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乡愁

个人日记

      图片       天还是那么蓝,看不到一丝云彩的影子,只是那么干净纯粹的蓝着,像不谙世事的少女的心,远山层层叠叠,起伏绵延,在天底静默,顶上的白雪是亘古不变的皑皑,亢沃梁子上,一片荒芜的寂寥,水塘干涸,草甸萎黄,为了掩饰这样的萧条,放眼望去,茫茫的白雪遮盖了一切,银装素裹,又是另外一种妖娆景致。翻过这片雪原,就是我的故乡三岩龙了。

自从爷爷奶奶相继去世,故乡于我心中,越来越远,除了亲戚们婚丧嫁娶这样的大事,我也没有什么机会再回来了。这次也不例外,奶奶的妹夫,九十多岁的老爷爷去世了,前去奔丧。心里没有太多悲伤,睿智诙谐的老人走完漫长的一生,魂归天国,相信他已经看透生死,世事洞明,未来轮回的哪个空间里,也许还会再相遇。

汽车在柏林村后的毛路上开始爬坡,路是有点颠簸,蜿蜒至未知的远方。汽车行走在路上,扬起的灰翻腾着,像给汽车安上了灰色的巨大尾巴。老洼林是奶奶生前每年都要去的地方,从绒古老屋的门口,可以看到这个地方,太阳总是从这里恋恋不舍的收去最后的余晖,土地,房屋,总是被镀上一抹金色,十分的美妙。汽车行至半山腰时,我看到了远方的绒古了。绒古在一个小山坡上,坡上是满满的,苍翠的柏树,托新村风貌改造的福,房子看起来都很漂亮,白的墙,青的瓦,一色的样式,一幢紧挨着一幢,密密麻麻。

 

记忆里的绒古不是这个样子的,那片柏香林的尽头,是一个小村子,村边一条窄窄的路,清一色的瓦板房,低矮,简陋,每家门前,有一个小小的院坝,上面铺着厚厚的玉米杆,没有围墙,只码着一圈柴禾,柴垛那么矮,以至于院内的情景一览无余,男人们三三两两,聚在某家的院坝里喝酒聊天,女人在太阳下,露着白净的膀子,清洗长长的头发,光着屁股的小孩,嬉戏打闹……村尾是一泓山泉,男人们砍了木头劈成两半,掏空了树心一截一截的接下来,把山泉引到村里,泉水甘冽,全村十几户人家,全靠着它滋养,泉水流淌处,用石块垒出一块平台,人们叫它背水台,人们络绎不绝来到这里,背水,洗衣服,或者地里劳作了半天来这里缓口气,洗把脸,抽支烟,男男女女,或说笑,或吵闹,与泉水的哗哗声响应和着,传向远方,吸引更多人前来。背水的桶,是木制的,扁圆,桶口放着一从灌木枝,这样可以防止背着水行走时,水从桶口荡出。背水的都是女人,桶只用一根牛毛搓的绳子套着,一头套在背水人的肩上,走时,桶就这样杵在腰眼上,为了减轻震荡,走路时就得小心翼翼,因此看起来,别有一番韵致,阿妮那个时候正是二十几岁的年纪,小巧的轮廓分明的脸,白皙的皮肤,背着水娉婷走过村子,水桶里叮咚的水响,总能吸引很多小伙子炽热的眼神。

背水台的后面,是烧香梁子,这是一匹俊俏的山梁,山梁中央,就是绒古村民烧香祈福,祭拜山神的地方,有一个草坪,每年初三,全村的老老少少都会来到这里烧香,大家聚集在挂着经幡的烧香堆前,通常都是村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来为大家“通白”,就是祈祷,祈祷一家子人畜兴旺,平安喜乐。老人口中念念有词,边把糌粑和酥油抹到小孩光光的脑门上,以示吉祥,祈福完毕以后,大家就聚在草地上,把各自家里带来的食物摆上,腊肉,香肠,麦子馍馍,还忘不了一壶自己酿的包谷酒或者青稞酒,包谷酒热辣浓烈,青稞酒淡雅细致……不一会儿,在血液里燃烧起来,人们就就这着热度,在草地上跳起了慢悠悠的锅庄。

大爷爷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红黑的脸庞,高大的身材,说话声音却是略带温柔的好听,他是运输队的队长,经常赶着马帮走过很远很远的路,远到木里雪山那么远,远道康定那么远,翻过很多的大山,知道山外面的很多事情,他特别爱喝酒,酒量也特别好,经常在酒桌上,给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乡亲们展示外面世界的稀奇古怪,喝到高兴,就把千辛万苦从远方带来的茶叶,盐巴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有时候还会变戏法儿似的从肩上的褡裢里掏出一把水果糖扔给玩得泥猴一样的小孩子们,我到现在都还记得,那种水果糖,印着红黄的藏文和喜字,那是真正的水果糖,放在舌尖,一种无法形容的芬芳直冲脑门,久久不散,我们总是舍不得立刻嚼碎它,只待它在口中融化成薄薄的片,直至消失不见,再没吃过那么好吃的水果糖了。大爷爷家里很多孩子,大的都出去自立门户了,最小的幺爸,却只比我大一两岁,加上我们这辈的几个年龄相仿的姊妹,经常跑去他家,一屋子热热闹闹的娃娃,一会儿这个哭,一会儿那个耍赖,但是大爷爷从来不愠不恼,哄完这个又去哄那个,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大奶奶端上一摞火烧的包谷馍馍,还有一小碗本地海椒面做成的干蘸,娃娃一拥而上,风卷残云,一会干蘸就见底了,最小的我手里捏着一小块馍馍,走到大爷爷面前,眼泪汪汪的说: “大爷爷,你家海椒盔盔给我好啵?”海椒盔盔就是小巧的捣海椒面的舂,石头做的,大爷爷总是笑眯眯地把我放在他的腿上,再把小小的海椒盔盔放在我的怀里,让我蘸着里面剩余的海椒面吃下一大块馍馍,其他的娃娃们就只有站在边上干瞪眼,默默的流口水……大爷爷逝去都快三十年了,可是我还记得他的样子,还有他家里包谷馍馍蘸海椒面的味道,那是永恒的记忆。

