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不着

个人日记

 昨晚睡不着,扒在床上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它的跟以前读的时候产生的感觉差不多,读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舌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时,我感慨良多,竟至于一夜不再曾睡着。

先说杜甫当时的情景,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但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因为他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感慨的是诗人在自己穷困潦倒的时候想着和自己一样的穷人,而穷人的孩子却开心地抱走了他赖以遮身的茅草。诗人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 的呼喊(差不多也是“怒号”了),说明他自己是无能为力的,得靠官府。而官府这会儿在做什么呢?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杜甫打算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折回潭州。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聂某再次送酒送肉,老人家没控制住食欲,撑死了。时年五十九岁。

杜甫的伟大在于他一生都穷。



                                                                                                                                      2015年3月1日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