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冬至(四)

个人日记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24节气养生"迷罗著,了了(慧心养生)整理

图片 
         

 
阳气才露尖尖角,冬至养阳正当时

   冬至这一天白天最短,而夜晚最长。在古人看来,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气,而冬至这天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天。冬至一阳生,在这一天,盛到极点的阴气开始衰退,从而会有一点阳气萌生,所以这是阴阳转换的时刻,历代养生家都很重视在这个节气上的养生。


  
 在八卦中,冬至对应复卦,从卦象来看,六爻之中,上面五个是阴爻,下面是一个阳爻,这代表一点阳气开始生出来了,这是我们阳气的根本,是真阳之气。在冬至上,您要是把这一点阳气之苗保护好了,那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它就能长成一株参天大树,结出叫“健康”的硕果。所以高明的中医能从一个人冬至时的身体状态推测出他一年的健康趋势来。

 

图片
 
 

   但这会儿的阳气只是一个小苗头,才冒出一点点,养它一定不要心急,不要追求太过强烈的方法,否则相当于拔苗助长。那该怎么养呢?最好是静养,在这时,您一定要减少消耗,不要干扰阴阳的转化和阳气的萌发,而是要平心静气地等它自然而然地生出来。


  
 阳气是人体强壮长生的基础,所以您要像妇人怀婴一样,小心翼翼地养护体内的这一丝阳气。只有精心调养,这棵阳气之芽才能茁壮成长。在阳气才露尖尖角的时候,您的养生功课更要抓紧,建议您,白天练练瑜伽,晚上静坐,使经络通畅,阴阳顺利转化。
 

 

 冬至养阳最佳处方:
 


1、经络方:双手互抄,窝在胸苁前。
 

图片

 
               温关通窍——农村老中医的养阳秘诀

 很多人把养生想成一件很复杂的事,这在无形之中给自己增添了压力,有些人干脆把它作为偷懒的借口。在我看来,养生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它只不过是把一些简单的对身体有益的行为重复多遍,形成习惯。

 说白了,养生就是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当您把对身体的保养形成一种日常习惯时,健康就在不知不觉中向您靠近了。

 有这么一个习惯是我从农村挖到的宝贝,在这里,我奉献给大家。

 一看农村题材的电影,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形象:大土棉袄,厚厚的袖子,双手互抄在一起,窝在胸前。我一直以为这只不过是为了防寒取暖,不想却在一个乡村老中医那里得到了真实的答案,原来古人流传下来的这个动作是有诀窍的。

 看似随意一抄,两手一窝,其实是双手手心的劳宫穴护住了手腕内侧的内关穴。这个内关穴您应该很熟悉了,它是一个保养要穴,经常按揉,可以养心安神、缓解疲劳,还能增强免疫力。

 内关穴是心包经上的穴位,心包经保护心脏不受外邪侵扰,同时它又能反映头脑的供血状态,所以常刺激此穴有护心养脑的效果。劳宫穴也属于心包经,它是五腧穴之荥穴。五行属火,具有温养的效果,所以常以手心劳宫穴去护住内关穴是一种非常好的养生之道,可以调心脏、安睡眠、强体质。

 在冬至上,您只要一坐下来就可以双手一抄,来个“温关通窍”。在公车上、地铁上、办公室里,随时随地都可以温通心阳、安神补脑。经常做一做,能让您情绪安稳,常年保持喜悦平和的状态。

 俗话说,偏方治大病,土方法未必不科学。养生的秘诀就隐藏在我们的生活中,就看您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2、食疗方:肉苁蓉、羊后腿肉、大米煮粥喝,早晚空腹食用。
 

图片

 
             有“从容补阳粥”开路,温补肾阳更从容

 肾阳虚有什么症状

 前一阵,姑妈来北京看我,我特地请了几天假陪她去逛逛。但一出去才发现姑妈有尿频的习惯,不一会儿就要找厕所,结果都下午三点了,一个景点都没逛完。光这半天时间,姑妈就上了七八趟厕所。回来的路上,她还一个劲儿地埋怨自己说:“人老了就是不中用,喝点水就跑厕所,这上哪也不方便。”

 其实人一上年纪,尿频是很常见的事情,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肾气逐渐亏虚。肾主水,肾要是虚了,小便没有了控制,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没有了把门的”,可不就总得跑厕所嘛。

