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三主角结局之谜
个人日记
《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的结局,众说纷纭,困扰了多少红楼梦学者,究竟孰是孰非,至今也无人能够定论。这里编辑了一些马路消息,以飨读者。
-----如歌的行板题记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结局,有人说她焚稿绝食,或者沉湖自尽,或者上吊身亡,或者更悲更惨……但这些说法都是段章取义,缺乏对小说人物的整体把握,缺乏对曹公婚恋观的正确认识。
《红楼梦》中将宝黛之情写到男女之爱的极至,而爱的悲剧亦写得如此美丽精致,但曹公在书中有多次交待了事情的真相。
交待一:《红楼梦》常循一正一副、反复暗寓的方式交待情节。头四回里故事的主角到齐,第五回可谓总括,第六回才是故事真正的开始,所有人物开始生活起来。脉络如此清晰,为何这里要有一个例外,曹公为何要在第二至第四回里讲一个独立的故事:香菱、冯渊与薛蟠?
它不是一般的引子。香菱在以后的故事中着墨不多,并非是作者想主要刻画的人物,而她一生的命运却拿到开篇独立完成,她那样重要吗?其实曹公的本旨是在头五回交待故事的全部情节,而非真的展开情节,那么香菱这个刻意的安排为了什么?
黛玉之父与香菱之父同样于贾雨村落破之际予以相助,此后两个孤女同样离家寄人篱下,二人又都与贾雨村有某种联系,这是巧合吗?香菱的作用已很明显了,而曹公担心世人不解香菱即黛玉命运的暗示,还作了其它一些牵强的描写:
1、皆知黛玉为芙蓉花,芙蓉是莲(荷)的别名,而香菱原名英莲。
2、香菱的容貌酷似秦可卿,而秦可卿兼俱宝钗、黛玉之美。
3、曹公赞许黛玉诗词上面的才华,也令香菱有此向往。香菱此后在书中被提及的情节主要是师从黛玉作诗,宝钗之才不逊黛玉,香菱何必舍近求远呢?此乃刻意为之。
4、薄命司有“金陵十二钗正册”,偏又多出个“金陵十二钗副册”,这一册中只列了一个女子,便是香菱。且看她的判词,其中一句“自从两地生孤木”,可指夏金桂,亦可指“林”。而黛玉的判词图画中有“两株枯木”,这也是巧合吗?
5、书中癞头和尚欲超度两个女子,一个便是香菱。为何是香菱?既然她这样特殊,为何书中毫不涉及香菱的性格描写?可见她于曹公眼中不是一个人,而是符号。再则,宝黛的前缘为何要从香菱的父亲甄士隐的梦中道出?
6、最重要的暗示,即第八十回恰恰终结于香菱饱受欺凌,命将不久之时。实际上经过千方百计地布线设局,至此,已无须再交待那隐去的关于黛玉的真相了。
交待二:第一回,二仙师对动了凡念的石头警示:“好事多魔,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此是对宝玉姻缘的预示。石头此去将“空欢喜”,必是起先黛玉许给了宝玉的,此后才发生出乎意料的变故。
交待三:第九回顽童闹学堂,冷眼看象突兀了些,与其它章回没什么关联,但自有深意在里面。宝玉私塾时好男风,可与冯渊相似?该回两个学童“香怜”(香菱)、“玉爱”(爱玉谐音“黛玉”),这二人曾受薛蟠宠爱,而那个玉爱又是宝玉喜欢的。曹公这样设局不仅仅是描述少年的成长历程,此处,薛蟠将香菱与黛玉联系起来。
在第四回:贾雨村得知香菱、冯渊一事叹道“这也是他们的孽障遭遇,亦非偶然。不然这冯渊如何偏只看准了这英莲?这英莲受了拐子这几年折磨,才得了个头路,且又是个多情的,若能聚合了,倒是件美事,偏又生出这段事来。这薛家比冯家富贵,想其为人,自然姬妾众多,淫佚无度,未必及冯渊定情于一人者。这正是梦幻情缘,恰遇一对薄命儿女”。一见钟情的香、冯以“孽障遭遇,亦非偶然”来形容是不是太勉强了?其实它应该是暗指宝黛的“前生木石之约”。
