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散记(46) 文字可以充实生活

个人日记


 

朱是我的小老乡,在一次老乡的聚会上相遇,给我的印象是文静和若有所思的模样。后来,我们成了Q友,在她的空间里读到了她的一些文字,觉得这小老乡不简单。

当前的社会状况是一个悖论:金钱越来越多,文化越来越少;技术飞跃进步,道德却在滑坡;大楼越造越高,人格走向矮化;物资日益积厚,情感渐趋稀薄……在这个商业的、消费的和技术的当代社会中,人文氛围越来越淡薄,人文情怀越来越少见,人文正在流失,人文似乎正在成为一种难得的奢侈品 因电子阅读、微博时代信息泛滥、碎片化生存,人们正在远离潜心安静的阅读。唯有忠实的读者怀念过去的生活,他们内心的失落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发出了对人文的一种吁求。人们渴望人文,呼唤人文,而今天,我们这个社会还剩下多少人文精神?
  什么是人文?就是我们能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让困惑的生命、苍白的灵魂、焦灼的心态能够得到真切的关怀,让身处困顿中的人们能够得到温暖;让我们的艺术没有商业气息而勃发着精神的创造力;让历史古城的每一条深巷横渠都被温柔地保留下来,每一栋老房子都被细心地修复;让我们经常看到鸟儿在高飞,头顶着蓝天,周围一湾湾的碧水。
    
时代的主题,时代的精神,时代的主流文化,时代的共同价值,时代高尚、优美、健康的生活风貌——这就是人文的本质。
  如果一个民族失掉了人文的追求,只有时尚,只有娱乐,只有消费,只有物质欲望,只有功利性的目的,只有实用主义,只有技术主义的泛滥,那么,我们将丧失文化感受性与道德同情心,我们的心灵中就没有了诗意,我们的记忆中就没有了历史,我们的民族生命中就没有了灵魂!

 小老乡胸怀的就是这样的人文理想。文学是人文的载体,她幼年的文学的理想却梦断于“高二那年辍学”,她说:“由于生活的原因,辍学后便彻底放弃了原先的爱好,包括读和写。为生计奔波,为生活忙碌,以为这辈子不会再与文字交集。”当20年后的她重拾旧爱的时候,她感叹“日子便就这样在浑浑噩噩中麻木度过”,“那种震惊与失落,深深地刺痛着自己。原来,生活的麻木,可以掏空一个人的思想。回首这二十一年,居然找不到自己的存在,一路而来,几乎没有留下生命走过的痕迹”。为了“安顿那个即将离去的自己”,她写下了这些文字。
 
朱的文字清新、细腻,抒发着女性的情怀。无论是人间有味是清欢》的那份清美,还是《雨中闲思》的那份幽香,抑或是她的几篇游记中无所不在的母爱,无不是她“情感宣泄的出口,一种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以及一些生活历程的记录”。
 
而我更觉有味的是她的《因为地铁的旅行》,“北山路的梧桐,黄了,落了,与蓝的湖、灰白的老房子相映,格外的有味道。走进北山路,那一小段风景,仿佛是一幅画。而心情,有一些安静,或许还有一丝的落寞?四季的更换,总在不经意间,秋末细细体会,冬便已来临。风一阵阵吹过,树叶便大片大片的凋落。无论曾如何繁华过枝头,终究飘零,半入尘埃,半入流水。可,如果没有回归,何来重生?”多么美丽的文字,多么美丽的画面!“走累了,便坐在石凳上消磨时光。秋叶静美,很契合此刻的心境。人到中年,终于学会放弃那些不必要的琐碎和束缚,放弃那些无谓的挣扎与纠结,只想过一种最真实最简单的生活。不想再和自己交战,不想再和生活斤斤计较,只想顺应光阴的河流,在里面做一个最凡俗的角色,安静地行走。。。”又是何等惬意的休闲!
 
文字可以“宣泄自己的喜怒哀乐”,可以“平复自己不平静的心情”,可以“找回失落的自己”。而“这份收获的快乐,远远超出所有玩乐时曾经带给自己的愉悦,并且要长久的多。”“文字破解不了生命的虚无,但至少可以充实生活”。
 
《永远的山楂树》虽然只是一篇读后感,却让我们了解了女性眼睛里的爱情——“最动容的温暖——生命的尽头,有我等着你”。确实,“不管人生如何精彩,无论世道怎么转换,都逃脱不了人性最终的孤独,生命深处的荒凉,都会渴望生命过程中的呵护与爱。感谢那场纯美的爱情,那棵朴实的山楂树,那些鲜红的山楂花,那是心头最温暖的等待!”
  
是的,通过文字“经常与灵魂对话,内心丰盈饱满,更容易接近内在的从容与心灵的安静。而从容和安静,正是当今社会稀缺的”。   






   

 

 









文章评论

流星

人到中年,终于学会放弃那些不必要的琐碎和束缚,放弃那些无谓的挣扎与纠结,只想过一种最真实最简单的生活。不想再和自己交战,不想再和生活斤斤计较,只想顺应光阴的河流,在里面做一个最凡俗的角色,安静地行走。。。人活着难得是自悟!说的真好![em]e100[/em]

珍珠

我心中的“风清云淡”正如这些文字所描述的那样,恬静秀美,酷爱文字、热爱生活……

珍珠

流年似水,在纷繁的嚣尘,总有诸多的烦忧,但是,在如水的清音里灵魂总会自在地飞翔,没有忧愁,没有忧伤,有的只是淡淡的绝尘,安然,淡然,悠然。

燕子

拜访朋友,留下祝福,新春快乐,一切顺利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