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尹建莉:家长没脾气,才有好教育

主人精选文章

 



【家长课堂】尹建莉:家长没脾气,才有好教育


很多家长在和孩子相处中总是喜欢发脾气,习惯于把每次发脾气归咎为孩子不听话,或孩
子某种行为太不像话,认为自己发脾气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教育孩子。事实是,脾气不但
没有教育功能,却是反教育的。脾气越大,教育效果越差。坏脾气不仅像一把乱挥的锤子,破
坏当下的一时一事,甚至造成不必要的人生悲剧;更像弥散的有毒气体,形成深远而广泛的
损害。

坏脾气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我们大约可以这样描述:轻度后果,孩子逆反、消沉、多疑;
中度后果,孩子成年后脾气暴躁,爱抱怨或抬杠,为人苛刻;重度后果,严重抑郁症,性变态,
神经病人格。
家长发三分脾气,会对孩子形成七分损害。说坏脾气是教育的死敌、人生的陷阱,
并不为过。

脾气的坏处其实大多数人都明白,只是做不到不发脾气。不少家长经常下决心要改掉坏脾
气,每每事到临头,火气一上来,就什么都忘了。所以,本文想着重谈谈如何克制坏脾气。


克制脾气不能光靠一个“忍”字。古话说得好,“忍”字心头一把刀。一位家长给我的邮件
标题是“我忍,我忍,我忍忍忍”,且不说邮件内容如何,标题已够惊人。刀锋之下,如何能躲
开伤害?一个人心上这么多带血的刀子,若不去掉,迟早是要割伤自己或他人的。

这就说到一个问题,脾气大的人为什么心中常有怒气?他们的“火”到底从何而来?知道
病因,对预防和治疗都非常重要,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对坏脾气先追根溯源一下。

脾气很差的人,童年经历往往有两个特征:一是身边有个爱发脾气的人,二是内心常常有委
屈感。正是童年时代的这两种遭遇,埋下了坏脾气的隐患。

因为儿童的性情是向成人习得的,家长的行为示范作用要远大于口头训诫作用。坏脾气家长
动不动向他人、配偶或孩子发火,这首先是做了反面示范,无意中教会孩子用破坏性方式表达不
同观点。同时坏脾气的人让家庭生活经常充满火药味,让孩子的心理总是充满负面情绪,积淀越
来越多的负能量,成年后,习惯以伤害性的方式表达分歧,尤其容易冲着配偶和孩子嚷嚷,甚
至动手,因为这两者离自己最近,对自己威胁最小——于是我们看到,坏脾气代代相传,老子
火气大,儿子脾气就差,到了孙子也不怎么样——家族轮回链条就这样形成,正如蒙台梭利所言,
“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

脾气的本质是恨意,恨意和思考力呈反比,恨意越深,思考力越浅。一些爱发脾气的人经常
说的一句话是:我这脾气就这样,天生的,改不了。把坏脾气等同于双眼皮一样的生物遗传,这
反映了很多人对自己坏脾气的无可奈何,以及对自我改变的逃避。追溯脾气的成因不是为了指责
谁,而是为了看清楚自己的缺点从何而来,将要何往。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才能避免把坏脾气
合理化,才有力量斩断这轮回的链条,并且容易对原生家庭的缺陷给出原谅。


如何改变坏脾气?关键一步是立即行动。即从今天、从这件事开始,不发脾气。

脾气这个东西,不发就不发了,你不纵容它,它就不会张牙舞爪。反之,如果不加约束,脾
气可以被喂养得越来越大。这不仅在心理学上被观察到,生物学也证明,惯于摆出暴力姿势的
人,只会增加自己的愤怒。

克制脾气可以从每一个想要发火的事件中开始练习,哪怕觉得自己在“演戏”,也要演下去,
情绪没到位的情况下,努力让行动先到位。心理学研究发现,“任意表露情绪,可以强化情绪。
相反,尽可能地抑制情绪,则会削弱情绪”。并且人的情绪有互动性,投射出去的情绪往往会
反弹回来,每一次反弹都是强化。好情绪有好强化,坏情绪有坏强化。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我
们由于行使正义而变得正义,由于练习自我控制而变得自我控制,由于做出勇敢行为而变得勇敢。”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变成“好脾气”,就要让“好脾气”不断和我们相逢,尽量不让坏脾气
出来露脸。

