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对联与对仗(写作常识)

我的作品

 

           撰文/孤鹜

对联和诗词曲有着特殊的韵律艺术美。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断复兴,对联和格律诗词曲正在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学写对联和格律诗词曲的人越来越多。写对联和诗词曲不难,若要严格按照格律写,其实是很难的。但只要掌握规律,循序渐进,也会有所突破。本文不谈诗词曲格律,略谈对联以及对联和诗词曲中的对仗。

什么是对联?对联,俗称对子,又称联语、联句。古时候大多镌刻在柱壁上,所以又称楹联。对联是我国文学百花苑中的一支奇葩,是民族文化之瑰宝,它以独特别致的文学艺术形式显耀于世,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它由文、赋、诗、词、曲等文体综合、演化而来,因而兼有各种文体的优点和特点:新奇优美、规整雅观、格调多变、灵活自由、短小精悍、音韵和谐、艺术性强、适应性广,具有普遍的实用意义和欣赏价值。在我国文明社会进程中,其作用日益显著。每逢喜庆寿诞,总少不了对联,或用以规劝勤奋,褒奖功绩,或用以纪念名流、哀挽亲友。至于亭台楼阁、庙宇墓碑、古迹名胜,更是少不了一些立意深远、情趣盎然的佳联妙对。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乐于在客室或座右题书对联以激励进取,抒发抱负。对联的作用,可谓大矣。

对联的特征。我们要创作对联,首先要弄通对联的基本特征,也就是创作对联的基本规范。一曰字数相等,示意完美。即用上下两个字数对等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二曰结构相应,对仗工整。简言之,就是上下句法结构对应一致,词性也应相当。三曰平仄相对,声律和谐。不讲平仄则无对联可言。所谓和谐,就是上下句对应处平仄要相反,同句中平仄要交替。四曰内容相关,语言连贯。指上下句意思彼此关联,切忌“牛头不对马嘴”。

创作对联的要求。一、力求新意,务去陈言。撰联与写诗一样,立意务求新颖、深刻,思想积极,健康向上,反映时代精神,体现高尚情操,切忌庸俗低级趣味,切忌陈词滥调,须给人以知识、美感和奋进的力量。二、用词切题,忌离特征。对联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讲究切题。何为切题?就是指遣词造句行文用字时一定要围绕所写、所咏的人、物、事,抓住本质,写出不可替换的特征。反之,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让人读了不知主旨何在,这就叫不切题。三、注意平仄,忌悖声律。前面讲过,不讲平仄则无对联可言。对联不讲究押韵(特殊联句要求例外),但非常讲究和注重字音的平仄与协调,特别强调上联以仄声收尾,下联以平声收尾。对联也有格律,或叫联谱,这里不作详谈。在平仄上,个人认为除了按照这个要求外,在上下句对应处平仄要大致相反,同句中平仄要交替,这样基本就能达到声律和谐,不悖声律了(但不一定完全合谱)。四、讲究对仗,切忌合掌。“对仗工整”是对联的主要特征。所谓对仗,就是两个语法相似的词句互为对称,而又联成一对。故要求工对的联语两边字数相等,句式相似,结构相同,词性相当。所谓合掌,指的是上下联讲同一个意思,如:夏荷千支丽,莲花万朵妍。合掌是对联的禁忌之一,下联就是个病联。合掌,就其根本而言,是雷同。再举几例:上联出一双蛤蟆,下联对两只青蛙;上联是娇娥醉酒,下联对美女酩酊,这些字面上看似不同,实则一样,这样一来,等于废话,如同嚼蜡,又怎么体现对联的新颖洗练呢?所以要避免。

下面就侧重谈谈对仗。

大家知道,除了对联要求对仗外,诗词曲中许多联句要求对仗,特别是八句律诗(包括五言、七言)其中间两联,即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必须对仗,这是初学者较难逾越的一关。因为没有对仗就不能称为律诗。

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是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严格说,对仗和对偶是有区别的(大家可以百度延伸阅读)。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在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整,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是对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白乐天》),是对仗。

