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人,你到底懂不懂诗歌?
名人评论
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繁衍、累积、探索、汇聚和沿袭,经过一代代去其糟粕、取之精华,终于成熟地完成了东方之土的经典之作,它的名字叫做中国文化。但是,一个民族生来就应该具有一定的个性。而且,它只能在自己的属性里一直向前而不是退缩,通过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强劲、与众不同地使自己的语言、文化提炼成精髓,从而得到后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国诗歌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一朵艳丽的奇葩,它以自己独有的魅力一直吸引着世界文化的瞩目。这片沃土虽然一直滋养着它无限的生命,但是,近几十年来却逐步走入了一个怪圈,文字还是那个文字,诗歌且非同诗歌。各个诗歌阵营不是在比试继承和发扬,而是在人人自我养育着畸形怪胎,使得中国诗歌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内似乎缺少着许多正常的给养与呵护,这朵奇葩不再是以往的鲜艳,至今而是有些色暗、枯萎,甚至一种变异滋生在各个角落。
提到中国诗歌,中国文人以至读者们能引以为荣的是唐诗宋词,更是认定目前的中国诗歌发展至今还未能超越。但没有几个人去真正思考其中的原因所在,更没有几个人去真正研究和挖掘其中的内涵和精髓,以求我们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和发展,而是过分地自我、过分地张扬、过分地抛弃,把一片美好的天地割分得像百衲衣,没了中国诗歌形象。
中国诗歌有过前进和欲求跨越的足迹,可以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中国诗歌由古典诗词向着白话文进行转折、开拓的分水岭,而郭沫若、徐志摩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因为他们先行接触到了外国文化、受其熏陶,尝试着把外国诗歌作为一种新形式引进中国诗歌文化领域,从而松绑了中国诗歌的严谨和规范,让中国诗歌走进了一个新的天地,这就是中国诗歌自由体的产生过程。但是,国外名家名作作为一种翻译版本呈现给中国诗人和读者,应该是一种赏读和借鉴,我们应该从中吐故纳新学习其精华。而我们必须要保证自己民族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尝试和探索,绝对不是以讹传讹地照搬无误形成洋为中用。而我们当今的诗人们,只是一昧地自喜着松绑,却丢失了民族特色。诗歌不再是言志,而是故作的言情,甚至满纸连自己可能都解释不清的言谜,很想问一句:中国诗人,你到底懂不懂诗歌?
诗歌不同于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无论中外,都有着它自己新颖独到的个性特征:第一个基本特征就体现在语言的凝练性上。我们的诗歌从新文化运动兴起了白话文本是好事,但并非是让中国诗歌转换为所谓大众通俗的大白话和啰嗦的家常用语,甚至以为一段话只要断成行的形式罗列在那里就是诗歌,至今又出现了一句口号,或者一句话断成行就是所谓的微型诗,任意的一句话不顾语法和语病,以至无需断行进行随意写作的章法,就强塞给一个诗歌的称谓。诗歌不是不可以白话,但这种白话必须是语言凝练的体现,是一种言辞精炼的展示。古时,曾有一字为师的典故。也就是说,一首诗歌作品的言辞是凝练而又能经得住推敲的。多一个字无用,少一个不可才是诗歌语言的最高文字把控。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古典诗词最能引为我们民族的自豪。但我们现在的诗人们已经把诗歌的这一特征几乎放弃,没有心境去真正地锤炼自己的文字以求精炼度。所以,我们目前的诗歌虽然不再是婆娘的裹脚布,但其味无穷,无法达到诗歌创作语言最基本的凝练性。或许是没有真正认识到诗歌的特性,或许是缺少一个诗人包罗万象知识的积累,或许是一些诗人们本质上的不认知和强烈的抵制,无法用最精辟的语言去深入浅出地表达和抒发一种意境深远。从而,灰暗了诗歌特有的面容,灰暗了诗歌自身的理论学说。如果我们忽略了诗歌语言的凝练性,那就真正成了无论什么样体裁的作品,只要一个回车键断成行就是所谓的诗歌了,或许自由、或许叙事……没了诗歌真正意义上的形象。所以说,目前的许多诗歌,它不过是一种近似诗歌的文字之作,却没有诗歌的基本特征。