交待四:二十五回,凤姐拿宝黛的婚事取笑黛玉,片刻后,宝玉中邪,众人前来观望。无端的带过一笔:“薛蟠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薛蟠与黛玉真是两个世界的人物,薛蟠之好色荒唐书中已有充分展现,无须用黛玉这桩事充数。黛玉于曹公心中是超群脱俗不容侵犯,为何在此令她遭受无妄之灾?这不适当的情节安排又是个明显的暗示,薛蟠的存在不过是个符号,当然薛蟠和黛玉不会有什么事情发生,隐含的事实是:宝黛婚事将近时,半路会杀出个如薛蟠的混世魔王。
交待五:探春判词中有一幅画,画中两人放风筝,一只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船中的女子是探春无疑,她将远嫁,这是后话。那两个放风筝的人是谁?这是前因。二十二回,探春所制灯谜——风筝,那么二人中应有一人是探春,那另外一人是谁,书中已有暗示:七十回,紫鹃拾了别人落的风筝,马上遭到探春、黛玉二人的反对,说那是晦气之物。紧接着,黛玉提议大家到房外放风筝,这个建议由黛玉提出岂不荒谬,黛玉最是孱弱不好动的,用家仆的话说:“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可以放风筝的天气必是风大的很,黛玉避之不及怎还会出去玩?这个谬误并非曹公的疏忽,他是一再暗示这个事实:黛玉终将象探春一样做为权势的牺牲品嫁于帝王之家。
这风筝放的大有深意。宝玉想放的风筝都未得,只剩了个“林”大娘送来的美人风筝。明明是放晦气的,黛玉的风筝线已放尽,最后撒手时却不舍,紫鹃笑道:“我们姑娘越发小气了。哪一年不放几个子,今忽然又心疼了。姑娘不放,等我放。”最后竟说了两句“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既生为情种,必为情所困,这病根如何去得掉,原来此去必死无疑。探春的凤凰风筝与“不知哪来的”又一个凤凰风筝绞在一起,接着又加进个喜字带响鞭的风筝,三下不能分开将线扯断了,飘飘都去了。这风筝占的是婚事,且将有两个王妃。
交待六:看探春的风筝谜最后一句“莫向东风怨别离”(不要埋怨东风无情强使别离)。再看黛玉所占芙蓉签“莫怨东风当自嗟”(不要怨恨东风,还是哀叹自己命运不好吧)。同是暗示归宿的谶语,曹公将之写的完全一样。为何十二钗中唯独将探春的归宿交待的明明白白,没有令人误解的可能,这便是原因。
那么这东风所谓何事呢?七十回,黛玉初为“桃花社”社主,所填柳絮词已将结局大白天下(堪怜咏絮才):黛玉下半阕——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可叹你今生何处是归宿?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天却不闻不问,任凭其四处飘泊,忍心其长久不归)。为着她的爱人没有拯救她,些许有些怨忿吧?正是:“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同样的东风,看给宝钗带来怎样的命运:宝钗下半阕——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便是这同一个变故,却给宝钗带来了好姻缘。正是:“玉在椟中求善价(黛玉),钗于奁内待时飞”。