对仗的形式多种多样,本文只谈四种常见的对仗方法。

一、工对。又称严对,是严格、工整的对仗。工对的对仗要求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文字相异。在一副对联中,只要大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每一个字都对工整,就叫全工对。工对是对联的最高境界,它可以产生一种整齐和谐的美。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如毛泽东《七律•••长征》诗句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两句。“金沙、大渡”江河名,“水、桥”物名,“拍、横”动词,“云崖、铁索”名词,“暖、寒”形容词,字字相对,这就是工对。

二、宽对。是与工对相对而言,就是对仗上放宽要求,基本合乎格律,句式结构基本一致,平仄大体相对,词性大致相当即可,但内容上仍然相关。宽对,往往只需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就可以了。古今楹联作品,以宽对为主,因为刻意求工,往往因词害意,步入形式主义。宽对的例子如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三十一和落花时”本不好对,但和“年、节”组成短语,它们各自都代表了时间,算一个词,就可以对了。这就是宽对。

三、正对。亦称同类对,指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互为补充。正对,上下联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或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一人事物,虽然内容相近相似,但不是上下联同义或基本同义。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四、流水对。也叫串对,是对联中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表达的对仗,即它们的上、下句不能独立表达一个意思,出句和对句必须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出句与对句在语法上一脉相承,相互不能脱离,更不能颠倒,犹如顺流而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再如毛泽东的诗“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从字面结构上看,同样对仗,但上下句必须连起来,才有个完整的意思,前句是因,后句是果。这样的对仗就是“流水对”。流水对往往内含因果、假设、转折……等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假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转折)。

只要弄清特征,用好词性,掌握规律,认真推敲,学会对仗也不难。

个人愚见,撰写对联和诗、词、曲,平仄这一关实在逾越不过去,运用好对仗和押韵,不注明诗词曲牌,同样也能获得一定的艺术美。


    注:
1、写作背景。好友北国飞雪在空间发了一条说说,“飞雪好友卧虎藏龙,文字高手深暗其中。今有好友出一上联,求下联。俺是不中用啦!哪位高手友友挥笔相助,不胜荣幸!上联:山上山花映山红。求下联。”这是一个比较难对的对子,有叠字“山”和双关语“映山红”,要想达到完美境界,还必须全工对。可以看出,出联者是个文字高手。看到好友们对的下联五花八门,有合律,有不合律的,有的甚至根本不成对仗。这说明大部分网友对对联和对仗知识很欠缺,因而萌生了用通俗简洁的文字普及一下对联和对仗知识(其实,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提升的过程)。

这个对子下联虽然很难对,但我挖空心思,总算完成了任务,且是全工对。我的下联是:地下地光满地金。山对地(名词),上对下(方位词),山花(名词,自然现象)对地光(地光指的是月光,也是名词、自然现象),映山红(杜鹃花别称)对满地金(蒲公英花别称)。其中最后三字双关语在字上也达到了全工对。映对满(动词),山对地(名词),红对金(颜色,形容词)。虽然在思想上缺乏启迪和奋进力量,但作为一种文字游戏,也基本符合上联的要求了。只是上联出的变格(声律变格)且是乱脚(平声收尾),下联也就没有完全合声。

2、本文参考有关资料,在此不一一注明。

文章评论

北国飞雪 ~

鸭哥,[em]e179[/em][em]e112[/em]好!去年我写了几副春联,有一位广西好友说不是春联。我认为是他不明白春联的格律。今年春节我再写几副,请鸭哥指教![em]e112[/em][em]e192[/em]

咱大字不识一斗,对联,对仗,哪看得明白

北国飞雪 ~

山上山花映山红,地下地光满地金。[em]e179[/em]合拍![em]e113[/em]

庸叟

这些知识太专业了,我是不懂。

恨自己,已晚,多看多学吧,

夏日米兰

孤鹜科长 这些知识太难接受了 米兰读得头晕了

37°~温暖

大哥,就俺这点水平,看都看不懂,甭说学了,俺蒙还差不多[em]e120[/em]

37°~温暖

我有一个群,都是爱好诗词的朋友,他们在里面教怎么写诗,怎么押韵,俺一进去就头晕,干脆都不进去看了,一直挂个名在里面!有时候想退群都不好意思,群主是俺一个妹妹,她还让俺当了管理,呵呵

37°~温暖

元旦快到了,提前祝大哥元旦快乐,2014一起走,2015继续走起[em]e157[/em] [em]e157[/em] [em]e18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