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昱(郑立峰)导师家庭系统排列案例(八十一)纠缠成为资源
个人日记
李明昱(郑立峰)导师家庭系统排列案例(八十一)纠缠成为资源
(2013-09-29分类: 家庭系统排列案例 |
当事人,40岁左右女士
议题:处理个人所有关系
重点:与各方面关系
(系统排列初级导师班个案详细讲解)
当事人:我什么关系都搞不好,什么都修复不好,比如和孩子的关系,母亲的关系,我已经离婚了,所以没有另一个关系(亲密关系)。
我认为跟母亲关系那是根源,我个案希望处理所有关系,现在看到是孩子和亲密关系都要处理,要和孩子相亲相爱,我认为这是问题。孩子在不同城市上大学,我给他发短信,他基本上99%不回应。只回了一次妈妈生日快乐。
儿子随着长大减少对我的依赖,我送他去寄宿学校我认为是爱。孩子抚养费他父亲承担一半但是会拖欠。儿子不愿意跟我在一起,喜欢去爷爷奶奶家,我很明确的不希望这个爸爸成为他爸爸。因为我认为他不负责,他总是在外面呆着,后来他也另外有女人。离婚之后很快乐就那几年,我整个满意的很少,现在我觉得是我自己也有问题。
我两岁就在现在居住的城市,父母回了福建,我之前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负担太多了,交通不便,据说为了能读书回去的。
父母在文革中是走资派,觉得我在现在的城市更幸福。
明昱导师:我们现在访谈,你的议题是什么,表面来说,第一个我们确定议题,似乎包含两部分,一个是孩子,一个是母亲,我当你两个都是,那你希望的目标是什么,所有关系包括什么,要确立你纠结要处理什么,目标是什么,对你来说,怎么叫正常?(当事人:相亲相爱容易沟通)。就这些,没其他了?
注意这里面已经有很多东西,第一个是孩子,相亲相爱,母亲呢?感觉不到了。这代表一些东西和疑问,母亲呢?这叫意识和潜意识对应。如果对应,应该是孩子和妈妈都在,我先打个问号,这是为什么。
我们要了解情况,在排列里我们注重这个家庭里的事实和资料。那资料有三个层面,一事实资料,二对事实的判断或者感觉型的资料,三说事实时的肢体语言,观察。
今天先拿事实型的资料,这个家庭里生死离合大事,所有相关的成员。
导师不要假设这个孩子就是丈夫的,你们离婚了,什么时候离婚的?(10年前)孩子现在多大?(19岁)
这里面有重要资料在里面,你跟他之间有没有其他的孩子,非自然流产,自然流产的,夭折的,几个?(四个)之前之后?为什么要问,因为所有曾经出现的生命在肚子里已经算是生命了,那就叫家庭成员之一,那是要被包含进去的。夫妻之间最大的离婚因素就是堕胎,这是两人分开的单一最大因素,我想知道你感觉孩子的状态有哪些问题。
在她的话里,有多少是事实,有多少是判断?孩子在不同城市上大学,有时回短信。
当事人:我认为这个是我的问题,是判断,99%不回。
明昱导师:这次有点像事实了,记忆不太准。现在你记忆里面不是用录音机记录。我们的记忆不是储存在大脑完整的位置,而是记忆不同的元素,每次调用是又重新组合,人的记忆不太可靠。
这种问题什么时候出现?(六年级)是几岁?(11岁)
什么时候出现的?什么时候离婚的?这两个时间基本吻合,这就与正常人的发展有关了。
正常发展阶段是,怀孕,成长到一定阶段,要分娩,不安全,跟妈妈分离,会哭。进入另一个子宫,家,当生长到某一个年龄,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到19-20岁父母要准备好另一次“分娩”。如果夫妻不合,这个孩子会很少安全感。不想跟父母在一起,你发现很多12-14岁的孩子要离家出走,如果观察人的一生,0-3岁, 3-7岁,7-12岁, 12-18岁,3-7岁开始离父母远些,到7-12岁父母说什么开始质疑,还有老师可以说新东西,12-18岁学校老师都不行了,要去社会上看,社会都有不行了,18岁以后和所有的师长都拜拜,我会否定一切,这里面对当时人有两部分,18-25又是另一个阶段。跟一切权威说再见。
