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序品第一》第12讲 印广法师主讲
妙法莲华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现在继续为各位讲解《大乘妙法莲华经》,请打开经卷。
【文殊师利,我见诸王往诣佛所,问无上道。便舍乐土,宫殿臣妾,剃除须发,而被法服。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思惟佛道。又见离欲,常处空闲。深修禅定,得五神通。又见菩萨安禅合掌,以千万偈赞诸法王。复见菩萨智深志固,能问诸佛,闻悉受持。又见佛子定慧具足,以无量喻为众讲法。欣乐说法,化诸菩萨,破魔兵众,而击法鼓。又见菩萨寂然宴黙。天龙恭敬,不以为喜。又见菩萨处林放光,济地狱苦,令入佛道。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増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又见菩萨,离诸戏笑及痴眷属,亲近智者一心除乱。摄念山林亿千万岁,以求佛道。或见菩萨,肴饍饮食,百种汤药,施佛及僧。名衣上服价直千万,或无价衣,施佛及僧。千万亿种栴檀宝舍,众妙卧具,施佛及僧。清净园林华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如是等施,种种微妙。欢喜无厌,求无上道。或有菩萨说寂灭法,种种教诏无数众生。或见菩萨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又见佛子心无所著,以此妙慧求无上道。】
【文殊师利,我见诸王往诣佛所,问无上道。便舍乐土,宫殿臣妾,剃除须发,而被法服。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思惟佛道。又见离欲,常处空闲。深修禅定,得五神通。又见菩萨安禅合掌,以千万偈赞诸法王。复见菩萨智深志固,能问诸佛,闻悉受持。又见佛子定慧具足,以无量喻为众讲法。欣乐说法,化诸菩萨,破魔兵众,而击法鼓。又见菩萨寂然宴黙。天龙恭敬,不以为喜。又见菩萨处林放光,济地狱苦,令入佛道。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増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又见菩萨,离诸戏笑及痴眷属,亲近智者一心除乱。摄念山林亿千万岁,以求佛道。或见菩萨,肴饍饮食,百种汤药,施佛及僧。名衣上服价直千万,或无价衣,施佛及僧。千万亿种栴檀宝舍,众妙卧具,施佛及僧。清净园林华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如是等施,种种微妙。欢喜无厌,求无上道。或有菩萨说寂灭法,种种教诏无数众生。或见菩萨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又见佛子心无所著,以此妙慧求无上道。】
【文殊师利,我见诸王往诣佛所,问无上道。便舍乐土,宫殿臣妾,剃除须发,而被法服。】
『我见诸王往诣佛所』。在这里是以贵例贱——高贵的国王都必须要受持戒律,何况贫贱之人?何况平民百姓?『剃除须发,而被法服』,不仅僧服叫「法服」,是比喻修行人能够受持戒律,就是『被法服』。以戒为师,这是问戒。
【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
这里与修「忍辱」相对照。『而作比丘』是指落发出家。为什么与「忍辱」相对照呢?出家要有不可思议的忍辱精神。有些人即使想出家,他对着镜子看来看去:哎呀!头发怎么样都舍不得丢!一丢,留下个肉头,那像什么东西呀!你不相信你试试瞧,你来剃一天头,当一天和尚怎么样?看看你是什么滋味。当然这个是对真心出家了生死、度众生而言,这就不简单呐!你能对出家生起恭敬心,就有福报。即使今生不能出家,也为来世出家结下了缘分。
