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乐年华(往事系列之一)
个人日记
前几天,无意中翻开相册,看到几张以往照的黑白照片。这些照片,虽说没有色彩,没有艺术感,而且也不清晰,但却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那些陈年旧事,仿佛昨天,随着一张张照片,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高中毕业后,带着“鲤鱼跃龙门”的喜悦,和几位高中同学一起考入谷城师范学校。两年的学习生活是很快的,转眼之间就毕业了,并被分配的一个边远山区学校教书。一起被分配来到还有两位老乡,其中一位是原高中同学。
学校地处大山之中,从县城坐车行驶40多里,到达终点站,也就是现在的南河镇,然后步行5里路,到了南河水电站,登上大坝,再乘机动船逆水行驶30多里,才到学校所在的山脚下,然后顺着石头砌的山路,拾级而上,最后到达学校。学校不大,而且是依山而建,一个大约200多平米的活动场地,建在山顶上,学校的背后,就是当时的龙滩公社所在地。
(原龙滩公社所在地)
在老家的时候,虽然也见到过山,却没有见到过这样连绵起伏的高山。身处环山之中,山青水绿,风清气爽,满眼都是绿色。刚开始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心中还充满了新鲜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感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生活中的乏味和精神上的郁闷。
山区学校的工作条件很艰苦,首先是交通不便。从学校到南河镇,虽说有水路和土公路,但土公路不通班车,水路上机动船每天只有两趟,还有一条沿河岸开凿的栈道,但却崎岖不平,走出去需要两个多小时。学校内外大多是石板铺的台阶路,不是上坡就是下坡,白天还好行走,晚上行走则离不开手电筒。其次是生活条件差。学校没有电,教师用的是煤油灯,而学生上晚自习都是点蜡烛。晚自习时,教室内烟雾缭绕,从教室里出来,每个人的鼻孔都会变成黑色。没有电,也就谈不上看电视了,唯一的文化生活就是偶尔到公社电影院里看场电影,其他的业余时间也就是打牌、下棋。住的房子是砖瓦房,用芦席搭的顶棚,一刮风,灰就会从瓦缝里沙沙往下掉。
( 同学仨)
虽然条件艰苦,但那时却很快乐。一方面是我们比较单纯,欲望少;另一方面是工作和生活上没有什么压力,精神上也没有什么负担。在学校里,除了三个同学外,还有早我们分配来的师哥、师姐,在一起很合得来,平时没事的时候,经常聚在一起,喝点小酒,打打牌,下下棋。那时的工资很低,每月只有几十元钱,但菜也便宜,肉几角钱一斤,鸡蛋5分钱一个,吃鱼就更方便了。学校有教师食堂,但大部分老师都喜欢在家里做饭。每当周六、周日,同事之间都会相互请吃饭,饭菜很简单,目的不是吃喝,就是图个乐趣。那时精力充沛,玩性大,白天到处玩,晚上则聚在一起打牌、下棋,打牌不带彩,纯粹是娱乐。牌的玩法基本上就是“五十K”、“拖拉机”、“跑得快”等等。赢了没有奖励,但输了却有惩罚,如“转圈”、“贴纸条”、“画鱼儿”等,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玩得乐不知疲,有时一玩就是一个通宵。现在人们玩牌,没有不带彩的,而且标准约来越大,把娱乐变成了名符其实的赌博。
(学校秋季运动会)
岁月如梭,往事如烟。当年的风华少年,如今已是霜染鬓发。回忆起当年艰难岁月,我没有丝毫的怨言,反而觉得那是一难得的人生财富。因为在艰苦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磨练了意志,强健了体魄,丰富了阅历,升华了人格,结交了朋友,感悟了人生。去年一个支教大学生,年薪三万元,被分配的一个山区小学当教师,当这位大学生走进校园,看到学校的条件和环境后,还没有放下行李箱,扭头就走了。在她看来,宁愿不要这份工作,也不愿呆在这山区学校里。现在的大学生,生活在幸福的环境里,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不懂得,“吃苦”是人生的必修课,没有这一课,生活就不丰满,人生就不完整。
吃苦,是一个人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宝贵财富。
(自娱自乐 )
文章评论
云朵
文采还是不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