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史”的征文)心念》》
个人日记
谨以此篇怀念我逝去的奶奶
1
“我死后,一定不要与你们父亲埋在一起!”在我奶奶健在的时候,曾经说过这句话,我们以为是骗小孩子的戏言,都没当真。当我奶奶十一年前得了肝癌,在弥留之际再次说起这句话时候,我们才知道,这句话原来一直就在奶奶的心里存在着而从未消失过。
这句话,是留给我的父辈们的话,也是奶奶留下的唯一遗言。而孝顺的父亲与叔叔们,遵从了奶奶的唯一遗嘱,将奶奶与爷爷相邻而安,深深地埋葬在那片她生活了61年的黑土地上----南阳市卧龙区青华乡民金营村,当父亲用铁锨洒下第一锨黑土覆盖在棺木之上时候,我的心仿佛被生生撕裂掉一块,揪心地疼,泪水止不住地流淌。
2
1942年是一个多事之秋,日伪军对太行、太岳、晋西北等多个地区进行“大扫荡”。河南人民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大批的蝗虫来袭与天气干旱,使得庄稼颗粒未收,人们历经着多年不遇的大饥荒。挖完野菜吃树叶,吃完树叶扒树皮,实在没东西吃了就吃树根,就连家养的狗饿得没东西吃就啃食死去的人来充饥,甚至听说还有人吃人的现象发生,到处凄荒一片,逃荒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着。据不完全统计,那一年河南饿死300万人之多。在那一年里,我奶奶孤身一人也随着逃荒的大军,从河南许昌逃荒到我们的老家民金营村,是我善良的老奶奶收留了我奶奶,才不至于让奶奶饿死在荒郊野外。那一年,我奶奶正好13岁。
这一留下,奶奶就像扎了根的树,被牢牢地牵系在这个贫困的小乡村里。慢慢地,我老奶奶喜欢上勤快善良的奶奶,等到奶奶及笄那一年,将我奶奶嫁给了大她20岁的我爷爷,起初我奶奶也是很抵触,死活不愿意的,但为了报答我老奶奶的救命之恩,委身嫁给了我爷爷。听我父亲说,我大爷爷与我爷爷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大辫子”“二辫子”,这么称呼他们,是缘于他们都有一头乌黑发亮、粗厚的长发,这是让人不能忘记的醒目标记,再后来民国时期要剪掉大清的“尾巴”,“大辫子”与“二辫子”就变作他们享誉美名的外号了。因我家家境贫寒,只有我大爷爷娶有妻室,我爷爷30多岁却还没有成家,要不是我奶奶来到我们村子,也许我爷爷就终身是光棍一条了,也就更不会有我父亲,我叔叔、姑姑们,还有生于现代的我们这些后辈了。也就没有我下面讲述的这个故事了。
3
1945年6月,老日的飞机不停地在村子上空来回地飞旋,村民们慌乱一片,大家都来不及收拾细软,扶老携幼在荒凉的庄稼地里仓皇逃窜着。太阳炙烤着大地,炎热难耐,我父亲就是在那一年的颠簸流离中出生了,这对于重男轻女还很严重的旧社会来说,我父亲的出生在家族中是一件很值得炫耀的事情的。
对现在十三四岁的女孩来说,还只是一个围在父母膝畔尽情撒娇、没长大的孩子,而我奶奶却为了生存,远离亲人,背井离乡,几经波折磨难来到离家一二百公里的我们家,那其中的艰辛不是一句话或者两句话所能诉说清楚的。
我父亲的出生慢慢冲淡了我奶奶强烈思念亲人的那种念想,她一边干着庄稼活儿一边细心照顾着她的第一个孩子, 慢慢地收拢了归娘家探望的心,再加上路途的遥远,那时候的交通是用两条腿代步,这个念想就更加不能实现了。再后来,我的姑姑、叔叔们相继来到这个贫寒的家,我奶奶就更加地忙碌了,忙碌的无暇顾及其他。
