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 那水 那人
生活感慨
那山叫大青山,蜿蜒数十里,山里有山,山外环山。山的阳面是我的家乡,山的那面是一个叫三道沟的地方。此山最高处海拔582米,那里有个名字叫大鞍(因形似马鞍)。
小时候总以为大青山就是天的尽头,因为每次的雷雨天都是从山的那一面奔袭而来,无论是春夏秋冬他都是青青的颜色。听说那山上有很粗的松树,有很甜的泉水,有灵芝,有人参,春华秋实,养育着大山的儿女。
紧邻山脚有个小村叫刘家屯,屯里有个小沟叫上沟。从那里算起到我的家大概有三十几华里,而我工作初始负责的辖区就在那里,两个行政村,七个自然屯。每天骑自行车到那需要一个小时,那时的秋冬季节,我每天基本要往返一次。
我没有做过内勤,上岗培训后就跟着师傅下乡。每天屁颠屁颠的跟着,还不时被师傅“苛着”。尽管如此却没有收益,每到开会时总要被领导小批一阵。到第二年,那一片就完全归我管理了,直到那年夏天我离开。在那里,三年又八个月。
那条河叫六股河,在辽西很有名,曲曲折折流经了几个县市,就那么缠绵的绕过我的家乡。因了这条河,两岸有丰腴的土质,有丰收的庄稼。小时候的夏天,孩子们都要结群去河里抓鱼、洗澡,那时的鱼一群群好多,河水也很深,水清清,天蓝蓝。沙滩上的河卵石五颜六色,光脚走在沙滩上,烫的人直蹦。
而今,河里的水需要雨季才能成河,在与大青山比齐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大青山水库,作用是蓄水引入市区。水库的修建,使万亩灌渠荒废尽毁,使万亩水田不再蛙鸣。而正在进行土地流转的,则是由我倡导起来的六股河畔的数百座温室农业大棚。
离开20年了,那里熟悉的面孔还有多少?
还记得第一次听彭丽媛的《父老乡亲》,就深深的感觉到一种温情和一种感激。那几年,工作旺季不回家是常事,我是吃着那里老百姓家的饭,睡在最温暖的炕头。每天看见他们朴实热情的笑脸,听着不含一丝杂音的问候。感觉生活和工作是踏实的。每天穿屯过户,记下的是淳朴的民风和尊厚的人情。忘不了临近春节的冬日,只要是有人看见我从那条路过去,无论是杀猪宰羊、磨豆腐、做豆包等等的人家,都会在路边等我,他们排着队请我去他们家里,那份感动,足慰平生。现在想来,还是鼻子酸酸,心底暖暖。
我熟悉那里的每个人,老者九十九,幼童刚会走。熟悉那里的每一家,熟悉那里的每一条街(gai)道和小路。只是不知啊,那里的一切还好吗?
突然就很想,想那座山,那条河,那里的人,还有那里的情。
文章评论
雷子哥
大青山是座英雄的大山。这里曾是辽西抗日的中心,当时的县政府、县大队就在这里,是辽西抗日根据地。在这里演绎了一幕幕可歌可颂的革命故事。《青山烽火》系列丛书对此有详细的描述。
@
山在,人在。路在,情在。那一路山高水长的记忆,已经成为心底最温馨的印记。
蝶双飞
看的出,朋友是一位知道感恩念旧的人。[em]e183[/em]
蝶双飞
: 聆听岁月,轻捻那些流走的光阴,回望那些印在流年里,深深浅浅的相遇痕迹,那些过往在回忆里依旧温润,念起,便是生命中最暖的记忆,感谢友情的温暖相伴,在空间留下一缕缕墨香心语,留下我们深深的友情牵挂,留下我们一路走过的暖香,相遇美丽,永远珍惜!
树上的鲤鱼
人到中年,静下来的时候很喜欢回忆,而回忆里总是盛着满满的情,暖暖的爱~
行云流水
原来我喜欢的是那份真,内心发出的声音。“突然就很想,想那座山,那条河,那里的人,还有那里的情。”《心静性闲》,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