交待七:书中仅有两处写宝玉获赠美男的随身物件,其一是蒋玉菡的长巾,宝玉将之给了袭人,后袭人嫁于蒋玉菡;其二是北静王的念珠,宝玉送于黛玉。巧的是黛玉与袭人都是宝玉起初欲迎娶的女子,而二女均与宝玉无缘,这两物件又都出自北静王爷之手,此并非巧合。世人皆以为袭人离开了宝玉,实则不然,蒋玉菡(“将玉含”扣含玉而生)在书中为宝玉之副,该人物是虚设,袭人嫁于蒋玉菡暗指袭人仍与宝玉在一起,但为何袭人的判词这样写呢:“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此乃曹公苦心,以汗巾为信让袭人与蒋玉菡结一段姻缘是虚,以此暗示那个赠念珠的人将与黛玉有婚姻的缘份。黛玉一个贵族女子怎会有香菱一样的际遇,给人做侧室?到此可明了,她的夫婿是王爷一类的帝王人物,在那里可谓“姬妾众多,淫佚无度”的境地,命运与香菱何异?正如香菱之于冯渊是唯一,而于薛蟠只一玩物耳。
交待八:宝玉初见警幻仙子有本书唯一赋文《西江月》,形容其貌美,但言辞之间完全套用了曹植的《洛神赋》,以曹公的文采何需如此?用意何在?曹植爱袁绍儿媳甄氏,欲娶为妻,曹操却将她许给曹丕立为后,不久她便被赐死,曹植路过洛水,因思念甄氏,便假托洛神宓妃的故事记念她。又是好姻缘被拆散,这是曹公反复暗示的真相。曹公恐世人不解,于四十三回中,无因说了一句:“殊不知古来并没有个洛神,那原是曹子建(曹植)的谎话,今儿却合我的心事,故借他一用。” (宝玉语)
以宝钗代黛玉与宝玉成亲一说其实是可笑的。宝玉是何等样人,他以忤逆的姿态对抗黛玉以外所有人的观念(黛玉精神上与他是一致的),乃至他的父亲,面对来至整个家族的压力他从未妥协过,某种意义上,他可称做人性上的英雄。他视黛玉为生命,若将她替换掉,这个整天寻死觅活的宝贝会认帐吗?只有一个情况例外,那就是黛玉不可能是他的了,他才会和宝钗成亲。
看看书中的线索。五十七回,紫鹃谎称黛玉将回苏州,宝玉便已死了大半,后紫鹃又拿宝琴探他:“你如今也大了,连亲也定下了……要定下琴姑娘呢……”,宝玉笑道:“不过是句玩话,她已经许给梅翰林家了。果然定下了她,我还是这个形景了?……我只告诉你一句趸话: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如何?”了然,若将别个女子许给宝玉,必不成功,仅在这桩事上,宝玉会以命相搏,不可能被人按头强吃草的。可知日后失掉黛玉,宝玉该是怎么样一个惨状。
高鹗的意思,宝黛悲剧只因族内人的反对,却是误解。贾家族人从上至下皆认定宝黛婚事必成无疑,这从薛姨妈要为黛玉保媒到贾琏家仆的议论中已明确表露出来。书中唯一支持金玉良缘的,却是元春,这个来至宫中的势力,恐怕这便是悲剧的先兆。
五十七回,借薛姨妈的话已明白暗示宝黛婚事毁于外因:“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久有机会作了夫妇。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的,再不能到一处(分明在说宝黛)。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黛玉和宝钗),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宝钗已知是眼前的那个,那么黛玉呢?山南海北是个不得见人的去处。癞头和尚交待过,宝玉不能早娶。若早娶,必是黛玉无疑,而日久多磨,才能生变,这与贾家招祸有关。
有人说黛玉皆因宝玉落难悲伤而亡,此后宝玉娶了宝钗。这里有几个不通之处:一、宝黛婚事在贾府上下皆知是必成之事,二人对此皆有希冀,一个有希望的人再怎样也不会因悲伤而死的,宝玉不死,黛玉无论如何都会争着一口气活下来的。世人作这样的判断只是简单地照搬了首回的预言“泪尽而亡”。若黛玉真死在这上面,曹公又有何惧,为何扭捏着不肯说出黛玉的结局?二、黛玉为宝玉而死,应是宝玉最悲伤的时候,此刻怎么会接受别人迎娶宝钗呢?迫于家族的压力?如果在此刻,他是一个可以屈服的人,那么婚后,和宝钗过了一阵子又出家是为了什么呢?是有比黛玉的死更严重的事情发生了吗?以至他想断绝世上所有的女子?