我的家,在村尾,大门向南,门前一株苍翠的柏香树,也有一个不大的院坝,铺着厚厚的玉米杆,院坝里,有七八头黄牛,还有一匹瞎了左眼的老黑马,它叫那蒂,以前阿爷跑运输时候的坐骑,跟随阿爷去过很多地方,忠心耿耿,性情温顺,后来阿爷身体不好,参加不了运输队了,老黑马也随他退役了,但是它没有歇着,有时候会随奶奶去老洼林看她的两个老姐妹,有时候会去县上给我父亲捎去奶奶磨制的包谷面和青稞糌粑。我最喜欢黄昏的时分,阿爷会带那蒂去背水台饮水,顺便清洗一下它疲惫的身体,让它舒服一点,阿爷让我骑在那蒂的背上,那蒂迈着轻快步子一路向前,微风拂过我的脸庞,满头的乱发飞扬,阿爷牵着缰绳,宠溺的看着我们,夕阳照在阿爷身上,把他颌下的白胡子和身上的藏式白衫,染成了金黄的颜色。黄牛里面,我记得的只有那头叫做志玛特的小母牛了,这是一头很漂亮的小母牛,大大的眼睛,水汪汪,睫毛长得不像话,金黄的皮毛油光水滑,体型丰满优美,我之所以到现在还记得它,那是因为我喝过很长时间它的奶,每个早晨或者傍晚,我就拿一只绿色的小小的塑料碗眼巴巴的坐在梯子上,看着奶奶从志玛特鼓胀的奶头里,挤出奶汁,奶奶蹲在志玛特的身下,腿上放一只铜瓢,双手上下,手指灵活的挤压着奶头,两股洁白的奶汁喷涌而出,射溅在铜瓢里,发出悦耳的声响,我焦急的等待着,直到奶奶站起身,跨上梯子,把铜瓢里的奶汁倒入我小小的碗里,奶汁在我碗里荡漾,上面还浮着一层细小的泡沫,温热的奶汁入喉,微甜,芬芳,意犹未尽,铜瓢里剩下的奶,会用来熬制浓香的奶茶,或者储存起来,发酵成松软可口的奶豆花,这些都是我和妹妹的最爱。

花椒飘香的季节,爷爷带我和妹妹下地摘花椒,日头很,花椒树的叶子似乎都要被晒出油来,一簇簇火红饱满的花椒藏在绿叶间,虽然好看,但是凑近却是烈烈的麻味,熏人眼睛,花椒树多刺,稍不注意就会刺伤手指,滑破皮肤,很快我和妹妹就失去兴趣,只在地边摘花打闹,阿爷也不喝斥,自顾自的摘着花椒,口里有时还哼唱悠远的山歌,正午时分,奶奶给我们送饭来了,她戴着黑色的头帕,藏裙的一角提起来掖在腰间,腕上挎一只大大的竹篮,我和妹妹欢呼着迎上去,接过竹篮,一把掀开盖着的花布,香气四溢,篮里一壶酥油茶,几块红白肥瘦的腊肉,两张金灿的包谷馍,还有两张小巧的做成盘蛇状的麦子馍馍,包谷馍和腊肉是阿爷的,麦子馍馍是我们的,两个饥饿的小孩抓过馍馍,一口咬下去,浓甜的汁水从嘴角流出,原来奶奶将麦馍烤熟,用小刀在面上掀开一块盖子,放了酥油和白糖,再把小盖子盖回去,酥油和白糖受热融化,浸入馍馍,混着麦子的清香,那真是无上的美味啊。

后来,父母接我们进城上学,不多久,爷爷奶奶也被接进城,病老的那蒂孤独死去,那群黄牛四处飘零,老屋搁置着,慢慢的颓败,随后被父母贱卖给外姓人,爷爷奶奶再也没有回去过,先后去世,故乡在我们的生活里,日益遥远,远到遥不可及了,现在的绒古,清雅美丽,可是,我们却没有了我们的家,一切都不再是我们熟悉的样子,我们抛弃了它,它遗忘了我们,只在午夜梦回里,那些遥远的乡愁,萦绕心间,挥之不散。

 


文章评论

轻盈

很喜欢读鸟儿的文字,它总会把我带回那个美丽的小城,想念那里的朋友,那里的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野人庙,那一路的美景,清清的山泉,沿着山路潺潺的流淌着,手伸进去,那是一种冰冷彻骨的感觉,还有山路两边挂满五彩经幡的参天大树,不知现在都变样了没?

营火马

看得我热泪盈眶想起了小时候的时光,想起了在绒古堡堡上被你用石头砸,想起了那棵糖梨树,想起了麦子馍馍夹酥油,想起了花椒树旁边的那棵能够结出最甜的李子树,,,,此时此刻很想念我们的爷爷奶奶

雪&莲

相对于那种无病呻吟的感情小文,更喜欢这样的文章纯洁真实,感恩知足。

花儿

好久不见一切可好!总能勾起内心最深的 最软的那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