无论中国诗歌还是外国诗歌,诗歌之美尤其体现在它的第二个进本特征音乐性,所谓的音乐性在诗歌里面关键表现在它的节奏、韵律和情节上。其实,国外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更为严格,之所以我们阅读和欣赏国外的诗歌作品很难寻求到其中语言的凝练、节奏和韵律,那不是作家本身的错误所在,而是我们的翻译家们大多根本不懂诗歌的概念,在翻译中犯下的不可饶恕的错误。他们想把国外文学作为一种交流和展示进行了一番文字上的努力没错,但他们不过是把话语的内容作为自己的一种理解,或者一种直译送给大家罢了。这种做法,不仅误导了中国的诗人和读者,更是对作者以及作品本身的羞辱和亵渎。我们的读者们赏析国外诗歌没错,但我们的诗人们在赏析的过程中应该有着一种警觉才是。诗歌的语言在凝练的同时,它语言的美感关键表现在它的节奏和韵律上,也就是人们在朗读诗歌之时所体现的那种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给予的激情澎湃。诗歌的语言表达,绝对不同于散文和小说的朗读,他们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外国的诗歌主要表现在它的音乐性,宛如交际舞的旋律,有着它固定而又和谐的节奏,而且它在语句上保持着一定规律的统一。或许我们在不通晓其语言的朗读,但我们可以试听他们一些著名的曲目,比如:《国际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等,就不难发现他们的语言是讲究一定韵律的,并非是把一句词说明白如同白话那么简单。而我们的民族语言有着自己的个性,我们在创作过程中至少要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的把控。节奏和韵律是一个固有的规律和规矩,它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巧。我们的不懂,绝对不可以说成是别人的没有。即使真的没有,我们更应该展现自己的精华才是,而不可以跟随他人的脚步,学习懒散、学习糟粕、步人后尘。
一首诗歌作品,如果我们想给以生命,在开笔之前的构思过程中,就必须赋予它一定的灵魂。一首完整的诗歌作品:语言的凝练是它的容貌、语言的音乐性是它的情感,只有给了它一定意义上的思想,它才是有生命的。所以说,诗歌的第三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思想性。一首诗歌作品,只有具备了以上三点的基本特征,才可以称之为完整的诗歌。但是,所谓的思想,并非仅仅是诗人本身的自我情感表达,把一个想法作为思想强行塞给读者。或者把一个问题交给读者去思考,让读者反馈思想给你的一问众答式,那就是一种失败的无病呻吟。想法是思想的雏形和不成熟的指向,只有经历提炼和深刻思考才会升华心境。因为你不仅是借诗歌的形式抒发一种内心的情感,还担负着一定的社会的义务和责任。所以,作为一名真正的诗人,不仅要学富五车以求知识的丰硕,更要把自己的内心境界升华一定的忘我高度。如果没有一览众山小的胸怀,很难成就一指定江山的感召力和作品持续的生命力。欲求思想高度,诗人本身首先就是要做正常的人、做能给以读者正能量的人、做超越历史空间给以读者引领和警示的人。这有这样,诗歌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首作品,无论其中包含怎样的情感都必须围绕着它的主题思想服务,它的思想宛如号角给以人们视觉和心灵的修正、认知,才会使读者对作品诚服、崇拜和推进。诗歌之美绝对不是一个特性的突显,而是在凝练性和音乐性的基础上,重点在它的思想性方面的确立和挖掘,它是诗歌的魂魄所在。
中国诗歌绝对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为,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是多角度的,在各种写作技法上允许多种多样的修饰,在思想性上更允许相互的心灵碰撞我们酷爱诗歌,甚至在音乐性中多种形式上的变换演绎,以至各种诗歌流派之间关于技法、学说、情感倾斜等方面的争鸣。但在诗歌的要素和规矩上是不可以争鸣的,这是一个诗歌本身固有的要素和特征,就比如绘画人的模样:你可以长脸或者方脸,更可以在其脸上描重残缺,但归根结底必须是人的形象。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探索、可以创新,且必须保证诗歌的基本特征才行。为什么我们目前的诗歌走进了迷失呢?这是因为我们其中的许多人异想天开的结果:你让他画人,他总是画蛇添足般地画上蹄子和尾巴。所以,他们不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而是抛开了诗歌原有的文学理论、抛开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巧立名目著说独创着一体,拿着四不像的动物硬说是人的概念。还沾沾自喜给自己特定了充分的理由:诗歌是世界的!却忘记了世界是由无数个民族组成的道理。我们没有了自己的民族,在世界上就没有应有的席位;我们对自己的民族语言和精髓不给以尊重,必定会得到世界的不认可;我们亵渎自己的文化瑰宝,就是自我挖掘着坟墓自讨死亡。如果还继续叫嚣你的诗歌是世界的,很想问一句:哪个品种的外国人是猴子呢?你的形象到底是人还是要成为猴子,那真需要你的坦然相告了。
