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处理的 形式规范 (下篇)
个人日记
第十,公文表述规范
(一)结构层次的规范
——章节层次及标题序码,必须规范清晰。行文必须段落分明、前后一致。除篇、章、节以外的分层序码,可参照下列规范处理:
第一档标题用黑体字:一、二、三;
第二档标题用楷体字:(一)(二)(三);
第三档标题用仿宋字:1、(圆点)2、3;
第四档(仿宋):⑴ ⑵ ⑶;
第五档:① ② ③。
——以上层次序号,可以跳档、省略使用,但不得颠倒使用。
层次序数不宜过多,以免烦琐。关键要在内在逻辑层次和小标题的精心安排上下工夫。
为使层次的表述更丰富,也可在第一档层次前用“第一部分”或“第一,第二”,还可在普通自然段中用“一是,二是”等作为层次表述的调剂。
——序号中凡使用了括号等标号,则不得再用点号。
——凡涉及统一全稿的数目、序数等,改动时应逐页改正或注明。
——条例、准则等准公文中的结构层次,一般采用“总分附”层次,即总则、各分则及附则。其逻辑层次也相当于公文结构的引据、论据、结语。
——也可采用“章条款”层次,即“章”为第一层次,“条”为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用(一)(二)等表示,相当于“款”,“款”以下为“项”。
(二)标点、符号的规范
——点号与标号的区别。逗号、句号等点号,是对句子的界定。引号、括号与书名号等属于标号,用来标明词语的性质与作用。其中,引号具有“引用、强调、反语”等作用。括号是注解与说明。
附件存目,其文件名不用标点符号。标点在正文中尽量不在一行字的首格。
公文中引用文件名,应先以书名号引用标题,再用括号写出文号。引用外文,要用括号注明中文含义。
——标题中的引号、括号与书名号:
标题中尽量不使用标点符号,尤其是题尾。
如有使用则限于引号、括号和书名号:只有法规性文件名才用书名号,其他可用引号标注其关键词或词组。(如,标题中的“农转非”等特定称谓可用引号。)
对“试行”“暂行”“修改草案”“征求意见稿”等要在题尾用括号标注,是对文件“成熟程度”的限定。
(三)名词、称谓使用的规范
——名称在文稿中第一次出现时,尽量用全称,或使用无歧义的规范简称。如果名称太长需要用简称,则应在第一次出现全称时,后面用括号加以说明。
——同一名称在文稿中出现多次时,要注意前后统一。有多个名称相继出现时,要慎用“他”。
——提到几个名称时,要根据场合,注意排列次序。
——译名规范统一。凡外国国名、重要的地名、人名、党派、政府机构、报刊等译名,均应以正式译名为准。
——运用生僻的专门术语时要有通俗解释(如“存贷比”的调整)。
——专用名称或提法要规范。如:
“苏联十月革命”应为“俄国十月革命”;
“满清”应为“前清”或“清朝”;“有清一代”,其中的“有”字是字头,无实际意义。
“蒙族”应为“蒙古族”(“蒙文”例外);
“老革命根据地”应为“革命老根据地”;
“各省、市、自治区”并称时,应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公文中自称、对称的规范:
下行文的自称:一般用发文机关名称,不得用第一人称代词“我局”等。
上行文的自称:可以用“我局”等,而不用发文机关名称。
下行文的对称:一般用“你公司”等,不得用受文机关名称。
上行文的对称:一般用“领导”“上级”,而不宜用“你们”。
平行文的自称与对称:自称“我公司”,对称“贵单位”。
(四)时间表述的规范
——时间值、时段与时点要界定清晰
如:“收入由原来(2000年)的6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12亿元”。
“今年(年初)以来”。
“计划到十一五期(末)拥有运力100万吨”。
“到2010年十一五期,老旧船比例将——”。(重复,使时段模糊)
——使用时间代词要顾及文稿发表以后的情况。如"今年"、"明年","最近","本月"、"上月"。又如“截止(截至)3月30日”等。使用时不能以起草文稿时间计算,而要以发表时间为准。特别在岁末年头更要注意,以免造成时间错误。因此,一般情况下,应避免用时间代词而用具体日期。
——写作时参考旧资料或网上下载,必须特别注意资料中的日期及有关事实,作出适当处理,避免失实。如有"最近"、"不久以前"等字样的,要说明是当时的情况。
——避免运用交待不够清楚的时间概念,如"上月以前"、"前年以后"等。
——在运用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年号时,一般应加注公历年份,如“清道光二十年”应写成"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或"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
——要注意运用时态助词。如"了"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等。
(五)关于数字、数据的规范
数字是语文问题,数据是数学问题,在公文中要同时注意。
——用数字说话,使语言更有说服力。(刘邓大军1950年解放大西南,邓小平讲话大意:“一是90万国军改造。二是6000万西南人民土改。三是60万解放军成为战斗队和工作队。”
——对体例常不统一的(如年月日、物理量、代码等),要求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特别是当所表示的数目比较准确时,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如遇特殊情况,或为避免歧义,可灵活变通,但全篇体例要统一。