『独处闲静,乐诵经典』。『闲静』,不要打妄想,不要生烦恼,这也是修忍辱。佛在《遗教经》上讲,【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有些人叫他吃点苦,他愿意;要他持戒,也行;但修忍辱啊,可不容易!特别是在末法时代的众生,一张脸皮比纸还薄,伤及一点点个人的自尊心和利益,他会耿耿于怀,跟你没完没了,这种心态不能成就道行。『独处闲静』呐,世间法里叫「独善其身」。『乐诵经典』这个『诵』字可不是读,也不是背诵。『乐』和『诵』已经能做到圆融、圆满,道交感应。我当人就是『经』,当人就是『典』,这个『经典』就是讲宇宙人生本来面目。时时事事处处都知道自己即是万法,万法即是自己。始终保持这种心态,你会得到不可思议的灵感爆发,得到大自在。
【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思惟佛道】。
这段经文是与六度中的「精进」相对照。精进到什么程度啊?『入于深山,思惟佛道』。不可单纯理解为到深山老林里去修苦行。『深山』,观照为「涅槃山」。就是把宇宙人生的道理,已经彻法源底,「到于深处」。『思惟』即是禅定,他的心已经与宇宙本体定为一体,所以这个『山』叫「涅槃山」。佛法里也以『山』来表我们的「法身」。什么「须弥相佛、须弥光佛」……提到「山」,提到「海」,提到「水」,我们都要会相归性。
【又见离欲,常处空闲,深修禅定,得五神通】。
这里与六度中的「禅定」对照。「禅定」有无量:有人天的凡夫禅,有出世间的圣人禅,也有成佛之无上禅。但是修禅,不管是人禅、天禅、圣禅,有共同的基础,就是要离开男女之欲。你能把这男女生活这一关突破了,当下就是出尘罗汉,很重要。你能离欲,便可『常处空闲』。『常』,你时时事事处处感到清净自在。
『深修禅定,得五神通』,这一般的是指「世间禅」。《法华经》也好,《楞严经》也好,不乏「权实并重」,以此来显现出无上大法之妙。那么这五种神通呢?连鬼神都有。在佛法里,「神通」说为叫「圣末边事」。「末边」,于佛法而言,是个皮毛而已。可我们许多人执著于此。如果不明理见道,非常容易走火入魔。五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果加一个漏尽通,你解脱了。加漏尽通就是六神通,证到阿罗汉。那么我劝修行人,不要练神通。为什么呢?你如果想成佛想成菩萨,要听经闻法;想修神通的话来讲,你不用修,死了以后自然现前。你现在修的话是不是浪费时间啊?做鬼你不要急呐!死了以后自然是。没有必要!
【又见菩萨,安禅合掌,以千万偈,赞诸法王】。
这仍然是在讲禅定。这里的「禅定」是指「出世间禅」,也可以叫「世间出世间禅」。修得好一点,能得二十八层天的福报;更好一点,可以证阿罗汉、辟支佛。为什么讲他是「世间出世间禅」呢?他有个『安禅合掌』,『安禅』表心已安。『合掌』是表「福慧双修」。他不像世间禅、外道禅那样,还要执著于非要在空闲地方、执著于在形相上怎么样。这个『以』是以佛法来修禅定。『赞诸法王』,一般是以佛之正法来行持。
【复见菩萨,智深志固,能问诸佛,闻悉受持】。
这段经文仍然是讲修禅定,这里一般的我们把它说为大乘第一义禅——「如来禅」,亦名「出世间上上禅」,也就是「法华三昧」,「首楞严大定」,是『一心三藏』。外不乱叫禅,内不动为定。外不乱:万法归一,一念万法,这叫不乱;内不动:知道万法皆是一人一念而已,心里已经吃了秤砣铁了心,叫见道。这是真正的禅定,为一切禅定之王,所以称为『智深志固』。智慧深,怎么样『深』呐?已经彻法源底。怎么『志固』呢?「一即是无量,无量即是一」,这就是我的「心」,如涅槃山一样坚固,而不可改变。『能问』,已经是智慧,就怕你不能问,这是在菩萨道上修持。
『闻悉受持』,凡是佛所讲之法全部能够受持。你明白了《法华经》的真谛,一切法不管是非大小红黄黑白香臭,皆是《法华经》。森罗万相皆是一人一念,皆是一个法,这叫「妙法」!你可不要以为《法华经》是排斥其它经。
