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这里”出发
个人日记
(企业报六十周年纪念约稿)
长江航运报创办六十周年,作为曾经的一分子,一直想写点纪念的文字,千言万语不知从何处说起。不由想到自己在报社工作期间的一篇新闻习作——《我们从这里出发》。
那是九十年代中期的一个夏秋之季,全国企业报在开工不久的三峡工地举办现场短新闻竞赛,笔者有幸代表长航报参加。去之前就有同事开玩笑说:“我们报社是全国企业报协会的会长单位,你去参加,作品起码要能入围吧?”这样就给只是普通编辑、少有采访经验的自己较大的心理压力。于是在报社领导和同仁的帮助下,便开始着手背景材料的准备,那段时间据同事调侃,自己几乎成了半个“三峡工程专家”。
到得三峡工地现场的当天晚上,约上几位同行者,拿着手电筒,带上打狗棒(当地人提示),说是去散步,其实是沿着两岸崎岖的山路先熟悉地形,并到工人晚上加班的现场寻找“临战”的感觉。第二天正式采写竞赛时,本来有采访专车,兵分几路运送大家到工地。但考虑到同行太多会出现选题撞车,自己便经咨询允许,没有去热闹的施工现场,而是选择了前晚侦查过的线路,徒步去了工地旁边的移民居住点及其子弟学校。
一大早,站在一座小山包上,一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山里的孩子们迎着早上的太阳,从不同的方向,翻过小山,以不同的走路或跑步姿势,向着同一个地点慢慢地汇聚,那些一个个的小不点,逐渐放大并清晰。等到太阳有树高的时候,隐藏在半山坡上的小学,传来了荡激心灵的朗朗读书声——“我们的学校在小山脚下,校园开满可爱的鲜花,为了祖国的建设,我们从这里出发。”
阵阵纯朴感人的读书声,伴随大坝工地的机器轰鸣声令人激奋。笔者小跑着来到教室旁边,并获准坐到最后一排与小学生们一起上课。语文老师的课文讲解,更是启发了笔者的思路,大意是:同学们,你们是三峡未来的主人,学校是你们人生的出发点,希望工程从这里出发,三峡工程也从这里出发......利用下课时间,笔者现场采访了老师、校长和几位学生,获得感人的真实细节。笔者当时甚至就想好了新闻作品的结句与主题:工地学校那感人的读书声,我们从这里出发、出发,“出发”声声,使人联想到,惠民工程以及祖国奋进的脚步声。
当下午回到住地,匆匆写就草稿,念给同行的耿守仁老师以及几位会务人员听时,他们中有人居然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当我说出三个备选的新闻标题,征求这些第一读者意见时,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是《我们从这里出发》的题目好些。”笔者当时还有点担心,此标题太过“文”或“虚”了,但转念一想,生活原本是多姿多彩的,新闻作品难道就一定要摆起正经八百的面孔?就把自己看到、听到和感知到的原汁原味的美好,如实地传达给读者吧。何况新闻的经典作品中,也不乏散文式写法的纪实作品呢。
果然在第二天的评委三次评选中,此作荣获本次竞赛的两个一等奖之一。一位不认识的评委后来告诉我,初评和复评时,此作只在三等或二等奖之选,但正是标题和新闻延伸出的主题与意境,令评委们将其提到了一等奖之列。
一篇新闻习作的形成过程,一段报社工作的成长过往,此后多年给我以从业上进的鼓励。每个人在职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兴趣点,也都有自己难忘的出发点,蕴含着不同的成长中的苦与乐,也算是生活给予的厚重的馈赠。
值此报社六十周年之际,也自然联想到一种“同道”现象,即企业多少志同道合者,都是从“这里”出发。在长江航运系统内,每有外出开会或培训,只要稍加留意,总会有三五好友有着相同的经历。有时自助餐随意围成一桌,竟然都是报社曾经的同道者,或都与《长江航运报》有着某种关联。他们中,有的做过报社的编辑、记者或通讯员,有的为报社撰写过文章,或接受过报纸的采访,至少也是报纸的热心读者。