自然的推测是这样的:黛玉因始料未及的变故被迫嫁人,不久宝玉无耐之下娶了宝钗。黛玉婚后不久因思念宝玉而死,宝玉得知悲痛以极才会出家……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结局,历来是众说纷纭。有的说终生守寡;有的说忧郁而死;有的说给贾宝玉生了个儿子象嫂子李纨一样辛辛苦苦抚养儿子成才等等,不一而足。
那么,薛宝钗的结局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先来看《金陵十二钗诗》第一首:“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首诗的第二句和第四句说得是薛宝钗。与第一句和第三句的无论句式还是内容都是同一种风格,充满了叹息和怜惜。尤其是最后两句,“挂”和“埋”两个字意蕴深邃,字字千钧,覆压胸襟。一句“金簪雪里埋”,说尽了薛宝钗的痛苦,说尽命运的残酷。这说明无论是林黛玉还是薛宝钗,都是作者心中难以磨灭的痛苦。
再来看《红楼梦曲二: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家,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这首曲子的意思就是:贾宝玉虽然真爱林黛玉,可是他最终是和薛宝钗结婚的。而且,夫妻二人婚后虽然内心深处痛苦,但是却相敬如宾,是恩爱的。这应该是对于贾宝玉和薛宝钗婚姻生活的基本刻画。
那么这曲子的题目,到底是谁的“终身”“误”了呢?仅仅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吗?既然是两个人的和曲,自然也就是两个人的“终身”都“误”了,加上贾宝玉,就是三个人。再来看内容:第一句“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乍一看,好像只是一种表白,表白对林黛玉的矢志不渝。但是从整个红楼梦曲的基调来看,这样的判断则有疑问。正如警幻仙子在前面介绍的,红楼梦曲其实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以“聪明累”那种对凤姐痛惜的心情,“终身误”在这里显然不会厚此薄彼地进行表白,所以这一句仍然是作者以一种痛悔的心情来写的,目的不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木石前盟有多么坚定,而是悔恨为了这样的坚定伤害了一个人。看第二句,“山中高士晶莹雪”,多么高的评价,作者在这里使用了,也同样证明作者的痛悔心情。因为这样“晶莹”的“高士”,他却只能空对,让她寂寞一生。同样在这一句,他继续写出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他对“世外仙姝寂寞林”的怀念。但是到这里,作者的痛苦已经有了程度之分。那就是世外仙姝虽然寂寞,自己还能“终不忘”,虽死犹生;而对山中高士的“空对”,才是最令人痛心的。到了最后一句,就完全是对“山中高士”的痛惜了。所谓“美中不足”,“美”是能跟所爱的人在一起,“不足”则是得到人而得不到心。
最后来看《红楼梦曲收尾》:飞鸟各投林,有“看破的,遁入空门”之语。贾府“事败抄没”后,“子孙流散”,“一败涂地”。贾宝玉则“悬崖撒手”,“弃而为僧”。也就是说,贾宝玉在贾府被查抄以后终于下定决心出家做了和尚,到这个时候,薛宝钗真的处于“守寡”状态了。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进京的初意是参加“才人赞善”竞选的。后来不知为什么皇帝“取消”了这次“选美”活动,皇商小姐只好随母住在贾府内。看来她虽然长得富态美貌,却没有进宫侍奉皇上的福份,这恐怕也是“命中注定”了的。