 一到家,姑妈就使劲地捶她的腰,说平时总是腰疼,还发凉。我一听,这不是肾阳虚的症状吗?于是,我详细询问了她近期的身体情况,她说总感觉四肢冰凉、怕冷,尿频尿急,腰痛发凉,性欲低下。我一看她脸色虚白,果然是典型的肾阳虚。

 肾阳虚首先会表现在腰痛上,因为腰是肾的“家”。这种痛一般还会伴有冷的感觉,就是觉得腰里面发凉。肾主一身之阳,肾阳虚了,全身的阳气都会跟着虚弱。阳虚则寒,阳气不能起到温煦的作用,所以就会全身怕冷。

 另外,肾脏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这作用是通过肾阳来实现的。现在肾阳虚了,不能很好地代谢和调节体内的水液,于是,不是出现尿频就是小腿水肿了。我一掐姑妈的小腿内侧,果然出现了一个凹陷的坑。

 听到这,姑妈就纳闷了:“平时补品吃得不少呀,怎么就总是虚呢?”

 我跟她说:“人过四十,阴气过半。另外,有的人先天阳气就不足,慢性病久治不愈,或者过度的房事等都会消耗肾阳。”

 听到这,姑妈若有所思:“说起来也对,我这多少年的胃病、肾炎了,看来是它们把肾阳给消耗掉了。可这段时间我吃了不少补药呀,怎么反倒尿频得更厉害了呢?”

“老人家进补要慢慢来,不要补得太猛。人老了,五脏都老化了,不能很好地运化和吸收补品的药性。补得太急了,过多地调动脏腑之气,就会给身体造成更多的亏损。”

“从容补阳粥”适合各种肾阳虚

 因此,老人家进补急不得,应从容进补。说起这来,我有一“从容补阳粥”,适合各年龄段的肾阳虚体质。将15克肉苁蓉与适量的羊后腿肉和大米煮成粥,早晚空腹食用。

 姑妈很喜欢这个粥,因为它真的很好喝,香喷喷的。于是,她就把这个粥当成了日常的粥食来佐餐了。隔三差五来一锅,没想到,肾阳就这么不知不觉地补上来了。腰痛缓解了很多,天气再冷,手脚也不凉了,尿频也止住了,脸色越来越红润。她还专门掐了一下小腿,已经没有水肿了。

肉苁蓉是补阳的好东西,中医称其为“地精”,是名贵的中药材,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它质地温润,补阳气却不燥热,能温通肾阳、补肾虚。正因为它补性和缓,才有苁蓉(从容)之称。

 这味药在一般的药店都可以买到,虽有名贵药材的头衔,但相对于人参、虫草、鹿茸等来说,价格相当实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体质的虚弱也不是一日就能形成的,所以进补时您不可贪多求快。吃过多过猛的补品,脾胃运化不了,补品成了毒药反而会为健康埋下更大的隐患。因此养生是要从容去面对,细水长流、不急不躁、持之以恒才是补阳气的秘诀。



3、瑜伽方:每天静坐10分钟。

 

图片
 

 

             千金难买的清心良方——“静坐法”

                       活力源于静坐

  
 冬至,阴气盛到极点,阳气开始回升。在这时候进补,有助于阳气升发,固本培元。很多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羊肉饺子、喝羊肉汤的习惯。羊肉能补益阳气,所以说很多民俗文化都是有其道理的。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过了这一天,气温开始有明显的下降,您一定要记得防寒保暖。《后汉书》中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也就是说,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是安身净体的日子。历代修炼家也认为,在这个时候练功容易与自然界中的元阳之气相互感应,敏感的人甚至会感觉身体发热。


  
 “一阳萌生从此日,老人坚坐午达夕,浑浑上溯河流黄,赫赫内视神珠赤厖”这是陆游在冬至夜间练功后做的诗。在这阴阳交替的时候,我们应该像古人提倡的那样安身净体,保持身心平静,同时顺应阴阳之气的自然升发,不作任何干扰。那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呢?静坐。


    
在美国,很多医院通过静坐来缓和病人的焦虑情绪,并用它来协助病人克服身体疼痛及心理压力。而保险公司也开始肯定打坐的医疗功效,同意支付病人参加打坐训练的费用。有一些研究显示,被称为“心灵疗法”的打坐,可以有效降低血管壁的张力。
  