而现在,他们中的多数人已经分赴不同的岗位。有的成长为不同层次的劳模先进,有的分流到社会各界事业小有成就,有的成了国家部委的公务员,有的成了基层企业的高管或骨干,有的成为企业文化的践行与传承者。是企业报作为培养人、锻炼人的摇篮,为企业和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可用之材,在不同的岗位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这些同道者的队伍中,笔者作为平凡的一分子,有幸在航运报工作近十年,与同年代的“报人”们一起历经铅字改电脑、小报升大报,从全国企业报会长单位,到荣获全国企业报“十佳”“百优”等荣誉,这段伴随成长或参与的历程,给予自已后段职场以太多的基因与馈赠。主要表现在:
一是“用事实说话”的务实要求。因为报纸是以新闻和信息为主体,新闻和信息一定要真实可信,其言论也更多的是新闻言论,重在用事实说话与论理,其文学作品也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有着生活“本质”的真实。将这一精神用于其他工作中,便构成“务实”的作风。
二是寻求创新的工作要求。回首报社工作经历,最让人眷念和神往的是报社工作的“创新”要求。因为既然是“新闻”,就一定要有新意,要么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要么是原有事项的新进展、新动向,要么表述有新见解、新角度,给读者以新启发、新感知,甚至是每次的版面、标题、语言都要有一定的新意。其实,企业各岗位的工作,从总体要求来讲,都应该是从适应到创新的过程,这一点也成为自己后来从事其他岗位工作的习惯“基因”。
三是简洁高效的工作追求。一方面新闻报道的时效要求,“逼”着自己养成相对高效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因为报纸的版面是有限的,几乎每一篇新闻作品都有字数限制,便需要有简洁的表述,锻炼自己在工作中如何明确重点、如何抓住要点,如何找准热点和焦点。而这样的工作追求,同样适用企业的其他各项工作。
报社创刊六十周年纪念之际,也恰逢中外运长航集团大力推进实施《企业文化建设纲要》之时。笔者以为,长江航运报这份历经了六十年风雨的企业自己的新闻阵地,也是企业文化宣贯、推介的有效载体,更是企业联系社会、吸引客户、沟通干部职工心灵的无形桥梁,是不可多得的企业文化宣传阵地。
感怀之余,套用小学课文的表述凑几句打油,以为纪念——
我们来自汉水,一路坎坷摔打。
我们汇入长江,携手求索上下。
怀着感恩,带着梦想,
我们,从这里出发。
文章评论
株株
大锅兄在采访过程中舍得吃苦,敢于发现新角度,这是一名新闻工作者的优秀品质之一!真佩服您!
dd
文中提到的课文《我们从这里出发》,我们小学时学过的。 值此六一节日前夕,祝大锅节日快乐。[em]e183[/em]
江上问笛
同样是一扇窗,经你打开的却是不一样的风景。
老王
这里我读到的大都是实话。尽管此文与官样友关!我始终认为,无论在哪个岗位,无论在什么背景下,正直的人总是多数。 真羡慕与你为伍的同事们,相处的日子是多么的顺心。 有可能读到你当年的原稿就更好了,我也想被感动一次。
月满西楼
双节快乐!
诗朋书友
[em]e179[/em]
幸福是一种态度
长长见识识
今音
我们从“这里”出发,这个标题具有永远也不会过时的特征。“这里”可以随时间,地点,环境变化而变化。其有“定力”所向。它比如目标一样,给人以出发时的价值取向,其意义不可忽视。文中把“这里”与分布走向各个岗位的同仁,一起并举叙述,无意中,使其“这里”出发,又有了一层引伸意,赋予整篇文章更加富有灵性与厚度。所透视的不仅仅是一篇纪念性文章,而是一篇人生价值观方面的独特思考。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