说起“命中注定”,首先,我们不能不想起宝钗的名字和号,乃至她所住的蘅芜院的“寓意”来。曹公用李义山的《残梦》诗中“宝钗何日不生尘”命名,不仅含有“宝钗分”的意思,而且还有诗中“怨别离”、“劳独梦”的意思,都是暗示她将来有离夫之叹。她身边的几个丫鬟的名字都与此相关联。至于说叫“蘅芜君”之号,正是她早死于宝玉的一证。唐人张泌《妆楼记》中说:“汉武梦李夫人遗蘅芜香,觉而衣枕香,三月不歇”,既暗示她的“冷香”性格,又寓示她如李夫人一样早死。那么,处于守寡状态的薛宝钗后来的生活如何呢?同样是第五回中的“钗黛合一”判词提供了很明确的答案:“金簪雪里埋”,配图为“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联系画面来理解,这句诗至少包含四层意思:
1、薛宝钗在贾府被抄、宝玉出家后回到了娘家。雪谐音薛,金簪就是指薛宝钗,金簪雪里埋,应该有薛宝钗最后是回到薛家的意思。这一点,在曹公前八十回就写到宝钗自父亲亡故后便经常帮助母亲操持家务,在高鹗的后四十回也得到体现,就是她在与宝玉结婚以后也经常回娘家帮助母亲操持家务,而薛姨妈面对无能混账的薛蟠以及霸道泼妇夏金桂,只能依靠乖巧懂事的女儿。因此,薛宝钗在贾府被抄、宝玉出家以后回到娘家是合乎情理的。
2、薛宝钗和贾宝玉没有孩子。如果他们有孩子,那么,贾府再败落,也是不会允许薛宝钗带着贾家的骨肉回到薛家的。我们从李纨的相关判词以及红楼梦曲也可以了解到,贾家虽然被抄,但李纨依然把贾兰培养成才,如果薛宝钗有子,也只能是李纨的结局。
3、薛宝钗不仅回到娘家,而且死于薛家、死于一个凄惨的雪天。“金簪雪里埋”含有薛宝钗死于薛家,而且死于一个寒冷下雪的日子的意思。埋,除上面说到的“滞留、困顿”于薛家以外,还有两层意思,既可以理解为在薛家遭到了“冷遇、折磨”,也可以理解为薛宝钗死后被草草“掩埋”于雪地,甚至抛尸荒野为大雪掩埋的可能都有。在《红楼梦》里,乖巧的香菱其实就是薛宝钗在薛家的“影子”,而香菱就是被夏金桂折磨而死的,她容不下香菱,又怎容得下宝钗?或许,香菱的遭遇就是薛宝钗的结局的一个暗喻。而且,我们必须注意到,曹公在前八十回一再暗示,薛宝钗的身体是很健康的,而且心胸开阔,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很强,因此,她病死或者因想不开寻短见的可能性很小。
4、薛宝钗“雪里埋”的结局与曹公设计的大结局暗合。在红楼梦十二曲的收尾飞鸟各投林中,末一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小说的结局就犹如一场衰亡的大雪,掩埋了一切,而薛宝钗的死局——“雪里埋”,似乎就预告着这一切的终结。
如此看来,薛宝钗结局的凄凉,一点也不亚于林黛玉。这就是为什么写她的红楼梦曲叫“终身误”的原因。确实,因为一个“金玉良缘”的阴谋,一个美丽的女孩嫁给了一个不爱自己的丈夫,落得个在娘家守寡,而且遭受非人待遇,最终凄惨死去。
那么,薛宝钗的结局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先来看《金陵十二钗诗》第一首:“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首诗的第二句和第四句说得是薛宝钗。与第一句和第三句的无论句式还是内容都是同一种风格,充满了叹息和怜惜。尤其是最后两句,“挂”和“埋”两个字意蕴深邃,字字千钧,覆压胸襟。一句“金簪雪里埋”,说尽了薛宝钗的痛苦,说尽命运的残酷。这说明无论是林黛玉还是薛宝钗,都是作者心中难以磨灭的痛苦。
再来看《红楼梦曲二: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家,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这首曲子的意思就是:贾宝玉虽然真爱林黛玉,可是他最终是和薛宝钗结婚的。而且,夫妻二人婚后虽然内心深处痛苦,但是却相敬如宾,是恩爱的。这应该是对于贾宝玉和薛宝钗婚姻生活的基本刻画。
