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变迁》之《西湖小区》
个人日记
在九六年十一月,临钢的住宅楼通上煤气的那年那月,我搬到了西湖小区,与我父母成了前后楼的邻居。
在这里,不用一桶一桶地往家里拎水,不用生炉子掏炉灰,不用担心液化气坚持不到做完中午饭,不用再在寒冷的冬夜到院外面去上厕所……
可同时又是那样的不适应。在阴冷潮湿的平房住久了,乍在暖意融融的楼房里,竟有缺氧般透不过气来的感觉,每天早上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窗户让冷空气透进来,即使是这样,一家人还是鼻燥口干闹腾了一冬天。
离父母近,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孩子上幼儿园不用管了。早上吃完饭,孩子自己就去找姥爷一起上学,到了下午,父亲又早早地在幼儿园门口巴望着孩子蹦蹦跳跳地跑出来。
父亲是五八年建厂就来到临钢的,搞了一辈子的技术,平日里少言寡语,古板严肃,对我们要求很严,但听厂里的人讲,老人刚正耿直,大家都很服气。退休在家赋闲后,也没有什么业余爱好,每天接送孩子成了父亲最大的乐趣。
这样的日子只持续了几个月。
父亲五岁丧母,自小由大他八岁的姐姐带大,感情很深。九七年春节得知姐姐已故去的消息,很是悲痛,精神上有些受刺激,但是我们一开始并没有发现。
这一年的正月,九七年的正月,发生了一件大事,正月十四,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这一天故去了。全国取消了一切元宵庆祝活动。
正月十五,姐姐一家了回来了,大家做好了一桌子的饭菜,围坐在桌旁说笑。父亲阴沉着脸,狠狠地说:“你们怎么有心吃饭说笑,邓小平死了啊,你们怎么能吃得下饭。”我们面面相觑,这才感觉到父亲有些不对劲。
“邓小平是咱们家的恩人哪,没有邓小平的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你们的户口怎么能从老家迁出来……”
自此,不苟言笑的父亲开始整天里絮絮叨叨,讲也讲不完过去的事情,有时候一声不啃地就出去了,去找一些老同事、老部下,跑出去也没个时间。那段日子,我感觉日子过的心惊肉跳的,上班时,只怕接到母亲的电话,说父亲又找不到了。
从父亲有些疯癫的话语中,我还是知道了一些父亲引以为骄傲的事情。五八年初到临钢时,到处还是一片片的荒草。他们就像一群拓荒者,搞设计、搞基建。六五年高频螺旋焊管正式投产,是国内第一个生产螺旋钢管的厂家,父亲是主要设计者之一。当年还发了一个国家级的奖项。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颁奖证书上漏掉了其中一个参与者的名字,怕伤害同事的感情,善良的创业者们默默地收起了这份证书、这份荣誉,一直没有对外宣扬。
可能是疯癫的状态消耗了太多的体能,两个月后,患过脑血栓的父亲旧病复发,瘫痪了,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四年后,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也许我的家与螺管有渊源,父亲曾今是高频螺旋焊管的主要设计者之一,丈夫也在这里做了一任车间主任。经过四十余年的风风雨雨,这个时候的螺管,设备性能老化,故障率很高,用丈夫的话来说,不是驴不拉,就是磨不转。丈夫经常是几天几夜在工地上,有时候也难免埋怨他:熟悉的人知道我和娘家住的近,不熟悉的还以为我离婚了住在娘家,哪见过男人的影子啊。
那时候与焊管紧邻的中板厂职工收入都已经上去了,可是焊管生产越是不顺,工人们越是辛苦,收入还越低。焊管厂老工人多,职工工农户多,家庭困难的多。拿不上钱,工人们没有抱怨,有老工人说:不挣钱也得好好干,不好好干,厂子垮了,大家更没有办法生活。
人员紧张,已经连了一个班的卫玉林,临走前问:主任,还用我再干一会么?
庞师傅,大家都叫他黑子,在打压入库岗位上干了三十年,当了三十年的班长。
有一个老成型工叫陈新,已经办了退休手续,准备去上海儿子那里。知道车间人转不开,义务来顶岗,直到去上海的前一天。
……
丈夫常常感叹地说,我们螺管车间的工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人……
二00四年冬季的一个晚上,那时丈夫已经调离了焊管厂,我在家里接到一个电话,是一个大家叫高子的工人打来的, “你知道么,焊管厂撤销了,焊管厂没了,”电话那边的声音有些哽咽,这之前,我已经知道这个消息,安慰他道:“其实这对大家是一件好事,分到别的厂子,工人们可以多挣点钱……”“不是挣不挣钱的问题,焊管厂撤了,在这里干了这么多年,厂子就像家一样,就这样没有了,处了这么多年的同事,就不能天天都见到了……”电话的那端说不出话了,我的心情也变的黯然起来。
职工们被安置到了各个厂,其中到炼钢厂的人最多。到炼钢厂报到的那天,职工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最后一次代表着焊管厂的形象,时任焊管厂厂长阴敬盛一同步行把工人们送到了炼钢厂。男儿落泪,无言而悲壮。
如果说焊管厂的消失是临钢一个时代的结束,那么中板厂的发展将是临钢又一个时代的开始。
在中板厂做了十五年的统计,我还记得当年月产突破八千吨,老厂长欣喜地给每一位职工发了一件印有“突破八千吨纪念”的汗衫。九七年复产后,生产产量更是年年攀升,每年年报我报出的那不仅仅是一组组枯燥的数字,更是一份份沉甸甸的喜悦。
如今,现代化的厂房,一流的生产设备,对中板人来说,先进的装备不仅是荣耀,更是对临钢深深的责任。
如果说在四十五间居住,我感到生活是简单的、快乐的,那么在西湖小区的十年,我感到更多的是生活的厚重。
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三十来平米的房子越来越感觉到狭小。二00六年十一月,我又一次搬了家,搬到了七彩小区,新居在六楼。
有朋友凑趣给我们编了一幅乔迁的喜联,“层层攀登吉祥如意,步步高升身体健康”,到家里串门的朋友们都夸这幅对联编的好,切合实际,生动、风趣。楼层虽高却宽敞明亮,爬楼费力也锻炼身体。
新的日子又开始了……
而今,4#高层住宅楼成了临钢最靓丽的风景,夜晚出去散步,不由自主地就走到了高层楼下,举目仰望,多少家的窗口透出柔和的光亮,又有多少家在上演着家的变迁……
【后语】如今有六七个年头过去了,临钢的高层仍在建设,1#、2#、3#早已交付使用,5#、6#也进入了内装阶段。在周边高层的映衬下,曾今地标性的建筑——临钢俱乐部,就像在此集结去四处漂泊的工友,显得是那样的低眉吞声……
文章评论
自由人
你赶快,当个做家吧
囡囡
才女姐姐
红雪莲
师傅,你好有才啊!
EMILY
很有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