【又见佛子,定慧具足,以无量喻,为众讲法,欣乐说法,化诸菩萨,破魔兵众,而击法鼓】。
此段讲菩萨自利利他。『定慧具足』是利他的前提。他能把持住当生当下以及周边的环境,这叫『定』。『慧』,他能善于分别万法万相种种差别,并且能以种种语言表达。『定慧具足』是总讲,下面『以无量喻』是具体地说明。『无量』就是无量,他讲任何一个法可以以种种的比喻,深入浅出,依佛的教诲。有智慧的人讲经要善于打比喻。
『欣乐说法』,与「四无碍辩才」来观照。一个人明白『如来藏』以后,见到人就想传法,这是慈悲心。说法圆融无碍,不管是答疑解惑,还是面对刁难质疑,都不在话下。『化诸菩萨』,怎么『化』呀?「从佛口生,从法化生」要成就自己,无非是化掉我执化掉烦恼习气,化凡夫为佛菩萨。
『破魔兵众』,既有我们自身的病魔、苦魔、心魔,也有身外所面对的鬼魔、天魔。「兵众」,破除我们的烦恼习气,就跟交兵打仗一样。用世间法来讲,也是很残忍,硬是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只有把心魔化掉,我们才有办法对付鬼魔、天魔。对自己的烦恼习气不能轻描淡写,甚至为自己种种辩护。我们要对自己的法身慧命负责任!也跟用兵打仗一样,来正视我们的种种邪气、习气。『而击法鼓』,就是要用大力量、大决心。
【又见菩萨,寂然宴默,天龙恭敬,不以为喜】。
从这里往下面,是杂说。讲完了六度,这里又再次提出「禅定」的问题。『寂然宴默』这仍然是修禅定。『寂』就是寂静,「无形无相」,不动声色,与世无争。『然』就是这个样子。『宴』和『默』,都是『寂』的意思。
『天龙恭敬,不以为喜』。老天爷、龙王爷来赞叹他,他无动于衷,叫「宠辱不惊」。天龙恭敬,不以为喜;妖魔鬼怪甩他一个耳把子,他会不会发脾气啊?不会。这种禅叫「舍禅」,舍一切的境界。
【又见菩萨,处林放光,济地狱苦,令入佛道】。
这是讲「悲禅」。圆顿大法,历事练心,出世间而不离世间。『处』即时时事事处处,『林』表智慧。我念念在道,念念与一切万法道交感应,这就是『放光』。得道之人,其言谈举止,,你都能得到智慧,得到安全感。
「佛光普照」是一个人的内心和外表的气质。「依报随着正报转」,你只要常作如是观:「万法皆是我」。以慈悲心、平等心、柔顺心,种种的智慧,不需要你刻意地表演,而自性流露、自性现前。你走到哪里都有一大片的人,为你所摄受,这叫『处林放光』。「放光」,即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气质。
『济地狱苦』。『地狱苦』,可笼统说为烦恼习气。一个人心地光明、慈悲,与其有缘众生及周边泥巴瓦块、风云雨雾,皆蒙其益。任何一念,与十方三世一切万法都分不开啊!相反,你一念恶就是对万法的污染伤害。所以,「明心见性」何其重要!不管你感觉与否,它是真实存在,不以主观意识为转移。法尔如是。真理是一种客观存在。
【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
这是讲『精进』,这属于凡夫精进,方便解为「不住念佛三昧」。法是妙法,但是几乎就没有人能够成就。九十天不可以睡觉来念佛,有四种修法:一者「常行三昧」,走路不停;二者「常坐三昧」,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的;三者「亦行亦坐三昧」,走累了就坐,坐那防止困了,再走;四者「随意三昧」,站也好,走也好,坐也好,躺下来也可以,但是不能睡觉。念佛念到最后吐脓吐血,大死一场,乃至天王下界来安慰你,帮你调理,鼓励你,要成就了。
【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
这里又重新提起「戒律」的问题。这里的『具戒』,是「三聚净戒」。『威仪无缺』,这是「依报随着正报转」。真正的『威仪』那是无量的,一般说为行住坐卧「四大威仪」。
『净如宝珠』,『净』表持戒精严,丝毫无犯,如同护持宝珠一样。「戒为无上菩提本」。