我奶奶一生共养育五个子女,将子女养育成人、成家是我奶奶后生最大的寄托。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生活困窘所迫,使得我奶奶做饭、做家务、干农活样样拿手。虽然那时候我们家家境贫寒,缺衣少穿的,但我奶奶却将她的每个孩子们收拾的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偶尔她也会挤出来一点白面给他们做花卷馒头吃。我想,在我父亲的那个年代,能吃到花卷馒头就是一顿很奢侈的大餐了。以至于后来我与父亲说起我喜爱的、咬一口一个牙印、韧性十足的黑耳巴子馍,甜的流糖水的蒸红薯时候,父亲说那时候吃得太多,都吃的胃反酸水,现在提起胃还不舒服。听我母亲后来说:我家的生活条件当时的确不是很好,所有生活的好转是我母亲从镇平刘营远嫁到我们家才有所改观的。
听我父亲说:我家的房子曾是几块砖头做地基,厚厚的黄土胚砖块建造的房屋,房梁给人悬悬欲坠的感觉,房顶是厚厚的毛棕铺盖上面,用泥固定。我家曾经的厨房是高不过1·5米的茅草屋,我们家的大人都要弯腰才能进厨房做饭,每遇到瓢泼大雨的季节,就会出现外面大下屋里小下的情景。我还记得:外面哗哗大雨下着,屋里会听到雨滴急促的拍打盆子的声音,少不更事、不懂愁滋味的我们,总会笑嘻嘻地站在盆子旁,用那一双双胖乎乎的小手来接雨滴,弄得雨水顺着胳膊往身上流淌,“咯咯咯”地笑声在那个不算太大的屋子里回响很久。有次夜晚下大雨,母亲为了让我们安然入睡,就用厚厚的被子将房顶遮盖,来躲避这突然来袭的暴雨,以至于我奶奶半夜醒来问我母亲“雨停了?”
4
在我的记忆里,我从来没有听到过我奶奶提起过我的爷爷。听我母亲说,在我还没出生时我爷爷就生一场重病过世了。我爷爷的存在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位我父亲口里的我奶奶很憎恨的男人罢了。
听我父亲说,在他刚去部队当兵那一年,我母亲来到了我们家,都说长嫂如母,也许是由于母亲的帮衬与分担细琐家事,使得我奶奶身上的担子减轻不少,我奶奶想娘家人的心又日益迫切起来,甚至有时夜不能寐,还偶尔会碰到她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低头抹泪,于是我父亲就四处托人寻找、打听她家人消息,终于不负众望,通过我奶奶一个堂弟也就是我父亲堂舅舅的口中,知道了我奶奶妹妹的消息,在那段时间里,我奶奶就好像重新活过来一般,心情好极了,几乎隔个三五天就请人手写、她口述给她妹妹的信件,然后托我爷爷跑离我家十多里地的邮局去寄信。(我奶奶没上过一天学校,是一位大字不识一个文盲)我奶奶带着满心的期望等啊等啊,接连写了十多封信件,都犹如石沉大海,奶奶一日日又变得沉默寡言起来。那天天气炎热,我奶奶收拾床上的被褥拿外面照晒,就顺手卷起篙纤(谐音,一种用茅莱织成的铺床用的物件,茅莱的叶坚韧、吸潮,听说还是凉性的药物,它长出的茅莱果实,犹如长长的铁锈红竹筒,有止血功能,根部还能当做菜肴吃,它通身都是宝),抱着去外面捶打,当我奶奶再次走进屋子时候,发现床旮旯里塞着一些东西,拿起一看,我奶奶就像被雷击中一般,霎时懵了,原来是我奶奶托人写给我姨奶奶的信件,一封不落地全都在床旮旯塞着哩。后来听我父亲说,是我爷爷藏私心,怕姿色出众的我奶奶找到她的家人之后离开这个家,这个家就算毁了。我老爷爷老奶奶那时候早已去世多年,我父亲那年刚刚结婚,我叔叔们上学的上学,没成家的没成家, 我小姑姑才两三岁,而我爷爷也重病缠身,病恹恹的。
我爷爷藏下的这个私心,为我奶奶以后的生活刻下了一个很深的烙印。我奶奶本以为久未感受的亲情再次被连接起来,却谁知犹如昙花一现,活活被我爷爷掐死在萌芽状态,我奶奶的那个气呀,整整有三个月没有理睬我爷爷,那段日子里,家,犹如冰窖一般的寒冷。自此,我奶奶再没有提起过寻找亲人的念头。
5
没三年,我爷爷过世,我睁开懵懂的双眼来到了人世间。我的到来给了我奶奶,甚至所有人都带来久违的欢乐。那一年,我父亲整29岁,我奶奶45岁。