   
 对于身心都处在压力之中的现代人,我建议每个人每天都要抽出10分钟静坐的时间来沉淀思绪、休养身体、积蓄能量。中医认为:“语多伤气,视多伤血。”这点在道家体现得最为充分,您看,一个有修为的老道士,来人都不多看一眼,一直在那闭着眼睛打坐,而且惜字如金。其实,这就是保养气血的诀窍。每天静坐10分钟,不视、不听、不语就能减少消耗、保养元气。

 

 

               静坐时要注意的七个要点


   了解到静坐的重要性,接下来我教给您一种非常简单却很有效的打坐方法——“七支坐”。这种方法来源于佛家僧人的修行。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打坐时,肢体上要注意的七个要点。

1.坐姿:双足打成莲花座。莲花座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姿势,您如果做不到,可以把两腿自然交叉盘坐在一起,以舒适为度。

2.脊椎:脊梁直立,要做到直而不僵,松而不懈。

3.手势:两手心向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触,这叫定印。

4.肩膀:左右两肩稍微张开,以平整适度为宜,不可以沉肩驼背。

5.下巴:前颚内收,但不是低头,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即可,这样能抑制大脑思考。

6.眼睛:双目微张,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两三米处,或者微闭。

7.舌尖:舌头轻微舔抵上腭,犹如还未生长牙齿的婴儿酣睡时的状态。

 

         

以上七点便是静坐时的身体要领。要注意的是,在心意上,您要做到制心一处,也就是说专注于一个点。有的人会说,什么都不想那多难啊。那您可以先练习只想一件事,这件事情可以是一个很美的自然场景:大海边、草地上、花丛中,您要用五官充分地去感受,找身临其境的感觉。您也可以专注地呼吸,去聆听均匀呼吸时产生的韵律,或者凝视一点烛光。当您持续地专注于一件事情的时候便实现了静坐。
  
 每天练习静坐10分钟,相信坚持一段时间以后,您会发现自己比以往更稳重、更轻松、更自信了,一种崭新的活力也将从您内心中升起。

图片

 
 

                      冬至小常识

   冬至为农历十一月中,“至”是极致的意思,冬藏之气至此而极。它包含三层意思:阴寒达到极致,天最冷;阳气始至,上升才逼天气寒彻;太阳行至最南处,所以昼最短,夜最长。冬至首先要送鞋,它是藏之终,生之始,故也称“亚岁”,重要性仅次于除夕。岁月要走过,所以,亚岁迎祥,履长纳庆,送鞋是为纳更多的吉祥。

 

 

冬至三候

  蚯蚓结:冬至之日“蚯蚓结”,蚯蚓感阴气蜷曲,感阳气舒展,六阴寒极时,纠如绳结。

  麋角解:冬至后五日“麋角解”,鹿属阳,山兽,感阴气而在夏至解角。麋属阴,泽兽,感阳气而在冬至解角。

  水泉动:再五日“水泉动”,水乃天一之阳所生,现在一阳初生,所以,水泉已经暗暗流动。

冬至夜

  按古人说法,冬至是一个安静之节。这是为顺应阳气刚萌动的天时地理——它初萌微弱,需大家一起呵护之,以天下静扶助微气以成万物,共同成就一个健康、明媚的春天。由此,这一日要关闭城门,关闭市场,停息战事,禁止喧闹,所以,冬至夜是一年中最安静的长夜。


冬至问候

  按照南方习俗,冬至节与清明节一样重要,都要祭奠亡灵。这样,一年中,除夕、清明、七月十五与冬至,一共四次。怀念已经故去的亲人、追思深深铭刻于心的过去的温馨,越来越变成我们心灵的一种寄托。下班回家后,晚上参与一下祭奠,向已经隔了一个世界的亲人致以冬至的问候,让他们也有一个温暖的冬夜。 


 

冬至民俗

  古人认为,冬至是计算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因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了。在商朝、周朝、秦朝,曾把冬至这天设为“岁首”,汉朝开始定为节日“冬节”。

  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意思是说,冬至的礼俗和过新年是相差无几的。古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古代冬至日百官放假,皇家祭天,民间祭祖,相互拜访。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

   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吃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各大超市商场等饺子卖的都很“俏”。谚云:“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为什么冬至这天要吃饺子呢?据说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集医家之大成,著有《伤寒杂病论》,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苏州酿酒

   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