【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这是又提起『忍』,比前面更为具体。这个「忍」呢,在佛法里有这么几种境界:
一者,「生忍」。也就是「强忍」,他心里想不通,但是他权衡利弊,「小不忍则乱大谋」。凡夫能够做到这种忍,也能成就一番事业。你别看现在的国王、将军、元帅、乃至企业家,没有一定的忍度,他一事无成。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韩信受胯下之辱,所以最后称王称霸;后汉的刘秀也是得利于这个忍,当了皇帝。
在世间法里你能带兵打仗、你能说会道、你会写文章,会怎么样,都叫小才;你能容人,这叫大才;你自己可以非常无能,你信人、用人,这是最大的才,这就叫忍。所以像杜甫啊、李白啊,这些人都叫小才,一生不得志;韩信那种人也还没能忍到底,所以到最后来讲,死于非命;刘邦才叫人才,张良才叫人才,他会忍。我为什么将凡夫这种忍提出来啊?现在修行人连这种忍都做不到啊!是不是?何况修行人明白一切万法都是我。即使讲第二义谛,也是我过去世中的父母儿女,你有什么不能忍?
二者,「恩忍」。这个「恩忍」是真实的,一切的好人、坏人、牛、马、猪、羊都是自己过去世的父母儿女。他来讨我一点,骗我一点,甚至伤害我一点,他是谁?我是谁?以报恩的心态,什么事也没有了。打了我一个巴掌,老子打我还不是正常的?骗了我一百万,儿子没有钱,本来我要送给他,何况他找上门来。另外这个「恩忍」呢,还可以解释为,他是老师来成就我的忍德。就跟考试一样,我即使答不出来,正因为答不出来,所以我又把它搞懂了。表面看起来好像打叉扣掉十分,是不是伤害他了?但是扣了他十分的当下就得到了十分,明白吗?是不是应该感恩老师啊?所以佛法叫我们感恩一切伤害我们的人,因为他们成就了我们忍辱的功德。现在也有些人感恩,但是他那种感恩是满腔仇恨,「阿弥陀佛,谢谢你!阿弥陀佛啊!」甚至听了以后毛骨悚然。看上去是在感恩,实际上是无比悲愤的抗议。
三者,「报忍」。报就是还债,他再怎么样伤害我,是我前世欠他。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沾光,也没有人会吃亏,都是过去世中的因缘果报。他伤害了我,心理平衡了,这样债还掉了,谢天谢地。修行人不就是这么修行吗?
四者,「慈忍」,都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对于加辱之人要慈悲包容,发愿度脱他。佛在因地修行为忍辱仙人,遭到歌利王无理的指责,遭到歌利王挖眼睛、割耳朵的伤害。佛口口声声:「大王啊,我该怎么感恩你啊」!这是发自内心。不仅不生嗔恨,而且发愿成佛先度他。
五者,「空忍」。连一个忍的念都没有,他都想不起是该忍还是不该忍,压根就没有这回事,这是最上层次的忍。一切的一切自在无碍,这就明白了『如来藏』心地法门,一切都是我。如果现在还有一个忍的念,你的境界就已经落入分别,就已经低下。
【又见菩萨,离诸戏笑,及痴眷属,亲近智者,一心除乱,摄念山林,亿千万岁,以求佛道】。这段经文还是讲禅定。
『戏笑』是表散乱,是表无聊。修行人「相见无杂言,互勉念佛声」,有嬉笑就必有怒骂,这都是相对待之法。『痴眷属』既包括亲人,不懂佛法,执著于贪嗔痴;又包括自己的贪嗔痴。我执就是最大的眷属。肉团身不是「我」,它是「我所」。『亲近智者』。凡夫的心态总是以下劣心怀疑别人。
『一心除乱』。这个『乱』特指除去我们的贪心。一切的乱起源于我们的贪心。『摄念山林』是讲我们念念在道,『山』是涅槃山,『林』是表智慧。时时处处,转识成智,善于用智慧来分别。『亿千万岁,以求佛道』。『亿千万岁』如何理解呢?对十法界众生讲,有些佛土的众生不是『亿千万岁』,乃至无量百千万万亿亿亿岁。那么对于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少则平均寿命十岁,多则八万四千岁,怎么谈得上『亿千万岁』呢?