我父亲一直对我大叔叔很愧疚的是因为家境的贫寒,使得我大叔叔没上过一天的学堂,都说长兄如父,我爷爷过世之后,我父亲自然而然就是我家的顶梁柱了,与我母亲结婚后,我母亲的善良与大度品格也在许多事情上显现出来,她用她微薄的民办教师补贴和我父亲的部队军用补贴,助我大叔叔组建成他的小家庭,给我大姑姑购置嫁妆,很体面的送我大姑姑出嫁到不远的佘庄村,尽心地供我二叔叔上学读书、入伍、成家,也养育着大我五岁的小姑姑,我可爱的小姑姑总跟在我母亲屁股后边像小尾巴一样的来回转转。家,也好像从那时候有了家的样子。掌管金家的“大权”在不知不觉中从我奶奶手里,被我母亲接管了过来。
从我记事起,我父亲与我们聚少离多的日子是常有的事,民办教师的母亲又要上课,又要照顾我们,还要到地里去干农活,忙得许多时候都无暇来顾及我们,照顾我们的事儿就变作了我奶奶与小姑姑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以说,我与我的妹妹、弟弟就是我奶奶与小姑姑一手拉扯大的。这种亲情的牵系,使我每每忆起这段段的往事时候,心里,就好像有汩汩流淌的温暖泉水一般,暖暖的,湿湿的,总是令我禁不住热泪盈眶,思念倍增。
我逝去的二婶婶曾常挂在嘴边很不满的话儿:“你奶奶照顾你们比照顾俺家孩子尽心多了。”襁褓之中的我,是在我小姑姑小小的怀抱里、稚嫩的背上慢慢长大的,母亲每说起我小时候,都会提起小姑姑为了抱着胖乎乎的我,哄着我玩,稚嫩的双手都裂开了许多血口子,但她却忍着一声不吭。
小姑姑那时候极不喜爱念书,她说出的唯一借口是我太小需要人照顾,直至她九岁时候才在我母亲的强迫之下,开始了她慢慢的上学生涯,再后来,她小学没毕业就不愿再上学而辍学在家务农。
6
我15岁那一年,也是我正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曾在文革时期被带上“臭老九”帽子的外公平反,我们也因此跟着母亲“农转非”,由农村人变作了真正的城里人。再一年,我在青华中学上初三,离开了我毕生都牵挂着的家乡,还有我可亲的奶奶,只有在暑期时候我们才能归家探望一番。永远不能忘记我奶奶翘首期盼的等待我们归家的场景,就好像被定格的一幅画,在我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
时光如白驹过隙,我们一成不变的经历着人生的每个过程:完成学业、然后忙工作、成家、生子,忙碌的我们早已被琐碎的事情所牵绊,而归家看望奶奶的日子却少之又少,掐指一算,每年只不过有寥寥的三四天时间,最为有限的三四天还包括路途中所荒废的时光,现在想起都有种肠子悔绿的感觉。我父亲、母亲好多次都要求奶奶与我们一起生活,但奶奶却执意不肯离开,还说她养的牲畜需要养活,别人看管她不放心。直至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奶奶的执着不离家,原来家就是她的根啊!
2003年初春,奶奶因身体不适来南阳检查,我的亲人们尽心的陪伴与照顾,使得奶奶消瘦的脸常常挂着满足的笑,父亲对奶奶说:“肝上长了一个肿瘤,按时吃点药就好了”背后,父亲的目光里却带着隐隐的不舍。
那次带着我奶奶参观了我还没装修的新房,说收拾好了就让奶奶过来居住,奶奶边笑着边一个劲的答应“好好好”。这一声声的对我的承诺,却永远没有兑现的时候了。
没住几天,奶奶又焦灼不安,非要我父亲送她回我老家,说想家了,家里还有她小女儿的女儿需要她来照顾。家?有儿女在的地方不就是家吗?但奶奶的家,却是那个她生活了61年的小村庄,我想:那里有她熟悉的一切,她适应了那里,融入了那里,所以才叫家吧?老了老了,奶奶心里挂念的依然还是想替小闺女分担一些担子,依然还是不想给我们增添许多的麻烦,怕拖累我们影响我们的工作。总为别人着想,奶奶心气依然如此之高,作为后辈的,除了默许,还有什么办法呢?