曾经有一位作家说过:文学作品是一种自我情感的表达方式,红烧牛肉是菜,炒萝卜干也是菜,只要能下酒就行,不要太在乎其外在形式。在对此言贻笑大方的同时,我们有点文学知识的人不得不认定这是一种偷换概念的说辞。因为,文学必须要分清体裁,虽然它们在要素上有着共性,但我们绝对不可以混淆它们之间的个性。你可以熟练地运用不同的体裁写作,但绝对不是各种体裁的一种混淆就成为了一种创新学说。更有一位著名的作家认为:诗歌作品只要能把它谱成曲唱出来就是它的音乐性。说到底,这只能证明他自己就根本不知道音乐性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更多的人认为:一首好诗歌在于它有没有新颖的好句子。只要读者能记住其中几个好句子,这就是好诗歌。所以,许多诗人都在挖空心思去寻找怪异的借代,企图用一个非人绝有的句子一表首发良作,却忘记了作品本身的语言和谐性。一首诗歌的精美,应该在遵从其特性的基础上,保持画面中意象的和谐性。这就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女选定标准:如果一个少女,我们把好句子作为她漂亮的面容,但却长了一个病态臃肿的肚子,甚至下身是一副罗圈腿的支撑,你觉得她还是美女吗?当然,一个美女的面相尤为重要,但整体必须保持一定的和谐,而且她必须有着一定的内涵才谓美女。这就是诗歌形象,更是我们一直强调的诗歌为何必须要尊重其语言的凝练性、音乐性和思想性的关键。
如果我们想把自己成就为一名合格的诗人。首先,我们要知道作品的概念:它必须是来自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运用一定艺术手段所提炼的精华。所以,我们要走进生活本身,用心去触摸那些可以刺痛灵魂的闪光点,在得以启发的同时,加以感悟给以生命的灵魂。酷爱诗歌的人,不过是诗歌的代言人,必须知道诗歌到底是什么形象?而不是自己随意的画像就是诗歌!在长期的创作中,我们不仅要遵循文学理论,还要以文学理论为依据,形成自己的独到风格特色才不失为成熟的诗人。题材可以随着我们的相遇任意取材生活认识的角度,但体裁特点却永远不是我们随意扼杀的界地。一个不懂诗歌概念、不尊重诗歌理论的诗人绝对不是一个完美的诗人;一个抛弃诗歌特点、自以为是的诗人绝对是一个残缺的诗人!一个强行把自己的文字自喻为诗歌的人,定会被读者所遗弃变成活着的死人!一些迷茫的诗人们死掉了,更有一部分诗人在绝望。他们不是没有生活的素材可写,而是自己所谓的学说走到了悬崖,后继清醒的人们在补习功课,使得那些总想在文学理论上旁门左道、创造奇迹的人必定会在这条文学创作的路上摔得粉身碎骨。中国诗歌现状如此混乱,都在捶胸顿足比划叫喊着自己的正宗。但不久的将来并非永远如此,拆卸了民族的遗产,破旧立新在理论之外,殒命的不仅仅是中国诗歌,还有我们民族瑰宝的丧失。艳丽的鲜花,注满了毒素定会变异,而我们活着,形同死了!
文章评论
紫苏幽兰
[em]e179[/em] [em]e142[/em] [em]e142[/em] [em]e142[/em] [em]e179[/em]
老AN
拜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em]e179[/em]
公安猫阿儿
精辟,赞!看得出有冷静的思考。
陆晓凤
这才是行家,对诗歌的发展创新不要忘本啊!
蓝精灵
[em]e179[/em]
何许人也
是的,诗歌也是有根的,同样是花,郁金香和金银花却是有区别的。问好!
原野
诗言志,诗言情,诗言魂[em]e179[/em][em]e179[/em]北方浪人[em]e183[/em][em]e183[/em]
﹏゛茫然、到最后ゞ
扯了这么多。您忽略了一个大问题。我个意见现代诗歌是很少有超越古人的机会的。古人的学习诗歌是为了科举考试。那是他们唯一进入朝廷的机会和路径。而现在那,我们高考试卷上作文材料最后总是有一句用括号括起来的“除诗歌外”。而现在诗人除了喜欢、热爱再也没有更好的理由去坚持写诗吧。如诗人王宁
天高云淡
诗歌不能丢失自己民族个性,亦不能将她的本质特征都抛弃了,去跟西方风,反弄得自己面目全非。先生高见非同常人!
蓝鲸
偏隅,乌青体咋火的?不要忘了,你生活在当代。[em]e101[/em]
晓风
[em]e179[/em]
调皮的黄花鱼
不得了啊,这让那些不懂诗歌却又成了诗人,霸占了诗坛的名家们可怎么活呀?太揭人老底啦吧?咋不给人点面子呢?
芦苇花
唐宋年间科举考诗词文章,不用考英语。现在高考英语比诗词重要[em]e11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