准成年人。一部分是孩子成长自然的阶段,这是自然部分,不自然的部分是过早感受到的,这是你跟丈夫的关系引起的。
当事人:当时事实是寄宿学校,会造成什么我不知道。
明昱导师:你们两个人离婚后是如何和孩子相处的,第一父母有没有很好的相处?(欠缺)。第二孩子最好能自由跟父母一方生活,第三个你愿意承认这个孩子的爸爸是这个爸爸。
在排列里,对孩子来说离婚后比较好的是父母离婚后还是朋友,第二点,我们得接受这个孩子可以自由的跟对方在一起,通常做不到的。心里接受一样,完全接受对方是孩子爸爸,我听了你这句话,是不是真的我不知,但是一个重要的态度,是自己的态度,似乎是对对方的不满还在持续。因为什么婚姻破裂,之后的事情不影响。离婚之后你自己的情感如何?这也是好事,只不过你现在不再找问题,而是找方法。
问到上一代,历史出现,当事人对为啥送走自己情况不明,这钟分开对孩子来说,两岁她是讲不出来,发展未成熟不能用语言去记忆,语言在三岁以后才会记忆,三岁之前没有语言只有感受,无法有语言去对应,意识里也许理解,心中感受不会理解。而如果内在不理解,成年以后就无法理解。爷爷奶奶。49年大学毕业基本可以划成右派,为什么被下放?你想知道吗,你想吗?(不想)在拒绝了解一份历史,而这份历史有助于了解她为什么被送走。
(当事人哭,不坚硬了)。
当事人:跟母亲第一次见面是73年,第二次是76年,那是18岁我上大学时候奶奶说的。
解放后外公被枪毙了,外婆一开始不知道。我母亲从小跟着她姑姑长大。 我很恨她(母亲),恨她找上我来的。
明昱导师:那个时代,任何地主的后代都没有机会,他们就算是干部,国民党投降的将官又怎么样?大学知识分子又能怎么样?没被下放又怎么样?呆在北京是每月18块,最好的地方是18元。
就算是跟上一代地主划清了关系,照样会进5-7干校,现在的语言叫劳改营里,在劳改营之下,你知道里面会死多少人,到72年之后才开始有所改变。73年母亲57干校一结束就来看你,文革刚结束又来看你。回到父母年轻时代,期间刚好改革开放。你先了解时代背景,你在那个时代出生,必然受影响,你想维持怨恨,你可以不去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为啥不送走妹妹,姐姐?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最合适。
妈妈说的?爸爸说的?不是事实。不过你以为自己理解的就是真的,根据历史你可以看到很有趣的现象,排列可以看到另一个模式。而我们可以不相信,我们脑中却不让自己理解,你妈妈有什么背景,妈妈的背景也不好,出生不好,可以找一个出身很好的,找个根正苗红为了安全。
跟姑姑长大是事实,妈妈有没有母爱,有没有父爱?没有。失去了父亲,如果是你妈的话,她怎么活下来?两种方式,一种是打开自己心灵表现慈善、慈爱、开朗、开心、对周围表现很好,妈妈(当事人外婆)不要我了。爸爸被枪毙了。我要另一方式,咬紧牙关,小心翼翼,看清形势,找一个能理解我的人在一起,你这个妈妈采取什么形式生活?
你觉得呢?二选一,如果是后者的话,你们两个比较,谁受的创伤大一点,应该是她啊,似乎要治疗的不是你哎。
要她连接爸爸的话有点难,所以你也有点难度,你对爸爸的东西也没放下,对谁都不满,包括妈妈,当然有理由你恨她还不够,我替你说,在我人生里为啥是你女儿,你要把我送走,我又感觉不到你的爱,我还做了很多事,这么多年也不看我,活着也不想我,说完之后你好些不?好了我想问问是,你希望跟妈妈怎么样?你还说很恨她。继续恨她?