大部分情况下,人只要体验过一次克制脾气带来的愉悦,后面就会更容易控制情绪。

有位家长说她一直对儿子要求严格,但还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脾气不好,因为一点小事就
大发雷霆,大喊大叫,而且从不认错,经常气得她简直要发疯,只是因为知道打孩子不好,才强
行忍着不动手,但和孩子吵架却是频繁发生。有一次她实在黔驴技穷了,愤怒地对孩子大喊一声:
你就不能让妈妈高兴点吗?儿子大声回敬说:“我不知如何让你高兴,就知道如何让你不高兴。”
她当时感觉内脏都要气得出血了。

有一天,儿子从学校打来电话,说一个作业本丢在家里了,必须要今天交,要妈妈送一趟。
这不是第一次了,这孩子整天丢三落四的,动不动就把什么东西丢在某个地方,所以当她黑着脸
把作业本送到孩子手上,刚说了句“每天叮嘱你多少次……”儿子立即呛她一句“好了好了,你
快走吧!”扭头就离开,没有一点认错的意思,也没有对妈妈的辛苦表示一点感谢。可能只是因
为在学校里,才没大喊大叫。晚上她很想批评儿子几句,只是害怕他发脾气,才硬忍住了,心想
等你下次再忘了带东西,逮着了一定好好教训一顿。

没想到第二天儿子又从学校打来电话,说他把今天要交给老师的一张表格丢在家里了,要妈
妈再送一趟。她一听,火气腾一下就上来了,没好气地说,妈妈今天忙,没时间,你明天再交吧,
生气地把电话挂断。过了一小会儿,老师打来电话,说这个表格必须今天交来,现在班里就缺她
儿子这一张,希望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否则孩子没法放学回家,老师也没法下班。老师口气强
硬,不容商量,她只好放下手头的事,开车往儿子学校赶去,内心简直可以用怒火万丈来形容,
恨不得当下抓住儿子痛骂一顿。

快要到儿子学校时,她想到有可能遇到儿子的老师,突然有一点点胆怯,感觉没有勇气面对,
害怕被老师给脸色看。然后又想到,自己还这么害怕见到老师,儿子此时不知有多难堪。老师显
然很生气,应该已是狠狠地训了儿子。全班那么多孩子,就他一个人忘了带表格,这让儿子多么
尴尬啊。想到这里,她忽然有点开始心疼儿子了,心里的怒气一下消解了不少,然后,不知怎么
突然生出一个想法,今天连提醒也免了,反正提醒也没用,还让他呛自己两句,这次什么也不说,
看看他以后会怎样。

到了学校见到儿子,她一反常态地没有生气,把表格交给儿子时,顺便把水壶递到孩子手上,
和颜悦色地说,水壶也忘了带了,是不是一上午没喝水,渴吗?妈妈的表现让孩子大吃一惊,有
些不相信地看看妈妈,一时不知该说什么,眼睛里流露出感动。要知道,以前如果忘了带水壶,
也是一个过错,回家后总会受到一顿责骂。

看着孩子的表情,妈妈忽然觉得孩子那么可怜,自己没发火,居然让他那么意外,可见自己
对孩子发了多少火。妈妈一下感觉有些心酸,忍不住温柔地拍拍孩子后背。当孩子确信这次妈妈
真的没生气时,眼中突然泛起泪光,有些不知所措地低下头,嗫嚅着低声说一句“妈妈,又让你
又跑一趟……”孩子虽然没把话说完整,但能听得出他的歉疚,几乎可以确信,孩子在强忍着眼
泪,或已流下眼泪。妈妈一瞬间也眼眶一热,又轻轻摸摸孩子脑袋说,没事,反正妈妈今天也不
忙。嗯,没别的事了吧,那妈妈走了。孩子轻轻地嗯一声,还是没抬头,妈妈能感觉到她和孩子
间有某种温暖的东西在交流着。

回家的路上,竟是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原来宽容竟有这么大力量,可以让一个从来不肯低头
认错的孩子主动说出对不起。晚上孩子回家后,居然也一反常态地变得非常温顺,妈妈让他干
什么,他总是情绪愉快地去做了,完全没有以往的故意顶牛。

这次经历让她看到克制脾气的成果,给她带来信心和鼓舞。后来这位家长开始不断地约束自
己,发脾气确实是越来越少,脾气也越来越小。很多事情如果放在以前,一定会觉得不可容忍,
非得暴怒一场不可,后来却发现所有的事情都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发火并没有那么难,而孩子
也变得越来越懂事。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这个孩子一样,家长一改变脾气,马上就懂得“领情”,很多
孩子对家长初期态度的转变并没有积极的反馈,似乎无动于衷。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也不要气馁,
哪怕是遇到孩子主动挑衅也不要发火,让他“拳头打在空气中”。双方的负面情绪都得不到释放
和回应,时间久了,自己的脾气、孩子的脾气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好。