一个月没到,噩耗传来“奶奶快不行了!”父亲与我们匆匆归家。干净的床头柜上摆着奶奶的药,床上,干净的被褥盖在奶奶身上,奶奶躺在床上,带着淡淡洗发液香味的银发格外的醒目。看我们回来,奶奶强撑着孱弱的身体起身,我慌忙握着躺在床上皮包骨头的奶奶的双手,泪水盈盈而不敢落下。奶奶见我的第一句话就问我“你的病好了没?你妹妹弟弟都还好吧?”霎时我的泪水犹如泉涌,我低下头嘤嘤哭了起来,一个劲地点头说“好好,都好”。那一刻,我懂了血脉相连的亲情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好好爱自己,才会有能力去照顾和爱护我的亲人们。
再几日,父亲电话正在上班的我归家,说奶奶停止了呼吸。话筒里,听到大姑姑说奶奶临去时候,最想吃的是香甜的甜瓜。四月的季节里,甜瓜还只是一根根绿色的瓜秧,盛开着朵朵的小花。除了量贩有卖反季的甜瓜外,还能哪里买得到呢?我一个劲的埋怨大姑姑“为何不早点告诉我?我好去到各个量贩购买啊?”我阵阵哽咽,但心里却怒火迸发。人都没啦,甜瓜的味道有谁来品尝呢?
当我提着带着香味的甜瓜来到奶奶跟前时候,我嚎啕大哭。阴阳相隔的两个人,就这么对望着,对望着,传递过来的,是奶奶那双枯瘦如柴的手的温度,除了寒冷还是寒冷!
7
相片中的奶奶依然满头银发,干净利索的绾起一个发髻,在风儿的轻轻吹拂下,两鬓白发柔柔地闪着亮光。光阴的痕迹印刻在奶奶的脸上,满脸的皱纹里含着慈祥的笑,是那么的迷人,憾着我的心,使我的心里,生出阵阵暖意。
人生终有聚散离合,亲情的牵系,使我们彼此心心念念着许多重要的东西,她就好像人内心所生出的诸多希望,支撑着整个生命的美丽绽放,还有延续。
1
“我死后,一定不要与你们父亲埋在一起!”在我奶奶健在的时候,曾经说过这句话,我们以为是骗小孩子的戏言,都没当真。当我奶奶十一年前得了肝癌,在弥留之际再次说起这句话时候,我们才知道,这句话原来一直就在奶奶的心里存在着而从未消失过。
这句话,是留给我的父辈们的话,也是奶奶留下的唯一遗言。而孝顺的父亲与叔叔们,遵从了奶奶的唯一遗嘱,将奶奶与爷爷相邻而安,深深地埋葬在那片她生活了61年的黑土地上----南阳市卧龙区青华乡民金营村,当父亲用铁锨洒下第一锨黑土覆盖在棺木之上时候,我的心仿佛被生生撕裂掉一块,揪心地疼,泪水止不住地流淌。
2
1942年是一个多事之秋,日伪军对太行、太岳、晋西北等多个地区进行“大扫荡”。河南人民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大批的蝗虫来袭与天气干旱,使得庄稼颗粒未收,人们历经着多年不遇的大饥荒。挖完野菜吃树叶,吃完树叶扒树皮,实在没东西吃了就吃树根,就连家养的狗饿得没东西吃就啃食死去的人来充饥,甚至听说还有人吃人的现象发生,到处凄荒一片,逃荒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着。据不完全统计,那一年河南饿死300万人之多。在那一年里,我奶奶孤身一人也随着逃荒的大军,从河南许昌逃荒到我们的老家民金营村,是我善良的老奶奶收留了我奶奶,才不至于让奶奶饿死在荒郊野外。那一年,我奶奶正好13岁。
