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有你一路相伴----《岳西周刊》

个人日记

    近段时间闲暇无事,习惯了在网上游离。逛空间、辩论坛、写评论、看新闻,习惯了通过网络媒体了解身边事和自己眼界以外的世界。所谓的忙忙碌碌的心闲成了习惯的一部分。
    渐渐在网上时间久了觉的网络江湖的水好深。鱼龙混杂,似是而非的东西很多。通过题目和浏览量,沧海拾贝找到“属于真实”的文字已经很难。面对很多图文并茂文字也就是如过客一般远远地瞧瞧,虽能入眼但在心里却留不下思考后的痕迹。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网络快餐文化吧。有宽度没深度,真正能让心静下来读懂的有所收获的好文字不多!
迷茫多了不平多了,颓废的话自然就多。这种被世故伪装了的消极时常若以若现的萦绕在我现实世界的言行里。
    在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与相伴多年的笔友遇见。闲谈中她推荐我加入一个叫“诗风文韵”的群并说那里边有一群积极乐观喜欢与文字为伴的人。希望我去感受一下那里向上的文学氛围。看着
大家在群里像兄弟姐妹一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讨论争辩现实未来和对文字的感悟。不由自主的我也由一个旁观者变成一个参与者。试着把一些空间的旧作搬到群里与大家讨论,在收获理解和指导的同时收获更多的是诚心诚意的鼓励。
     渐渐地从很多朋友的言谈中时常看到“岳西周刊”得言论,说那是个很接地气很有正能量难得一见“党报类”刊物。在我的印象里接触党报和相关的刊物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无非是一些政策法规官方解读和延续,关注点多在政绩的宣传上。对民生难点和草根的诉求报道大多停留在是蜻蜓点水的层面。所以我对《岳西周刊》很接地气的说法表现出冷漠的世故。
    古语说:“众人之见高于一人之见”。这也许是公道自在人心的另一种解读吧。在群里很多朋友一致的肯定《岳西周刊》是很接地气的赞扬声中,我也揣着好奇的心开始了另类的了解之旅。
    还记得第一次打开岳西周刊的情景,我首先关注不是那些文章和照片,而是她头版头条的广告。我想透过编辑对报刊显耀位置的版块分配了解这个刊物的定位和她的企业文化。很失望是在显要位置找了好几遍也没看到广告的影子,竟是些防汛抗旱,发展特色农业破解农民增收瓶颈的时事报道。最后在右上角不起眼的位置才看到一个只有寥寥数字“岳西翠兰”的茶广告。经侧面了解,岳西翠兰茶名字还有一个勤劳美丽的传说。茶的采摘、挑选、烘干,炒制更是一个繁琐而艰辛的工序流程,其中的一道工序有疏漏都会影响岳西翠兰茶的品相。通过了解这个过程,渐渐的明白茶文化所传承不只是淡,雅,礼!更重要的是茶人对传统工艺“勤劳守正”的传承。透过头版头条版块的布局,不难看出岳西周刊的企业文化和价值取向,她并没有关注自己的“眼钱利益”,关注广告费!而是立足长远立足于全县宏观的经济发展,更多的关注老百姓替老百姓说话的把自己定位成老百姓“代言人”。
    不知不觉间我已经从时事要闻版看到了公告文摘版,最后目光驻足在文化副刊版块,那里面有充满哲理的小诗,有精彩纷呈的小说连载,更有一篇篇行走在红尘路得失间的人们,对生活对本性的心灵感悟。这个文化副刊的版块之所以让人们在百忙之中不断的回眸。我想她呈现给读者不只是文字的美丽和文化的墨香更重要的是他的“互动性”取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身边事。同时又高于平淡的现实,让人心觉得那些美好的愿望在希望里,不非遥远的遥不可及。
    如水的时光在键盘的敲击中流过,不知不觉间快乐好像来的多了,在每一个日出月落日子里,只要一有时间就习惯了浏览翻阅《岳西周刊》看着现实中的时事民生感觉踏实。读着文化副刊里的喜怒哀乐渐渐地让心看到了懂得了,理想和现实虽山行水远但并非无法逾越,珍惜当下的既得的“好好过”!
    习惯了在理想和现实了穿越,习惯了《岳西周刊》一路相伴的岁月,习惯了闻你《岳西周刊》浓浓的墨香,亦师亦友亦红颜!
    
   
    
    
    

文章评论

青牛居士

岳西,大别山区的一个贫困县。山高水险,风景秀丽。四十八年前去过,两年前重游,青山依旧,民风依旧。

sunny

好的文字,总是让人心动![em]e160[/em]

善乐儒风

@{uin:313526240,nick:清韵,who:1} 谢谢你小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