——或可理解为,凡具有统计意义的数字,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尤其是在企业汇报生产经营中的数字业绩时。
如:30万吨。—1200万元。11个月。东经23°27′30"。1:500。1/4。39°C(物理量均应小写)。公元前440年。
——年份、时间要用全数。1978年,不得简写为78年、或七八年。
15时40分,或下午3点40分,可15:40。
——代号、序号均用小写。8341部队。国办发[2014]9号文件。37/38次列车。93号汽油。维生素B12。《文选》第5卷第20页。
34%—35%,不能写成34—35%。
——数字的书写分节及整数位。用于多位数和多位的小数。以小数点为准,分别向前或后,三位数一组,空半角(不能以千里分撇表示)。
——尾数有多位0的数字,一般改写为以万、亿为单位。数字的小写应避免断行。
——用汉字表示数字的举例。
凡定型的词组、惯用语、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必须用汉字。
如:两面派。十滴水。星期五。四氧化三铁。二万五千里长征。“十二五”计划。七上八下。九三学社。路易十八。五省一市。二八年华。第三季度。十八届三中全会。一机部三所。一一九师。一0五九农药。
——用汉字表示的特例。如,中国干支纪年和夏历月日等农历用汉字,“八月十五中秋节”,“正月初一”
——清代及清以前的纪年用汉字,并以括号作阿拉伯数字的公元注释。
如,太平天国庚申十年(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
——知名度高的纪念日用汉字。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运动。一.二八事变。一二.九学生运动(为免歧义,用间隔号分开)。
七七事变。“九一三”事件。“三不放过”。(知名度不高者用引号)
——概数或约数用汉字,其间不得用顿号。
如:十之八九。七八十种。五六万元。十二三岁。十几天。几十万分之一。(几字约数用汉字)。但相对精确的大位数用小写,如3000多万吨。
美国人的就业指标,已精确到了个位,已经不只是数字的表示问题。
——数据的来源,有无权威性或真实性?
(如,治愈率?是谁检测的。)
——数据的口径。(应发数与实发数,税前与税后,剔除哪些因素,科目归集与计算方式的变更等)。
——比例与增减表述要准确清晰。
数据的准确性问题,既是文字问题,也是数学问题,更是责任心的体现。如胡适《差不多先生》一文,对模糊性行事作风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如:同比增加20亿?增加到20亿?增加2倍?是原来的2倍?翻了一番?都要准确无误。
——相对值有时比绝对值更重要。
增加(绝对数),增长(相对数)
——数字的增加或减少要注意下列用词和概念:
增加为过去的两倍——即过去为一,现在为二。
增加到过去的两倍——即过去为一,现在为二
增加两倍——即过去为一,现在为三。
增加了(增产了)两倍——即过去为一。现在为三。
超额百分之八十——即原来是一百,现在是一百八十。
降低到百分之八十——即定额是一百,现在是八十。
降低(降低了)百分之八十——即原来为一百,现在是二十。
——不能用"降低x倍"或"减少x倍"的提法,只能用"降低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因为减少(或降低)一倍就意味着等于零,如果减少(或降低)一倍以上的倍数,那就不可理解了。
——“数据链”有无“打架”。尤其自己推算出来的数字,应仔细检查,使数字准确无误。如文中出现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数字,应检查是否不团圆。
——“约数”不可小看。不能随便增删数字前后的"近"、"多"、"约"、"左右"等表示分寸的字样。
——超产数字。不能用"完成了x年任务"或"提前跨进2014年"等提法。因为按现有定额推算几年后的任务是不科学的。
——文稿中的计量单位应按国家计量局公布的有关文件执行。
——数字要少面精。非专业场合,引用统计数字要考虑读者的感受,次要的技术性很强的数字,如无损于主题的阐明,最好不用。
讲座结语:
以上所讲公文的“形式规范”,重点强调的是公文办理的规则意识和质量意识。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有时候也是内容、质量的重要方面。
通过提高公文办理的质量,强调最为基础的文书与信息处理工作,有利于全面提升企业管理,为企业培养最为基础性人才。
形式规范固然重要,但比之更为重要的是公文的“内容要求”,有待以后探讨。
文章评论
dd
“数据的准确性问题,既是文字问题,也是数学问题,更是责任心的体现。如胡适《差不多先生》一文,对模糊性行事作风进行了深刻的讽刺。”真是进了此空间,就受益匪浅。[em]e183[/em]
老王
进了此空间,就受益匪浅[em]e179[/em]
凤飘城逸
学习了,受益匪浅。[em]e156[/em]
君惠
问候大锅老友,祝健康,愉快!
江南月
再次学习、借用了。很感谢!同时祝贺大锅新著即将出版!祝元宵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