧读去声fèng)刺”意义的“风”字押。如果用了会有出韵、失粘等问题。

 

   第三节:律、绝各有四忌

   .律诗的四忌

   律诗的四忌,有四个“不”,即:一曰不工,二曰不贯,三曰不自然,四曰不典雅。

 

  (一)不工

 不工,是要求律诗重视对偶。比如常见的五、七律中间两联一般是要求对偶的。倘若对偶句子字词配搭不合理,就叫不工。

    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如果变成“山随平野尽,江浪大荒流”,“山随”是主谓词组,一名一动,而“江浪”都是名词,就不工啦。

 

   (二)不贯

    律诗以第一联为起,第二联为承,第三联为转,第四联为合。

    如果不按照起承转合的意思顺序来写,而变成联中各句硬凑,层次之间相互联系不上,就不连贯了,按俗话说就是“不顺溜”。

    七律按第一到第四联分别而有机地完成这起承转合的步骤,一气贯通。

 

   (三)不自然

    不自然是指修辞等出现了问题。对于写诗当中的造句、练字要仔细琢磨。

    特别是对偶联句,不能生拍硬和,应当仔细推敲。

    提起推敲,便会想起唐代诗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由开始的“僧推月下门”,变为“僧敲月下门”。其间思考反复,既是月下的夜里,门早该关上,恐怕推不开了,不如改为“敲”。路遇大文豪韩愈,赞成用“敲”字。推,就是不自然,改为敲,就变得自然了。从此“推敲”也成千古佳话。

 

 (四)不典雅

    作首律诗往往要用典,但应当注意要“善于”用典,才见典雅。如果只是将迎眸、屈指、好将、回首等堆砌诗中,就不典雅了。

 

     .绝句的四忌

    律诗有四忌,绝句也有四忌。绝句主要忌讳的有四个“可可”(可不是作为饮料的可可啊!哈哈),即:可加可减、可多可少、可彼可此、可上可下这四个忌讳。简单介绍如下:

 

  (一)可加可减

    如果写的一首七绝,减去二字,成为五绝,那说明这两个字放与不放都可以;反过来说,五绝诗句,加二字为七绝,也说明诗句有问题。一般来说,有可加可减的诗句不是好诗。换句话说,写成五绝加两字不行,七绝减两字不可,这样才符合要求。

 

   (二)可多可少

    诗中如果一意分成四句表述,或者四句仍然归于一个意思,说多了少了都可以。这样的就不算是好的绝句。

 

   (三)可彼可此

    就是说特点没说出,诗句放哪里都行。咏梅的句子可以拿来咏菊;咏山水的诗,可以咏风月。共性是挺强,好像放哪都行,但缺乏个性,这样的绝句不是好诗。

 

   (四)可上可下

    是指在写绝句时是起承转合中,要求起句的“开始”的特点与合句的“结束”的特点一定要突出,虽然这种绝句格式“起句”与“合句”的平仄一样,但因句子章法具有特点不同而不能互相换位。

    因为七绝仄起押韵的句子,与第四句都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诗句分不出层次,这两句位置可以互换,就是犯了'可上可下"的忌讳。 

……

   本次课程同上次的参考资料,是按1991年版的刘公坡(也有版本标为刘坡公)《学诗、学词百法》一书的观点为依据,只是具体语言表达不一样。

(作者:格律诗应注意的问题第二部分——辽东野鹤)