放下会怎么样?说不定恨会好些,你又不爱她,所以你放下恨了,又不爱,我假设你不爱,那你不是人生空了一块儿吗?现在人生至少有目标,我恨我恨我继续恨。恨吧,挺好的,我从来不要人放下恨,我会让你恨一千年,如何恨你妈妈一千年,一百年也行,在棺材里也恨她,有意义,为了恨而活。原来她找上我来
的,原来如此。我还不知你目标是什么,增加一点恨好不?
所以下面我们来看工作假设。
五种纠缠,她有哪一种呢?
一是亲子关系中断,联结上有问题,反正她不爱母亲联结没用,那就恨吧至少还有连接。亲子关系中断。父母亲不一样,母亲在,恨得不得了,父亲在不?一种活人的方式,一种心目中仍然活着的爸爸的形象的恨,放不下的不是那个人,而是自己心目中的那个概念。恨的是那个概念。这需要带着爱(恨)连接
二、身同感受,她重复了谁的感受?离开母亲的感受有可能不单单是自己的感受,有可能感受到母亲与外公外婆的亲子中断的感受,需要划清界限。
三、双重转移,她父母把孩子送走,她也把孩子送走。把好的资源转移。
四、身份认同,如果妈妈也不认外婆的话,有可能她的位置会取代外婆的感受,需要划清界限。
五、身份错位,不认可前夫,对孩子的要求不是对孩子的要求,有可能变成伴侣的要求,有什么跟孩子有关系。需要归位
六、AOP,永远带着所有其他可能性。
如何把这个恨变成资源,放下什么,这都是假话,你要带着恨去做些事情,放下恨有啥意义?为了父母离开我,都还没搞定。
如果能有一个解决办法会更好,有几个原则,一什么是近的议题就先处理那个,由近而远,如果我们发现这个近的问题是由远而来就算带去远方,以当事人未来会更好为方向,而不是挖祖坟。
排两个人,当事人和儿子。由近而远。
传统方式作为排列师让自己看清楚,绕场一周,都看清楚,当你看完之后有一个最初的印象他们距离很远,作为当事人代表眼睛看着孩子,从孩子角度并不是关注当事人,确定之后就进行下一步,当事人最好能在一个可以看见所有场景的地方坐下。
允许跟着感觉移动,孩子退到场外,契合当事人说的情况。
明昱导师建议加入孩子爸爸代表。
明昱导师:从排列呈现,我们看见孩子非常爱他爸爸。通常我们看到爱时,才会把我的心打开。
我不知道当事人代表你为啥离得那么远,你是被其他的因素牵引,有可能是家族或外来因素。不介意的话把当事人父母代表排出来。
当事人代表:爸爸其实我是想你的,其实我不是这么讨厌你,同时我放下恨,我不想放下。
当事人代表:这一生你没有给我的,下一生我要你还。
当事人父亲拥抱当事人,当事人:我很讨厌你抱我。其实我恨想。我是想你的就算我不承认。
当事人代表:现在我可以放你走。
现在再看当事人儿子能接近自己父亲吗,接近得了吗?一走一停,接近父亲。当事人代表作为母亲先坐下,我们单独看父亲,自己对爸爸又退又近,孩子对父亲冲过去,都想接近父亲。妈妈影响在,能接近爸爸不?
这是一种重复的模式,孩子对爸爸,跟她自己对爸爸基本是一致的。代表抱着。这个个案里至少有一个和父亲的联结是突破点。
明昱导师接下来让当事人上场:要求这个孩子必须相反。
让当事人妈妈代表上场。我们看到妈妈完全是退开。相反。
1、当事人代表走向外婆,身份认同
2、她跟自己妈妈也是断裂的
先接近外婆,模式相同,你妈妈回到你刚才站的位置。直接说对妈妈的怀念是两代人的在你身上都体现了。说不定在她的系统里已经把妈妈关闭了,而你替代她出呈现了。
当事人妈妈做一件事情,你最逃避谁就走过去,试着她可能是麻痹掉了。我们来看看她能如何让大家看清楚(导师拉当事人妈妈代表)明显吧?