这一留下,奶奶就像扎了根的树,被牢牢地牵系在这个贫困的小乡村里。慢慢地,我老奶奶喜欢上勤快善良的奶奶,等到奶奶及笄那一年,将我奶奶嫁给了大她20岁的我爷爷,起初我奶奶也是很抵触,死活不愿意的,但为了报答我老奶奶的救命之恩,委身嫁给了我爷爷。听我父亲说,我大爷爷与我爷爷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大辫子”“二辫子”,这么称呼他们,是缘于他们都有一头乌黑发亮、粗厚的长发,这是让人不能忘记的醒目标记,再后来民国时期要剪掉大清的“尾巴”,“大辫子”与“二辫子”就变作他们享誉美名的外号了。因我家家境贫寒,只有我大爷爷娶有妻室,我爷爷30多岁却还没有成家,要不是我奶奶来到我们村子,也许我爷爷就终身是光棍一条了,也就更不会有我父亲,我叔叔、姑姑们,还有生于现代的我们这些后辈了。也就没有我下面讲述的这个故事了。
3
1945年6月,老日的飞机不停地在村子上空来回地飞旋,村民们慌乱一片,大家都来不及收拾细软,扶老携幼在荒凉的庄稼地里仓皇逃窜着。太阳炙烤着大地,炎热难耐,我父亲就是在那一年的颠簸流离中出生了,这对于重男轻女还很严重的旧社会来说,我父亲的出生在家族中是一件很值得炫耀的事情的。
对现在十三四岁的女孩来说,还只是一个围在父母膝畔尽情撒娇、没长大的孩子,而我奶奶却为了生存,远离亲人,背井离乡,几经波折磨难来到离家一二百公里的我们家,那其中的艰辛不是一句话或者两句话所能诉说清楚的。
我父亲的出生慢慢冲淡了我奶奶强烈思念亲人的那种念想,她一边干着庄稼活儿一边细心照顾着她的第一个孩子, 慢慢地收拢了归娘家探望的心,再加上路途的遥远,那时候的交通是用两条腿代步,这个念想就更加不能实现了。再后来,我的姑姑、叔叔们相继来到这个贫寒的家,我奶奶就更加地忙碌了,忙碌的无暇顾及其他。
我奶奶一生共养育五个子女,将子女养育成人、成家是我奶奶后生最大的寄托。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生活困窘所迫,使得我奶奶做饭、做家务、干农活样样拿手。虽然那时候我们家家境贫寒,缺衣少穿的,但我奶奶却将她的每个孩子们收拾的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偶尔她也会挤出来一点白面给他们做花卷馒头吃。我想,在我父亲的那个年代,能吃到花卷馒头就是一顿很奢侈的大餐了。以至于后来我与父亲说起我喜爱的、咬一口一个牙印、韧性十足的黑耳巴子馍,甜的流糖水的蒸红薯时候,父亲说那时候吃得太多,都吃的胃反酸水,现在提起胃还不舒服。听我母亲后来说:我家的生活条件当时的确不是很好,所有生活的好转是我母亲从镇平刘营远嫁到我们家才有所改观的。
听我父亲说:我家的房子曾是几块砖头做地基,厚厚的黄土胚砖块建造的房屋,房梁给人悬悬欲坠的感觉,房顶是厚厚的毛棕铺盖上面,用泥固定。我家曾经的厨房是高不过1·5米的茅草屋,我们家的大人都要弯腰才能进厨房做饭,每遇到瓢泼大雨的季节,就会出现外面大下屋里小下的情景。我还记得:外面哗哗大雨下着,屋里会听到雨滴急促的拍打盆子的声音,少不更事、不懂愁滋味的我们,总会笑嘻嘻地站在盆子旁,用那一双双胖乎乎的小手来接雨滴,弄得雨水顺着胳膊往身上流淌,“咯咯咯”地笑声在那个不算太大的屋子里回响很久。有次夜晚下大雨,母亲为了让我们安然入睡,就用厚厚的被子将房顶遮盖,来躲避这突然来袭的暴雨,以至于我奶奶半夜醒来问我母亲“雨停了?”