问大家,我们这里有没有在清朝时候出生的人啊?有没有宋朝人呐?有没有唐朝人?秦朝人?大通智胜佛时代的人,威音王佛时代的人在不在啊?从无量劫以来,谁死过没有啊?没有,你当下就是一个出土的文物,明白吗?哪一个人没有亿千万岁的反复修行啊!
有些菩萨质疑正法,说当年释迦牟尼佛一开始就讲小乘法、中乘法,涅槃之前才讲《法华经》。你印广师怎么劈头盖脸,就是从《法华经》起步?所以我问他,「难道你过去世没有修过无量的小乘法吗?」他不回答了。「难道我们生生世世都要从《阿含经》起步吗?」
【或见菩萨,肴膳饮食,百种汤药,施佛及僧。名衣上服,价值千万,或无价衣,施佛及僧。千万亿种,栴檀宝舍,众妙卧具,施佛及僧。清净园林,华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如是等施,种种微妙,欢喜无厌,求无上道】。
这段经文都是讲布施、供养。要想破除我执,首先从布施开始。
『肴膳饮食』。『肴』是表美味的饮食,『膳、饮、食』笼统解释为吃饭、吃菜、喝汤。『百种汤药』以吃、住、衣、用,这四事供养,这是在家人对出家人有这种义务。『施佛及僧』,『僧』泛指修行人。这里的『僧』,大家注意!在传统的佛法里『僧』是解释为修行团体。由出家人和在家人,四人以上即为『僧』。我们现在这个佛法传到中国来,把在家的居士排除在外了。
『名衣上服,价值千万,或无价衣,施佛及僧』。这些东西都一目了然。
『栴檀宝舍,众妙卧具,施佛及僧』。『栴檀宝舍』那个「栴檀木」,不到一两,价值一个银河系,无比地尊贵。这是比喻,要尽最大的努力供养正法道场。
『清净园林,华果茂盛,流泉浴池』。这是讲给修行人修行团体,要建立一个安定的环境。
【或有菩萨,说寂灭法,种种教诏,无数众生】。『说寂灭法』,是「破有归空」入通教佛之智慧。
【或见菩萨,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观诸法性』,即一切法之性。这个在佛法里一般地说为「假观」,「假观」是讲别教「从空出有」,历事练心,来体会俗谛。就是『处林放光』,不从空出假不足以度众生,不度众生不足以圆满自性功德。所以这种观法用别教来看,他可以破除十二分无明而证到圆教二行位的菩萨;证到圆教二行位的菩萨就叫「别教佛」。前面『说寂灭法』叫「空观」。那么「空观」呢,可以证到圆教初住位的菩萨——就是《金刚经》所讲的佛。那么这两种法都是不究竟。『无有二相』,没有生死相,也没有「涅槃相」。
好,今天讲到这里,大家阿弥陀佛!法会圆满,诸位吉祥如意自在!阿弥陀佛!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好,今天讲到这里,大家阿弥陀佛!法会圆满,诸位吉祥如意自在!阿弥陀佛!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文章评论