 图片

有位爸爸说他下决心不再跟还在上幼儿园大班的儿子发脾气,但小家伙蹬鼻子上脸,给三分
颜色就想开染坊,弄得家长越来越没信心,担心把他溺爱坏了。但有一天傍晚,这种印象改变了。
当时,孩子妈妈把一盘刚炒好的土豆丝端到桌上,又进厨房炒第二个菜。孩子马上爬到椅子上要
吃,爸爸说菜刚炒出来太烫,再说妈妈还没过来呢,等一会儿吧。孩子一脸不愉快,手里的筷子
不肯放下,啪啪敲击桌子,趁爸爸不注意,突然往菜盘里吐一口口水。

这实在太过分了,爸爸几乎把持不住地想发火。也许是小家伙自己也知道这动作太出格,看
着爸爸,目光既挑衅,又有些怯怯的。爸爸看他一眼,强压怒火,镇静地看孩子一眼,没吱声,
低下头继续看手机,努力平息心里的火气,然后思考对策。

片刻后,妈妈端着另一个菜出来,不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爸爸也没说什么,一家人开始吃
饭。爸爸心里憋屈得都有些吃不下饭。小家伙也许确实觉得自己理亏,也许是因为又没等到爸爸
的火气,心里有些忐忑不安,在饭桌上表现得出奇地乖巧,一直老老实实地坐着吃饭,不像平时
吃两口就跑了,还把碗里的饭吃得干干净净的。妈妈惊奇地说宝宝今天表现怎么那么好。爸爸心
里忽有一些感动,觉得自己坚持不发脾气有了成果,庆幸自己没有轻易放弃“好脾气”。他反思
自己平时对孩子管得多,又老发火,孩子不逆反才怪。比如今天,孩子想先吃几口土豆丝,这要
求对一个小孩子来说其实很正常,家里又没有外人,为什么不允许呢?这么点事都要限制他,他
当然会觉得你总是很不友好,就要故意在你面前捣乱。如果自己没压住火,又打骂孩子一顿,
事情会变得多么糟啊。

在这么具有挑战性的事件上还能控制不发火,爸爸自己也有成就感,此后更注意减少限
制孩子,努力克制脾气。

脾气与脾气的对峙就像拔河赛,对方的屹立不倒是以你的坚持为前提的。如果想让对方不再
坚持,最好的办法是放开手中的绳子——家长心中没怒火,孩子的脾气就发不起来。这一点小
小的改变,对孩子的未来影响巨大。


在改善坏脾气的路上,家长要经常尽量问自己几个问题:我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好,是不
是我做得不如别的家长好?或者是我没看见自己孩子的好?在和孩子相处中,我原谅过他什么错
误?对他的什么缺点能一笑了之?给孩子做个好榜样重要,还是我出口恶气重要?比起那些天生
残疾或生大病住院的孩子,我的孩子四肢齐全,身体健康,这是不是他给我的回报呢……这些问
题不妨常在心里想想,就是对坏脾气的不断降解。

制脾气,多数家长只要在意识上到位了,行动就会自动调整。但也有人发现,克制脾气于
自己来说是件特别困难的事,虽然明明白白地知道发脾气的坏处,却常常控制不住。每次发完火
都后悔得要死,可到了下次,照样大发雷霆。

如果是这种情况,可以试试下面几种办法:

1. 半小时效应。

给自己立个规矩,不管有多愤怒,都不马上发作,即便无意中发作了,也要马上收住,告诉
自己等半小时,一切都等到半小时后再说。
在这半小时里,一定要去做点别的事,凡能让自己感
觉好些的事都可以做,比如浏览网页、玩游戏、吃东西、到外面走走、洗个澡或给好友打个电话
等等。一切有可能挑动脾气的事都不做,且最好不要和孩子在一起。脾气是一种激情,爆发都是
瞬间的事,挨过半小时后,人就会变得理性,该怎么样做不该怎样做,基本上就清楚了。

2. 纸条仪式。

在特别想改变坏脾气时,写两张纸条。第一张描摹自己的坏脾气,把它的可恶白纸黑字地
写出来,此纸条象征自己的坏脾气。第二张写下自己改变坏脾气的愿望,以及有提醒作用的一
两句话,此纸条象征自己的决心。
然后把第一张狠狠地撕碎、烧掉或用其他方式销毁,感觉把
坏脾气埋葬掉。第二张贴到墙上或放到其他自己方便看到的地方,规定自己不管在什么情况下,
只要想发火,必须先跑去看过这字条,看完了再决定发不发火。或已开始发火,突然想到纸条,
也要跑去看看。若纸条有效控制了火气,给自己一点任何形式的奖励,让自己高兴;如果看过纸
条后没管用,还是发脾气了,也不要气馁,把这一张撕了,重新写一张,重新给自己鼓劲。看纸
条这个仪式化的行为一直坚持下去,上面提醒自己的话经常在心里复习一下,坏脾气一定
能被有效抑制。