那么这曲子的题目,到底是谁的“终身”“误”了呢?仅仅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吗?既然是两个人的和曲,自然也就是两个人的“终身”都“误”了,加上贾宝玉,就是三个人。再来看内容:第一句“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乍一看,好像只是一种表白,表白对林黛玉的矢志不渝。但是从整个红楼梦曲的基调来看,这样的判断则有疑问。正如警幻仙子在前面介绍的,红楼梦曲其实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以“聪明累”那种对凤姐痛惜的心情,“终身误”在这里显然不会厚此薄彼地进行表白,所以这一句仍然是作者以一种痛悔的心情来写的,目的不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木石前盟有多么坚定,而是悔恨为了这样的坚定伤害了一个人。看第二句,“山中高士晶莹雪”,多么高的评价,作者在这里使用了,也同样证明作者的痛悔心情。因为这样“晶莹”的“高士”,他却只能空对,让她寂寞一生。同样在这一句,他继续写出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他对“世外仙姝寂寞林”的怀念。但是到这里,作者的痛苦已经有了程度之分。那就是世外仙姝虽然寂寞,自己还能“终不忘”,虽死犹生;而对山中高士的“空对”,才是最令人痛心的。到了最后一句,就完全是对“山中高士”的痛惜了。所谓“美中不足”,“美”是能跟所爱的人在一起,“不足”则是得到人而得不到心。
最后来看《红楼梦曲收尾》:飞鸟各投林,有“看破的,遁入空门”之语。贾府“事败抄没”后,“子孙流散”,“一败涂地”。贾宝玉则“悬崖撒手”,“弃而为僧”。也就是说,贾宝玉在贾府被查抄以后终于下定决心出家做了和尚,到这个时候,薛宝钗真的处于“守寡”状态了。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进京的初意是参加“才人赞善”竞选的。后来不知为什么皇帝“取消”了这次“选美”活动,皇商小姐只好随母住在贾府内。看来她虽然长得富态美貌,却没有进宫侍奉皇上的福份,这恐怕也是“命中注定”了的。
说起“命中注定”,首先,我们不能不想起宝钗的名字和号,乃至她所住的蘅芜院的“寓意”来。曹公用李义山的《残梦》诗中“宝钗何日不生尘”命名,不仅含有“宝钗分”的意思,而且还有诗中“怨别离”、“劳独梦”的意思,都是暗示她将来有离夫之叹。她身边的几个丫鬟的名字都与此相关联。至于说叫“蘅芜君”之号,正是她早死于宝玉的一证。唐人张泌《妆楼记》中说:“汉武梦李夫人遗蘅芜香,觉而衣枕香,三月不歇”,既暗示她的“冷香”性格,又寓示她如李夫人一样早死。那么,处于守寡状态的薛宝钗后来的生活如何呢?同样是第五回中的“钗黛合一”判词提供了很明确的答案:“金簪雪里埋”,配图为“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联系画面来理解,这句诗至少包含四层意思:
1、薛宝钗在贾府被抄、宝玉出家后回到了娘家。雪谐音薛,金簪就是指薛宝钗,金簪雪里埋,应该有薛宝钗最后是回到薛家的意思。这一点,在曹公前八十回就写到宝钗自父亲亡故后便经常帮助母亲操持家务,在高鹗的后四十回也得到体现,就是她在与宝玉结婚以后也经常回娘家帮助母亲操持家务,而薛姨妈面对无能混账的薛蟠以及霸道泼妇夏金桂,只能依靠乖巧懂事的女儿。因此,薛宝钗在贾府被抄、宝玉出家以后回到娘家是合乎情理的。
2、薛宝钗和贾宝玉没有孩子。如果他们有孩子,那么,贾府再败落,也是不会允许薛宝钗带着贾家的骨肉回到薛家的。我们从李纨的相关判词以及红楼梦曲也可以了解到,贾家虽然被抄,但李纨依然把贾兰培养成才,如果薛宝钗有子,也只能是李纨的结局。
