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变迁》之《单工6楼》
个人日记
家的变迁
十里钢城,一家子父母儿女、兄弟姐妹都在临钢工作的比比皆是。我是一名临钢子弟,也是一名临钢职工,和所有的钢城儿女一样,生活依临钢的发展而改善,也为临钢身临困境而感到担忧。
转眼间,我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丫头,到了已届不惑的中年,深深体味到了平安是福、平淡是真的真谛,在平安中祝愿我的企业渡过难关,在平淡中企盼我爱的临钢壮大发展,我相信,到那时,我的家也会有新的变迁……
单工6楼
临钢的单工楼现在已经没有剩下几座了,但单工6楼还在,它在俱乐部的东侧,物业公司办公楼(原先的单工7楼)南侧。
我还一直记得那时单工6楼的样子,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事了。母亲在老家,体弱多病,实在无法照料姐姐和我两个孩子,也是我实在淘气,被送到了父亲这里,那时好像是只有五六岁。
现在想起来,父亲真的是很不容易,一个大男人要上班,还要照顾一个小丫头,洗脸梳头,吃饭穿衣,真是难为他了。记得那时候小姑娘很时兴梳蒜棰辫,父亲用粗壮的大手,给我批分头发,高高地辫起两个小辫子,然后再折几折回来,用皮筋分别从中端紧紧扎住,居然疯一天也不会散。
那时临钢还到处都是平房,楼房只有沿用到今天的1-8#单工楼,9楼10楼都是后来盖得。记得5#楼是当时的公司机关,1#楼里有医生,能看病。单工6楼条件较差,楼道黑黑的,地面很粗涩,当时很羡慕住在7#楼里面的人,楼道光亮,地面光滑,厕所是蹲厕,还能冲水。
6楼里大多住的是单工,我和父亲住在3层东面楼梯一上来的右手第一间,左手是水房兼厕所,也还有其他几个家户住在这里,楼道里面左左右右用砖盘着方方正正的火炉。那时侯年龄太小,不记得一日三餐是怎样打发的了。只记得76年闹地震的时候,楼前头、马路边到处是搭的大大小小的地震棚,父亲烤了一网兜馍干挂在靠门口的钉子上,一有情况,就一手拎馍干,一手把我夹在膈肘窝下面往楼下跑。俱乐部前面有一个好大的帐篷,单身和没有自己搭帐篷的家户都躲在里面,很是热闹。
王叔一家住在一层。父亲有时带我到王叔家串门,王婶常常塞给我半个白馍,在当时,那可是好吃的东西,还记得吃王叔家的高粱面发糕,真是香甜啊。王叔家有三个孩子,小儿子和我年龄相仿,闲谈之余,王叔总爱撩逗我,“丫头,长大了给三儿当媳妇好不好?”,那时候不知道媳妇是什么,我总是大声的回答“好啊”,引来大人们一阵阵的笑声。
到了我上小学的时候,母亲带着姐姐也来了,我的家也开始了新的生活。那时生活很艰难,母亲在红薯下来的季节,把小红薯蒸熟后,用线穿起来,一串串地晾在窗外风干,到了冬天,既能当干粮,又能当零食。还记得冬天,屋里生着大铁炉子,母亲往米汤锅里拍一些玉米面饼,象油糕一样还在饼里包点红糖,暖暖地煮着一屋子的香甜……
文章评论
木樨连翘
艰辛时光,记忆忧伤。 父母恩情,没齿不忘。 熟悉面孔,今在何方? 钢城之恋,心存辉煌。
文字姑娘
笔锋犀利!感情真挚[em]e179[/em]
宝宝驹
深有同感!小时的我也在放假时和爷爷在6楼住,在我小时的记忆里这就是我的梦想。梦实现了,又模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