4
在我的记忆里,我从来没有听到过我奶奶提起过我的爷爷。听我母亲说,在我还没出生时我爷爷就生一场重病过世了。我爷爷的存在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位我父亲口里的我奶奶很憎恨的男人罢了。
听我父亲说,在他刚去部队当兵那一年,我母亲来到了我们家,都说长嫂如母,也许是由于母亲的帮衬与分担细琐家事,使得我奶奶身上的担子减轻不少,我奶奶想娘家人的心又日益迫切起来,甚至有时夜不能寐,还偶尔会碰到她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低头抹泪,于是我父亲就四处托人寻找、打听她家人消息,终于不负众望,通过我奶奶一个堂弟也就是我父亲堂舅舅的口中,知道了我奶奶妹妹的消息,在那段时间里,我奶奶就好像重新活过来一般,心情好极了,几乎隔个三五天就请人手写、她口述给她妹妹的信件,然后托我爷爷跑离我家十多里地的邮局去寄信。(我奶奶没上过一天学校,是一位大字不识一个文盲)我奶奶带着满心的期望等啊等啊,接连写了十多封信件,都犹如石沉大海,奶奶一日日又变得沉默寡言起来。那天天气炎热,我奶奶收拾床上的被褥拿外面照晒,就顺手卷起篙纤(谐音,一种用茅莱织成的铺床用的物件,茅莱的叶坚韧、吸潮,听说还是凉性的药物,它长出的茅莱果实,犹如长长的铁锈红竹筒,有止血功能,根部还能当做菜肴吃,它通身都是宝),抱着去外面捶打,当我奶奶再次走进屋子时候,发现床旮旯里塞着一些东西,拿起一看,我奶奶就像被雷击中一般,霎时懵了,原来是我奶奶托人写给我姨奶奶的信件,一封不落地全都在床旮旯塞着哩。后来听我父亲说,是我爷爷藏私心,怕姿色出众的我奶奶找到她的家人之后离开这个家,这个家就算毁了。我老爷爷老奶奶那时候早已去世多年,我父亲那年刚刚结婚,我叔叔们上学的上学,没成家的没成家, 我小姑姑才两三岁,而我爷爷也重病缠身,病恹恹的。
我爷爷藏下的这个私心,为我奶奶以后的生活刻下了一个很深的烙印。我奶奶本以为久未感受的亲情再次被连接起来,却谁知犹如昙花一现,活活被我爷爷掐死在萌芽状态,我奶奶的那个气呀,整整有三个月没有理睬我爷爷,那段日子里,家,犹如冰窖一般的寒冷。自此,我奶奶再没有提起过寻找亲人的念头。
5
没三年,我爷爷过世,我睁开懵懂的双眼来到了人世间。我的到来给了我奶奶,甚至所有人都带来久违的欢乐。那一年,我父亲整29岁,我奶奶45岁。
我父亲一直对我大叔叔很愧疚的是因为家境的贫寒,使得我大叔叔没上过一天的学堂,都说长兄如父,我爷爷过世之后,我父亲自然而然就是我家的顶梁柱了,与我母亲结婚后,我母亲的善良与大度品格也在许多事情上显现出来,她用她微薄的民办教师补贴和我父亲的部队军用补贴,助我大叔叔组建成他的小家庭,给我大姑姑购置嫁妆,很体面的送我大姑姑出嫁到不远的佘庄村,尽心地供我二叔叔上学读书、入伍、成家,也养育着大我五岁的小姑姑,我可爱的小姑姑总跟在我母亲屁股后边像小尾巴一样的来回转转。家,也好像从那时候有了家的样子。掌管金家的“大权”在不知不觉中从我奶奶手里,被我母亲接管了过来。
从我记事起,我父亲与我们聚少离多的日子是常有的事,民办教师的母亲又要上课,又要照顾我们,还要到地里去干农活,忙得许多时候都无暇来顾及我们,照顾我们的事儿就变作了我奶奶与小姑姑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以说,我与我的妹妹、弟弟就是我奶奶与小姑姑一手拉扯大的。这种亲情的牵系,使我每每忆起这段段的往事时候,心里,就好像有汩汩流淌的温暖泉水一般,暖暖的,湿湿的,总是令我禁不住热泪盈眶,思念倍增。
我逝去的二婶婶曾常挂在嘴边很不满的话儿:“你奶奶照顾你们比照顾俺家孩子尽心多了。”襁褓之中的我,是在我小姑姑小小的怀抱里、稚嫩的背上慢慢长大的,母亲每说起我小时候,都会提起小姑姑为了抱着胖乎乎的我,哄着我玩,稚嫩的双手都裂开了许多血口子,但她却忍着一声不吭。
小姑姑那时候极不喜爱念书,她说出的唯一借口是我太小需要人照顾,直至她九岁时候才在我母亲的强迫之下,开始了她慢慢的上学生涯,再后来,她小学没毕业就不愿再上学而辍学在家务农。
6
我15岁那一年,也是我正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曾在文革时期被带上“臭老九”帽子的外公平反,我们也因此跟着母亲“农转非”,由农村人变作了真正的城里人。再一年,我在青华中学上初三,离开了我毕生都牵挂着的家乡,还有我可亲的奶奶,只有在暑期时候我们才能归家探望一番。永远不能忘记我奶奶翘首期盼的等待我们归家的场景,就好像被定格的一幅画,在我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
时光如白驹过隙,我们一成不变的经历着人生的每个过程:完成学业、然后忙工作、成家、生子,忙碌的我们早已被琐碎的事情所牵绊,而归家看望奶奶的日子却少之又少,掐指一算,每年只不过有寥寥的三四天时间,最为有限的三四天还包括路途中所荒废的时光,现在想起都有种肠子悔绿的感觉。我父亲、母亲好多次都要求奶奶与我们一起生活,但奶奶却执意不肯离开,还说她养的牲畜需要养活,别人看管她不放心。直至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奶奶的执着不离家,原来家就是她的根啊!