3、薛宝钗不仅回到娘家,而且死于薛家、死于一个凄惨的雪天。“金簪雪里埋”含有薛宝钗死于薛家,而且死于一个寒冷下雪的日子的意思。埋,除上面说到的“滞留、困顿”于薛家以外,还有两层意思,既可以理解为在薛家遭到了“冷遇、折磨”,也可以理解为薛宝钗死后被草草“掩埋”于雪地,甚至抛尸荒野为大雪掩埋的可能都有。在《红楼梦》里,乖巧的香菱其实就是薛宝钗在薛家的“影子”,而香菱就是被夏金桂折磨而死的,她容不下香菱,又怎容得下宝钗?或许,香菱的遭遇就是薛宝钗的结局的一个暗喻。而且,我们必须注意到,曹公在前八十回一再暗示,薛宝钗的身体是很健康的,而且心胸开阔,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很强,因此,她病死或者因想不开寻短见的可能性很小。
4、薛宝钗“雪里埋”的结局与曹公设计的大结局暗合。在红楼梦十二曲的收尾飞鸟各投林中,末一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小说的结局就犹如一场衰亡的大雪,掩埋了一切,而薛宝钗的死局——“雪里埋”,似乎就预告着这一切的终结。
如此看来,薛宝钗结局的凄凉,一点也不亚于林黛玉。这就是为什么写她的红楼梦曲叫“终身误”的原因。确实,因为一个“金玉良缘”的阴谋,一个美丽的女孩嫁给了一个不爱自己的丈夫,落得个在娘家守寡,而且遭受非人待遇,最终凄惨死去。
只是续书中的调包计,是一种最让人不喜欢的方式,对黛玉是太过残忍,她是人们心中的妹妹;是贾府中的仙子;是贾母心上的小公主。曾经是双玉同吃同住,如何的待遇,怎会转眼间贾母变了面孔,一个人呵护一个人十多年,已经习惯,怎会突然间转了脾气,那不是贾母,那是变色龙。那黛玉是贾敏的女儿,是贾敏刚过世,贾母便在黛玉父亲还在的情形下接来的小公主,此后便没离开过贾母一天,是贾母眼前的解语花,所以贾母断不会伤害黛玉。
而凤姐并不是一个主观上狠毒的人,除了尤二姐的事情牵扯了凤姐的身份与未来的命运,才见凤姐痛下杀手,可终也是二姐太过于天真软弱,若是三姐的刚强,若是赵姨娘秋桐式的泼辣,凤姐也无奈。凤姐是惜人识人,对于她喜欢的人,她还是乐得保全一下。凤姐不喜邢夫人,可是因为赏识岫烟为人,还是额外照看了,而且也帮着薛姨妈促成了岫烟与薛蝌的婚事。对于黛玉,凤姐一直是非常喜欢的。凤姐喜欢美丽聪明的女子,而黛玉恰是这一类,双玉也是在凤姐一直的照看下长大的,当然也有凤姐讨贾母欢心的成份,但对黛玉的欣赏却是肯定的。凤姐不喜欢宝钗的沉稳与藏拙,所以在这件事上,凤姐是不会倾向于宝钗的,出什么调包计。
宝黛的婚事肯定会影响宝玉的结局,宝玉没能娶到林妹妹,但一定不是调包计,而是其他贾母不能控制的因素,而宝玉也自然无怨可怨,宝玉对黛玉情深,为黛玉摔玉为黛玉人世不知,为黛玉有出家之念都是实情,但黛玉之事若非人力破坏,宝玉自然也怪不到别人身上。
看杏子荫假凤泣虚凰那一节宝玉与芳官对白,芳官笑道: '那里是友谊?他竟是疯傻的想头,说他自己是小生,药官是小旦,常做夫妻,虽说是假的, 每日那些曲文排场,皆是真正温存体贴之事,故此二人就疯了,虽不做戏, 寻常饮食起坐, 两个人竟是你恩我爱。药官一死,他哭的死去活来,至今不忘,所以每节烧纸。后来补了蕊官,我们见他一般的温柔体贴,也曾问他得新弃旧的。他说:`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你说可是又疯又呆?说来可是可笑?'宝玉听说了这篇呆话,独合了他的呆性,不觉又是欢喜,又是悲叹,又称奇道绝,说:'天既生这样人,又何用我这须眉浊物玷辱世界。'那一句独合了他的呆性,可知他是认可,这就为他日后失黛玉娶宝钗留了伏笔。毕竟宝玉是红尘中的人,也有他的教育和规矩,大观园时代是他的天真时代,那时的不必承担责任,只是一个任性的怡红公子,不用考虑贾府。真实的宝玉,并不是刚烈的个性。王夫人撵晴雯,明知晴雯病中,一去难活,却未说一言,只是沉默,事后并没有命人去照看,其实宝玉的好几个小厮,给晴雯些实质的帮助是能做到的,可是宝玉没有,只是自己看了一趟,知晴雯病重,也不去请大夫。只是觉得宝玉要么全无处事之经验,要么是怕自己做什么让母亲知道了,怕王夫人查问,如此看来宝玉还是家中的诸多事务顺而为之的。