3. 意念疏散。

当火气一下子起来时,先赶快把意念投注向自己身体内部,宛如立即把身边惹你生气的人丢
弃掉,顾不上管他一样。
集中注意力寻找一下身体哪部分被怒火弄得不舒服了,是胸口憋闷,还
是脑袋隐痛,或是手臂颤抖,然后把意念集中到那个不舒服的地方,想象有一团纯净的气体或清
清的水流,轻柔地包围那里,旋转按摩,并丝丝深入,把那里的浊气驱赶出去,可经由身体任何
地方挥发到空中,身体越来越干净。这个过程最好伴有深呼吸,感觉纯净之气被吸入,然后长吁
气,浊气被呼出去……一次驱散不完就再来一次,直到感觉自己变得干净、平静而松弛。

以上三条方法可以同时做,也可以只做一条。关键是坚持,一直坚持,给自己反复练习的机
会。西方流传一句笑话:如何像卡耐基一样成功?答案是:实
践,实践,再实践。套用这句话,
完全可以说,如何成为一个不发怒的人?答案是:不怒,不怒,就不怒!在发脾气的时刻,
没有比停止发脾气更重要的事情。


任何自我控制手段只有建立在强烈的自我改变意识上,才会有效。在和孩子的“较量”中,
家长要时时记住,只要发火,就输了。家长若不和孩子斗狠比强,遇到事情有定力,有变通力,
那么孩子学到的正是这些。

当然,必须承认的一点是,天下没脾气的人很少,正如天下没有私心的人几乎没有一样。所
以也不要期待自己成为完美父母,不要有教育洁癖,否则会太焦虑。而过度焦虑对改善脾气并没
有什么好处。大家都是凡人,偶尔发点脾气也正常。如同正常范围内的私心是健康的也是必须的,
正常范围内的脾气也可以存在并可以被理解,关键是个“度”的问题。
如果实在没忍住,脾气发作
了,至少要守住两条底线:一是坚决不动手,只动嘴;二是赶快结束,不纠缠。
不要非得讲什么
理,明明白白开始的事,可以糊里糊涂结束,这并不影响以后的日子变得清朗。当我们变得越来
越习惯于自我克制时,自我克制就变得越来越容易。

亚当斯密认为,具有最细腻敏锐的慈悲性格的人,自然也是最能够高度自我克制的人。我们
俗称的体贴、善解人意、感同身受、有同理心等等——这些简单的词汇不简单,它标注着人性可
靠的宽度和高度。人若不固执于自己的想法,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
好,而不总是着眼于些许的不如意,脾气可能就会小得多。

孩子逆反,说明他有独立思考能力和选择的勇气,这总比事事听命于家长、没主见好得多。
孩子成绩不理想,但他身体健康,心地单纯善良,这该多么令人欣慰。钱包被小偷偷了,要庆幸
银行的存款没被人骗走;挨老板一顿训,就去庆幸自己好歹有工作有薪水。迈脚出门,平直的马
路已铺到脚下;轻轻点击电脑鼠标,世界就展现在眼前……太多太多的恩惠藏在我们看不见的地
方。如果日子充满感恩,你投送出去的心情都将回报给你;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氛围,
家长自己更受滋养。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这是自勉境界。“菩提本无
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超脱境界。对于一个超然的灵魂来说,
有什么事会让他烦恼到失态呢?境界的升华不可能轻松地一步登天,而需要一点点去修行。当我
们能对一人一事给出豁达和宽容时,已不知不觉中开始对世界抱有无怨的情怀。没有脾气的胸腔,
才能装满教育正能量。
 

 

来源:尹建莉工作室  制作:爱无痕迹


欢迎加入家庭教育公益平台温馨家园群 
 

群号:139828038(大学、中学群)

315822348(小学、幼儿园群)


点击进入爱无痕迹空间
 
 





     

文章评论

水中鱼

[em]e160[/em]老师每天辛苦嘞啊yyyyyy

梦圆我馨

老师辛苦了,谢谢您![em]e160[/em][em]e163[/em]

幸福小女人

以后在孩子面前真的该注意自己的脾气了!对孩子影响太恶劣了

向日葵

我经常对孩子发脾气,我以后要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