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与退步的交织 ——业余习歌散记之三
个人日记
练歌的初级阶段,完全是在渐进与退步的交织中曲折前行,欣喜与沮丧总是相依相伴。
其一,口腔酸涩有所缓解而心安。经与老师商量,降低选曲难度、减轻练声音量、纠正发声错误,调整课程密度,嗓子与舌头酸痛的现象明显改善,也坚定了完成“学业”的信心。
其二,熟歌生疏退步而郁闷。所选第三首练习曲,是蒋大为老师演唱过的《啊,秋海棠》,F调,高音达2。按说这首歌自己相对较熟,但现在唱来,连自己也不满意。
老师分析,以前只是毛嗓子乱喊,气口、节奏太过“自由”,或者只讲究音量而不讲共鸣,更不谈音色与情感,而现在要按规范来唱。“退步”的另一个表现是,感觉声音的“位置”总是变化很难统一,重音力度拿捏不当,要么唱过了冒了,要么火候不到、气息声音太虚,很难达到像蒋大为老师那样在高位置上饱满地歌唱,老师说应该是八九成用力,而笔者要么十分以上过了,成为喊叫;要么不足五分,声音虚空无中气。
在老师钢琴伴奏下,开始时自己降调练唱,担心高音唱不上去而喊唱。经过练声打开嗓子后,据老师讲唱的是原调F,证明音高不是问题。老师重点对“啊—(3 i—)”的高音进行辅导,要求唱高音时腰腹有力,嗓子完全放松。也正好用到近来练声“a”母音的基本功。但还是觉得头声不到位,高音有点沉闷并音高略欠。老师要求回家后,重点练练a母音,力争找到头声的感觉。
其三,找到高音与共鸣音而兴奋。当晚,在“澡堂音乐室”练习 “啊”母音至高音时,有意识把近来学到的理论付诸实践:全身作兴奋状,软腭加强抬起,下巴完全放松,声带略为收缩,力度适可而止,让气息高强度缓缓流出,居然唱出了有金属音共鸣的声响。开始时面部有点发紧,气息有点不连贯,通过放松腔体对着镜子反复尝试,高音更为自然清亮,并觉得轻松兴奋,音高也真正达到了预期。
“啊——”那声音似乎虚无缥缈,而又绵长有根,感觉亮丽而结实,音量不算太大,却可以传得较远。担心打扰到楼上楼下,便“移师”户外湖边草地。当时自己心情愉快,举起双臂庆祝。感觉唱高音关键不是用了多少力,而是是否打开并放松了腔体,身体腰腹部气息及力的支撑要可靠,然后略为掩盖声带、用一点巧力即可唱好。真正找到了高音的感觉,其实是无需用太大的力,大约用八九成的力得到,再用六七成的力保持,这是一种支撑力与气息力的结合,这个力要能持续稳定。那清亮的高音极有穿透力,感觉不是自己在唱,而是别的歌者在唱,自己反而成了听者和欣赏者。内心暗喜,毕竟有了一点点进展。
其四,好感觉稍纵即逝而懊恼。刚刚找到高音与共鸣感觉,次日再练时,明显没有先前的清亮、轻松和高亢。一者,证明基本功还很不稳定,包括腰腹的支撑力还不到位,肺活量与气息的强度有待增强。二者,口腔的打开不够畅通稳定,正确的口型还没有产生“肌肉记忆”,有待对着镜子多找打开的感觉。三者,外部的口型不必张太大,否则引起了内部喉咙的发紧,堵住了通道。四者,声带的关闭还要探索,似乎如常人说的“要尖着嗓子唱”,这一感觉很难找到。五者,那天喝了些酒,口腔干涩,精气神不在状态,也算客观原因。
其五,欣喜于“替代唱法”过难关。下次课时,老师对全曲结束句的高音“有多少心—愿—”进行了辅导,其简谱音阶为:367 ,2—1—7,566——,一开始唱到最高音2时感到吃力、时有唱破,老师要求先唱“有多少E——”,将最高音处改唱为E后,很轻松达到。练过几次后,老师要求再在E前加入声母X,自然形成了Xin(心)的高音。笔者体会,在此高音处,用E替代或过度一下,相当于是用e母音拉宽了腮帮与内部口腔,更便于打开并放松喉咙,而且Xin的归韵点在n,有利于引入鼻腔共鸣,也顺利上了高音台阶。
后来上课复习此歌,唱到此句高音时,老师说也可以用O母音代唱,同样有效。因为O母音也利于放松喉咙。联想到上次课用E母音代唱,也是同样的效果,可见法无定规,原理相当,殊途同归。
由此体会,唱高音时如用力不当,反而把腔体堵塞,加剧气息的浪费。高音在上去时要用一点腰腹的巧力,在高音处保持或运行时只需“轻轻”地用力,如“抽丝”般、很节省地使用气息,让那高压的气息顺畅流出,那飘逸的高音才可能传得很远。
文章评论
那片海
[em]e179[/em] 下次可以辅导我们了!
丁丁
我可以在网上跟大锅学唱歌了。[em]e183[/em]
老王
[em]e179[/em] 我算是见到认真的人了。能将一门功课修行到这样,那有不进步的道理。 听彭丽媛说,他为了一句唱腔跟着郭兰英老师学习了一年。听蒋大为说,他为了唱好歌坚持练气息长达十年才有今年的效果。足见学习声乐的不易。 你感动并鼓舞着大家,向你学习。
今音
如专业的讲述,有别外洞天之感受,学习了,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