兰月轩雪灵第十八讲:律诗的四声八病
讲师-寂寞烟花(1099714705) 20:00:12
四声和八病是两个永明声律说的主要内容,
除了具体内容之外,二者的本质也有所差异,此差异影响了二者价值意义上的深浅程度。
八病说是诗歌界第一个有系统的理论
这套理论来源与实践,是对前人经验的理论总结。
在《文镜秘府》中,在归纳了沈约和唐代崔融、元兢等人的论述后,列举了如下八种病犯:
一曰平头,二曰上尾,三曰蜂腰,四曰鹤膝,五曰大韵,六曰小韵,七曰旁纽,八曰正纽。
八病应分四组:平头上尾为一组,是同声之病
蜂腰鹤膝为一组,是同调之病
大韵小韵为一组,是同韵之病
旁纽正纽为一组,是同纽之病
下面我们分别学习下这八病:
一、平头
也就是说上句一、二两字不得与下句一、二两字同声。
这个“声”就是指“平上去入”
如古诗"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今"与"欢"同声,"日"与"乐"同声,犯了平头之误。
大家会问:只有最前面一字同声行吗?
平头实际上目前更多考察的是第二字,第一字要求不严格,尽量避免!
二、上尾
也就是说上句末一字不得与下一句末一字同声。
如古诗"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楼"、"齐"同为平声之类。(注:全文后)
但五律首句入韵式,不在此例!切记!
三、蜂腰
也就是说一句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
同则两头大,中心小,似蜂腰之形。
如古诗"远与君别久"句
"与"字、"久"字,同为上声之类。
四、鹤膝
也就是说第一句末一字不得与第三句末一字同声。
同则两头细,中心粗,似鹤膝之形。
如古诗:
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截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素"字、"扇"字,同为去声之类。
五、大韵
上句首一字不得与下一句末一字同韵。
如古诗"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胡"字与"垆"字同韵,在一个韵部!
六、小韵
上句第四字不得与下句第一字同韵。
如古诗"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明"字与"清"字同韵。
七、旁纽
首先大家明确下“纽”的概念
古人为了正确快速的掌握平上去入,按照发声气流的急缓长短,把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按照声调组织在一起,叫做“一纽”。
举个例子
以木槌轻击鼓之中心,其声为"东",是为平声。
再击鼓面之四周,则其声为"董",是为上声。
若更在鼓之中心,以木槌重击之,则其声为"冻",是为去声。
若以一手扪鼓面,一手重击之,则其声为"笃",是为入声。
以“东董冻笃”为一纽
类似的还有“ 同动洞独”、“空孔控哭”等等
回到旁纽
就是说:上句首一字如果已用平声东韵之字,下句首一字不得再用上声董韵或去声送韵之字;或上句已用董韵、送韵之字,则下句不得再用东韵之字。
如古诗"丈夫且安坐,梁尘将欲起。"
"丈"字在上声二十一养,"梁"字在平声七阳。
"梁""长"同韵,而"长"字与"丈"字即为一纽之类。
也就是说“一纽之中其他字的同韵部字也不能用”
这个大家慢慢理解,有点绕!
八、正纽
谓上下两句之中,有一平声之东字不得再用上声之董字及去声之冻字。
因东、董、冻三字为一纽也。
如古诗"我本汉家片,来嫁单于庭。"
"家"字在平声六麻,"嫁"字在去声二十二祃,同为一纽之韵。
简单点,就是一纽之中不要重复!
其实八病之中,前四种大家在五律创作中注意避免。后四种因为在两句中比较宽泛,基本已经不为病犯了!
旁纽一病简单理解成:我已经在句首了,你是我兄弟(一纽)的亲戚(同韵部)也不行!
大家都知道。诗讲究的是抑扬顿挫
那么这个抑扬顿挫怎么来实现呢?
清李重华于【贞一斋诗说】云:律诗只论平仄,终其生不得入门。既讲律调,同一仄声,须细分上去入,应用上声者,不得误用去入,反之亦然,就平声中,又须审量阴阳、清浊,仄声亦复如是。
大家用心阅读上面这句话
这其实就是我们下面要交流的“四声递用法”
这个也是总结前人的诗作规律,不是今人的独创!
有人说唐诗的妙处就在于:四声递用
大家都知道,五律的单句句末有几个仄声?
第1、3、5、7句的句末
对的,首句入韵就是三个,不入韵就是四个
入韵的末字肯定是平声,这个没问题
那么剩下的三个仄声,就要求上、去、入各一个!
这就是四声递用的一个方面,大家参考下自己的作业,是否是这样的?
也就是第1357句句末,平上去入都有!
那么另一种形式就是:首句不入韵!
不入韵的话就是四个仄声!
而上、去、入只有三种,那怎么办?
没办法,肯定有一种要重复了
但这个重复有讲究的,不能连续两句重复,必须是1、5;1、7或3、7末字重复!
有同学问了:为啥不能1、3重复?
1、3重复的话就犯了刚才的上尾之病了!
因为五律大多是首句不入韵,故而重复的情况很常见!
而七律却是首句入韵的居多,所以四声齐备,比较常见!
这是四声递用的一个意思!大家理解没?
还有一层意思:
一般的五律句子,因为只有五个字,或者三平两仄,或者两平三仄
那么这句中的两个仄声或三个仄声,尽量要上去入都有!
而对于七言句子因为必有三平四仄,或三仄四平,最少有三个仄声,可以上去入尽用!
唯有这样,方能把抑扬顿挫发挥到极致!
这一层意思大家理解没?
我们看几个古人的例子;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入上去平平,平平入去平)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平平入上去,平上去平平)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入去平平上,平平上入平)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入平平上去,平去入平平)
大家看单句的句末仄声:平去上去,是吧?
再看每个单句的句内,是否仄声处上去入兼备?
登襄阳城 杜审言
旅客三秋至,  层城四望开;
(上入平平去,平平去去平)
楚山横地出,  汉水接天回;
(上平平去入,去上入平平)
冠盖非新里,  章华即旧台;
(平去平平上,平平入去平)
习池风景异,  归路满尘埃。
(入平平上去,平去上平平)
单句末:去入上去!1、7重复。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  此日登临曙色开;
(去平平去上平平,上入平平去入平)
三晋云山皆北向,  二陵风雨自东来;
(平去平平平入去,去平平上去平平)
关门令尹谁能识,  河上仙翁去不回;
(平平去上平平入,平上平平去入平)
且欲更寻彭泽宰,  陶然共醉菊花杯。
(上入去平平入上,平平去去入平平)
大家看这首七律!
单句末:平去入上,齐备!
单句内:仄声处上去入兼备!
送方尊师归嵩山 王维
仙官欲住九龙潭,毛节朱幡倚石龛;
(平平入去上平平,平入平平上入平)
山压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
(平入平平去平上,去平平上入平平)
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
(入去平平平去上,入平上去入平平)
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送苏耽。
(去去平平平入入,上平平入去平平)
这首更胜前者!
这就是四声递用的例子,大家在以后的创作中注意运用。
这个内容不好理解,大家多多的看看《中国修辞学通史》
谢谢大家
作业:
1.、找一首绝句表上平上去入。
2.、选一首自己的作业诗,表上平上去入。
3.、写一首绝句。

 

 

注:
二、上尾
诗歌八病中的上尾
  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

文章评论

朱朱侠

看的我有点累,转入微信了?我慢慢理会。谢谢!

炎焱燚

很好的教科书,学习受益啦,高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