2003年初春,奶奶因身体不适来南阳检查,我的亲人们尽心的陪伴与照顾,使得奶奶消瘦的脸常常挂着满足的笑,父亲对奶奶说:“肝上长了一个肿瘤,按时吃点药就好了”背后,父亲的目光里却带着隐隐的不舍。
那次带着我奶奶参观了我还没装修的新房,说收拾好了就让奶奶过来居住,奶奶边笑着边一个劲的答应“好好好”。这一声声的对我的承诺,却永远没有兑现的时候了。
没住几天,奶奶又焦灼不安,非要我父亲送她回我老家,说想家了,家里还有她小女儿的女儿需要她来照顾。家?有儿女在的地方不就是家吗?但奶奶的家,却是那个她生活了61年的小村庄,我想:那里有她熟悉的一切,她适应了那里,融入了那里,所以才叫家吧?老了老了,奶奶心里挂念的依然还是想替小闺女分担一些担子,依然还是不想给我们增添许多的麻烦,怕拖累我们影响我们的工作。总为别人着想,奶奶心气依然如此之高,作为后辈的,除了默许,还有什么办法呢?
一个月没到,噩耗传来“奶奶快不行了!”父亲与我们匆匆归家。干净的床头柜上摆着奶奶的药,床上,干净的被褥盖在奶奶身上,奶奶躺在床上,带着淡淡洗发液香味的银发格外的醒目。看我们回来,奶奶强撑着孱弱的身体起身,我慌忙握着躺在床上皮包骨头的奶奶的双手,泪水盈盈而不敢落下。奶奶见我的第一句话就问我“你的病好了没?你妹妹弟弟都还好吧?”霎时我的泪水犹如泉涌,我低下头嘤嘤哭了起来,一个劲地点头说“好好,都好”。那一刻,我懂了血脉相连的亲情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好好爱自己,才会有能力去照顾和爱护我的亲人们。
再几日,父亲电话正在上班的我归家,说奶奶停止了呼吸。话筒里,听到大姑姑说奶奶临去时候,最想吃的是香甜的甜瓜。四月的季节里,甜瓜还只是一根根绿色的瓜秧,盛开着朵朵的小花。除了量贩有卖反季的甜瓜外,还能哪里买得到呢?我一个劲的埋怨大姑姑“为何不早点告诉我?我好去到各个量贩购买啊?”我阵阵哽咽,但心里却怒火迸发。人都没啦,甜瓜的味道有谁来品尝呢?
当我提着带着香味的甜瓜来到奶奶跟前时候,我嚎啕大哭。阴阳相隔的两个人,就这么对望着,对望着,传递过来的,是奶奶那双枯瘦如柴的手的温度,除了寒冷还是寒冷!
7
相片中的奶奶依然满头银发,干净利索的绾起一个发髻,在风儿的轻轻吹拂下,两鬓白发柔柔地闪着亮光。光阴的痕迹印刻在奶奶的脸上,满脸的皱纹里含着慈祥的笑,是那么的迷人,憾着我的心,使我的心里,生出阵阵暖意。
人生终有聚散离合,亲情的牵系,使我们彼此心心念念着许多重要的东西,她就好像人内心所生出的诸多希望,支撑着整个生命的美丽绽放,还有延续。
文章评论
行者(二)
心念[em]e121010[/em]
冰……
接着写,我顶你,[em]e179[/em]
清风醉
姐,我也想继续听着,,赞
岁月本长
现在写作水平不一般啊[em]e114[/em]
单翼天使
姐姐,你像说书的一样还给点悬念 ,啥时候听你的下回分解呀?急待中
苦百合
写得越来越好了,加油啊!
金元宝
写的很好,了解啦家里很多!
王璐
大结、就你还能记得这么多、金东他们啥都没不知道、真的、写的很好
王璐
是大姐我打错了
白云蓝天
把奶奶如何善终公婆,及爷爷的日常事务,邻里的评价举例一下,民俗里对外来女人的防备表述些。斗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