当事人妈妈:我恨愤怒,我不想被送走,说我恨你——我没有心,我确生下了你,这是事实。
当事人代表:外婆我的心带着你的心,我的心里有你的心,我不需要跟你一样,我只是你的外孙女。
当事人外婆代表对当事人妈妈代表说:你把你的女儿送走了,我也把我女儿送走了,但你还是她妈妈,就好像我还是你妈妈一样。
当事人代表:我只能做她的孩子这是事实。
当事人代表:外婆我是爱你的,同时也请你放过我
当事人代表:妈妈请你看清楚,我不是你妈妈,我是你女儿,就算你没有心,你还是把我生出来,这才是事实。如果你愿意的话我的心会为你打开(跟妈妈一起蹲下)
当事人代表:妈妈其实我跟你都一样,我的心曾经都死过,同时我的心还在。
(等待)
妈妈试试看这里。
明昱导师引导当事人本人对妈妈说:妈妈我跟你一样,一样的这么扭,所以我才是你女儿。——我的手跟你一样凉——我比你好一点,其实就算现在我还是想恨你。——放心好,你是坚冰我也把你融化——我蛮狠你,我十分恨你。我不爱你。——我每天爱你多一点。我每天恨你多一点。
当事人代表看着儿子代表说:你需要爸爸的话随时找他,现在怎么样?
(儿子感觉很好。)
明昱导师:当事人你看着就可以了。
(这一刻你可以看见当事人她的悲哀才出来。)
明昱导师:引导当事人代表对父母说:不管你们遭遇过什么。可生活还是有机会。
说完后拉当事人接近妈妈的手。妈妈感觉怎么样?
(好)
明昱导师点评:当事人的这个个案,父亲母亲出现分离,自己也无法跟丈夫接近,不知当年怎么折腾的。
个案中当事人跟爸爸可以直接接近。跟妈妈跟难。如果再跟外婆身份等同,就没办法接近自己的妈妈。我们重现了身份等同,里面充满了爱,盲目的爱,因为当事人牺牲了自己跟妈妈的连接。
所以我们把身份等同解除。说出-我只是你的孙女,我的心带着你的心,请你祝福我。
当当事人她回到自己位置之后,妈妈看她不一样了。恢复联结。
当解除身份等同后,两个人逐渐可以接近,这边做完了之后,这边对孩子就不一样了。这边可以找爸爸,跟孩子的关系就接近了。
我们清理上一代是为了解决这一代解决当事人的问题的关系。我们仍然纠缠,可是转化成了资源。
排列结束。
系统影响心灵,心灵成就生命 ;系统排列给华人多一个选择。
潘惠斌(字薪日),网名:当下心意。大成排列研究会首席排列师,高级政工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湖北省心理学会会员。青年时代学习中国武术和气功,对佛教和道教中的静心、养生、禅修颇有心得感悟,通过学习催眠、意象对话、NLP、笔迹心理分析、心理画、音乐及诗歌疗法和本会团体咨询等心理咨询技能,练就了扎实的心理学功底。近年跟随香港郑立峰(李明昱)老师学习家庭和组织系统排列,得到过德国前排列协会主席雅各·史奈德(Jakob R.Schneider)先生、国际系统排列协会课程总监龚贝莎夫人和混沌排列大师维多利亚·施内宝(Sneh Victoria Schnabe)、小物件排列大师史琳蒂(Sieglinde Schneider)夫人以及前德国系统排列协会的主席,欧洲系统排列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德国科隆艾瑞克森催眠学院院长亨利博亚 (Heinrich Breuer )、精神病专家,心理分析大师,海灵格系统排列国际协会前任主席马奥博医生(Dr.med.Albrecht Mahr)等世界级大师的亲自教导。特别是他把所学的知识和感悟,用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和股票、期货投资实践中认真体会并证悟,在身心灵整合过程中获益良多。他的精修目标是做到知行合一,追求身心合一,竭力与道同行,努力为走在身心灵探索成长之路的同修们提供支持和帮助。
老师愿景:用爱和慈悲帮助世人探求成功快乐人生,大爱无边,成长无限!
大成排列研习分享群号:186854114。联系电话:13986367703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