所以除了调包计,宝玉还是娶了宝钗的,二人也必有子女,这才符合杏子荫那番话。但是应该是有选择的情形下出家的,因为他对黛玉说过,你死了我做和尚的话,必然也要对现,那是他对他一生中最深最重的情缘的交代,不是为了黛玉,是为了他自己三生情缘的付出。玉情深,为黛玉摔玉为黛玉人世不知,为黛玉有出家之念都是实情,但黛玉之事若非人力破坏,宝玉自然也怪不到别人身上。
看杏子荫假凤泣虚凰那一节宝玉与芳官对白,芳官笑道: '那里是友谊?他竟是疯傻的想头,说他自己是小生,药官是小旦,常做夫妻,虽说是假的, 每日那些曲文排场,皆是真正温存体贴之事,故此二人就疯了,虽不做戏, 寻常饮食起坐, 两个人竟是你恩我爱。药官一死,他哭的死去活来,至今不忘,所以每节烧纸。后来补了蕊官,我们见他一般的温柔体贴,也曾问他得新弃旧的。他说:`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你说可是又疯又呆?说来可是可笑?'宝玉听说了这篇呆话,独合了他的呆性,不觉又是欢喜,又是悲叹,又称奇道绝,说:'天既生这样人,又何用我这须眉浊物玷辱世界。'那一句独合了他的呆性,可知他是认可,这就为他日后失黛玉娶宝钗留了伏笔。毕竟宝玉是红尘中的人,也有他的教育和规矩,大观园时代是他的天真时代,那时的不必承担责任,只是一个任性的怡红公子,不用考虑贾府。真实的宝玉,并不是刚烈的个性。王夫人撵晴雯,明知晴雯病中,一去难活,却未说一言,只是沉默,事后并没有命人去照看,其实宝玉的好几个小厮,给晴雯些实质的帮助是能做到的,可是宝玉没有,只是自己看了一趟,知晴雯病重,也不去请大夫。只是觉得宝玉要么全无处事之经验,要么是怕自己做什么让母亲知道了,怕王夫人查问,如此看来宝玉还是家中的诸多事务顺而为之的。
所以除了调包计,宝玉还是娶了宝钗的,二人也必有子女,这才符合杏子荫那番话。但是应该是有选择的情形下出家的,因为他对黛玉说过,你死了我做和尚的话,必然也要对现,那是他对他一生中最深最重的情缘的交代,不是为了黛玉,是为了他自己三生情缘的付出。
风雪中宝玉拜别贾政,是整个续书中最令人动容的一节: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 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贾政尚未认清, 急忙出船,欲待扶住问他是谁。那人已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贾政才要还揖, 迎面一看,不是别人,却是宝玉。贾政吃一大惊,忙问道:'可是宝玉么?'那人只不言语,似喜似悲。贾政又问道:'你若是宝玉,如何这样打扮,跑到这里?'宝玉未及回言,只见舡头上来了两人,一僧一道,夹住宝玉说道:'俗缘已毕,还不快走。'说着,三个人飘然登岸而去。贾政不顾地滑,疾忙来赶。见那三人在前,那里赶得上。只听见他们三人口中不知是那个作歌曰:“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 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宝玉出家自然给了黛玉交代,可是红尘父母总也要一见,考试前见了王夫人,而那个一直令他相畏的父亲,总也要一见。于是才风雪中的一遇,那身衣服是昔年贾母所出,也是他曾经身份的代表。那句诗,空灵茫然,是一生的深情,也是一生失意,放开了红尘,能不能放开心中的结。那个世外仙姝,那份三生情缘,都在风雪中飘摇。就如此别去,永远记得你,也永远不会负你,终于可以在心里无牵无挂的爱你,可以不受别人的束缚爱你。这一生是情到深处情转薄,还是永远的深情!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